文章吧手机版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11 04:03: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读后感摘抄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是一本由[瑞典] 喜仁龙(Osvald Sirén)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布面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读后感(一):存留在1924年的北京城

  说到瑞典汉学家,很多人马上会想到撰写《汉字王国》等作品的林西莉。其实早在九十多年前,还有一位非常热爱中国的瑞典汉学家。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读后感(二):初读,还得接着读

  不知道是许永全译的好还是这位北大的硕士翻译的好?但是第一页的出版前言却给人不好的感觉,短短一篇前言,1个很致命的知识错误,1个容易引起读者误解的句子:1.北京的建城史最晚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怎么是春秋战国时期呢?2.北京外城建于嘉靖时期,可前言没有单独说明,直接跟的是北京城始建于永乐,这很容易让初读者误会。这是个细节问题,可是历史讲求的就是时间啊,把时间随便搞错,有点让人不舒服。读完了第一章,虽然没有看原版,也没有读许永全的译作,但是就目前来看感觉译者的中文水平可能一般,建筑的专业术语不知道有没有译错,但是翻译过来的中文语法错误非常多。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读后感(三):城墙承载着历史,而今她也成了历史。

  一直喜欢古建筑。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表达的一种人类美学上的共通。我想说建筑也是一本无字的历史书,她需要你去用感受阅读。这些古老的家伙注视着历史,像个无言的记录者。当你指尖划过这些古老的建筑,闭眼冥想,你定能感受到一种厚重感,她所承载沧桑的历史。

  对于一座城来说,对于“无墙不城”中国的城市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城墙就是这城的历史。

  北京城墙被拆除已逾半个世纪,关于其中的种种争论还在继续也必然会继续下去。但我觉得,她没有真的离去,她本身已经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她的故事,早已被这片土地见证并将被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传承下去,而这本书正是最好的注脚。

  感谢喜仁龙先生。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读后感(四):一个瑞典人帮我们留下了这点念想儿

  经典,再版。精美,有平装版和精装版。(豆瓣评分居然不一样:p) 不过有两个瑕疵: 1、作者写作时并不是打算夹叙夹图的,因此成书时,图片和文字是分离的; 2、图片精度还是差了点,估计是找不到原始的照片和底板了,从印刷物翻拍或扫描的。 不过,这和被拆掉的城墙和城门相比,就算不上什么遗憾了吧。 另外,我也很好奇,从喜仁龙在20年代写完这本书到50年代我们拆完这些家当之间,是否还留下了什么? 网上搜了搜,豆瓣了就有这样一篇文章“回忆:我是怎样拆掉北京城墙的”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47955602/&dt_dapp=1 这个链接又把我引向了另一本书,《城-我与北京的八十年》,默默的加入“想读”......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读后感(五):一起去看城墙和城门吧……

  一起去看城墙和城门吧…… 这不是一本游记也不是一本导览手册,可以说,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这是一本略显“枯燥”的工具书,从其中你能看到作者的认真和负责,对于每一个城门,每一段城墙,都认认真真详详细细的将其参数结构等诸多数据细节进行了归纳整理。 作者并不是中国人,括号里面有一个中文名字,应该也算是一个中国通吧,自己不是建筑专业的人,自己也对于古城墙和古城门之类的了解并不多,自己没有买这本书的实体书,但是从扫描影印本就可以看出来从书籍的封面开始,就是一本值得专业人士收藏的书籍。 书中的插图大多数并不是单纯的摄影照片,而是建筑结构剖解图,虽然自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细细研读,但是自己有朋友十分感谢自己向其推荐了这本书,自己却在诧异既然他这么需要这本书为什么以前没有买呢。 总的来说,如果是想要跟着书籍去旅行或者去浏览北京城的城门和城墙,无论是保留下来至今的,还是已经难以窥得全貌的,这本书并不是很合适,相反的如果你想知道某一段城墙多高多长多宽,某一段城墙当初是什么样子,当初的城门修建有什么讲究,这本书倒是可以告知一二,有需要的人个人建议还是收藏实体书,上面的文字和插图更加清晰,个人评分8.5分,推荐指数四星。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读后感(六):八门遁甲

  我不爱旅游,但也有幸去过襄樊、西安、平遥、南京几座城墙保存完好的城市。中国人极爱筑墙,至今仍是。城墙立起了政治,捍卫了权力,巩固了军事,圈护了历史。北京就是这么一座四位一体的城市。当年拆墙让梁林夫妇绝望。我个人不那么悲观,物质的墙易破,观念的墙难倒。墙不倒,北京土著这会还要更优越,遑论metropolitan了。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读后感(七):发表于《世界建筑》2017年第5期的此书书评

  (作者署名:刘涤宇。限于篇幅,《世界建筑》杂志删除了除第一句话之外的第3段整段)

  喜仁龙(Osvald Sirén,一说应为“喜龙仁”,1879—1966)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无可争议的泰斗级学者,也是在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之前已颇具影响力的中国建筑史研究者。他的这本《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出版于1924年,是对当时虽然破败但还基本完整保存的北京城墙和城门详细的考察记录和研究成果。在今天北京城墙和城门不仅实体早已不再,连记忆都淡到只剩下地望的时候,这本书珍贵的照片和文字记录翔实程度超过其他同类作品:作者完整绕过北京内外城城墙的所有外侧壁和内侧壁,并对各段城墙脚下记载城墙整修的碑文、不同城墙段城砖尺寸的差异以及每种尺寸与整修年代的对应关系、城砖上的砖文都做了详细记录。对于城门则更不用说了:不仅占了书中128张老照片的绝大部分,而且据作者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还从当时北洋政府的内务府获得了“在建筑师监督下由中国工匠绘制的”北京城门测绘图,这些测绘图也许不够充分深入甚至有错误存在,但时至今日,也是了解北京城门至为珍贵的参考资料了。

  本书的文字部分共分为八章,其中第一章是对中国北方筑墙城市的概述,第二章对文献记载的北京历史传承做了说明,第三至六章对北京内外城城墙做了详细记录,最后两章则记录了北京内外城的所有城门。在严谨的记录之余,文字之优美精确却也无处不在。比如第一章的开始,先刻画了在一片无遮拦的平野上看到西安雄伟壮丽的城墙的震撼,然后话锋一转,对青州城掩映在自然风光中城墙的如画存在做了抒情性的描写。而对中国北方城市居住区、商业街、牌楼及钟鼓楼等的描绘,寥寥数笔而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读者对其有所了解并心生向往,堪称介绍中国北方城市的经典段落。

  本书影响了侯仁之先生以下的几代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者。1985年燕山出版社曾出版过此书的中译本,限于当时的条件,图片只保留了很少部分且印刷质量不理想,文字也有所删减。2017年,由后浪选题策划,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这本书的完整新译本,让我们可以凭借这些翔实记录和老照片,最大程度上精确地脑补出93年前,北京城墙和城门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读后感(八):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之美

  一个世纪前,即1918年,一位叫喜仁龙的艺术史学家来到中国,当他行走在北京城内,被这眼前的建筑深深地吸引了。就像他在本书的自序中写道的这样:这本书的缘起是北京的城门之美,是中国都城所展现出的举世无双的壮美特征,是秀美环境中的古建筑,新生的树木和衰败的护城河,是建筑的装饰风格。之后,他又于1921年,1929年,1934年,1954年来到中国考察。城市建筑、绘画艺术、佛教罗汉造像最令其流连忘返。

  1924年,喜仁龙先生完成了这本书。当时,作为一本研究中国建筑的学术专著,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首印800册后,便消失于历史的灰尘中了。直到一位叫侯仁之的青年偶然在一家伦敦书店发现了它的价值。

  他说道:重价把它买了下来,通夜加以浏览,我才开始意识到这一组古建筑的价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考察北京城墙与城门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这在我们自己的专家中恐怕也是很少见的。而他自己从实地考察中所激发出来的一种真挚的感情,在字里行间也充分地流露出来。他高度评价这组历史纪念物,同时也为他的年久失修而伤心。如此,这本书通过侯仁之先生的介绍得以同中国读者见面。

  本书分为八章,第一章首先宏观性地论述“中国北方筑墙城市”,对中国北方建筑有个总体的认识;第二章论述北京旧址的早期城市;第三章写了北京的内外城墙;第四章写北京内城城墙的内侧壁;第五章写北京内城城墙的外侧壁;第六章写外城的城墙;最后,第七章与第八章分别写了内城的城门与外城的城门。

  考察中国北京建筑的历史时,喜仁龙先生查找的资料主要来自于地方志,“其中包括大量的早期王朝中有关城墙和城门的记载”,除此之外,“主要来自遗迹本身,镶嵌在城墙和城门各处的碑铭砖刻”。尘封于建筑物中的历史信息便被一丝一毫地,追踪溯源地挖掘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喜仁龙先生的热情洋溢于富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语言之中。同时亦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属于中国文化的审美氛围。

  比如说,我们来看第一章的开篇,获得知识的同时,令人沉醉在这波澜壮阔的魅力之中:所有人都听说过中国的万里长城,但大多数人仅仅将它视为单纯的历史遗迹,是源于古老帝王的狂热幻想的壮丽废墟。就像中国的其他事物一样,人们普遍认为长城已经自然地走向了衰败的命途,并且其数百年来的实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错觉。这完成是一种误解。长城是中国少有的被妥善保存下来的建筑之一。它在数个世纪的交替中被一次又一次地修缮和重建,并且它作为防御工事和边界线的极大重要性,直到近些年仍旧有所体现;当然,这是中国人自己的选择。事实上,长城本身最极致最持久地反映了中国百姓对围墙式建筑物根深蒂固的信赖。

  诚然,我仅读罢第一段,就被此书传达的知识与美学品味吸引住了目光。即便我们毫无建筑学方面的知识,这本书依然令人感到惊奇,除了我们所熟悉的这种中国之美的构成,还有一种内在的亲和力。因为我们对长城太熟悉了。但在城市中它与我们的感情纽带,大概很少有人去探析,它是如何构成的,它背后传达出的文化魅力又是如何的,三言两语大概也是很难传达清楚,对这些又感受到一些陌生。阅读本书会得到一些答案。除此之外,本书书后配有大量的黑白照片,照片非常清晰,可以一睹当年北京城墙与城门的风貌。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读后感(九):物哀:墙垣之美

  物哀:墙垣之美

  ——读《北京的城墙与城门》有感

  邱木/文

  中国居筑的院落之美,是绕过影壁后的别有洞天。庭院内广植树木花草,或配以池塘、假山、凉亭,构筑独门独院的花园。木结构的门被漆成深红色,白墙青瓦雕刻出了水墨。中国的院落呈现的节奏感是:沉稳、凝重、有力。

  正如雪小禅在《院落春秋知多少》中写到:院落对中国人来说,既是一个物质空间,容纳天地大气,也是一个精神空间,是文化与情感的传承。

  中国人对院落有根深蒂固的信赖。身、心藏于其间,没有哪处更配得上安居之所了。

  格状门窗、悬梁、雕花……形成整个居筑环境的壮阔。每一处景、物构成了院落的骨骼。而墙,是整个院落的基础。

  墙,在中国建筑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它,不单是构筑了中国建筑,喜仁龙在《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中提出:墙,构筑了家庭的社会单元。

  中国百姓对墙从古至今的依赖,无论一个多么贫穷或不显眼的地方,都有着简陋的土房、残破的庙宇。墙垣像遵循着某种规律,即便经历炮火的洗礼,这些遗迹承载着逝去的荣光,在彻底的荒芜和孤寂中仍能显得分外触目。

  墙的废弃,无不引起内心的物哀。它经历过万千岁月后,成了一座孤城、一片废墟。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描述:“废墟”是一种象征,它涉及我们如何看待具有悲剧意味的过往事件,进而引伸到我们应如何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去思辨人类社会发生的一切悲剧性历史事件,从而唤醒人们的历史感。

  对废墟的沉思,正是对历史的重新审视。那些残存在城市一隅的废墟,只有活跃的光影和偶尔在墙角下晒太阳的乞丐能使场面显得稍有生气。偶尔听到的钟声或游人的车声,深邃而凝固的寂静就会再次袭来。

  废墟,透视着中国国人对原始墙垣的遗忘。近几年来,崇洋媚外的半西式水泥建筑高高刺破了中国传统的红墙青瓦的旧式建筑的天际线。

  人们安心地目睹这些建筑被混泥土建筑或单调的砖瓦房取代,这些新建筑除了安放于城市之中,再也没有多余的修饰。那些光与影、匆忙的人群、手推车构成的生活画面一去不复返,甚至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古树也不具备了艺术特色。

  苍茫构筑了整个居筑环境,对于墙的重新追寻,在整个城市规划中回望、追溯。

  喜仁龙在《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中描述了墙的一代一代的变迁。我们看到原先千篇一律的墙隅,在历史的长河中隐没,之后又被挖掘,重新充斥着人们源于内心的物哀。

  物哀,才让我们看到城墙最动人心魄的古迹,沉稳雄壮,有一种睥睨四邻的气魄和韵律。

  正如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符号——长城。这个文化符号,不是以高耸、巨大来抵抗时间。截出其中的一段,只不过是普通的墙。蒋勋在《美的沉思》中写到长城:这个“文化符号”的秘密,不是以伟大的姿态来树立永恒的形象,却是“缠”住时间,它的不断延续使它将自己变成时间。它的伟大不在于任何一个片段的特殊,而在于那强韧的延续。

  任何墙垣,都有自身生命的续延,同时凝固了中国文明的生命力。当下的思考者,有覆盖在心头的物哀才能有喟叹。

  而这喟叹不是哀愁,是自省。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读后感(十):用一本书留住北平

  若干年前在一个聚会上,看到一个北京姑娘教他的外国男友中文。那个歪果仁结结巴巴的说出“安定门儿”几个字,还特意模仿京腔儿化音,以示自己学的地道。结果被北京姑娘狠批:“安定门就是安定门,没儿!”她接着给我们解释说,一般日常的东西往往都带儿化音,但像城门这种庄重严肃的名词,除了西便门那样个别的例子,决然是不可以带儿化音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胡同和四合院,成了老北京的象征,不仅成为旧城保护的重点,也是外地游人必去之地。可游客们并没在意的是,更能代表北京城的城墙和城门,绝大部分已经消失在历史中。北京如今总被称为帝都,而拱卫京师的城墙,其实是最有京味的要素。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就把北京的城墙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认为两者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最雄伟的工事。老北京们把这座城称之为四九城,指的就是皇城的四个城门和内城的九个城门。失去了城墙和大部分城门的北京,哪怕重要建筑保存的再好,也总感觉少了些许魂魄。

  这两年,“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这句话开始走红。民国时的北平,褪去了皇家的显赫,充满了平民的生活气息,是北京历史上城市空间格局完整、城市文脉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则是那个时候北京城的骨架,是老北京的精气神儿。在这城墙下上演了《茶馆》里的世态炎凉,留下了《四世同堂》的荣辱浮沉,《末代皇帝》溥仪在故宫里退位,《龙须沟》的程疯子经历了人生巨变,《骆驼祥子》拉上人力车飞奔在雨中,小英子则在破败的城恒下经历了《城南旧事》,郁达夫在赞美色彩凝重的《故都的秋》。

  就是在这个时期,一位国外的汉学家不远万里来到北京,用了两年的时间考察这座城的城墙和城门,并对各个建筑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和测绘。这位叫喜仁龙(Osvald Siren)的汉学家,来自北欧瑞典。那个人口不足千万的欧洲小国,却是近代以来海外汉学研究的重镇。喜仁龙与其他大名鼎鼎的高本汉(Karlgren Bernhard)、罗多弼(Torbjorn Loden)、林西莉(Lindqvist Cecilia)、马悦然(Goran Malmqvist)等人,共通撑起了瑞典汉学研究的天空。而且他的工作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他之前,中国人缺乏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精准测量和记录北京城墙和城门的工作,在他之后,北京陷入战乱许久,而城墙在建国后也大部分被拆除,成为了尘封的历史。

  在1924年,喜仁龙在巴黎首次出版了《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一书,当时仅印刷800本。就在这本书差点被埋没之际,幸好被留学英国的历史地理学大家侯仁之先生读到,并被带回中国。于是这本书也成为了北京地理历史研究学的重要文献。全书提供了老北京城墙和城门详细的勘测手记,53幅城门建筑手绘图纸、128张城墙和城门的照片,是有史以来对北京城墙和城门记录最为丰富的一手资料,足以载入史册。

  从城市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城市这个词,就反映了城市形成的两个要素。城,即为城墙、城堡,是军事防卫的设施。市即为市场,是交易活动开展的场所。在军事庇护和商业贸易量大要素的促进下,人类开始进入城市文明。而不少西方的城市设计教科书中,都把老北京城作为东方城市建设的典范,是东方城市文明集大成者。作者在多次造访北京的过程中,深深地被那举世无双的壮美所打动。而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北京的城墙,以及其附着的城门。喜仁龙这样说:“城墙,确实是中国城市中最基本、最令人印象深刻且最耐久的部分”,“墙垣比其他任何建筑更能反映中国居民点的共同基本特征”“中国不存在不带城墙的城市,正如没有屋顶的房子是无法想象的一样”。

  作者首先以城墙为切入点,论述了我国北方筑墙城市的发展史,以及北京数千年来城市发展和空间演变的历程。接着作者详细记录了北京壮丽恢弘的内城城墙及其充满美感的砖砌内壁和独特的外侧壁体。然后是外城城墙和内外城城门的细致描述。喜仁龙在书中没有忽略任何一段城墙和一个城门,甚至每一段城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及其周边史料都被一一记录。作为一个外行,阅读时甚至会觉得好奇:这个外国人怎么会下那么大功夫,整理那么多材料,做出那么细致的记录?但同时,读者也会被那种“处女座般”精益求精的治史精神所打动。伴随着文字说明,大量的相关测绘图也被展现,特别是在作者看来作为“中国建筑的一般形式中极具代表性的例子”的城门。老北京城门为“内九外七”,这16座城门每一座都有着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故事,这本书可谓是最完整的记录者。各种图纸精致又极富美感。全书最后三分之一的内容,均为当时所拍摄的北京城门、城墙以及城市的照片,不仅极为珍贵,而且生动形象,让人瞬间回到当年的旧时光里。

  喜仁龙先生可谓是汉学研究的大家。他热爱北京,仰慕中华文化,除了这本书之外,他还出版了《中国雕刻》(Chinese Sculpture,1925年),《北京故宫》(The Imperial Palace of Peking,1926年)等书。在他的著作《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1926年版)的写作过程中,还得到过末代皇帝溥仪的亲自陪同调研。他对于中国文化北京的深入了解,使得这本书对中国读者来说毫无文化的隔阂。作者实地考察,并阅读了大量各种史料,字里行间都融入了艺术家的浪漫、史学家的现实和文学家的情怀。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通俗的语言,使得这本书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正如北欧旅游局对这本最新版本的评价,“一部非常优美的建筑书籍”。而李孝聪、侯仁之等大家为历版的作序,也为本书的价值充分做了注脚。

  北京古城墙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解放战争的平津战役时,守卫北京的国军将领傅作义,因为和平起义,保留北京城有功,成为少有的解放后被委以重任的国民党将领。解放后,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提出“梁陈方案”,力主保护古城墙。但是因为历史原因,从五十年代起,北京城墙被大规模拆除。目前北京明城墙遗迹仅余两处。古城墙和城门大部分已不见踪影,被二环路替代。如同许多历史建筑一样,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已经消逝在历史的岁月中。没了城墙的北京,也失去了许多味道。台湾作家林海音,在《城南旧事——我的京味儿回忆录》中感叹到:“亲戚朋友都劝我回北平城南的老宅子看看,我都叹息而不语......北平连城墙都没了,我回去看什么?”

  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最重要的承载,失去时,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沉重。老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没有再沧桑巨变中得以保留,但幸好还有像喜仁龙这样历史的记录者,将其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因此在岁月的长河中,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老北京那种“稍纵即逝的魅力”(作者所言)。

  因此,翻开这本布面精装的书,恍惚中就进入了当年的北平,那个林语堂在《动人的北平》里写到的城市:“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他有皇朝的色彩,古代历史的色彩,蒙古草原的色彩。驼商自张家口与南口来到北平,走进古代的城门。他有高大的城墙,城门顶上宽至四五十公尺。他有城楼与齐楼,他有庙宇、古老花园、寺塔: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以及每一座桥梁,都具有历史典故。”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当你不再拥有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老北京的城墙已经不在,那么不如珍藏这本经典著作,让我们再重温一次老北京城的味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