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灵飞经Ⅰ》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09 01:40: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灵飞经Ⅰ》读后感精选

  《灵飞经Ⅰ》是一本由凤歌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灵飞经Ⅰ》读后感(一):情怀难在

  

电影中有很多翻车的三部曲,小说也不例外,大抵是因为越到后面,读者口味越大,期望也越高,不少高开低走之作。很遗憾,才看完四分之一,就觉得灵飞经难超前作了。

昆仑巍巍,沧海横流,灵飞九天,却难称压轴之作。一来作品背景世界已设定,现有背景下大结局的走向都能猜出来;二来武学世界设定已无多少空间,从昆仑的术数入武,到沧海的“周流八劲”奇幻武学,本作虽然有乐道入武,但新奇感已过,很难再引起共鸣;三来少了连载的发表形式,虽然读者可以一气呵成,但却没有各种前情回顾、剧情猜测,少了阅读的几分乐趣于对话;四来人物设定没有多少空间,梁萧太过深入人心,沧海还有双主角设定可以双线推进,灵飞的主角则太过韦小宝,剧情的推进也离不开男主。而且,打怪升级、寄人篱下学武、因缘巧合得神功的设定,太过雷同,味同嚼蜡。再如,西城八部的出场,远没有沧海那样的惊心动魄,人物性格设定更是难超前作。五来剧情的创新愈发艰难,主人公打怪升级、各种奇遇,已经是用过很多次的梗了。

总的来说,三部曲的魔咒不是现在才有,估计将来也会有。希望凤歌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灵飞经Ⅰ》读后感(二):山海经,完结。

  山海经三部曲的最后一块拼图已经补完。经历过停更,换出版社等等风波,灵飞经终于还是完结了,这无论是对凤歌,还是对翘首企盼多年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灵飞经一书整体的完成度还是挺高的,可以看出作者在山海之间的历史缝隙中理清东岛西城的传承脉络,描绘江湖庙堂纠葛的努力,更难得的是,能够推陈出新,以音乐入武,辅以老庄的自然哲学,倒也堪称巧思。 当然,以乐入武的想法,也不是凤歌首创,其本人在沧海里也曾描写过叽里呱啦的神妙。在灵飞经中,以音乐入武还只属灵曲范畴,还有灵舞,灵感,灵飞,层层递进又相辅相成,组成一套感知天地,听风悟水的武学。所谓人籁,地籁,天籁,人之气脉,水之涌动,风之翕动,皆能为我所用。 抛开梁萧云殊、东岛西城的武学源流,另辟蹊径,引入灵道人的武学心法,是凤歌的创新之处,虽然这样在昆仑和沧海的传承和衔接上略显怪异,但考虑的成书顺序,也是可以理解。更何况,三本书中的武学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举个例子,东岛的风洞,三部人物均有在此活动的经历,公羊羽悟出公羊剑意,陆渐参透黑天劫,乐之扬初窥灵感妙门,风声水啸,给三部曲中的人物各有启发,却都符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关于本书的主角,不同于昆仑里梁萧挑大梁的学究天人,沧海里陆渐谷缜的绝代双骄,乐之扬在故事中还没能达到绝对灵魂人物的作用。 对比来看,沧海更像是承上启下之作,而灵飞经作为凤歌武侠体系的完结作更为合适。

  《灵飞经Ⅰ》读后感(三):我喜欢叶灵苏,我希望不会有电视剧!

  这本书的调调我还挺喜欢的,语言文字里并没有古言一样太多特意的仿古词话,但语句及人物对白却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武侠小说,隐隐透着点“侠气”。

  看过不算多的武侠小说,但因为看书口味问题,看的类型都差不多,基本看过的主角初涉江湖时大多(大多,并非全部)是两类人,一是或许曾经家世显赫,或许拜入森严师门,但现在大多背负了国仇家恨的内敛型男主;另一种我见过的较多,底层打爬嘻哈趣谑,或有心或无心进入江湖的江湖小虾。

  而江湖小虾的际遇也很相似,好多都会在涉入江湖前一不小心因缘际会误打误撞地遇到一位脾气古怪甚至有些更狠直接伤重快死的武功盖世的前辈。然后前辈不管小虾如何抗拒抵抗,都会传授给他一本盖世武功秘笈,很多还会为他打通任督二脉,或是把自己毕生修为过渡给他。

  这本的主角乐之扬一开局就把小虾的倒霉事尝尽了,无辜惹上杀身之祸,被逼窥探绝顶武功。而且强行把他带入江湖的前辈还不那么厚道,一点功力都没过给他,只为他招惹个仇家就自顾死去了。不过看到后面也有点明白了,赵世雄虽有名气,但功力比起灵道还是差远的,带主角入门的一般都是绝顶高人,若然一开始就接受了赵世雄的功力后面可能就没那么容易讲得通了。

  《灵飞经》的第一部到席老前辈(算是乐之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活的师父吧)貌似生命受到威胁时停住了,为了看席老是如何破解此次危机,我就找来网络版小说看,也看了不少含剧透的帖子(是的,我看书完全不介意被剧透

  《灵飞经Ⅰ》读后感(四):若无少年,武侠小说何以有“灵”

  中学时代的美好回忆里有一大段和武侠小说有关,古龙、萧逸、温瑞安、梁羽生、小椴、沧月、时未寒、三月初七、步非烟、龙人......为什么喜欢武侠小说,为什么那时候读的多了有了创作冲动的我第一部写的也是武侠小说?原因无他,此时年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于一部武侠小说而言,让其有灵,有情,让人喜欢的就是故事中的少年。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一醉买笑轻王侯,恣意纵横江湖间,缠绵悱恻惘然焉,作家笔下的武侠少年的故事,成长,命运,带给人的那种代入感,沉浸感,是我那段平庸单调的学生生涯间最好的慰藉,“阿飞”,“小鱼儿”,“铁手”,“李响”,“陆渐”......爱憎分明,叛逆反骨,天赋异禀,奇遇不断。这些小说因为这些少年郎而被记住,他们的世界让我流连忘返。

  凤歌的前两部作品《昆仑》《沧海》,中学时代我是一本本买来看的,最喜欢的还是陆渐,谷缜。一个朴实坚毅,一个聪明俏皮。到了最近的这部《灵飞经》,不是我有偏见,只是乐之扬,朱薇相比之下不那么出彩了,当然整个灵飞经的故事也是很中庸的,梁思禽的故事也许更吸引人。也许是我已不再年少,也许故事题材不怎么新鲜了,之前的上官鼎的《王道剑》也是讲洪武、建文、燕王的故事,所以到了第四本我就看不下去了,之所以没有头的写这些,也只是对那段武侠小说的阅读岁月做个留念,能看到新的武侠小说现在已经是十分难得了。只是少年对于一部武侠小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值得我这个老读者细细思考了

  《灵飞经Ⅰ》读后感(五):自古大侠屁事多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史记·游侠列传》”

  相比较于西方世界中的骑士精神一直被传颂发扬,中国特有的武侠主义却日渐衰落,或许是由于侠客们太向往自由,侠以武犯禁,所以永远与正统文明相悖。但是不妨碍文人作者们发挥想象,为世人描绘出一片虚构的武侠精神。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也是穿插于历史演义中的浪漫主义。

  中国人向来是喜欢武侠精神的。武侠,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也是此生此世之外的诗意世界。所以诞生了“梁金古温黄”,诞生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诞生了“七种武器”,诞生了“四大名捕”。他们或起于草莽,或身世离奇,为了一个理想或公义,就能千里追凶,拔剑杀贼,伸张正义。这种不平则鸣,是求之不得的正义,也是世俗礼法的背离。叛逆而孤独,慷慨洒脱,江湖离不了这种精神,所以涌现了类似凤歌、沧月等一大批新锐武侠作者来继扬前风。

  《灵飞经Ⅰ》读后感(六):看江湖恩怨难了,品世间儿女情长

  在网络小说大行其道的今天,《灵飞经》可谓是一股清凉之风,作者凤歌以流畅的行文、瑰丽的想象和错综复杂的布局架构,营造了精彩纷呈、令人欲罢不能的武侠世界。

  《灵飞经1》的故事背景设定于明洪武年间,天下大局初定,各方敌对势力暗潮涌动。主人公是出身于秦淮河畔的卖唱少年乐之扬,出身卑微却又诡计多端,油嘴滑舌却心存良知,随波逐流却总能化险为夷,并得到绝世奇遇。在被“东岛”高手张天意挟持之下,他不但获得了江湖秘宝“灵道石鱼”,并被带入皇宫结识宝辉公主朱微,并结下深厚情谊;在大内高手老太监冷玄的胁迫下,卷入了一场武林高手之间的对决,而自己的养父却惨遭毒手,留下神秘的字条。乐之扬无奈之下,与东岛四尊远赴东岛;身居东岛却被人欺凌,从事仆役杂活,不得学习武功,但在东岛之上偶遇席应真道人,并将“灵道石鱼”中的武功和释家武功融会贯通,隐然成为武林高手;在东岛举办的“鳌头论剑”中,却发生了巨变导致岛王出逃,《天机神工图》被盗,卷入大明与蒙古以及东岛之间的纠葛之中;为追回《天机神工图》,乐之扬又与冲大师等对手一起流落到埋藏释印神陵墓的孤岛。一场武林与政治、侠义与爱情相互交织、跌宕起伏的大戏随着凤歌的生花妙笔,逐渐展开……

  《灵飞经Ⅰ》读后感(七):武侠小说的光明与黑暗

  清末民初,上海来了一个名叫奥皮音的英国大力士,在张园设擂,侮辱中国人是“东亚病夫”。 武林界举足轻重的人物霍元甲应友人之约赶赴上海,到张园摆擂与奥皮音比武,一雪病夫之耻。当时中国人一直被西方人戏弄嘲讽,这让很多人心生不满,特别是习武之人。他们认为,中国武术足以扬我国威,继而产生“武术救国论”思潮,那个时期,武术由一门普通的技击术上升到了“国术”的高度。这是中国武术的鼎盛时刻。而贯穿至今的武术侠义精神,在那个时候形成气象,开始拥有国家民族,忠义为国这些现代审美。

  但若说把武术当中的内核精神“侠义”用文学表达出来的作品,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史记》,而成熟表现出武侠精神的早期作品非元末明初的《水浒传》莫属,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金庸梁羽生他们开始在报纸上连载武侠小说,吸引无数读者,风靡全国。可叹的是,当下武侠式微多年,无论是武术的中国传统文化地位还是武侠文学的受众读者,都已然到达最低点。有作者发帖就摁住拔凉拔凉的心情说,各大网站,武侠点击只有零星路人,和都市啊二次元裸奔的差远了。为什么?因为公认的武侠五大宗师相继去世,仍健在的早已封笔,新派武侠的天空得靠新一辈的作者撑起来,可年轻作者气候不足,尚不能扭转局面。但此种情况下,依然涌现了诸多后起之秀,譬如“大陆新武侠之‘两生花’” 的苍月、沈嘤嘤,被称作“大陆新武侠四杰”的凤歌、王晴川、时未寒、小椴。唯一被称为“后金庸时代挑大梁者”的只有凤歌。

  《灵飞经Ⅰ》读后感(八):传统的也需要有人继承

  看过其他读者的书评,有认为凤歌退步的,有觉得本书不如前两部的,种种议论,不一而足。在我看来,后金古时代的武侠作者中,凤歌是不能不提的一位。诚然,也许是出于作者本人对金庸的推崇与崇拜,文笔结构与金庸作品相似,也仍未摆脱家国天下、帮派仇杀、儿女情长的武侠小说的限制,但至今我们仍未发现有人能够突破这一局限。以这点立意来评论凤歌的,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作为“山海经”系列的最后一部,凤歌已经解决了《昆仑》文笔稍显稚嫩和《沧海》武侠仙侠难以界定的问题,只是老老实实的写一篇可读性强的好故事,能做到这点殊为不易。在目前武侠小说凋零、好作品难以一见的状况下,《灵飞经》与之前的《昆仑》、《沧海》一道,共同完成了凤歌的“武侠拼图”。

  看开篇的几章,主角乐之扬几乎就是韦小宝的“翻版”。混迹于市井,毒舌油滑,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市井无赖的影响。但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乐之扬虽然嘴毒,心却不狠,浪荡的表象隐藏着的是一颗有原则的心。而且他自幼跟随乐韶风,习音律,读诗书,并不似韦小宝那般胸无点墨。到后来误入禁宫,结识小公主,习得灵道石鱼之密,远走东岛,遭人欺侮,一个昔日的小地痞一步步由鱼变龙。

  爱情线方面,从一开始男主就得到了公主的垂青,偏偏门第差距太大,造化弄人,所以安排乐之扬到东岛“打怪升级”。一番折腾下来,不但武功方面收获颇丰,还得到了另一位女神——叶灵苏的垂爱。虽说两女爱一男是多数武侠小说的套路,但感情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剧情的持续升温。

  在目前武侠小说凋零,从业人员锐减且读者口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需要一部好作品以飨读者。虽说“山海经”仍不具备《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那样的底蕴,但时至今日,能继续从事武侠写作并被人铭记的又有几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山海经”的出现会为新武侠留下一个注脚。

  《灵飞经Ⅰ》读后感(九):《灵飞经》小记

  《灵飞经》是凤歌的新作,目前还没有完结,之前"小"时候读过他的《昆仑》,印象相当不错,因此出于好奇,入手了灵飞经前三册。草草看过一遍,或许是年龄原因,感觉引人入胜的情节并不是很多,下面,我就简单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语言描写,个人感受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故事情节 《灵飞经》围绕灵道人的武功秘籍灵飞经展开,以乐之扬的身世之谜为线索,讲述了他仗剑江湖为红颜的故事,当然整个过程中不乏各类机缘巧合,邂逅各种美女,解锁各类武功秘籍,整体还是属于一种类似美国大片中的个人英雄故事,充分符合了男性"自恋""意淫"的心理需要。 这个故事的铺陈还算是跌宕起伏,但是难免落入俗套,"孤岛"、"禁地"、"峡谷"、“洞穴”,这些地方各位是不是觉得都似曾相识。整个情节设计基本可以让人预见后续发展,并没有太多的惊喜,令人不免有些失望。整部小说还是有几个小高潮,比如东岛的比武、盐帮的大会、攻打毒王宗等,但整体感觉场面宏大不足,缺少了一些气吞山河的气势,不免遗憾。 2.人物塑造 小说内的人物设定特点鲜明,行为处事也符合人物背景设定,没有跳戏的感觉,个人认为是这个小说比较成功的地方。不过唯一感觉略显鸡肋的是主人公的人物设定,从性格上看属于内心坚韧,但是性格软弱,有点像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但是嘴皮子可就比张无忌厉害的多了,但这也是我不太喜欢的地方,插科打诨太多,可能是作者为了增加趣味性,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像《人民的名义》中的郑钱,有些画蛇添足,徒增反感。 3.语言描写 武侠小说当然先从武打场面的描写说起,凤歌还是有些功夫功底,一招一式还是比较清楚,有些金庸的感觉,画面感还是不错的。但是武功名称和招式名称的命名上就有些差强人意了,让人读起来有些尴尬。 至于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就甚是一般了,所以细腻性上还是略显不足。 4.个人感受 从可读性角度来看,可能是受不同年龄认知,喜好以及期望值的影响,对于《灵飞经》感觉一般,好像不再能激起自己仗剑走天涯的英雄梦,也因为期望较高,所以读完后不免有些失望,估计再难企及《昆仑》的高度,而为了守护心中的武侠梦,我也不再打算去重读昆仑了,怕只会破坏了原本美好的回忆。 对于一部武侠小说就不再谈什么内涵,人生价值启迪之类的东西了,毕竟没必要活的那么累,各位闲暇了,金庸,古龙也看烦了,不妨可以看看这个书,当然,也就止增笑耳。

  《灵飞经Ⅰ》读后感(十):一孔窥全豹,一书观大侠

  武侠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是夜晚床头的梦,与平淡枯燥的上下班吃饭睡觉相比,武侠另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倘若把武侠放在这个时代的话,我把它夹在迷幻摇滚和知识分子中间,最后一个群体则是文艺青年,迷幻摇滚比武侠放得开,但是武侠的收敛却让它显得尤为性感,而且武侠要比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放得开、想得开。哪里有武侠,哪里就会开辟一个江湖,他们出现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着诸如拯救苍生的大功德,他们是我们普通人身上的一股坦率、浩荡劲儿。

  不要把《灵飞经·灵曲卷1》与快餐文作比较,凤歌把故事写的特别“规整”,他有自己的路子,不着急讲故事给读者看高潮。而且凤歌写武侠有方向感,他知道武侠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他也知道人物的下一个归属在哪里,写的很踏实,能让人看得进去,而不是着急看结果,知道结果后就不再翻阅中间的故事了。

  乐之扬是我们梦中的其中一个,没什么背景,跟义父在秦淮河边卖唱,误打误撞破解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灵道石鱼。他身上使出的性子又让我们为之动容,市井里出来的聪明戏谑,大侠身上的见众生境界,我想就算他没有什么武功,他也能活的很自在,不缺钱花,不为生计烦忧。可惜,他的运气太好了,如果我们跟他运气一般好,也可以气势如虹、天下第一。在梦中,我们可以直接跟他对话,他没把自己放的太高,他身上也没有什么“邪”劲儿,只要我们性格相投,他乐意请我们喝酒。

  就是这样一个人,完美地解释了“侠”该有的基本性子是什么,非常普通的一个看他不起眼,使出的任何一个动作都能让你拍手叫好,所谓的高手在民间也就是这个意思。

  在《灵飞经·灵曲卷1》中读出了金庸的风格,比如席应真的出现,让整个故事变得饱满起来,他有点像《连城诀》里的丁典,都有一身好功夫,与丁典不同的是,席应真为了民族大事被困在了岛中,丁典传授狄云武功,席应真教乐之扬学武功。但是这一段故事讲完后,凤歌马上回归到自己的风格中去,特别是在「辩折群雄」这一章节中,每个人的性格跃然纸上,打斗的场景写的十分生动,故事节奏一点都不拖沓。不过我尤为喜欢凤歌对乐之扬情感的描写,细腻、精致,笔法很轻,像从未发生过似的,却又很重,每次当乐之扬拿起翠笛的时候,都会想起朱微,都说男人不懂感情,凤歌却把细节处理的这么好,这世间的感情这么复杂,唯独留下读者轻轻地一声叹息,应了凤歌开篇就提到的“大道至简”。

  或许当我们梦醒了的时候,会问自己什么才是侠?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可以找到武侠小说里那样的人物。有自己独特的性子,有婉转美丽的感情,有仗义助人的心肠......我觉得是有这样的人的,他可能是路边摊煎饼的厨子,他可能是往返写字楼送餐的外卖员,他可能是上市公司的老总,他可能是为自己挡风遮雨的父亲,总而言之,他有着普通人的力量,却能在夏天给身边的人带来清凉的童话,他没想过自己要成为谁,但是当他站起来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他身上的韧劲儿。

  我想,这大抵就是我心中的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灵飞经Ⅰ》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