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风雨后》是一本由[英] 伊夫林·沃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4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园风雨后》精选点评:
●电影和小说各有各的迷人
●恰逢草长莺飞的季节,读这样细腻优雅的故事,总不免对那片总是飘着细雨的国度心向往之。记忆深处总要回到英格兰,春日阳光中的牛津,繁花盛开的栗树下抱着泰迪熊的少年…安东尼说“魅力是导致英国衰退的重要原因。在潮湿的英伦众岛之外,它压根不存在。凡是被它触及的一切,都会被它玷污,被它扼杀。它杀死了爱情,杀死了艺术。亲爱的查尔斯,我最害怕的是,它已经杀死了你。”Brideshead被笼罩在这片魅力中,像北极圈里那幢小木屋,屋内干燥温暖,屋外积雪早已堆积如山,最后高山上,一大团融雪滑落,这个灯火通明的小屋瞬间分崩离析,消失踪影。击碎他们的不是巨石,不是雷电,是雪,最无辜的雪。分裂的信仰早已在最初就开始慢慢瓦解,吞噬这个家族,在这里,爱情,亲情无关乎一生,“月生与月落之间,就是一生。此后便只有黑暗。”
●宗教问题是我大脑里根本无法解释的一块硬石头。
●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只记住“繁花盛开的栗树下抱着泰迪熊的少年。”
●那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啊,有爱他的和他曾爱的人。
●太难受了,瑰丽、迷人、深沉的悲伤
●我没想到宗教在一个国家竟然做的这么过分,深入权利,政治,家庭,思想的深处。 爱宗教超过爱家人,爱人,朋友。是啥鬼东西!
●作者的写作技巧可以,全篇前期最喜欢塞巴斯蒂安,后期喜欢科迪莉亚。 很喜欢这本书,看它就像看英国如何从日不落帝国走下神坛一样。 如果把它当爱情小说看,故园写的是悲伤,莫瑞斯写的是幸福
●隐晦又深沉的悲剧,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这里,Charles的一生的回忆、青春和爱恨。相当英国式,同时又被浓郁的宗教气息笼罩,使得整个阅读过程谈不上酣畅。和电影完全是两个故事,某些方面还是不能期待太多。
●一个召回所有往昔回忆的魔力名字,一个开启所有序幕的人,一座遗世独立的梦幻山庄,一个荣光消逝、新旧更替的时代,徐缓、优雅、克制,青春的登场欢愉而激情,灰绿色春日和金色夏日的牛津校园里,俊美少年们如置身天堂般无忧;而青春的离场又如此迅疾,他们被战争以外的方式毁灭,把幻想与爱留在旧日荒芜之地。“世界会终结——都是罪孽”:处在彼此隔绝的小世界,宗教在诸多方面以缓慢、碾压的气势席卷并改变了这个圈子之内的所有人,二战前夕的风雨欲来之势最终全面来袭;所有对幸福的隐约渴求与沉默的柔情满怀在硝烟中消散,阶级的差异亦迎来松动与重组,于是每个人的归宿也产生偏移。海上风暴一夜的交心,十年回望的错过与重逢,抵不过神启的一刻,令人心碎。
《故园风雨后》读后感(一):曾是惊鸿照影来
塞巴斯蒂安的小妹妹用一句话来评价她的这位长相俊美,总能赢得众人喜爱的哥哥,一半深陷世俗,一半超脱凡尘。其实包括查尔斯,茱莉亚,那些活得痛苦的人们哪一个不是如此呢?所以我们格外眷恋那一段躲在世俗之外的田园牧歌的时光,如大观园之于宝玉,塞巴斯蒂安之于查尔斯。那段惊鸿照影的时光就这样被深深刻写在骨血里,是窗前的明月光,是心上的朱砂痣,永生难忘。
《故园风雨后》读后感(二):无情
伊夫林沃你这个两面派的家伙,你这自以为是的滥情,悲剧都是因为你们自己的不作为好吗,还不停的黑那些充满活力讲究实际的人是不完整的人,自己的单纯就是美好的英国式没落的温和绅士。根本没讲清楚任何事,让人云里雾里跟着你的滥情走过每一个自以为是的悲哀。最后模糊的和朱分手和突然表达军队带来新时代的赞美真是让我忍无可忍,你这个不负责任的家伙给我认真写小说啊。虽然你的滥情怀旧是我见过非常舒适的。 这个骗子小说,为什么我要让它放肆欺骗我的感情啊!!用你的滥情来掩饰你无情的本质
《故园风雨后》读后感(三):为了塞巴斯蒂安
我是在晚上读完这本书的,当晚躺上床闭上眼后,我脑海里都是塞巴斯蒂安的影像。我看不清他的脸,但却看到他醉醺醺地走在牛津的小路上,怀里抱着阿洛伊修斯——一只泰迪熊,身旁还有四五个男性同伴,大家都发出熟悉的醉酒者的笑声,迈着踉踉跄跄的脚步。但是画面一转,只剩塞巴斯蒂安一人,仍然是醉酒的状态,此时却孤身一人,衣衫褴褛,醉倒在一家修道院的门口,嘴里嘟嘟囔囔,发出前后毫无联系的字句。
就像塞巴斯蒂安在牛津的那些年,从入学第一周开始,就是全年级最引人注目的角色,我也无可避免地被塞巴斯蒂安迷住了。尽管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塞巴斯蒂安已经仅仅活在他人的口中,但是在读完小说后,合眼看到的仍然是他。尽管我已知道塞巴斯蒂安的结局,但如果让我回到查尔斯和塞巴斯蒂安那并不愉快的初次见面,我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与他发生命运的交会。尽管布莱兹赫德庄园里的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不幸,但在我读书的过程中,为数不多的几次流泪却都给了塞巴斯蒂安。
《故园风雨后》读后感(四):宗教引起的集体性癔症
我行我素的塞巴斯蒂安成了查尔斯人生中的一任“导师”,把他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畏畏缩缩的生活中解救出来,给人不学无术,荒废度日的印象,塞巴斯蒂安挥霍无度,慵懒倦怠,过着纸醉金迷的富二代生活。两人的交往中隐隐透着断袖之情,酒精成了塞巴斯蒂安最好的安慰剂,唯有迷醉才是天堂。是什么导致他离经叛道?
塞巴斯蒂安的哥哥亦是一个性格怪异的角色。
妹妹茱莉娅为摆脱束缚,最后用婚姻的手段表达了抗争,也为此赌上了幸福。
似乎家里唯一正常的就是小妹,天真烂漫。
这一屋子的怪异和病态是虚伪的世俗,生活的虚无,还是父母的束缚导致?
直到见到了他父亲,才知道他也是一个从家庭中逃脱,宁可漂泊他乡的人,同样无视规则和他人的指责,沉浸在自我世界中。
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个家庭的病态?
一切源于母亲对天主教的极端虔诚,令人窒息的宗教压迫,生活和成长在这样的氛围中,仿佛得了群体性癔症,扭曲而无奈。
看的另外一个译本,并不得我心。
《故园风雨后》读后感(五):《故园风雨后》读后感
(大量剧透)
一开始只想知道书中各个角色的结局,迫切地想知道爵爷为什么要逃离夫人,塞巴斯蒂安为什么酗酒,。看到中间还是有些无法理解宗教为什么会使人这样,不过看到后面雷克斯要和茱莉亚结婚,前夕大家发现雷克斯以前离过婚,我还以为这里大家会义愤填膺,觉得雷克斯欺骗了大家,但没想到大家的重点放在了天主教不允许离婚再娶,只能配偶死亡后再结婚。看到这里有些理解书中宗教对于人们的影响了。不过后来茱莉亚还是和雷克斯结婚了。后来塞巴斯蒂安去了别的国家,还是酗酒,酒仿佛把这个男人带回到抱着泰迪熊的那段时间,可能在醉酒的时候,塞巴斯蒂安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吧。看到后来赖德和茱莉亚的对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赖德喜欢过塞巴斯蒂安。最后赖德和茱莉亚本可以在一起,但是爵爷去世前,茱莉亚坚持找牧师,赖德觉得这样不好,不过爵爷却在牧师身前忏悔,后来爵爷去世了,赖德和茱莉亚也分开了,这里我其实有些没看懂,为什么就分开了呢?
这本书可读性还是挺高的,可以很顺畅的读下去,人物关系也基本可以理清。不过对于我来说,读完并没有内心的触动,而是只是读了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