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拉山的女战士》是一部由Erwann Briand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法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拉拉山的女战士》观后感(一):理想主义的价值(一):我们别无选择
《你别无选择》好像是刘索拉成名的中篇小说的名字,写的是他们音乐学院的一帮艺术青年的混噩生活。我上初一的时候读了这篇东西,没看懂,但对这个题目却深表同感,那时候我就开始觉得作为一个孩子,生活在一所破破烂烂的中学里(北京市第四十二中),我能选择的太少了,有的时候不得不赤裸裸的去面对很多简单的头脑无法回答解决的问题。
我再次不由自主地产生这种生活无望没有尽头的感受,是这次看这部《Les Femmes du Mont Ararat》(阿拉拉山的女兵)。它给我带来的冲击丝毫不亚于年初的《内陆帝国》。
1. 先说一下背景。这片子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法国人Erwann Briand 2003年呆在伊拉克土耳其边境拍摄的关于库尔德工人党女游击队员的纪录片。我WIKI了一下,库尔德工人党是七十年代末成立,以在伊朗土耳其和伊拉克边境建立库尔德斯坦国家为目的的组织。该组织被西方国家列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恐怖组织(尽管暗中获得中央情报局的支持和武装),从事暗杀和自杀袭击,也在欧洲进行贩毒活动获取活动经费,法国政府曾宣布该国百分之八十的毒品海洛因是由该组织偷运入境的。比较诡异的是,该组织的活动范围在众多伊斯兰教国家的纵深心脏部位,却是以马列主义做为基本意识形态的。
2. 我大概是带着抵触情绪去看这片子的,准备看个大概30分钟后退场。一半出于对法国人拍摄态度的不信任,同时也因为这些年在CNN或者法国电视台的轰炸下,不知不觉的被洗了脑,留下了残暴凶恶没有人性的恐怖分子形象。而关于这个电影在网上的留言里,很多法国人都给片子扣上了“美化恐怖主义”的大帽子。
30分钟后我却有点看傻了。影片里展现出来的却是几个非常活泼动人的年轻姑娘形象。她们六个人组成一个小队,穿着整齐的军装,手持AK47,在山脉中徒步穿行,却伴随着歌声和笑声。她们在山野里席地而睡,在山涧中洗脸,在空地上跳集体舞打排球,在交谈中回忆家里的父亲兄弟姐妹:一瞬间我产生了一个错觉(这个错觉我觉得绝对是有道理的),我正在看《战火中的青春》《柳堡的故事》或者《红色娘子军》。
3. 有一点让我特别惊讶的是,这些女兵在那个地区的老百姓中,是文化素质和思维水平最高的那一个阶层。这些姑娘里有一个人会说英语,另一个会说法语。女队长在休息途中,翻阅的是马克思的著作。她们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子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大家组织起来宣传妇女解放,恋爱婚姻自主──当地的妇女甚至不知道爱情为何物,结婚就是男方交两千块钱然后把这家的闺女领走。
另一方面,她们参加的是货真价实的战斗,刚开始我还以为她们背的AK47是玩具,结果一个姑娘给大家展示了她身上的弹片伤痕,2000年的一次战斗中,她们中了土耳其正规军的埋伏,几颗手榴弹在她身边爆炸,她身中25块弹片。
4. 影片有一点让我思维瞬间凝固了。有个姑娘谈到她最近一次哭,是在1999年,那一年库尔德工人党的第一号人物厄贾兰被土耳其特工在肯尼亚诱捕成功。得到这个消息,她失声痛哭,这个哭不是假的,在镜头里,在山脉夕阳的余光里,这姑娘真的哽咽了,话说到一半就卡壳了,眼泪哗啦哗啦的流下来。
我想起小时候邻居家住着个从山东农村来的老头,随便谁只要在他面前提起“毛主席”三个字,他一准捂着脸号啕,根本无法接受毛主席他老人家已经去世的事实。当时包括我甚至还有我的父母还有他们家的小辈都觉得他滑稽荒诞到了一定程度了。
5. 我觉得我们长久以来都忽略了一件事,在一切的嘲讽,憎恨或者唾弃下,我们几乎都忘记了确实曾经有过人真正相信一个他们为之战斗过的事情,为此他们愿意付出生命,正如这个纪录片里的几个正值黄金年龄的姑娘一样。她们不到三十岁的生命里有几乎一半的时间贡献给了她们的AK47冲锋枪。在这个时刻,要让她们逆转而重新审视她们过去的生命,从人类情感的角度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你能说她们被宣传欺骗了?被洗脑了?我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就如七八十年前的很多中国人一样,我们别无选择,出于人自身最基本的愿望,只有选择这一个出口才能达到那个看似自由美好的外部世界。而我们一旦上路,那些同路人就会成为最忠诚的伙伴,这条道路就成为寄托了全部情感与希望的不容质疑的道路,同时,就像小时候教科书里说的一样,它是“洒满了鲜血”的路,走的越远,代价越沉重,寄托的希望越沉重,也就越不可能回头。这种情感,我觉得,无论结果如何,它本身是不能被否认的,也同样不能因为结果来判断它的价值。
6. 出了电影院,我有很短暂的一刻感觉很绝望:因为好像没有人是错的,没有人是可以被指责的,判断的基点只取决于我们所处的阵营,我们所处的时间。这也意味着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其实永远是无法解决的。这种无可选择的绝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像出生时就带有的胎记,是不可能甩甩手就轻松的忘记的。
7. 我觉得这片子特别值得每个中国人都看看,从里面我会觉得突然了解了自身的历史的另一面,尽管它描述的是一个相隔万里,相隔几乎一个世纪的另一个世界的故事。但是那种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动机,那种心怀的理想热情,那种对待领袖的忠诚,那种”革命“方式和手段的惊人趋同性(与中国革命史),那种人本身无法掌握命运但又不断努力渴求的乐观勇敢,和中国历史上的那一群倍受争议的人是如此相似。在此之前,我从来就理解不了这样一种思维状态,而在这个片子放映的88分钟里,因为眼前的这些活生生的甚至是让人赞许喜爱的人物面前,我仿似猛然一下豁然开朗了。在没法选择的生活里,她们努力劈开了一条路,怀着理想投入了整个身心,站在这个角度,她们不能被指责也不应该被遗忘。
8. 这片子的导演Erwann Briand是个明白人(虽然是法国人,他的青年时代是在东欧度过的,毕业于波兰那个著名的电影学院),他说了一段话,我记得大意是:我们都满足于看CNN电视新闻里那些哭号的脸,脏乎乎的衣服,或者残肢断臂,被摧毁的城市,然后我们就觉得这就够了,足够我们做出判断了。但要知道这些在电视上的脸孔,他们不是空空的符号,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思维,不站在他们的身边,参与他们的生活,分享他们的命运,你怎么能知道他们是怎么样的呢?
这段话我觉得同样可以送给很多正在中国拍所谓的“现实主义”电影的人。
9. 最后我还想起了因为《太阳》而对姜文展开的意识形态批判,我觉得站在情感的高度上,这种批判也许是正确的,但也同时是冷漠自私的。因为对阵的双方其实很可能只是站在不同的阵营而已,一方的正确不代表另一方的错误,一种情感的存在不是剥夺另一种情感表达的理由。
补:我又想起一个动人的细节:
她们走到一个瀑布下,大家都冲到瀑布下面的水里玩水,躺在瀑布下面让水留过长长的头发。浑身的衣服都湿透了。有一个姑娘就站在高高的岩石上,迎着风把双臂展开,双手缩在袖子里,轻轻抖动衣服,让风把衣服吹干。那样子就像是一个天真无邪的中学生在放暑假出来无忧无虑的郊游,根本不能想象她是一个手握了10年AK47的女战士。这个镜头拍的像故事片一样动人,简直就是《这里黎明静悄悄》画面的百分之百真人重现,唯一不同的是她浑身上下散发出的阳光气息是天赋而来而不是剧本里安排好的,当时我的脑子里就止不住的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我们常听人说起的,激动人心的“革命浪漫主义”?
《阿拉拉山的女战士》观后感(二):理想主义的价值(二):闪现的过程──再看《阿拉拉山的女战士》
《阿拉拉山的女战士》下线之前,我又去Espace Saint-Michel看了一遍。这一次记住了很多细节:
(1)有一个年纪最小,大概只有20岁的姑娘给自己起名为Zilan,这是一个库尔德自杀袭击“女英雄”的名字,她在数年前在人群中引爆了绑在身上的炸弹。这个姑娘在很小的时候,Zilan曾经在行军途中露宿在她家,她趁Zilan睡着的时候,穿起她的军装站在镜子前对着照,Zilan从睡梦中醒过来,笑着问她喜不喜欢,她害羞的跑了。不久后,土耳其警察冲进她家,因为她的父母曾经帮助过PKK(库尔德工人党的简称)而当着她的面把她的父母打的遍体鳞伤,她在满了14岁以后,就给自己取名为Zilan加入了PKK的游击队。她抱着冲锋枪在夕阳中说(原话):“For those children who shouldn't live like me, I'll fight for them”。
(2)年纪最大的女队长曾经坐过10年的牢,也是在14岁那年,她曾经和另一个男游击队员被活捉,对方扒光她的衣服,威胁要是男队员不说出军事机密,就要当着他的面强奸她。女队长被问到如何忍受牢狱中的肉体刑讯折磨,女队长很镇定的回答:“你只要看着敌人的眼睛,感觉他内心中的恐惧,就会对自己有了信心,任何的肉体折磨都可以承受。”
(3)在那个地区,不想结婚的女孩子只有两条出路,要么自杀(很多人选择自焚),要么加入PKK的游击队。
(4)从一片草地走出来后,每个女战士的AK47上都插满了鲜花,我见过的最浪漫的一幕。
(5)另一个年轻女孩小时候曾经在法国的BELFORT生活:“欧洲的姑娘们可以逛街,可以开舞会,可以上学,我呢,”她一伸手指着身后起伏的山脉,“我有我的大山。”
我得承认,这大概是我十多年来看到的最让我迷惑的电影。原本指望第二次可以解决心头的疑虑,没想到走出影院,站在午后阳光明媚的巴黎Saint-Michel大道上,那种无所适从的感受堵在胸口几乎让人瞬间崩溃:似乎十多年来被认定的许多东西都被否定,而有很多埋藏在头脑深处的东西又重新翻上来体现了它的价值,让人几乎无从判断,无从选择。
我似乎更认同了这六个姑娘所处的状态:我们卡在了一个开始和一个结束的中间,这个过程是短暂的,是转瞬即逝的,它的开头不是这样,它的结尾也百分之百肯定不会是这样,但我们依然被这个过程所激动,所感染,同时也被它所胁迫劫持,坚定的只朝自己认定的东西奔过去,哪怕它是海市蜃楼还是乌托幻想:它的价值,对于人的和世界的,在这个过程中闪现了。
站在这个高度上,回头看中国的历史,我觉得我们其实是没有遗憾和惋惜的。从一开始,我们就像这六个姑娘一样,在唯一的时间和唯一的地点为了唯一的事情上路,在别人的眼中逐渐变的不可理喻甚至成为妖魔,但是我们无法向后倒退或者改变方向,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补:片尾她们跳的集体舞和所唱的歌和节奏特殊之极,不知道是不是她们的民族音乐,非常有力量。
在这儿可以看到三段这个片子的片段,可惜字幕是法语的,找时间我把它们翻译出来。
http://www.allocine.fr/video/player_gen_cmedia=18746308&cfilm=111529.html
附:导演Erwann Briand访谈(《Journal du Reel》2005年3月)
问:你最初想要去拍摄这些库尔德女战士的意图是什么?
我一直想拍一部关于女性参与斗争的电影,于是就想办法和她们结识。在西方社会里,也存在一些形式的斗争:有被歧视的人,他们为了他们的文化受到尊重而尝试去斗争。不过这种情况通常很复杂,很难去定位它,一切往往都很矛盾。于是我希望脱离开这个熟悉的社会去寻找另外一些人,她们所处的环境不存在这些矛盾,因为她们所面对的斗争是生与死的较量。2001年我有了这个想法,最早我想去阿富汗:在马苏德的部队里有这样的女战士。 但在就要开始准备拍摄的时候,美国人到了阿富汗,马苏德也被暗杀了。我知道在库尔德人当中,也有这样的女战士。片子的题材定了,所以我并不着急,但是美国人又一次把矛头对准了伊拉克,我对自己说:“我不能错过第二机次会了,我得把片子拍出来。”我知道有个制片公司叫Flight Movie,那儿的制片人能实现这样疯狂的主意。很快我们就决定无论有没有钱(电视台的资助)都一定要把这片子拍出来。即使是美国人入侵了伊拉克,我们仍然出发去了伊拉克北部的阿拉拉山拍这部片子。
问:你是怎么与这些妇女部队取得联系的?
在法国,我遇到一个库尔德的非法移民,他曾经在土耳其遭到过刑讯折磨。我们相处的不错,我带他去看了比利牛斯山。对于一个库尔德人来说,山是特别重要的东西,是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地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请我去了他的家里,在他那儿看到了一些库尔德女战士的照片后我对自己说:“成了,找到条线索。”我和PKK(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在法国的分支政治组织取得了联系,和他们一起制定了一个拍摄计划,通过很复杂的联系渠道,法国──德国──土耳其,我和在伊拉克的PKK游击队取得了联系。但此时很难找到办法到达那个地方,因为土耳其人把他们团团包围了。PKK在欧洲的组织想办法找了一条更好的路,这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我们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去,但是完全信任他们。他们能把我们送进去,就一定有办法再把我们送出来。
问:这里面有一个女战士是会说法语的。你在此前知道这个情况么?
我预想到了拍一部这样的纪录片──片子里的人说的都是我不懂的语言,会很困难。但我也知道有一些外国人和一些库尔德移民也在游击队中作战。我很仔细读了一个德国人Andrea Wolf的战斗日记(在另一个德国女导演Hito Steyrel的电影November里有很长一段是关于她的)。我把语言作为选择加入一支“Manga”(由五到六名女战士组成的战斗小队的名称)的先决条件,期望能找到至少一个女战士能够说法语。我不希望找一个外来的翻译加入到拍摄中来。
问:可不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这支战斗小队是PKK特意为了拍摄电影而选派人员组成的?
我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我知道我要去拍摄的是一个政治组织,类似的操纵肯定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因为语言的关系,要操纵我是很容易的。但是很快我就认识到,这个其实并不重要。这些影片中的人物都特别好,我想,即使是拍摄其他的人,效果也不会有什么不一样。这些人她们心中有话要说,而我尊重她们的想法。我不会把我的逻辑强加给她们,无论是政治的还是个人的。这片子实际上是建立在一种不同文化的人相互交流的基础上的。这个基础超越了政治或者是操纵的问题。
问:但同时,它是不是也是一部关于政治的片子呢?特别是关于女性解放的问题而甚于库尔德独立的问题。
片子本身确实讲了一些女性解放的问题,她们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努力,想要解放自己的愿望。传统的政治话语总是把这命名为库尔德独立运动,或者“民族主义斗争”,“斯大林主义”,“马克思主义”……随我们怎么称呼吧。但这更是一部人为了她们的人性本身而斗争的片子,这是政治么?我觉得它超越了政治的范畴。
问:看的出来你很喜欢这些女战士。在这些群山中,确实有醉人的时刻,有快乐,或许是一种圣洁仁慈的东西在里头?
这些女战士的生活本身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在拍摄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很特殊的东西:这些妇女都曾经经历过被强暴,伤害,肉体折磨,总是暴露在男性的权威下,无论是男性士兵还是一个男权至高无上的家庭里,都无可避免地伤害摧毁了她们作为女性的特殊一面。突然间,在三四个星期里,她们面对着两个从西方世界来的男性,而在此之前,她们和所有的库尔德男性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她们的生活里,她们甚至从未了解过一个男性,而忽然,和我们这两个男性的距离贴的如此之近。而我们,则在她们身上发现了所有能够代表“纯真”这个词意义的东西。在拍摄的过程当中,在我们和她们之间,有很珍贵的东西存在:两种文化,两种性别,两种看待世界的视角的共同存在。很快,有种具有魔力的联系建立起来。尽管有语言的障碍,但很多东西通过目光,通过手势,通过沉默传达出来。这是一种总是面对死亡,面对危险,面对难以忍受的炎热的山脉的生活。但当我们共同承担着同一个极端的条件状况时,一种共通的联系悄悄建立起来了。
问:在那个地区是什么样的武装力量在相互对峙?
1998年土耳其的库尔德人被迫退入伊拉克境内的山脉。伊拉克境内居住的库尔德人对前者占领他们的山脉感到不满。这是一个战略要地,有各种合法和非法的生意,控制这些山脉是特别重要的战术策略。因此在PKK,和UPK(前伊朗库尔德人)和KDP(前伊拉克库尔德人)之间有一场内战。在我到达阿拉拉山的时候,三方因为美国人入侵伊拉克而签订了一个停火协议。
问:电影中一个比较激烈的场面是发生在PKK男女游击队员之间的争论。
我想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她们自己的战斗,作为女性的。她们并不是为了土地而战,而是为了一个更深刻而坚实的事业。在她们理想中的社会里女性是男性的未来与希望。女性和男性之间,正如她们之于我一样,有另一种特殊的联系。我们的社会是建立在对立和竞争的基础上的,而她们认为这些概念是典型男性化的思维,她们在尝试建立一个没有这些概念的社会。她们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她们始终和男性游击队员保持距离,因为她们对他们极不信任。拍摄这个片子的主旨实际上是为了扫清那些关于她们是女恐怖分子的传言,这些女战士她们有自己的想法,思维和柔情。
《阿拉拉山的女战士》观后感(三):Pourquoi voit-on autant de femmes dans les rangs des combattants kurdes ?
非影评
http://rue89.nouvelobs.com/2014/10/15/pourquoi-voit-autant-femmes-les-rangs-combattants-kurdes-255489
En fait c’est un phénomène que l’occident vient de découvrir mais qui est très ancien et logique.
Le PKK qui est la matrice du PYD, YPG et YPJ combattants en Syrie (le PKK s’est longtemps servi de la Syrie comme base arrière jusqu’à son expulsion par Bachar El Assad fin 80 début 90 lorsqu’il a conclut un accord de partage des eaux de l’Euphrate avec les turcs) a une politique d’égalité des sexe très ancrée. Les femmes sont déjà très présentes parmi les fondateurs du PKK.
De plus, l’ensemble des partis kurdes, quel que soit aujourd’hui leur évolution politique (nationaliste comme les peshmergas de Barzani, ou plus marxistes comme le PKK) se sont construit autour de l’idée d’égalirté. D’abord une égalité de droit culturels et politiques face aux majorités nationales des pays où ils vivent (arabes, turcs ou perses), ensuite une égalité sociale (plus ou moins marquée selon les partis) qui réfute les anciens modes de gouvernements locaux (féodalisme des chefs tribaux qui permettait aux différentes nation d’instrumentaliser les kurdes et de produire une clientèle tout en maintenant des inégalités dans le partage de la terre et le sous développement de la région).
De plus, sous l’influence du PKK une réelle réflexion a eu lieu sur le projet de société. La plupart des kurdes ont abandonné le léninisme nationaliste de départ (notamment à partir de la fin de l’URSS) pour un projet politique plus égalitaire et inclusif : l’idée d’une confédération de cantons ou communes qui respectent la représentation de la société (femmes et autres minorités religieuses et linguistique). Cela bouscule l’idée d’Etat nation inculquée par les puissances coloniales qui ont souvent dessiné les frontières et favorisé la gestion sectaire du pouvoir au sein de ces frontières pour des raisons de stabilité et d’intérêts bien compris, ce qui a débouché sur les frustrations actuelle et de sanglantes guerres civiles (Liban, Syrie, Irak, mais aussi Turquie pendant les années noires) ; mais cela a supposé un changement d’approche vis à vis des femmes et un replacement de ces dernières au coeur de la lutte afin aussi d’influer sur les problèmes internes à l’organisation sociale kurde (très patriarcale). Cela fait partie de leur vision révolutionnaire pour un nouveau Moyen Orient.
Ainsi on peut voir des unités combattantes féminines dans le documentaire « femmes du mont ararat » déjà ancien, et l’ensemble du PKK et de ses structures (légales ou illégales) ont encouragé la création de section féminine pour favoriser la plus grande participation des femmes à l’ensemble des secteurs de lutte. Les femmes sont extrêmement bien représentées dans les instances de pouvoir parallèle « kurdes » (bien que pour les cantons syriens les chrétiens et arabes y soient aussi représentés de manière très correcte).
Certes il y a aussi un avantage pour les kurdes à communiquer sur ce thème : cela rejoint l’héritage des luttes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 (comme le Vietnam) ou révolutionnaires (mouvements pro-cubains) qui accordaient une large part aux femmes dans la lutte (y compris au combat). Cela permet aussi un télescopage visuel énorme avec Daesh, une organisation d’hommes oppresseurs et niant tout droit aux femmes (bien qu’il y aurait aussi des choses à dire sur la présence majoritaire des femmes dans les organisations piétistes musulmanes et qu’aujourd’hui elles semblent intégrer parfois les rangs djihadistes bien qu’elles aient un rôle très accessoire chez eux et purement communicationnel, elles y prennent aussi une part).
C’est tout de même étrange cette fascination récente de l’Occident pour la lutte des kurdes, alors qu’ils ne les soutiennent d’aucune manière (ni dans le passé, ni dans le temps présent puisqu’on abandonne Kobane pour faire plaisir à Erdogan). Il serait pourtant temps de leur laisser une chance. Leur projet politique est murement réfléchit malgré des dissensions internes (entre le PKK et Barzani par exemple), ils proposent un projet applicable au Moyen-Orient dans son ensemble et qui mette enfin de côté le sectarisme religieux ou linguistique par une laïcité réelle et le respect des droits culturels et politiques de tous, tout en respectant les principes démocratiques. Tous ceux que nous avons soutenu jusque là n’avaient pas tous ces aspirations là. Ce qui nous dérange c’est la remise en cause des Etats-nations, des frontières et l’aspiration égalitaire des kurdes.... Dommage, on paiera cet abandon d’une manière ou d’une au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