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弗兰西斯·培根: 感觉的逻辑》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4-06 03:20: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弗兰西斯·培根: 感觉的逻辑》的读后感大全

  《弗兰西斯·培根: 感觉的逻辑》是一本由[法]吉尔·德勒兹著作,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兰西斯·培根: 感觉的逻辑》精选点评:

  ●绘画不将眼睛作为一个固定的器官来看待。

  ●2017最后一本书读完,今年读了62本书。

  ●妈耶德勒兹的思想真是史诗般激荡

  ●形象,就是无器官的身体;无器官的身体是肉体和神经;一道波穿过它,在它身上划出各个层次;感觉,就好像是那道波与身体上起作用的各种力量的相遇,是“情感的田径运动”,是叫喊与气息;当感觉如此与身体相关时,它不再是被再现的了,它成为真实的

  ●“培根的法则应当是:在“形象化”上,做悲观主义者,在形象上,做乐观主义者。”

  ●“歇斯底里的”培根

  ●一个感觉,对“无器官的身体”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内容和旧版区别不大,这版本当收藏收了。。。

  ●德勒兹没有福柯说的那么夸张,甚至福柯本身就是夸张。

  ●跪谢译者了,哀盼法语论著都能重校一遍

  《弗兰西斯·培根: 感觉的逻辑》读后感(一):背靠背的交谈:从培根的绘画到德勒兹的哲学家之眼

  

弗兰西斯·培根的生死爱欲

1909年10月28日,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于都柏林下巴格特街63号的一栋房子降生,成为培根家的五个孩子之一。

  《弗兰西斯·培根: 感觉的逻辑》读后感(二):《触觉般的视觉》

  关于“触觉般的视觉”,里格尔在《古罗马晚期的艺术工业》中,是这样定义的:(一)浅浮雕完成了眼睛与手的最严谨的相接,因为它的元素是平的表面;这种平面能够让眼睛变得像触觉一般,甚至,它可以赋予眼睛一种触觉的功能,或者更确切地说,一种触觉般的视觉;所以,在埃及的艺术观中,可以保证两种感官的会合:触觉和视觉,正如地面和地平线。(二)起到这样一种触觉般的视觉功能的,是一种正面的、很近的视野,因为形状和背景处于表面的同一层面上,两者一样接近,与我们也一样接近。(三)将形状和背景既分开又统一在一起的,是作为它们的共同界线的轮廓。(四)矩形的轮廓,或者有规则的曲线,将形状作为实质而隔离开,成为不受任何事故、变化、变形、腐蚀影响的封闭的统一体;实质获得了一种形式的、线性的在场性,统领着存在流与表现流。(五)所以,是一种平面的、线条的和实质的几何,启发了埃及的浅浮雕,但同时也攫取了体积,用一个金字塔形状,覆盖住坟墓的立方体,也就是说,竖立起一个只向我们展示一些各条边被清晰地限定出的等腰三角形统一的表面的形象。(六)不仅仅是人与世界获得了它们平面的或线性的实质,而且还有动物和植物,莲花与斯芬克斯怪,都上升到了完美的几何形式,而且其神秘就是本质的神秘。

  《弗兰西斯·培根: 感觉的逻辑》读后感(三):观看的感觉与表达逻辑

  福柯与德勒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德勒兹虽年长福柯几岁,但在学术上确是承袭。二人都在作品中关注人和人之肉体。福柯世界中肉体作为社会机器的实施对象,将人放在宏观的社会中考察。但对比福柯,德勒兹在本书中更关注个体化的微观的人 ,一方面从更加内向的视角从个体内部对人之存在进行解剖,另一方面从观看与被观看的角度看人的形象。

  第一部分是逃离:而是从自我的肉体束缚 ,从自然的形式中逃脱 ,从他存在的形式中逃脱 。就像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引用的“最高的幸福不要存在,次一级是立刻死去。”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时代之后在“人文主义”下生长下的个体,除了真正的疯人,没有人能做到尼采的疯癫,只能被理性束缚,又渴望从形式中逃脱 ,依然存在,无法死去,只能逃离!从边线中逃离,从孔洞中逃离,从形式中逃离,不知去向,但有冲动。

  第二部分他对于画家创作的分析,实际上是对于人与人观察和观看的分析,强调我们的观看的实质不是对象本身 ,也不是对象的形象 ,而是主体对对象的体验。你在凝视中不会获得事物的本质,你在凝视中看到的是自我的本质。只有洞察了观看的真相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德勒兹标准中伟大的作品。相比之下福柯所考察的维度是理性当空下社会对于个人的规训对于疯癫的异化和压抑。当我们被理性主宰,相信一切是人可知可得,实际上就抹杀了我们所不能认识的世界,理性成为了认识世界的限制,我们所不能理解的疯癫永远埋葬。

  《弗兰西斯·培根: 感觉的逻辑》读后感(四):一点笔记与想法

  感觉:

  “是从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东西,感觉主宰了变形,是身体变形的催化剂。”

  艺术:

  再现与转化。例如对象的转变,不表现出直接的力量而是通过对象的叫喊而间接表现力量。

  “不是要表现可以被看见的东西,而是要让东西可以被看见。”

  “持续性、实质或永恒,都是艺术品的第一特点。”

  三联画:

  “三种节奏:积极的、消极的、见证的 对三联画有了一种圆形的,而非线性的重新组织。

  画出感觉,而本质上是画出节奏。在培根那里,首要的地位给了下降。

  通过坠落,通过从一个层面落到另一个层面,感觉变得丰富。

  坠落完全是一种积极的节奏。“

  对于照片的批判:

  “这是照片的最大意义,让我们强行接受一些经过制作的、不真实的照片的“真理性”。

  他指责照片的,并非仅仅是“形象化”,也就是说再现某种事物,因为他其实非常在意它们实际上是某种东西,强迫视觉接受,而且严格控制了整个眼睛。“

  可控与不可控,真实与非真实,主观与非主观。

  色彩空间时间光线:

  “事实上,首先,色彩与光线一样,都属于一个纯粹的视觉世界,并同时在与形状的关系中,获得它的独立性。色彩与光线一样,开始指挥形状,而不是与之产生关系。”

  对低饱和度的偏好,低饱和度让人们关注空间与材质,色彩退后了。

  “光线是时间,但空间,是色彩。通过色彩无限的活动而产生出光线,甚至时间,通过色彩产生清晰性”

  色彩不只是表现自身的,而是互相表现,而产生了清晰变化与形象。

  光线的迷人在于变化,是虚幻的时间变化的具体呈现,是可以改变形体,模糊清晰边界,改变色彩,改变反射。

  清晰与抽象

  为什么我们需要抽象,需要模糊,需要朦胧。是对已知明晰事物的再认知与其本质的思考。

  《弗兰西斯·培根: 感觉的逻辑》读后感(五):节奏、俗套、触觉……

Three Studies for a Crucifixion (1962)

之前看只言片语,而今终于整书横跨两月断断续续读完了,从一开始的时而兴奋,到后来的在文本里绕弯子,疑惑还是大过了享受。

或许是因为图片的缺乏。很难想象,缺乏高清图片,如何让人仔细对文、图进行对读思考。不过版权的问题难以解决,查阅了英文版的本书,同样是没有图集——这并不是德勒兹的本意,因为原法文版分上下册,上册是论述,下册就是图集,论述中凡提及的作品,皆可在下册中找到。这才对嘛。

看多了培根的作品,也没有一开始的入神了。大量平涂的底板,缺乏绘画性,却被德勒兹赋予了重要的位置,不夸则以,一夸反而加剧了画面本身的单薄感——好像是绘画为了叙事性和人物性,而牺牲了画面的背景;这样看多了,总觉得有些腻烦。

全书最重要的参考是大卫·西尔维斯特的《培根访谈录》,看起来很多概念也是直接由培根本人“发明”的,德勒兹做了仔细的诠释工作,比如最重要也最迷惑性的词,“图表”(p.126)。

前言中,译者概括了这本“极其复杂的书”,“本书就是认为培根的绘画以纯粹的形象取代了具象绘画,从而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拯救了形象在20世纪的命运;在他之前,塞尚已经开始了类似的探索;而从更广的艺术史角度来讲,这一探索可以上溯到古埃及艺术。这一探索的本质,是用一种具有触摸能力的视觉,取代纯粹的视觉,其间哥特艺术与巴洛克艺术曾经偶尔达到了这样的视觉”(p.xii)。

确实,有一些话题来自精妙的观察,尽管其展开论述不免折磨而吃力。比如,处理绘画中的形象问题,人物形象的孤立与大片平涂的相合性(虽然我一点也不喜欢这种简单制造的、图与底的和谐);比如,感觉问题的讨论(p.46起),现象学的引述(人、画一体),感觉的暴力(而非画面形象本身的暴力,p.52),由节奏统摄的感觉的不同层次(p.55),而三联画尤其是节奏、乐章的集大成者(p.93);在绘画动作之前的反对俗套(p.111);开始讨论图表,就很概念了,不如看培根自己的解释更单纯些(p.139);最后是讨论视觉与触觉的关系,看得人一知半解的……

Study for Three Heads (1962)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弗兰西斯·培根: 感觉的逻辑》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