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送你一匹马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4-06 01:42: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送你一匹马的读后感大全

  《送你一匹马》是一本由三毛著作,青马文化丨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送你一匹马》精选点评:

  ●实在欣赏不来当代女作家,三毛,杨绛,张爱玲...

  ●从一段节选,引发了对此书的兴趣,慢慢悠悠看了半个月,到后面渐入佳境,逐渐体会到三毛的魅力。简单朴素生活化的文笔,留给读者慢慢思考的余地。

  ●除了“不悔”,亦爱“春风吹又生”。

  ●三毛在台湾的生活,也是一样的有声有色

  ●因为和你有交集

  ●重读感觉太不同了。好书都该重复读。

  ●“多看电影,多分析,多观察,多研究,多接受间接的人生经验。” 去成都的路上带上了这本书,想着路上想看了呢,去时看了几篇文章便有点头晕,来时更是睡的深、沉。只是,在路上,带本三毛的书,总是给我极大的满足感,那带着的这书就不算多余之物了。 回来时,读完。有点恍惚。

  ●真想有三毛这么一个朋友

  ●不敢确定是不是读懂了,荷西去世后的三毛,变了挺多。这本主要讲的是家人和朋友,某些地方看了想掉眼泪。

  ●不一样的三毛,不一样的她的生活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一):读三毛

  第一次了解三毛,是读了一本写三毛的传记,整本书的叙述大多数已经忘却了,但最后一段一直记忆犹新——“如果死亡是她看透人生所做的决定,她选择了死亡来终结纠缠了大半生的寂寞,她选择穿越死亡的泥沼去寻找生命的极乐,那么就让她做一回幸福的不死鸟,飞越千山万水,飞越滚滚红尘,飞向远方,为他捎去一块世间仅有的骆驼骨,爱的礼物。” 第一次读三毛,是《撒哈拉的故事》,在一个台风天,出不了门,半斜着坐在椅子上,拿着那本属于三毛的世界,伴着灯光,直至黑夜袭来,松松筋骨,合上最后一页。 第二次读三毛,便是《送你一匹马》了。我承认,读它的时候我的心情处于焦躁烦闷却不得出口。我郁闷时,蓦然发现,三毛比我过的苦,可她却活的比我乐。 事情如此繁多,她却毅然的抛下了睡眠,读张爱玲,便是了,我抛下了时间,读三毛。 合上这本书最后一页的时候。恋恋不舍,感慨万千,羡慕三毛遇到的每一个爱她的人,还有帮助她的琼瑶,而我,要感谢,感谢三毛在我人生烦闷之时变成了一道光,给我一丝喘息与力量。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二):不一样的你

  这次的三毛跟以前所想的三毛不一样。三毛是孝顺的,是把父母放心里的。可是她又是自由的,她不需要父母还把她当小孩子看,不想依靠父母,尽管父母喜三毛回国待在他们身边,能照顾到她的身体。她追求自由,自我,往往是任性,自私的。

  “我舍不得我的马儿,一定要跟它共患难,我坚守现场,不愿离开。不但不离开,硬逼家人快快去打电话,请修理厂立即就来救马。” “在那个摄氏六度的冬夜里,爸爸和我苦等吊车来,弄到清晨三点半,马被救起来了。我只差一点就跟那两位见义勇为的吊车好手下跪磕头叩头。中国同胞真好真好。我不是说爸爸。”

  这举的只是一个例子,还有其他事例让我觉得她已经自我到极端的地步。做超额的工作量,为写出最好的歌词,她活过了近三个月完全没有睡眠的日子。心疼她是真得心疼。

  “可是一日不看书,总觉得面目可憎,事实上三日不睡眠,容颜惨淡,半生不睡眠,提早长眠,这个道理谁不明白?”

  大家都懂,都明白,可是不管是谁还是会扎进自己为自己设定的陷阱里。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三):苦如生命,甜如爱情,淡如人生

  1.快乐是国王的新衣,只有聪明的人才能看见 2.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3人生是长跑,不要计较片刻的得失 4.三毛同时准备出四本书,写歌词,搞装修,挚友和妈妈生病住院,然后她不睡觉,失眠六个月,再然后吃安眠药,失忆,忘记回家的路,生病。抑郁症根本不可能是一时想不开,是病魔在一天天榨取你的力气 5.送你一匹马,是琼瑶送三毛的斑马,还有她爱的花,和陶土。三毛对痛苦的感知太强烈了,强到光是读文字都能感觉到心如刀割,痛不欲生。她说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但那无语问苍天的一年又一年却连丧夫百日都不到 6.初读三毛是大学,读的撒哈拉沙漠,那时候荷西还没死,好多有趣的稀奇事,好潇洒好自由好快乐啊。怎么后来就全是痛苦了呢 7.三毛这一生,快乐是百分百的快乐,痛苦确也是百分两百的痛苦,实在太过令人唏嘘 8.如果可以,苦和甜我都不选,我选平淡

  9.刚开始我觉得三毛的文字感染力是天赋,渐渐地明白,其实是因为她真的经历了太过强烈的生活

  10.这世上,简简单单才是真实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四):送你一匹马

  2019.9.6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三毛,爱上游记,其语言平和却又总传递出坚韧的力量,是的,就像一株小草!这本书是她的随笔或者说散文集,记录了她漂泊十余年回到台湾后的生活,尤其讲了她的许多亲人与朋友。读起来确实没有游记那么有趣,但有两段话特别喜欢,记录如下:1⃣️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梦里不知身是客》2⃣️我不吃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的睡眠安恬。我不穿高跟鞋折磨我的脚,这使我的步子更加悠闲安稳。我不跟潮流走,这使我的衣服永远长新,我不耻于活动四肢,这使我健康敏捷。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因为来时的路不可能回头。我当心地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简单》

  《送你一匹马》读后感(五):尘归尘,土归土

  第一次读三毛还是在高二。犹记当时坐在医院的输液室,眼神空洞,盯着吊瓶里的盐水,缓缓流进自己身体。夜幕降临,肚子发出不满地低吼,可妈妈出去买饭迟迟不归,心里暗暗着急,却又无能为力,正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妈妈拎了一兜子书回来,一进来很开心地说:“给!精神食粮!”当时的我有一种“垂死病中惊坐起”的架势,开心的两眼放光。也是从那些书中,我第一次认识了三毛。第一本书是《我的宝贝》。 那时候第一次看三毛的书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没有华丽的词藻修饰,安静地叙述,平淡却不平凡。三毛,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而后我越来越喜欢三毛,上网查了很多关于她的资料,惊讶于她竟是1943年生人,如果现在还在世也该是一个和自己外婆年纪相仿的老人,然而在她的字里行间中我并没有感觉到我与她因为时代不同而产生的隔阂。

  我读《撒哈拉的故事》,感受三毛的热情与不羁,甚至也想牵着一头骆驼,走在沙漠之中,触摸来自天边的朔风。我读《雨季不再来》,感受当三毛还是二毛时的纯情与悲欢,我也想去一趟台湾,去看看那里的大雨。我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感受三毛的心痛与绝望,我的心也随着这对恋人的死别坠入大海。三毛,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送你一匹马》是我读过三毛的第五本书,写于荷西去世之后,同样工整的印刷字体,在我眼里总觉得透着悲伤,三毛的文字让我感觉压抑。曾看过一个关于三毛的纪录片,里面讲中国人似乎都对“六”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可偏偏三毛似乎与六“犯冲”:三毛与荷西有“六年之约”,婚后六年荷西离世,又过十二年(两个六年)三毛自杀。看到《求婚》中写三毛把荷西的求婚信读了十遍,写“婚后的日子新天新地”,也写“我是一九七三年结的婚。荷西走在一九七九年。”心痛……心痛……

  所有美好的,狂热的都埋葬在了海底,一切都尘归尘土归土。亲爱的三毛,在另一个世界,你是否又和荷西重逢了?只是最重承诺的三毛,说好不自杀,怎么又选择提前离开?你送我们的马呀,我们好好的养在心里,我们会记得你,我们的,永远的三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送你一匹马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