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者》是一部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肖恩·康纳利 / 特瑞沃·霍华德 / 维维恩·莫坚特主演的一部犯罪 / 惊悚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突击者》精选点评:
●愤怒的007 心理描述戏太多 闷闷闷
●8.0 一桩警察殴打嫌疑人案件的前因后果,追究到底是因为正义催生出的心魔。开头抓人,闪回迷人,肖恩康纳利最佳表演,只是这个故事没多大感觉
●被忽略的反类型佳作,吕美特打一开始就没打算拍成一部犯罪片,而是深入塑造出一位以暴制暴,内心困苦卑微的老警察。众多的长镜头,给予了肖恩发挥足够演技的空间,压抑的气氛几乎让人感到窒息。
●一个神经病。。。。
●光影慢镜头开头,爆裂警察康纳利打死犯人直接进入剧情,还是吕美特最擅长的密闭空间形式,空间感和紧迫感非常强烈,对心理的描绘也是非常到位,慢慢地回答观众开头的疑问,犯人到底是不是真凶,影片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审问部分在不同时段以三个角度出现了三次,有点罗生门的味道。
●这片可以和《典当商》对比,陷入危机的男人,缓慢节奏,独特的声效画面配合,卢美特的片子看的不多,可以积累起来研究。
●吕美特和肖恩康纳利的合作作品,改编自舞台剧,对吕美特一贯的封闭空间演大戏的特长来说,太小意思了。这片节奏比较慢,闪回内心戏也不少,做好看着累的准备吧。
●吕美特生日正好可以安排这片作为补片计划的第二部。主题是被污染了的伪正义?把案件和个人挣扎混在一起,用多个闪回来点缀显得格调不低,然而除了逼供那场戏其他都很枯燥。短评区很多人盛赞这是康纳利最佳表演,倒也未必,哪怕仅是康纳利-吕美特合作的作品范畴里想竞争最佳表演也得先和《山丘战魂》掰掰手腕。65
●时间紧,药物重,含安定,半昏迷中观看。康纳利奉献了最好的表演。PS,他的魅力是和他的年龄成正比的。像戏剧,以对话和表演主导。导演的镜头调度很好。
●警察真是个垃圾桶,如果不经常想办法倾倒,那就是世界上最脏的地方,那些意识流很有意思,台词有些晦涩了,SeanConnery颠覆性演技
《突击者》观后感(一):点评
这是一部很有舞台剧味道的影片,它原本就是一出戏剧剧本《你的这个故事》(This Story of Yours)并且多次在英国皇家戏剧学院演出,好评多多。拍成电影《罪行》之后,仍有相当浓厚的舞台剧意蕴,影片的主要几个场景也都是在室内展开,几个长镜头也很能考验演员的表演。
康纳利扮演一个20年警龄的刑事士官长约翰逊,他负责调查镇子上最近发生的三起猥亵女童的案件。很快有一个小女孩失踪,警队展开了地毯式的搜索,约翰逊在树林里发现了女孩。当天晚上,两名巡逻警员发现了一个名叫巴克斯特的衣冠不整者,浑身是泥,他被怀疑是猥亵犯被扣留起来。约翰逊赶回警局后凭直觉断定是巴克斯特所为,用极端残暴的方式将其殴打致死。事后,在刑事督察长卡特怀德的盘问下,约翰逊潜藏在脑袋里的念头开始迸发。
电影始终没有交代巴克斯特有无犯罪,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约翰逊和巴克斯特的审讯对话来表现巴克斯特比约翰逊脑中更加恶毒的想法。影片从更深一层揭露了人类的天性及本身的邪恶本质,通过约翰逊各方面的失败来阐述他的情感折磨,从挫败感变为敌意,其中也包括他和妻子的关系。一个16年来一直饱受虐待、忽视的沉默女人。约翰逊过去20年职业生涯也遇见过很多相似案件,其中很多受害者的经历都相当惨痛,对约翰逊而言也是难以磨灭的印记,而那些凶手大都逍遥法外——这些在他和妻子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也可以看到他对这些凶手的痛恨。所以当他认定巴克斯特是凶手后,他将这股势力完全宣泄出来,以暴制暴。我们并不能了解巴克斯特到底是不是凶手,电影并没有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不是,那么警察逼供嫌疑犯也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腐败现象。
这是西德尼.吕美特和肖恩.康纳利五度合作中的第三度,我觉得这是西德尼.吕美特最优秀的英国电影,也是肖恩.康纳利演技最为精湛的一部影片。西德尼.吕美特也曾表示过这部影片是他认为肖恩演技最好的一部作品,也是肖恩最满意自己表现的一部影片。(许多人认为康纳利应该凭借这个角色拿一座奥斯卡奖,而非《铁面无私》。包括另一位演员伊恩.班内的表演也是非常的精湛,把那种神经质的怪异人物十分准确的刻画出来。)但是这部由英国投资的小剧并不够参加奥斯卡的资格,否则他起码会为康纳利带来一个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尽管影片的主题。严峻、黑暗又令人不安。影片在1972年推出后迅速脱离了观众的视线,而且票房惨败,仅仅在很多年后作为电视的形式在电视机上播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成为了一部经典电影。
《突击者》观后感(二):什么罪行?!
这部《突击者》算得上比较考观众耐心和理解力的,整部电影是部舞台剧,台词多,又含混不明,不构成剧情,只勾勒人物。
现存的剧情介绍通通是错的,这根本不是部警匪片,也不是关于“刑求”正义的。那个挨揍的“罪犯”,到戏尾也未证实的确是“罪犯”。整个故事描述的是人内心的黑暗,正义与邪恶只有一纸之隔。生命的黑暗孤独压抑,人难以承受之时,往往以犯罪的方式寻求发泄。
我同意有人的观点,实际上这是肖恩康纳利“最优秀的表演”,而不是那部《The Untouchables》。肖恩康纳利在他多数戏里都是本色演出,动作多于表情,没多少细致刻画内心的地方。但这部戏里,他的面部特写挺多,在特写镜头里,表现人物情绪的转变。电影开始不久,肖恩康纳利演的警察在野外先于众人找到那个失踪的女孩,他安抚着女孩,把小小的躯体从头到脚裹入自己那件大衣中,一脸满足愉悦,似乎高兴将之据为己有;紧接着周围搜索的警察赶到,肖恩康纳利的表情一下子就转成了错愕和敌意,生怕怀里的宝贝给人家抢走,好像他就是那个掳走女孩犯罪者,而不是营救者。看到这里,老奸巨滑的戏迷就能侦探到一些异样的气氛,接下去的情节,果然证实了预感。
肖恩康纳利在刑询室逼供的那段重头戏,情色味很浓。他的台词:“I'll read you, like an open book. I'll read you page by page, It's here. It's written in your face. Lines and shadows, marks on your immortal soul. I'll look into your eyes and I'll tell everything about you. I'm watching you, searching you, huh? My hands, well, they're all over you, reaching into your secrets. My fingers, probing. My eyes, feeling. I can tell when you sweat. I can tell when you shiver.”
这些话,是警察拷问罪犯的,更像变态杀人狂对他受害人的,也像狂热的情人说给一个不情愿的恋人的,随便你怎么看。
当然,也许是我想歪了。
电影想表达什么呢?中年危机?还是:犯罪,是一种人与人沟通途径,或者说,人与人的真正贴近与沟通,就是一种罪行?!
电影名offence,本意是罪行,谁的罪行呢?
《突击者》观后感(三):The Abyss
Instead of reflecting on the Good and Evil, I’d rather call out two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film that appeal to me.
First, the cinematography: (1) the unsettling optical aperture effect of the beginning (suggesting police work---and Johnny’s existence---“in the eyes of the public”?). (2) The cold, damp ambient worthy of Antonioni (“Blow-Up”): that long, speechless observation of frenzied parents picking up schoolchildren. (3) Painterly quality: after Johnny is taken away, his wife sitting alone, against windows opening to a balcony above which the lead-grey sky is strangely illuminated with surreal, apocalyptical light. Worthy of Munch.
econd, the speech. Compare Baxter in interrogation and Johnny at home. Johnny’s talk with his wife: bitter, despairing, embattled, impotent, often cut short by the speaker’s own recognition of its futility, his speech is half Pinter and half Shakespeare. Baxter, on the other hand, is a very articulate Satan (no wonder Bannen got an Oscar). He’s clever, nonchapant, gleeful --in turn with vulgar innuendos and subtle sophism; just the sort a brute like Johnny would want to exterminate/ worship. Baxter is everything that Johnny is not, for he’s not shakled by residual humanity as Johnny has been.
Apart from the visual/literal accomplishments, Lumet’s “Offence” can be read as a Nietschien characterization of evil: “When you stare into an abyss for a long time, the abyss also stares into you”. One is still tempted to ask, however, what is the point of all these raw, nervy tor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