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诊疗椅上的谎言(精)》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4-04 04:05: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诊疗椅上的谎言(精)》读后感100字

  《诊疗椅上的谎言(精)》是一本由(美)欧文·亚隆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诊疗椅上的谎言(精)》读后感(一):评《诊疗椅上的谎言》

  很棒的一本书!

  首先觉得做一名精神分析师真不简单,做一名好的精神分析师更是不易!除了专业技能之外,对人性自身弱点的战胜也是必须的。但从某种角度来说,治疗他人也是另一个认识自己、疗愈自己的过程,比如拉许医生。

  其次,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益的,似乎也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卡萝对贾斯廷背叛的愤怒导致的“复仇”,让她去见了心理咨询师,给了自己机会去疗愈自己。拉许医生由此得以完成自己的实验,成长了自己。马歇尔从一个超级笃定自信的医生,竟然两次受骗变成了愚蠢、懦弱、自大、贪婪的loser,但也由此照见了自己,得到疗愈!

  最后,我看到了心理咨询的力量,它让我们理清自己,帮助我们解开我们自己亲手捆上却又不自知的绳索,让我们获得自由!很多时候,我们陷入两难之境,觉得自己无从选择,也没有选择,但其实从来不是这样,我们永远可以重新选择,去过上幸福的人生。

  《诊疗椅上的谎言(精)》读后感(二):碎语

  欧内斯特的辅导医生马歇尔一天的工作真是相当充实,每天接八到九个小节的个案或者督导,中午打一场50分钟的篮球赛,还要抽空关注下股票交易情况计算一下自己的收入,体力惊人。

  从上一本《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开始迷欧文亚隆,目前为止在心理学大牛中最会写作的人,诊疗椅上的谎言故事性很强,随着平淡无奇的叙述而渐入佳境,到了快后半段逐渐将情节推向高潮,每一章的写作又拿捏得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心理小说。

  因为本身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原因,这本小说对心理治疗/咨询的描写是最靠谱最专业的,如果想了解心理咨询师如何工作,这本小说是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诊疗椅上的谎言》又是关于职业伦理的绝佳教材,书中没有严格遵守伦理的心理治疗师都受到了打击与伤害,而两位老资历的心理治疗师甚至失去了自己作为心理治疗师的资质。无论何时,坚守伦理不仅是对来访者和咨询关系的保护,更是对咨询师的保护。

  《诊疗椅上的谎言(精)》读后感(三):兼具趣味性和专业度的好书

  这是一本既有小说趣味性又有心理学专业度的书籍。前半本在埋线、铺垫,有大量借主角之口表达作者个人观点的内容,典型的西方文学,靠心理活动推动剧情,而不是对话。后半本在各个角色开始交锋,故事线浮出来了,非常精彩。推荐一读。 这本书最高光的两段剧情,一段是老谋深算的资深心理医生马歇尔被病人一步步算计的剧情,另一段是专业能力强但是自我厌弃的律师卡萝对马歇尔的救赎沟通,越嚼越有味。 对我来说,故事趣味之外的新知在于,当人陷入失去客观完全被负面情绪困住时,朋友要帮ta后退几步,从更远的观点来看自己,甚至采取宇宙性的观点。让ta知道ta有选择权,他的选择使他陷于此境,他的选择也能使他自由。带ta回顾过去他曾经如此愤怒与承受压力的情况,帮助他回忆这种痛苦如何消失,以推出结论——目前的痛苦在将来也必然会变成褪色的回忆。 另外,心理学上,反向处理常有奇效。人们的爱表现也许只是为了掩饰充满怀疑与羞愧的自我,自大而有野心的人通常感觉自己必须成就惊人,才能不落于人后。所以心理医生不会想要处理他的爱表现与自大,而会专注于他的自责与自卑。

  《诊疗椅上的谎言(精)》读后感(四):谎言是潜意识的、是刻意的、是对别人的、是对自己的

  感谢柏邦妮的推荐,这是一本放不下手并受益颇多的书。

  西摩的故事作为整本书的开端,留下了一个有趣点,也是主角耿耿于怀的点——照片里她的眼神,于是我们会像主角一样产生疑问,西摩的“治疗”对她来说究竟是救赎,还是暂时的平静下更深的毁灭?也许答案只有西摩去世后才能得知。如果当下的结果,并不能评判西摩的治疗是成功还是失败,那么后人又能从这个案例中吸取什么?主角给了我们答案。

  主角与老派精神分析师有很多区别,他具有先锋性,在工作上是个前途光明且上进心十足的人,但是他同时也是个生活上有些不如意的人,当他的工作能解决生活困惑,但却不得不纠结是否触碰工作底线,于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心理医生的内心挣扎,生活角色和工作角色该如何处理才能达到完美互不影响,书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佛陀、耶稣会下班吗?”,主角选择了用真诚守住最后一道底线。

  马歇尔这个人物性格并不讨喜,却是最容易理解的,幼年的遭遇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养成的性格让他获得了成功也让他深受其累。

  老派的精神分析师自居正统坚守权威的样子,倒让我想起“存天理灭人性”的宋代儒学,我们花了很久的时间慢慢认识并接受人性,却又限制于自己发明的工作角色中,

  《诊疗椅上的谎言(精)》读后感(五):前路。

  很具有现实意义。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是特罗特的自我独白,关于移情,关于伦理。慢慢看下来,文章涉及到两个心理师,马歇尔以及他的辅导生,欧内斯特,一对夫妻,丈夫谢利和妻子卡萝莉。谢利因为婚姻问题向欧内斯特咨询五年,却始终没有拿出勇气离婚,最后和另一位年轻女性同住,而逃离了家庭。卡萝莉因此生恨,要报复谢利,最终想到了办法,要让谢利的咨询医生欧内斯特身败名裂,因此化名卡萝,来接近欧内斯特。与此同时,一位叫做彼得的人咨询马歇尔良久,最后骗了马歇尔90000美元,在马歇尔追查时,又被第二次欺骗24000美元。马歇尔找到律师,也就是卡萝莉,在追查无望时变成了倾诉。卡萝莉向欧内斯特隐瞒了他老师的姓名,来寻求欧内斯特的帮助。马歇尔对卡萝莉倾诉被骗的经过,对金钱的追逐,对婚姻的淡漠,最终踏上了对马歇尔的救赎之路。最终,卡萝莉也要袒露她接近欧内斯特的秘密。。。。。。

  马歇尔是一个近乎权威的形象,却在被骗钱之后,将整本书推到一个高潮。他迅速找到律师,得知他的钱很难追回。于是第一反应,他要报复。他策划,又被第二次骗钱。这一次,他的自大,自信受到彻底打击。他在此时得到了帮助,也开始了自我拯救。

  拯救有没有路线?

  永远有一个问题,在我们陷入一种困难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得到救赎?能不能还有选择的权利?

  答案是能。当初是自己的选择,才有了现今的结果。而现在并不是没得选,依然有选择的机会,对且决定未来。选择权永远在自己手上,要找到它。

  《诊疗椅上的谎言(精)》读后感(六):中间地带如何处理?

  病人与医生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处理?如何正确地保持伦理的界限?病人与医生之间的“中间地带”可以利用吗?《诊疗椅上的谎言》通过欧内斯特对老西蒙的伦理道德态度、欧内斯特与卡萝(琳)之间试验性的真诚治疗、欧内斯特与卡萝丈夫贾斯廷的治疗关系、欧内斯特与马歇尔的督导关系、马歇尔被“病人”金钱欺骗、卡萝为马歇尔提供的的法律兼心理咨询、马歇尔与召回的病人——谢利之间的咨询等多个故事,表现了躺在诊疗椅上的那个人可能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她可能讲述了虚假的内容、抗拒表达自己的内心、甚至产生强烈的移情反应。那么,作为心理医生,是应该关注这些内容还是什么?“我们一定要让病人了解,我们会吃自己煮出来的菜,越是开诚布公,我们就越真实,病人也会起而效法。”“我的技巧就是放弃一切技巧,我的技巧就是说实话”。有没有可能,一个心理医生不管在任何场合都保持真诚,一以贯之?““心理治疗时间应该成为城市的殿堂?如果病人与你有最亲密的关系,那么,放下你的伪善,勇敢地告诉他们!他们知道你私人生活的点滴又有什么差别?揭露自我从来没有影响到我的分析程序,相反,还能使过程加速。”但是,当心理医生开诚布公时,他/她必须记住以下原则:1.只有当内容对病人有帮助时,才能揭露自己的内心。2.明智地揭露自己。记住你是为病人这么做,而不是为自己。3.如果心理医生想继续吃这碗饭,必须顾虑到其他心理医生可能的反应。4.心理医生的自我揭露必须分阶段进行,注意时机:有些在后来可能有帮助的揭露,提早揭露可能会有反效果。5.心理医生不该分享他自己都感觉很矛盾的想法,应该先寻求辅导或自我治疗来解决。

  ”让我们一起来面对稍纵即逝的存在““压力有一个始点,也必然会终结””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处境,从更遥远的观点来看自己。“

  《诊疗椅上的谎言(精)》读后感(七):为不同的病人创造出不同的治疗语言

  

成为心理医生有几个阶段

在学校里开始临床实习时掌握某一流派,然后去向别的流派炫技搭建鄙视链,互相挑战,在彼此的边缘弹跳。

信仰权威,治疗中的每一步必须有引用出处,一直到毕业后被吊打,发现其实除了学校里的光头评分督导,没有人在乎治疗手段是否符合流派规则。

毕业执业后渴望成为大圣母,明白没有任何一种流派单一使用就可以改变来访者,并且意识到成为大圣母也并没有任何意义。

最后开始流派混用,挑战权威。

事实是每一种你能够想到的治疗方法都早已拥有一种流派学名。

所以在创造自己的治疗语言时,不要畏惧,上就是了。

如果有人质疑,那你就告诉他你正在成为欧文 亚龙。

附上欧文亚龙男神的小彩蛋

拉许医生因为癌症去世的病人伊娃,她父亲对她说“别像我一样在家里喝鸡汤”,是出自欧文亚龙真实治疗过的一位女癌症病人的父亲之口。

拉许医生的存在主义震撼疗法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被欧文亚龙完整的介绍过。

欧文亚龙本人在进行存在主义治疗时也会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例如自由联想、解释梦境。

欧文亚龙有在书里坦诚自己对一位女病人袒露自己不成熟一面时,希望打破崇拜,却引起了女病人更强烈的崇拜。

欧文亚龙本人多次带领团体治疗和为癌症等临终病人提供心理治疗,所以在他的治疗风格中有许多关于死亡焦虑的深入思考。

  《诊疗椅上的谎言(精)》读后感(八):诚实使我陷于这个处境,诚实最后一定也会解救我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 焦虑症、控制欲、抑郁症、偏执、分裂、冲动、反社会。 每一次心理治疗,都是人类困境的叙述,在肃静的困局中情感的揭露。

  这本书讲了心理治疗圈里的一些往事,涉及许多心理学上的名词,移情与反移情,治疗与反治疗。

  移情指病人的情感和态度转移到了分析者身上。咨询师在面对移情时,也难免会动心的。一旦动心,就称为反移情。

  故事的主线是怀着报复心理的卡萝隐瞒姓名,一边让故事的主人公心理治疗师欧内斯特治疗自己,一边勾引他,让他身败名裂。卡萝为了不暴露自己,在讲自己故事的时候,总是加入一些谎言,但又为了不让自己的谎言前后冲突,将谎言的数量减到最小。而欧内斯特则运用了“开诚布公”的新式治疗方法,一边不可自拔地反移情于卡萝,向卡萝诚实的诉说自己对她的幻想,又一边恪守禁忌,尽全力帮助卡萝所编造出来的故事中反映出的她自己。

  然而,你不可能撒了一个谎却讲不出自己。一切梦境、一切谎言,都是真相的彰显。欧内斯特在一次一次的分析中不断地戳中卡萝的软肋,最终,卡萝败下阵来,在自己被治愈的同时也放弃了对治疗师的报复。

  诊疗椅上的谎言,放在中国的意境中,不如叫作佛祖蒲团上的皈依。

  心理治疗师在帮助人走出困境的同时,自己也在面临着修行,职业操守上的修行以及治疗手段上的探索。而行业内定下的一些禁忌更像是寺庙里的戒律。所以心理治疗师和咨询者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禅师与迷失之人的关系。

  那么,如果迷失之人渴求爱情、并且移情于禅师,只有他放下治疗师的身份,并毕生去度化这个人,将救死扶伤视作头等大事的禅师怎样做才是明智。

  同时,禅师也有着人性上的弱点,如果你的弱点是好色,如果一个性感漂亮的女施主主动投怀送抱,你会怎么办。如果你的弱点是贪财,你的施主可以帮你赚钱,你又会怎么办。

  这本书最感动的一点,就是展现了禅师与病人最美好的关系,一次完美的治愈,并不是病人被治好,而是病人恰好也带着禅师的疑难杂症,互相治愈。

  tw,我也想有钱到一周可以做三次心理治疗。

  《诊疗椅上的谎言(精)》读后感(九):“我们习惯于病人付钱要我们听实话,于是幼稚地忘记了撒谎的可能”

  本来以为是社科读物,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的专业书,结果前两天看标签才发现是小说。做为小说来看这本还是有点难度的,在故事中融入了一些心理学、心理咨询、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等知识,但比起专业书就简单好接受很多,总的来说更适合稍微有点基础的读者看吧,如果完全没有基础,有些地方可能会看得有点吃力。 小说中的心理咨询师不再是我印象中西装革履戴眼镜的冷酷精英,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真正将患者当成人来帮助的真实的人。他们既要面对患者强烈的情感表达,又要面对自己内心强烈的情感,有时候还要抵抗致命诱惑,才能守住自己的专业伦理底线。 之前跟朋友聊起看心理医生,就说起过很多人会对心理医生有抵触,所以有所保留,就算被家人朋友劝过去找了心理医生,也极有可能不告诉医生实际情况。书中的主角,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躺在诊疗椅上说着慌,内心中充满了不信任,而医生也在心理斗争,被固定在各种条条框框中,决定着要不要隐藏自己。 我很喜欢书中的配角保罗,很有意思的一个人,虽然戏份很少,但是很多发言都让我心悸,比如在卡萝出于报复的目的一直勾引欧内斯特上床,想借此让他丢掉饭碗,所以假装对他着迷的时候,保罗说:“我们习惯于病人付钱要我们听实话,于是幼稚地忘记了撒谎的可能”和“你认识的哪个女人,毫无条件地热爱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思考了很久。保罗总是用不痛不痒的语气说着大实话,说着每个人都应该考虑的事情: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突然出现了一个人,毫无条件的热爱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那确实真的应该好好思索一下是不是诈骗犯了。可能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贪欲,没有想着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也能更理智,避免自己被欺骗。 书中的几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卡萝欺骗着自己的心理医生欧内斯特,看着他被自己耍的团团转,却接到了被病人欺骗的马歇尔医生的法律咨询,马歇尔自大又有野心,甚至背叛了自己的老师赛斯,最后因为自己的贪欲一次又一次上当受骗,而为了搞垮欧内斯特的卡萝,却因为欧内斯特的坦诚和一次次面对诱惑依然守住底线的行为慢慢被感化。欧内斯特一方面由衷地关心存在的真实议题:成长、遗憾、生、死、意义;另一方面,他很善于帮助病人透视人性的阴暗面,比如自私和肉欲,再引出其中的力量:能力、生命力、创造的驱动力。书中关于性的描述非常深刻地呈现出咨询师在设置与情感之间的挣扎,在咨询师的角色中如何以一个人来工作,在强烈的情感冲击下,如何坚守咨询的设置,守不住,如坠悬崖,自此与心理咨询无缘;守住,将成为优秀的咨询师。最终没有守住职业底线的马歇尔为自己的贪欲交了昂贵的学费,而真诚又善良的欧内斯特最终感动了卡萝,对他说出来隐藏已久的真相。

  《诊疗椅上的谎言(精)》读后感(十):工作和私生活的界限,都是欲望在测量

  心理学专业毕业,考心理咨询师的时候要学习职业道德,内容很多,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两条——保密原则、价值中立。

  上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例子,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保密原则,还有就是不要给熟人做咨询。例子是,比如A是你相熟的人,他介绍了一个B来找你做心理咨询,然后B说最近很苦恼啊,一问原因,原来是B发现了你的熟人A有了外遇。这个时候道德上的矛盾就出来了,出于职业道德是不允许告诉熟人A的,但是出于朋友的立场不告诉似乎又不符合道义。

  《诊疗以上的谎言》这本书也涉及到这种例子。但更多的是对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师来说,是否应该跟患者保持患者以为的关系,甚至有的时候患者要求发生亲密行为认为这样对其的治疗有效果,而咨询师是否应该应允,这样一种讨论。

  我觉得这本书最有意思的是,书的主人公之一,拉许医生,他采用诚实的方法(自我暴露)去跟来访者面谈,当来访者对他采取性勾引的方式,他没有去回避,反而把自己的想法跟来访者进行分享对她坦承相待。每当读到他对来访者袒露自己的性需求的时候,我都有种恐慌感,怕他也放弃了职业操守,去跟患者发生性关系。

  另一方面,拉许医生的督导师在学会里是一个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严肃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师。每次辅导拉许医生的时候都会再三强调不要跟自己的来访者节外生枝。但是,在人的欲望面前,这位督导师就显得非常道貌岸然了。

  这本书也提出了一个疑问,究竟心理医生与他的来访者可以建立怎样的关系?在咨询结束后,两者究竟是否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正常接触,哪怕两人是在n年后重逢,是否就可以建立普通的朋友关系?接受馈赠?还有除了诊疗费外,如果来访者在结束疗程后非要进行私人馈赠,如果心理医生接受了馈赠,算不算是违反职业操守?这会不会给后续的生活带来影响?关于这些问题,作者通过督导师的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最有意思的,诊疗椅上的谎言这个书名,心理医生习惯的认为自己的来访者始终在跟自己说实话,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每一个人都会有他的撒谎的动机,但作为心理医生如何去识别来访者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呢?

  更更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写的简直太全面了。心理咨询其实在强调的是“助人自助”,也就是心理医生也可以通过对来访者的治疗这个过程来不断的解决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遇见的问题,来访者也可以通过咨询师的引导来完成自己的蜕变,这是一种双方互相检视的过程。但有的咨询师却容易在这个过程中迷失自己,没有秉承着“价值中立”的态度,以偏颇的主观态度来进行咨询。

  这的确是一本好书,故事性很强,尤其在读了三分之一后,书的推进节奏明显加快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你可以对这本书建立你自己的“投射”,看看你内心的欲望能测试出什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诊疗椅上的谎言(精)》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