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和解》是一本由许皓宜著作,九州出版社、木晷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父母和解》读后感(一):一些摘抄
①一个挨饿的心灵,也许外在可以生活的很好,内心却总在计划着从这样的生命里逃亡。
②矛盾意向
③依赖的感觉往往会让我们理想化这个人,也理想化这段关系
④一种失去后才迅速膨胀的“理想化情结”
⑤依赖不是为了告诉我们离不开谁,不能没有谁,而是为了认识自己内在真正的渴求
⑥“突然间想要知道”的欲望,可能引发内在的解放或未知的灾难,但也将开启我们生命中全新的旅程。
读完没啥感觉呀,作者讲的很多都像是举了个例子放到那了,再说一些感慨,不透彻,对问题的分析。
收获很少
《与父母和解》读后感(二):祛除“父母病”的良方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见,决定我们命运的是思想、行为、习惯以及性格。影响命运的这些因素,并不完全是天生的,更多的是后天养成的。当一个人如同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首先受到的外界影响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构筑了人生的基调,塑造了我们将来的性格。所以,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性格,父母的管教成为人生发展的基础。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但很多情况下,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未必能够达到目标。当孩子秉承着父母的教诲,在社会上碰壁之后,孩子的世界观和对父母的认知就会出现极大的改变,甚至有时候是颠覆性的变化。也正因为父母面面俱到的教育,让孩子有了推脱责任的借口:所有的问题都是来自父母的,自己没有任何问题,从而在与父母的关系中留下更多口是心非的遗憾。
这就是典型的“父母病”。染上“父母病”的人,常常对父母感到失望和生气,抱怨童年的缺失与渴望,让自己体会不到真实的自己,也看不到真实的父母。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台中教育大学咨商与应用心理系助理教授、心理咨询师许皓宜长期耕耘于婚姻与家庭治疗训练领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见解。她认为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如同烙印刻在我们心底,塑造我们的性格,左右我们的感情。如果对原生家庭问题毫无意识或感受模糊,童年的创伤就会指引我们不自觉地把麻烦带进每一段社会关系中,甚至延续到下一代身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许皓宜博士在《与父母和解》一书中,用书名给出了答案。书中指出,与记忆中的父母和解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会接受社会和自我接受的过程,也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与父母和解》读后感(三):与父母和解,与父母为善
收到天鹅君邮寄的书已是午后,看到许皓宜老师的这本书,心里就一直有一种好奇和莫名的激动。
越长大越觉得与父母直接有了一层隔阂,即使父母是为了自己好,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可长大后,一股莫名的自尊心却逼着自己逃避父母的关心。
父母会问,谈对象了么?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买房?什么时候生孩子?什么时候涨工资?等等,我们已经把生活的隐私慢慢与父母隔开,喜欢躲到自己的角落,无论开心还是失落,宁愿独自欢笑,独自舔舐着自己的伤口。好奇是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叛逆或者自尊在作祟,有时候不想跟父母敞开心扉。却又觉得长大了,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什么为什么,皓宜老师却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度剖析,为什么我们与父母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有时候甚至把自己的命运都归结于父母身上,觉得自己没有生在一个官宦之家,觉得父母没有给自己一个好的环境,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时候会贯穿孩子的一生,所以等我们有一天为人父母,也要学着去与孩子沟通,不要把自己对父母的抱怨无端地强加给孩子。
书中除了教会我们和父母和解的方法和与父母误解的原因,也用了很多身边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包括情侣之间的相处,这本书对皓宜老师来说,也是她真诚地自我疗愈的分享,她告诉我们将错误推给父母,只会落入无止境的负向循环,发现和解的治愈力量,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宽容与爱的美好。
我觉得这本书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每节后面都有一个测试问卷,让你解放自己,用最真诚最真实的自己去回答这些问题,审视自己的心理。而且这本书不枯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勾勒描绘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心理学的奥妙。
很感谢皓宜老师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这些年来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实属不足,也常常会无端地向这些最爱我们的人发脾气,也许这些道理还需要我慢慢去琢磨和深悟,但一本书的伟大却让我产生了共鸣,希望有机会大家可以阅读一下这本书,感受心理学的强大与自己的缺陷,与父母和解,与父母为善,感受生活的美好与神奇,感恩父母,让他们不再为我们而担心,不再为我们而忧虑。
《与父母和解》读后感(四):执笔写心—那个女孩没有嘴巴,只有纸笔
写在前面的话: 那天,我终于崩溃啦。 在很多陌生人面前,在一个不合适的场合中。 这一哭,就是三天。 二十多年,我很年轻,但已经在一个状态中习以为常了,明白问题所在,但是解决无力,求助无门。 我有些特殊的童年经历,也有些心理学浅层的认知,比如我知道弗洛伊德,黑格尔等。因此,较快乐成长的小公举们,我更深知家庭,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更希望,去疗愈自己。 这本书,封面插图很有意思的,身体棱角上遍布伤痕的女子,着蓝色纱裙,两个黑黑的小人放在纸船里,女孩在试图送他们飘走,直到看不见。 我也很想自己是那个女孩。 可女孩没有嘴。 这种来自于家庭,童年,最深处的私隐,真的没法说出来呀! 唯有文字。 作者写了这本书,掀起书封,藏着这几句话:父母是我们关系中的一根刺。和你记忆里的父母和解,是觉醒的第一步。 和解,在我的人生里从未出现过,在很多年轻人的生命里,它也是一个极尴尬,抗拒,遥远的词吧? 抑郁症,明星自杀事件,蓝色大鱼等,边缘热点化的社会里,我们若要自救,该从何下手? 这本书的排版很干净,很舒适,纸质硬度,厚度较强,我把它也看做是一种力量吧。插图也做得很好,色彩和线条,都都能看出来用了心思。 只是第一篇推荐序: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有点跳戏,看到这句话谁还想看呢?可能做了父母的人能够认同这句话吧,至少,我在一个年轻人的角度是抵触的,真实感受而已。。。 书中的内容从目录可以清晰的梳理好,作者一点一点的列出来,一点一点的去讲述,把她的热情和爱心以软知识授予读者。 把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去面对他,去认识他,去分析他,去理解他,去应对他,然后他才有望被解决。 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像弗洛伊德一样,摆出来很多例子,从实际入手去讲述,读者很容易看懂,并且附了很多小测验,和读者建立一定的交流,也帮助读者,去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如果要说读完这本书的感想,我是说不出来的,因为我还没有读完,甚至说还没有怎么认真去读,现在的社会多快呀?报纸都陆续在被新媒体逼到破产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还有时间去好好解决吗?我从小到大的小伙伴,闹掰了的后来就真的没有再说过一句话,就连曾经亲密无间的一些人,也会因为距离而变回陌生人... 与父母,童年时的父母,和解,这个故事我不知道结尾,它应该是我们一起去逐字逐句书写的,与父母和解的未来,与内在自己和解的未来。
《与父母和解》读后感(五):悦纳自己的源头是与父母和解
在心理学理论中,原生家庭对我们成长有着重大影响。这本书的作者许皓宜想要探寻的,是原生家庭的哪些方面对我们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父母和调整自己。
最推荐以下人群阅读此书:一是目前与父母关系不够融洽的为人子女者,二是初为父母或拟打算养育子女者,三是对心理学感兴趣但不想研读理论书籍者,四是喜欢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好奇者,五是在人际关系、婚姻关系中存在不协调又不知原因在哪里的困惑者。
全书从解除“信任危机”、放下对“全能感”的执着、承担“自主”的代价、与心理分裂的困境共处四个方面来分析和解前的自我觉察,从母亲是调节情感的“容器”、父亲是勇闯人生的“燃料”两个方面来帮助读者理解父母,其内在的核心观点在于:唯有悦纳自己,才能与这个世界和睦相处;而悦纳自己的源头,在于与父母和解——理解父母作为平常人的一切缺点与不足,并且爱(热烈或平静)着这样不完美的父母,从而明白自己也是不完美的人。
作者通过剖析部分个体遇到的困境,找到个体于幼年时在亲子关系中未得满足的欲望和被压抑的需求,找到它们是如何隐藏在心底深处伺机而动,观者如我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想:“啊,这样的情境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想法我也有过!”然后会恍然大悟:“原来原因是这样!”比如分析“为何与人相处会有困难”?因为在幼儿时未能确认母亲对自己的爱;比如分析“为何无法感觉自己的感受”?因为没有被父母准确的感受到过;比如分析“为何常常无端发火”?因为成长的敏感期不被信任。
因此书中说“感受不到自己,就很难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别人,就很难感受到爱。当我们打从心里感受不到爱,就容易困在黑暗里,不论我们多努力想充实自己、填满自己的生命,还是会感觉到深深的孤单。”“这些父母对自己也是如此不信任。因为很难相信自己、肯定自己,所以也很难相信自己生养的孩子具有值得被尊重与相信的价值。”
而所有的剖析,不是为了抱怨,不是为了怨恨,而是因为了解,所以宽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当我们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因何产生时,也就能够放下怨怼,重新调整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许皓宜说:“成年后的人生原本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大可用那还未经历的数十年,来改变生命前些年的命运。那活在未来的自己,拥有无穷的释放过去伤痛的能力。”
《与父母和解》读后感(六):如何营造美好的亲子关系
毋庸置疑,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或许有些人会加上之一),最重要的人理应是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才对,但实际上,很多人与父母的关系并没有期待中的那么美好。这是为什么呢,也许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徐皓宜的这本《与父母和解》可以告诉你答案。
读《与父母和解》,我没有把思考的重点放在与父母的关系上。我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还算融洽,无论是曾经还是现在,与父母之间虽然不是亲密无间,但倒也没有什么过节可以影响到彼此当前的生活。
反过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如何避免让自己成为书中所列举的12种父母类型。
徐皓宜教授说,我们感受父母爱的能力是从婴儿期就开始的。不要以为新生儿什么都不懂,他们的感受力甚至比成年人还要敏锐。
我的女儿刚刚两个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让她独自待着时,她总是嚎啕大哭,而且哭声中明显地带着焦虑与害怕的感觉。同样是让她独自躺着玩儿,如果身边有大人陪伴着,她总能安安静静地自己玩上好长一会儿。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女孩非常的安静,可她偏偏挑选了一位非常吵的男孩结婚,她喜欢男友看着她的眼睛,喋喋不休向她说个不停地样子。婚后,男友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不再像之前那么多话。女孩突然间有种被骗的感觉,她对男友婚后表现出的安静简直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尤其当男友说话时如果不看着她,她甚至歇斯底里地大喊着反抗。
经过咨询才知,这个女孩童年时是个很吵的孩子,而她的妈妈又非常忙,总是让她安静一点,即使母亲给她说话,也总是给她留一个侧脸,很少对她“好好凝视”。慢慢地,女孩逐渐隐藏起了自己的“吵”,变得越来越安静。
其实,安静的背后,是女孩没能被母亲“好好凝视”的遗憾。女孩成年后拼命追寻的东西,恰恰是童年最为缺失的。
看了这个案例,我的心里咯噔一下,这个女孩母亲的行为不正是我现在对儿子的态度吗!四岁的儿子平时话特别多,有什么想法、发现总要给我与他爸爸说一说。有时候他努力地想把一件事准确地表达出来,却又在用词或话语的组织上有所欠缺,这样一句话可能就要换好几种说法才能让他自己满意。我没耐心等他说完,就边做手头的事情边随便应付他一下。小家伙很多时候是不买账的,他非得让我看着他他才肯说。哈哈,这样看来,我儿子比文中的女孩更有争取父母关注的意识。
我的孩子们尚还年幼,很庆幸能在这个时间看到这本书。《与父母和解》会为我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指导。
《与父母和解》读后感(七):接纳和肯定长大的不美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原生家庭开始成为心理学上争议的话题之一,从前我们抱怨父母的种种的不当,似乎都可以拿原生家庭来解释。当我们过度解析原生家庭的原罪论时,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原生家庭赋予的死漩涡里出不来,认定自己就是这样啦,这是我们的原生家庭赋予我的啦,无论怎样我都无能为力改变什么。
这会间接导致什么呢?导致我们无法看清或直视自己的问题,一心渴求从外界找出原因来解决自己的困惑。这也就是《与父母和解》的作者许皓宜,在书中所提及到的一个要点——“父母病“,也就是将错误推给父母,落入无止境的负向循环。
《与父母和解》,本身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即是从我们的角度上去,如何去理解他们当年为何会做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因为他们也曾经历过一些非自己所愿的对待,或是外在条件的限制让他们只能在当时采取这种教养的方式。第二层即是将父母的问题从自己身上剥离开,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和性情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是有机会得到改变的。
《与父母和解》一书中,详细地介绍了16种表现不同的性格特质的“内在小孩“,应用经典的案例详细解释每一种性格养成的背后故事和渊源,并针对此种问题的心理解决方法说明清楚,让读者很容易就能找到与自己相对应的问题点。
细读本书,我也发现了我和母亲的亲子关系的隐痛在何处。比如我的母亲是个说话比较大声,同时情绪比较容易激动的人,所以童年的我习惯在母亲可能会爆发的情绪中自动闭嘴,很多想说的话都不敢说,因为害怕说出来会让她生气,导致于长大之后我将这种表现扩大到自己的婚姻和生活中,对丈夫很难做到倾心交谈。但同时可能我很讨厌这种随时会发脾气的状态,所以长大和母亲共同带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也会无端地发火,或是刻意针对母亲,或许是想将小时候敢怒不敢言的脾气交还她。
虽然母亲的情绪不好,但她的确又是个爱唠叨,对我照顾有加的母亲。所以一方面我无法离开甚至依赖于她的照料,虽然厌烦她对我的生活的照顾周全的唠叨,但同时也无法做到完全脱离她的关照。深陷在这种矛盾的中,有时会有点责怪少年时妈妈没有及时让我参与家务活动中来,导致我长久习以为常的受到照顾和不擅长家事,可我又真实地明白,这是妈妈想要好好照顾我的表现,也是她当时能够想到的最好的照顾。
所以现在我也去慢慢地理解妈妈为何情绪激动,因为她的原生家庭造就了如此的心性,为何会说话唠叨,那是因为我的外婆就是如此;为何会想要无微不至地照顾女儿,那是我的外婆教给她的育儿方式。因为理解,所以我想要自己用更温柔的方式表明自己的主张,也回馈她的爱。
这大概也算是我《和父母和解》的漫漫长路的开始吧!
《与父母和解》读后感(八):与父母和解,是彼此最完美的退路
《幼学琼林》里有一句尽人皆知的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话看似能帮子女更好地理解与体谅父母,而在我看来,实则是为了维护父母的权威而设定的一条退路。可父母的退路有了,子女的退路又在哪里?
我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父母的不足与缺憾,在接纳“父母不是神,是人”的观念后,要么习以为常默默接受这个现实,要么刻意地间离疏远父母,更甚者以成人自居呵斥苛责父母……而本书的作者愿意帮助大家与父母“和解”,因为在“人无完人”的世界里,作为子女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存在不足与缺憾的,毕竟子女会长大,及到成人便多了许多烦心事,“与人相处很难”“常常无端发火”“总是看别人不顺眼”“对小事缺乏胆量”“不敢拒绝别人”……在明确自己烦恼之后,也尝试很多却不得。面对这种情况,也许你有必要静下心来,翻开这本书,看看是否自己也得了“父母病”却不自知。
作者在本书中,先是协助我们唤醒活在心底的16种内在小孩,用具体的事例来佐证,更好帮我们寻找心底那个隐藏的小孩,进而正视那个幼小时受伤的自己,那便是在父母潜移默化下我们藏起来的内心。
紧接着,作者又向我们展示了12种父母的真实模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父母,找到适合的应对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接收或抵触。而这一切,都是建立的充分自知的情况下,以恰当的方式与父母吐露,最终达成和解,也许,这才是父母与子女最后的退路。
读完本书,我内心的挣扎其实不大,不是因为书中的诠释不够精准,而是我发现,自己原来这么幸福,在内页有父母所带伤害的勾选题,我竟然一条未中,我的父母没有看不起我,没有忽视我的存在,没有对我大吼大叫,没有辱骂我,没有让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没有生活不快乐,没有对我使用不当的暴力,没有酗酒或滥用药物,没有常常争吵,解决不了夫妻间的婚姻问题,没有常常和亲友吵架,解决不了家族问题,甚至连最后一个其他项,我都想不出父母对我有过何种伤害。可是,我依然跟父亲不愉快,因为八年前母亲病逝,同样是八年前父亲有了新人,所有的梦魇自此接踵而至。我现在觉得,有的时候,我们躲得了人祸,却逃不过天灾。人死不能复生,活人却要继续生活,我能多少理解他壮年丧妻后的选择,却终是不肯融入那个新的家庭,这也正是跟我父亲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上周末看毕此书,我本想试着跟他交流,却终是迈不过心里那道坎,不是怀疑书上说的是错话,而是心底不肯原谅,便催眠自己时候未到,等过些日子再说吧。
《与父母和解》读后感(九):16种内在小孩,12种父母的真实模样。——《与父母和解》读书笔记
跟我打过交道的人不难发现,我不是很擅长打交道的人。
几年前我通过参加各种活动,试着与社会保持某种共振,融入到人群中,有不少收获,但很难做到像我的一个朋友土肥圆那样,特外向,几乎能跟所有人聊得来。
这种状态犹如强行把自己进入高压,而始终压不出效果一样。内向者终究是少言,外向者依旧开朗。
哪怕是跟自己最亲的父母,也没多少不同。不过身份不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很多事情不在同一个理解层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母和我之间存在一道鸿沟,既熟悉又陌生,熟悉于生活习惯,陌生于内心想法。
出于多种顾虑,我总是不大愿意跟父母分享太多,怕他们担心,毕竟很多事只有自己能解决,瞎操心让双方都累。
除去知识结构的迥异外,更多的是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存储量。
上周六,因公出差,第一次来北京。在高铁上,我看完了《与父母和解》,前后看了两遍。
我突然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许皓宜并没有简单地提供解决方案,反而融入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让这些案例显得更为真实。
作者说出了我与父母之间难以沟通的深层原因——16种内在小孩,当然这是一种形象化表达,简单来说就是四个方面:信任、全能、自主、分裂。
作者还讲述了认识12种父母的真实模样,帮助我们如何实现和解。
就拿信任来说吧,有时就是一种必要的撒谎。
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曾与父母有过争吵,他们劝我去学校教书,稳定体面。在他们眼里,公务员、教师、医生这一类的才叫工作,其他的好像很不正规一样。
毕业后我确实也教过书,后来还是出来了。也没别的,真没你们想象的那么好,反正我个人而言,幸好当年早点出来了。
纯粹个人原因,与行业无关。任何行业都有它的优势与弊端,任何职业都有“职业病”。
因为工作的缘故,后来凡是有关工作方面的事,我尽可能不跟父母说,反而相处得很好。
接触到的世界不一样,就别指望能沟通到位。
我开始理解为人父母的不易,正如文中所说“当年被如何对待,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好,而是父母带着他们的遗憾与伤痕,所以也只有能力如此对待。”
回想这二十多年来,父母能给的都最大化了。如果可以,我想和父母做朋友,交流我的内心想法,不用顾忌他们那么担心我。
在他们眼里,我始终是长不大的孩子。
与父母和解,是一道分析题,而非选择题。
心理学书籍最大的好处在于帮我们分析某种情感变化的底层原理,至于怎么应用到工作生活中,完全在于理解层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父母和解》倒是一本不错的家庭关系入门书。
《与父母和解》读后感(十):和解之前
初看这个书名,我其实很抗拒的。父母作为人生中最初的导师、亲人,怎么会需要和解呢?是什么样的苦大仇深,需要和解?书翻了过半,稍稍有点明白许皓宜所说的和解是什么意思。书名或许是为了噱头,但讨论的问题却是很实际。
针对关系中的隐痛,许皓宜举例16种内在的小孩和12种各类型的父母,把这些隐痛的根源通过案例一点点地剖析开来,最后发现:“父母是我们关系中的一根刺,和你记忆里的父母和解,是觉醒的第一步。”是的,原生家庭几乎塑造了我们大半的命运,左右着我们的性格和感情,而父母又是原生家庭里的核心。
子女对于许多父母来说,除了是一个新生命,更是自己生命的映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都是这样期待的表达吗!显然甘蔗没有两头甜,所有好的继承、映射之外,那些不好的也自然就落到子女身上。“我们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各种冲突,即是我们早期与父母关系的投射。”然后,带着这样的投射在各种关系中艰难跋涉,成为他人眼中的不合群者,成为那16种内在的小孩。
似乎问题的根源在于无法处理好来自父母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与父母和解,“与记忆中的父母和解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会接受社会和自我接受的过程,也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第一步。”读到这里,突然警觉起来:为什么追究问题的根源总是离不开他人,难道他人真的是地狱吗?一切的心理问题难道不首先是自我的问题吗?
许皓宜的观察很细致,每个案例的分析都关注到了不易察觉的细节,并且成功地在父母或原生家庭中找到了根源。仿佛像是拿着一柄锤子后,什么问题都成了钉子。看了书中的小孩和父母,我深信与父母和解很重要。也相信如果我们真的需要和解的话,那也是先与自己和解。因为我深深地担忧着,长不大的许多巨婴看完本书后,又怕是要忘记这些是自己的问题,而一味地去找他者的原因。
另外,积极主动可能是和解的另一个重要动力和原则。不论是从语言还是行动上的努力,积极主动都是一种信号,说明没有把责任推脱给命运、基因、原生家庭,不再把那些来自父母的影响作为不肯改变、不肯成长的借口,这才是和解最根本的东西。
如果还有什么是和解需要的东西,我想应该是真诚。许皓宜在书中多次“自我揭露”,把一些隐痛真诚地袒露出来,不避讳、敢面对,因此也就有语言叙述的能力,也就有疗愈的可能。如果在关系中,我们能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也许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
回到父母的话题,对于子女来说,有父母陪伴的岁月无时不刻地在减少,总有一天每个人都会成为孤儿。让那些因为父母而带来的隐痛,陪伴你以后的“孤儿”岁月,可能并不是很好的选择。为此,我只想说和解需趁早。
总之,在与父母和解之前,可能先需要与自己和解。正视自己的缺陷、不足和羞愧,而不是把锅甩给父母,尽管这些可能是来自父母的影响。其实,不论是与谁和解,最后都会回到与自己和解,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人生,借用一句流行话语:愿你被真诚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