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意义》是一本由扈永进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04页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一):我们的解读力在哪里
提到读书,很多人说自己从毕业后就没再读过小说,现在只看非虚构类。似乎读小说就像长粉刺。他们为自己长过粉刺感到可耻,紧接着,我也为自己现在还长粉刺感到可耻了。
梁文道说,小说里面不是没有知识。很多人不读小说,是因为它的知识是不确定的。从非虚构性作品里得到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或者在虚构作品中得不到有价值的东西。这种得到或得不到,其实是解读力的问题。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二):目前出的三册一并推荐
第一次知道扈永进老师是听孩子说的,初一的孩子上关于国际理解的课本课程,授课老师就是这位扈老师。
在扈老师的公众号上得知了这套面向中学生的通识教育读本,就入手了。孩子还没读,我先读了,发现其中内容不仅仅中学生适用,中学生以上全部适用。
三册分别以文学、哲学、科技为主题,选编22篇左右的名家名篇,涉及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或理论观点。每篇文章之前有短小的精彩快读和背景介绍栏目;每篇文章之后有编后絮语、延伸阅读的书单和作者简介。这样的设置,让这套读本的导读意义更强,也更利于上手。
尽管每册选编的内容有深有浅,例如文学卷里有闫红谈诗经,也有米兰昆德拉谈塞万提斯;例如哲学卷里有鲍鹏山谈孔子,也有萨特谈存在主义。遇上熟悉的素材就梳理一遍,遇上生僻的材料就如扈老师引用《时间简史》广告词所说——用自助型的学习方式去接触,“读得懂读不懂都是收获”!
序言里说这套书共有7册,现在只出了这3本,期待其它册尽快面世。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三):拥有文学的气息
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再次强调,面对祖国的花朵,教育决定了花怎样成长。 这本书贯彻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让国人的阅读、教育与世界接轨!通识教育兴起于哈佛大学,后被全球顶级大学、欧美中学奉为主要教育理念;国民教育通识读本,无论你是中学生、大学生,还是职场人,都是提高自身素质、自我充电的不二之选!接轨欧美中学、法国高考指定阅读书目,提前开启大学教育! 通识教育思想兴起于哈佛大学,后风靡于世界,本书正是秉承这一思想,向国民传达那些历经时间洗礼仍旧璀璨的天下哲思。书中选取23篇文章展现柏拉图、康德、尼采等巨匠的重要观点,周国平、王蒙等学者的专业解读;文后附有兼具深度与广度的编后絮语,另设精彩快读、背景介绍和延伸阅读,让你全方位、多角度认识每一位学者、每一种思想! 文学不仅是几本书,几篇文章,他更重要的是明白古人的思想,了解在古代现代的大师的思想精髓。陶冶自己的情操,让自己更加理智面对事情,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更清晰的认识自己。这是我们通过学习文学应该明白的,最终不是我们正真读过几本书,而是文化留在我们身上的印记。 因为自己是学教育的人,所以对教育的事情格外关注。内地还没有兴起的通识教育,其实在香港等地早已盛行,他们专门有一门课叫做通识教育,教学生们关于常识的问题。这门课会让学生的知识更完整,更有体系,丰富教育的本质。 现在这个世纪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简单的知识传输,而是更注重孩子的感受。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的知识与生活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他们离自己的知识更近,觉得他们其实就在身边。而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又正处在对世界好奇,希望探索所有未知的事情的年龄,所以此时一直灌输知识是没有用的,他们更需要完善的观念了解世界。 通识教育是每位老师都关心的教育大业,我们都希望我们国家的孩子都能接收更完美的教育。在教育中侧重于每位孩子最想要的课程,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四):文学经典通识教育
扈永进先生的这本《文学的意义——国民教育通识读本文学卷》真正指出了何以文学经典会称之为经典,文学经典得到公认是靠什么来支撑,这本书会让处于文学探索迷途中的文学爱好者看到文学发展的方向,坚定求索的信念。
看书并不仅仅只是粗略的了解书中的大概,阅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升和完善自我。扈永进先生在本书中共选取了《诗经》《西游记》《堂吉诃德》《哈姆莱特》《红楼梦》《傲慢与偏见》《丑小鸭》《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等中外经典名著的解读,也有知名著家如普鲁斯特,卡夫卡,塞林格,加西亚·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奥尔罕·帕慕克等的生平著作分析,对于广为大众所喜爱的武侠小说及王小波的作品也作了精彩的分析,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文学者应该具备的普世情怀——慈悲、温暖、阳光与充满人性阳光温暖的爱。
这本书有着大现的幽默与风趣,面对黑暗的现实应有的态度与人格。全书语言流畅,传递着正确的文学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在人生启蒙阶段这些正确观点的形成是非常不易的。好书能启发心智,让灵魂形成自主,自助,自由,博大的格局,而这些优良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会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让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世界都拥有文明的光辉。
只有在文明的环境里才能人人自安,否则便是泯灭人性与道德底线的可怕的,人人自危的终将灭绝的全人类。这并非危言耸听,在这本书里所选取的名著作与名作家,都提到了“人性”这个词,一切的活动都离不开根本的人类认识。文学可以教化心智,倘若社会变成北大校长,清华校长,人大校长,厦门大学校长等身居高等学府的高位文化人,频频在发言中用错别字,这何尝不是社会的悲哀,文学的悲剧。
邓小平曾说过,“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今天是否仍可以发出呼声:优秀古典文学教育更要从娃娃抓起。思想境界的高低可以改变一切,让一切有变得更好的机会。阅读应从早开始,无论读得懂,读不懂都是收获,那是根源于骨髓深处的文学素养。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五):阅读没有标准答案
说起阅读,从小学到大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身经百战,记叙文、议论文、小说节选……没什么类型没接触过,然而阅读题,却似乎反反复复总是那几个。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意义?结合背景说说作者这句话的含义;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是不是这样的题型都似曾相识,而答案是不是也宛如数学一般能够带入公式最后输出结果?被这些阅读题洗礼过的我们似乎对阅读的能力与兴趣,难怪也曾有过原文作者做阅读却不是正确答案的可笑现象。
我们都知道国民平均阅读量是很低的,很大一部分人在离开学校后便很少触碰书,甚至有些人眼中阅读成为了一种高雅甚至高端的兴趣。似乎很多人都被那必须说出意义甚至是文必说教的阅读模式败坏了兴致,而阅读并不是这样的。很多东西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文字里蕴含的东西可能如眼神一般复杂,如同一幅画一般抽象,当要求把阅读也规定于条条框框之中,阅读也失去了最重要意义。曾经看见过一篇稿件被弃的理由,编辑说:“我认为文字应该是温暖人心给人力量的,而你的文字没有。”那《人间失格》是不是特别失败?它太压抑了。而无论什么的定义都不该如此简单。就如书中对于某些我们曾经看过的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同的作者解读的角度可能完全不同,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如丑小鸭的那篇,说起丑小鸭第一想起的是什么?虽然很丑但是很努力最后变成白天鹅?或者网络上流传的段子,丑小鸭之所以会变成白天鹅是因为它本来就是白天鹅呀,然而作者确实从爱的向往这个角度去看这个故事的。还有后续中对于蓝胡子这个故事,同样从女性力量的崛起与打败黑暗面这不一样的角度解读。
文学作品的解读本无绝对的对错,故事的本身也许仅仅是记录,如何去看待便是读者的事情。这本书很适合给正要开始独立阅读的孩子看,当然久久不握书的小伙伴们也很适合,因为看着书中有趣的开端,自己也会忍不住开始去看更多的作品,同时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很好,首先精彩快读,其次背景介绍,正文之后还有拓展与书籍推荐。就像书本的序言里提到的一句广告词“读得懂读不懂都是收获”。我们漫长的阅读的时间,乐趣不久在于此吗?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六):文学内在的价值
声音是人类的表达方式,而文字则是表达的载体,文字构成了文学,构成了语言。携刻的字符传承于历史之中,反映了世界的真理、艺术,贯穿着哲学、文学及情感,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理世界的作品,文学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文学除了拥有外在、使用的价值,其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看似无用却超越功利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文学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不仅是文字艺术的表达与小说故事,其内在的精神灵魂却是作者的经历与感悟,作者用凝练的语言形成的文学艺术,包含了对世界的理解、对规则的理解,这是很难得的体验。而我们学习文学的意义,也在于此,如果仅仅是为了看小说,而追求文学,那么文学的意义将变得苍白空洞。追求真理的并不仅是哲学家,文学家的追求体验价值,花样虽没有哲学家那么多,但殊途同归的本质却是一样的,比起哲学更好理解。
文学的意义是什么?与数理化不同,文学中有很多答案,有的意义在于记录这个时代,以各种形式向同时代,未来的人展示作家、文学家对生活的理解,他们赞美、批判、怨恨、希望。文学帮助人们理解这个时代,从而让他们看清时代的本质,更加渴望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如《悲惨世界》,冉阿让的遭遇到追求的感悟,无不表示那个旧世界的惨状,如《高老头》中最后巴尔扎克最后曾言,没有一个作家能把金银财宝下的罪恶写的淋漓尽致,但这也是文学家的使命与意义。
文学的精神性价值是让人内在的一种意想性存在,是人理性与感悟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这本作为国民教育同识系列读本之一的《文学的意义》借助22位中外学者与作家的深邃目光,从不同的视角,或阐发文学经典的深刻寓意,或指出文学大师的高明之处,或提出对于名著的看法。而整合而成了这本《文学的意义》,文学的意义并非一家之言所能概括的,作者循环渐进、深入浅出的讲解,并通过解析国内外名著,用不同的角度对其二次解读,抽象的隐喻出文学的意义,正如《文学的意义》编者扈永进所言,文学阅读并非相对容易的阅读,事实上,我们普通读者的解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七):文艺青年自我修养养成记
近年来,一但讨论到文艺青年这个词,身边的人多数都忙着撇清关系,仿佛自己一但承认有些文艺就像主动捡了个骂名落得一脸的没趣。有人就一针见血的指出:“抒情过度,从语言到举止,文艺变成一种没有分寸感的腔调,变成了矫情、滥情,具体表现为一些缺少真正文艺能力的人将流行语滥用到令人难堪的地步”。没有分寸感,成为多数人的通病,怎么样控制分寸感,更多的可能来自于日常广泛的阅读,文学是一种能够帮助人提升审美及增长阅历的途径。
不久前新认识一位朋友,偶然聊到一些字句的情感色彩,有时候因为替换一个字,整句话的情感一下子就会生动浓郁起来,这不得不说,是文学的魅力,但多数时候,很多人对这种微妙的变化并不能敏锐的感知。所以对文学的感知能力是需要培养的,阅读是绕不过去的门槛。
这本《文学的意义》封面上有一段话:文学阅读是一种相对容易的阅读吗?事实上,我们的解读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几句话让人深有同感。在某些年龄段,我们看书就只当是看个故事,看完就算了,从不多思考,从来没有察觉行文背后情感的走向受到什么样因素的影响。一个人成熟的阅读吸收能力,会让他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本书标明是一本国民教育通识读本,何为通识教育?百度上的解释通识教育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所以借助文学的广泛阅读,让人得到不同领域的见解,让学习成为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成为他工作与生活的一部分。显然,文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通过阅读,成为更好的人。书中通过从诗经里对爱情的探讨,到三国里的人心地狱,从荷马史诗到古希腊英雄悲剧,再从西游记到堂吉诃德。以及借包法利夫人来感受残酷写实,透过昆德拉看存在之思。所有的文章收录都紧扣提高国民阅读素质,即便你没有读过原著,也完全不影响你理解所有的故事脉络,就像一本私人定制的教材,让你重回熟悉课堂,与老师一起重新阅读一起探讨。如果你刚巧也读过哈姆雷特卡夫卡普鲁斯特米兰昆德拉,不妨读读此书,各位作者的观点,或许能跟你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当文学素养成为一个人的有机组成部分,意味着你将不再是一个乏味的人,让你能从事件中读懂人生,这就是文学最大的意义吧。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八):无论何时都不该舍弃的——文学经典的力量
本书的编者是知名教育学者,中小学通识教育课程研制者和践行者。所以他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名著的解读:有我们国家的《诗经》、四大名著、武侠小说、王小波作品;也有国外的《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堂吉柯德》、《傲慢与偏见》、《包法利夫人》等。
书评的作者也都是国内外知名人士,如:中国作协副主席王安忆、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的刘再复、捷克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格非、当代著名作家曹文轩、著名翻译家陈迈平……
名家所解读的观点和深度与我自己看的时候不一样!看到后面,我惊奇地发现——里面的内容对我来说竟是陌生的!
我不敢说自己都看过里面所提及的作品,但对里面的讲述的内容,我是有所了解的!
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无数次地在脑海里打结,无数次地想去重新找回那些名著看!只因——这些内容我为什么一点都没有影响?
那么受推崇的三国水浒是人心的地狱!
“to be or not to be”哈姆雷特的挣扎里展现了人文主义道德观与传统英雄观的矛盾!
简·奥斯汀的傲慢告诉世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爱情是怎样的!
普鲁斯特的小说里,经验不一定逊于经历!
……
我真的认识它们吗?
我的内心在咆哮!
但在勉强看完整本书后,我心里那个无知、郁愤的小人却突然安静了下来。
像是穿过作者们的解读到了另一个陌生中带着心安的地方。
说实话,我已经很久没看经典小说或名著了,总觉得太深奥了!工作这么忙,看些轻松点的快餐作品多好!
但在这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或许应该多些阅读这些经典了。
之前看过一本书,书里在探讨小说什么时候会消失。这个话题似乎经常被提起。
小说的存在,小说家的存在到底具有什么意义?是否经得起时间和人心的锉磨?
看完这本书秒变学渣的我没法说什么大道理,只是特别赞同里面提到的小说是人心的历史这一观点。
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当发现某种趋势在历史书上可以找到类似的记载时,内心的惶惶不安就会得到安抚,随后较为客观与冷静地去观察。
而在这本书里,我体会到了名著具有的安抚我的内心的力量。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九):编一本好书的意义
编者,一个特别普通、简单的解释是指编辑的人,百度百科上有这样的一个释义:夏丏尊叶圣陶 《文心》六:“方才那篇《闻惊》,是杂志编者对于你们中学程度的青年说的。” 孙犁 《澹定集·序》:“抗日期间,他是晋察冀边区 著名的《诗建设》的主要撰稿人和编者。选编者,是从著作中选取一部分编辑成书。
作为编者的叶圣陶和孙犁,的确没有作为作者出名,但是历史也并没有忘记他们编者的身份。因为历来经典的文学,我们虽然只记得作者,但是少了编者,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有不管隔过多少的历史尘烟回溯的机会。
其实,小学、中学、高中甚至大学的课本,哪一本不是选编的呢?特别是通识阅读,给那些还不具备自主选择能力的低龄阅读者的,更是需要一本好的选编之书,也需要有慧眼、有通识之悟的编者。
《国民教育通识读本》不是作者之书,而是编者之书。最初拿到这本《文学的意义》的时候,看着是选编书,又是针对中学生、高中生经典文学的选编书,一时是有些轻视的,总觉得这些大部分的经典原版都读过,再读导读有什么意思呢?但是却又读了很久,读过之后,感慨经典的力量,不但经典是常读常新的,其实连读对经典的感悟、导读都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自有不同阶段的感悟。
但是前提是,你得去读啊。
世界上书浩如烟海,经典也非少数,怎么样选择读经典,什么样的经典应该被阅读,什么年龄应该有什么样的领悟,我想,真的需要一本好的编者之书,一本好的的选编本,探讨“文学的意义”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几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获奖感言、书评人、大学教授、书作者,他们解读的角度、探讨的范畴都有所不同,不得不说,可能对于中学生来说,很多文字是深刻的,也许他们并不能一时半会领悟,但是如果被引到了“读经典”的道路上,总有一天,他们有机会领悟。
“文学阅读是一种相对容易的阅读吗?事实上,我们的解读力是远远不够的。”掩卷沉思,深以为意。
《文学的意义》读后感(十):文学经典的现代性阐释过程
拜读《文学的意义》,深深体悟到文学经典的现代性阐释过程!
是的,扈永进的系列丛书“国民教育通识读本·文学卷”,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阐释的视域,一个现代性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尽头,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每个人对经典的理解不同,因为我们的生活经历阅历、知识背景、家庭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迥异,造就了阅读的趣味之不同,但是文学经典之永久魅力会永远悄无声息、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下去,这是文学的作用。
自由主义学者殷海光《中国文化的瞻望》中,提出了文化的濡化作用,正因为此,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正日益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现在的我们,更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甚至,我们当下谈论的话题,可以这样说,作为基因,文学的因子,文化的元素,在复杂的化学、物理、生物的作用下,形成了现在文化的生态、文学的生态。
从诗经往事、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三国、水浒、西游,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普鲁斯特、卡夫卡,再到蝇王、麦田里的守望着、百年孤独,再到大江健三郎、昆德拉、帕慕克和王小波,文学经典和经典的现代性阐释永不尽头,尽头就在读者自己的阐释之中,无穷无尽,蔓延古今……
正因为有了这样绵长的文学传统,文学的基因才如此强大,强大到您不可忽视的地步;虽然你不依靠此也能生活,但是总是少了点什么;是的,诗意的生活,文学的生活,纯粹的人生就是这样慢慢浸染生成,变成了根深叶茂之参天大树,庇护者人类创造的文化田地,任耕作者不知疲倦地进行创造性地劳作,这就是文学的意义吧。
22篇文章可以说是优中选优,精品中的精品,无可挑剔,但是遗珠之憾是必然的。这没关系,延伸阅读部分的选读篇章,丰富深化了读者的感受,加深了对经典的多重理解多重解读,这就是文学的意义之价值,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品尝最为丰盛文化文学大餐,失之可惜!!
当今文坛大家,王安忆、曹文轩的文章和经典文学相辅相成,珠联璧合,读起来更是一唱三叹,韵味犹长,也是此书的特色,这是其他丛书不能替代的,这是神一样的存在,放在哪里,你不可能不关注,不可能不不无动于衷。
格非也好,谢有顺也罢,当代作家也好,评论家也罢,对经典的阐释永远显得鲜活真实,跨越千年万年的时间隧道穿越到当下,留给世人最为宝贵的文化文学馈赠与怀念,这就是这部丛书的非凡意义和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