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博物館》是一本由大山誠一郎著作,白象文化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赤色博物館》精选点评:
●休憩25th,叙事能力和核诡设计能力都是第一流的,大山诚一郎在《密室收藏家》基础上再度突破,翻译很差但是法尿早给我打好了预防针所以并没有因落差和意外影响阅读体验。真的是很棒的推理故事,第二篇看的我心绞痛了都要,而第三第五篇玩起了刀尖舞蹈,看似设定极为刻意的去成全核诡,结果揭盅时发现还真就非得这样不可,心服口服,强推此书。
●2>3>1=4>5
●没什么好说的,这就是我心中的短篇之王的作品。(ps:翻译水准还不如谷歌直译。)
●从诡计层面,每一个独立短篇都很赞,第四第五看得我一身鸡皮疙瘩。但翻译是个什么鬼?他要是敢站出来我就敢揍人。不怕得罪人的说一句:请以圆润的姿势永久离开翻译界。
●喜欢炎那篇 忍不住唱起伤城故事x till death do accomplices apart√非常有道理。声东击西学家。
●年度十大之一,就是部分语句翻译的不太通顺
●20年来见识过的最差翻译水平,麻烦译者滚出文学圈并重新回小学补补语文谢谢,不夸张地说六年级小学生也不会出现这么多语法毛病——但即使翻译神渣,也掩盖不了本作的神赞~五个短篇,见证作者脑洞全面大开,戏耍身份诡计,切入点相当巧妙,推理质量总体中上,有部分挺严谨但有些又太想当然。其中,第二篇《复仇日记》太完美,神作无疑!7星推荐!篇幅质量比含金量极高!第一与第三篇还不错,证明如何新瓶装老酒;第四篇与第五篇神动机,太挑战伦理道德了,暗黑风看得我毛骨悚然,是相当创新的突破。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大山诚的作品,相当惊喜。意外性很强,其中的第二篇的叙述结构特别新奇,甚是喜爱。
●在线翻译版。。。
●三星半,个别篇目的解答颇具意外性,登场人物不多但能够牢牢抓住盲点,比较喜欢前3篇。蹩脚的译本叫人难以忍受
《赤色博物館》读后感(一):现役警长永远被嘲讽
看了民翻,挺有意思的五个短篇。
虽然说雪女一样的美人精英派馆长这种人设不能更脸谱化了,从微小细节倒推事件原貌这种其实挺套路的方法,竟然使用得不错。尽管都是前半截讲故事,后半截反转的路数,反转的点找得还是蛮好。最后一个故事的谜底让我想起了老早以前那个测试题:一个女子在她家人的葬礼上遇到喜欢的人,回家就杀了她姐姐,为啥?
《赤色博物館》读后感(二):设定还算新鲜
1.面包的赎金
面包公司被勒索,董事长交付赎金,在警方严密盯守下失踪,被害。
东西是比较老的,包装之下完全没了陈旧的味道。
4星
第二章 复仇日记
先是坠落事件,再是男友的复仇。
两个关联案件,三段很不错的逻辑推理,再加优秀的诡计。
5星
第三章 直到死亡分隔共犯
重读。调查25年前的交换杀人,感觉不如初次时的好。
3星半
第四章 火焰
被淹没在火灾之下的暗流。
没其他的,就一个诡计,神动机。作为完全犯罪,虽不完美,还是有机会成功的。
5星
第五章 至死不渝的提問
发生了与26年前几乎完全一样的凶案。
依然神动机,不过情节表现上太蛇精病了,可再进一步的因果还是建立了的。
4星
总:4星半
《赤色博物館》读后感(三):读后小记
赤色博物馆是我读过脑洞最大的推理小说。通过把证物归档整理找到新思路进而破案,而且是十几二十年前的旧案本身已经匪夷所思了。但是更奇特的一点是,每一个案件开始都会有一个助理提出的看似合理正确的切入点,雪女每次都从一个正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找到完全不同的事实。 这是一个有点日剧风格的作品,每一篇都会介绍一遍主人公以及赤色博物馆,读起来有些冗余。虽说推理小说的重心是在解密上,但雪女这个有些过于不接地气的绝色让我觉得很没真实感。全篇只有两处情感流露,第一处是侦查课下放的前警视厅人员同意留下来工作,第二处是最终篇“至死不渝的提问”雪女说他也曾有过类似的问题。以这样意外的一句话做电影的结尾可能会让观众回味无穷并且开始期待续集,但作为一个推理小说的结尾,有些奇怪。全书奇怪的点当然不止一出,雪女和助理的关系让我莫名其妙的想到了杨过和小龙女,一方是盛世美颜高冷并且有能力的前辈,另一方是打杂小弟。这样的cp组合在推理小说里出现有些违和。最后,不得不吐槽一下翻译,水平非常糟糕。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适合在阅读环境不佳,无法静下心来阅读时候读的小说。
《赤色博物館》读后感(四):切入点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次看ds老师的书,印象最深的地方大概是简洁明快的风格和意想不到的切入点。 设定我也比较喜欢,本书的“侦探”们是专管证物及搜查材料的博物馆的馆长及其助手,所调查的是很久以前的案子(毕竟通常过了诉讼时效相关资料才会送来)——这使得主角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安乐椅侦探”的特点,从二手材料中获得启示,然后提出天马行空的猜测,以求给案件一个更加圆满的解答。 本书的所有篇目从诡计上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人物的身份进行混淆。谜面并不复杂,而作者总能够从资料中非常不起眼的细节里面发现不合理之处,在此基础上展开推理。 我最喜欢的是手记体的《复仇日记》。手记体在推理小说中比较常见,用得好的话像《恶意》一样让人背后一凉,用得不好便难免落入俗套。这篇我喜欢的点有两个:一是从手记中记录的两个细节看出了不自然的地方,进而对手记的真实性展开追问,最终翻转了整个案件的事实。二是手记作者的动机还是挺让人感慨的,感觉这个扩充一下可以写成很好的社会派小说了。 本书的美中不足之处大概是重情节而轻人物,其实作者构思故事的时候,应该还是对人物有所思考,但是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着墨偏少,有点撑不起故事。这点在第四篇和第五篇里面表现更加明显,作者揭开谜底后就收尾了,总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
《赤色博物館》读后感(五):如沐春风的阅读体验
9分。刑事诉讼法普法小说(玩笑),犯错发配的刑警与沟通协调能力差的女安乐椅侦探完美组合,相得益彰。单是华生的推理能力我就挺佩服了。 《面包的赎金》:4星。通过铺垫完全带偏读者,由赎金没被带走、手机消失这两点,推理出惊人真相。从棋局胜负,验证了凶手心态的崩溃。但是关于动机的猜想有些草率,如果设定为社长心血来潮开警车酿成大祸还比较合理。 《复仇日记》:5星。日记的逻辑性很强,由尸体穿拖鞋推理出是亲密异性来访犯案的逻辑很严谨,而遗漏的另一种可能性就顺利蒙混过关。虚构的与教授见面的场景中,教授的关于女主姓氏的口误是神来之笔,让日记更具有真实性。侦探从日记中“凶手”关灯关空调的多余描写,推理出其中深意,先前架构的世界为之崩塌。逻辑和故事都一流的佳作。 《直到死亡才分开的共犯》:5星。交换杀人题材佳作。与《少年少女的密室》异曲同工,大前提的误导,导致推理走向了反方向。华生给出的推理虽然片面,从因果关系来看也可圈可点。侦探从X左利手这一点(我看完后居然忘了,可见说服力不是很强吧。左后裤子口袋放东西——我不喜欢屁兜放东西,不评论。感谢豆友提出这一点。)大胆推测,提出了新的推理参照点,而让人惊喜的是,另一个凶手的身份最后又一次反转,惊喜十足。
《火焰》:4星。利用了DNA检测技术在年龄确定上的不准确性做文章,在叙述尸体身份确认过程中,看透了真相(不容易啊)。这次华生提出的推理,仿佛麻耶雄嵩附身,为了侵占土地而杀人的动机也十分雷人。侦探关于毒杀只能是内部人所为的推理返璞归真。失去一切的崩溃女人好可怕。
《致死追问》:4星。比拟杀人题材。挺开心,看到一半明白了凶手动机,洞悉了一切。侦探从两个受害者袖子血迹位置的差异,排除了内部犯案说,又从凶手的失言推出了真凶。这一篇动机惊人,但是比较牵强了。毕竟找到母亲问明真相,比杀人要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