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书读完了》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4-04 00:41: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书读完了》读后感100字

  《书读完了》是一本由金克木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页数:4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读完了》读后感(一):我看这书是读不完了

  溜览了金克木以下的作品

  《书读完了》《中国文化老了吗》《人生与读书》《金克木散文 人苦不自知》,信息量太大了,每一篇文章里需要深入了解的东西都一大堆。我看下半辈子啥也不看光看他的书都够了。但是也不知道如果真的读完了学完了自己能干吗,恐怕只是屠龙之术。其中《中国文化老了吗》里面和《书读完了》重复的较多,但是也有几篇在其他书里都没有的。

  《书读完了》读后感(二):书也是我的特种朋友

  “书是特种朋友,只有你抛弃它,它决不会抛弃你。你怎么读它都行,它不会抗议、绝交。所以经典也可以走着读。”

  很幸运遇到这样一本有趣的书,其实很久之前我是一个特别自卑的人,自卑到低到尘埃里,也没有蜕变,没有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那些着急,迷茫的心,终在一本本书中被安抚,很感谢那些我曾经遇见过的书,谢谢你们陪伴我,对我始终不离不弃,陈列在书架上、床头边、沙发上的你们,哪怕我会慢慢淡忘,回首你们依旧如故!

  《书读完了》读后感(三):今后的读书方向

  相信一个月翻读这本书还是大有裨益的,至少为今后要读的书开了个方向,是营养是糟粕还是能有明晰的辨别力。,金先生说他读书少、懒、忘;而我是多、勤、也忘。多是杂,盲目流窜图书馆的时间里,逮着一本是一本,不系统,很多事闲书,只适合翻翻而已。勤的话是因为想冲量,看完一本就有找下一本读的冲动,觉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迫不及待的想进去看看。虽然努力记着读书笔记,当时遗忘率相当高的。今后选书还是精细一点,能够读得更细致入微一些。毕竟时间有限,书是读不完的。

  《书读完了》读后感(四):杂选

  人文类要看一手资料,了解一个文化要从根上的典籍开始。中国,易、诗、书、左氏春秋、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史书,最少要读史记、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文献通考,文学读总集文选。西方,圣经。伊斯兰,古兰经。书中不是所有地方都要读,可以遛览。

  读书是为自己读书,不必苛求原文,可以提出新问题。中国人的书最善于掺杂未竟之言,要仔细揣摩。

  读的书是别人编的,有他的思想,一变再变,不必苛求原意。但这也是可以琢磨的地方。

  读哲学书籍,不重结果,重他的思维过程。

  书读不进去,何必读书,睡觉去吧!

  《书读完了》读后感(五):一心不乱,万念俱灰,刹那生灭,不复存在

  很枯燥的内容在金老先生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对于读古书是很好的参照,对于书中提到的书都想要跃跃欲试了……

  读书应当是乐事而不是苦事p15(很幸运自己有这一爱好)……

  文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西方古书《圣经》亚洲《古兰经》,中国《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西方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康德、黑格尔……文学: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堂吉柯德》……佛法:本土偏重逻辑:《周易》一体、《老子》一用、《尚书》一言、《春秋》一行、《毛诗》一情、《论语》一理……外来的偏重非罗各斯:《法华》一信、《华严》一修、《楞枷》一解、《金刚》一悟、《心经》一密、《维摩诘》一显……不是要读全集,但必须要读一点

  古文文法:词序,省略,通假p45

  把文言当白话读,跳读,拣软性的读,莫先啃硬骨头,自己去解说,边读边解,别去找“标准答案”那是不存在的p177

  学问思辨行,博审慎明笃p62

  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都应当沉默p221

  文化的主体是人的活动p402

  念念起,念念灭

  《书读完了》读后感(六):拷贝别人的好的书评学习

  作者:金克木    本土书籍:偏重逻各斯(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   周易(体)、老子(用)、尚书(言)、春秋(行)、毛诗(情)、论语(理)   外来书籍:偏重非逻各斯   法华(信)、华严(修)、楞伽(解)、金刚(悟)、心经(密)、维摩诘(显)   简化来说,《四书》的结构明显是自成一个系统,与《五经》无关:   《论语》——“孔”的言行录,一些思想和行为的原理,第一资料库   《孟子》——“孟”的言行录,一个政治思想体系,第二资料库   《大学》——引“诗云”的专论,政治哲学纲领   《中庸》——引“子曰”的“孔”的言行录加专论,人生观和宇宙观   再加简化,照朱熹的排列次序:   1)《大学》——政治纲领   2)《中庸》——哲学核心   3)《论语》——基本原理   4)《孟子》——思想体系   《老子》是给特殊人讲的哲学   《庄子》是给读书人讲的哲学   《列子》是给平常人讲的哲学(列子的“自然”喷发出悲观气息)   中国讲道理的古书很多,所讲的道理已有不少书介绍、评论,但讲的方式不太受到注意。讲的什么,很重要。怎么讲的,同样重要。和别的国比较,中国方式中有几点更着重,一是对话、二是语言、三是反讽(指东话西,正言若反)。《列子》里面三者俱全,这是杂烩,也就是“大路货”。在这方面,它也够得上一步“真经”,一种“样品”。   书是好朋友,与书对话,其乐无穷,连干燥的古书《礼记》都能活跃起来,现代化。不会读,书如甘草,现代化说法是如同口香糖,越嚼越没滋味。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书读完了》读后感(七):牛人!

  201832《书读完了》(金克木):初读此书,已经做好了上当受骗的准备:就这书名,99%是“哗众取宠”。值得庆幸的是,这次遇到1%,得识了金先生!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与季羡林、陈玉龙并称“北大三支笔”,与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他曾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的拉丁文。

  书中选了金先生40多篇文章,多都是其在70高龄之后所做,作者运用满腹经纶对古今中外的政治、人文、科学等等话题进行信马由缰般的分析和评说,语言诙谐幽默,收放自如,鞭辟入里,宏观微观相结合。“忽而九天揽月,忽而五洋捉鳖”,让人耳目一新,深为叹服。

  1. 书是好朋友,与书对话,其乐无穷。

  2. 读书应当是乐事而不是苦事。

  3. 会读书,书如甘草,不会读,书如干草。

  4. 读书要讲效率,无效读书不如睡觉。

  5. 读古文不要句句翻译,不要注解太多,不要求处处都懂。

  6. 古书诀窍:说可以不说的话,不说非说不可的话,言意相掩而互明。

  7. 基础书要及时读,然后作为潜在力量发挥作用,错过时机,就不容易读了。

  8. 读后欢喜是正效率,读后愁苦是负效率,读后有感是超效率。

  9. 和中国历史相比,罗马帝国的热闹逊色多了。

  10. 中国人的抽象思维、科学思想能力是不差的,只是长期缺乏有利的氛围而多不利的因素而已。

  《书读完了》读后感(八):万物皆有源,读书亦如此

  前几日有人在朋友圈中问我。

  “你看的这么多书,看过之后还能记得住是什么内容不?”

  对此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阅读不在于你记住了多少,而在于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

  其实这话我说的当真是有些勉强,有点死撑面子的感觉。

  小时候,受条件的限制,可以阅读的书实在是太少。一本书反复的读,三遍之后几乎可以记住全部内容,并且很久都不会忘记。可如今,可供阅读的书多了,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去阅读了。一本书看过之后便忙不迭的去看另外一本,很少有阅读二次的可能了。于是一本本的书就这样被我囫囵吞枣的嚼完了。过后只能说是把书看完了,不能够称之为读完了。

  一年下来书是看了不少,但是总感觉真正深入读进去且有受益匪浅感觉的书实在是没有几本的。

  应该来说阅读书籍也是有技巧的,如何选择被阅读的书籍也是有方法的,只是需要有人来指点我们一下。

  严格说起来《书读完了》这本书并不是金克木先生专门为了来教授读者如何选择阅读书籍所专著的一本书。而是将金克木先生所著的有关于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一共五十余篇汇集成册,于是便有了这本《书读完了》。

  阅读各类书籍,古文学应该算得上是相当难啃的一类。一来是文言文功底不够扎实,另一方面则是看上去值得阅读的以及想要阅读的古籍实在是太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分不清主次先后,不知该从何下手。

  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读一篇文章,并领略其内涵?关键就在于要能够快速的抓住文章的要义,找出关键点。读一本书也是如此。读古书,必须要先将古代读书人几乎人人都要读的书读完,例如《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等等汉代以前的古籍读完,否则对于之后的古人所著的书是很难以读懂的,对于其中一些古籍中的词语与用意也难以体会的。

  金克木先生在书中结合自己多年以来的读书体会,对诸多古籍文学进行点评以及阅读的建议。认为不管读何类书籍,找出源头是非常重要的。万物皆有源,从源头抓起,之后的一切都会变得游刃有余。阅读古籍如此,外国文学如此、现代文学如此,其他各类书籍皆如此。

  如此说来,在今后的阅读书籍选择方面还真的是得学会如何用巧功夫而不是费功夫的。

  

  《书读完了》读后感(九):笔记~~

  【心动的金句】

  1、《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是从汉代以来的小孩子上学就背诵一大半的,一直背诵到上一世纪末。这十部书不知道,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的书都无法读,连《镜花缘》《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里许多地方的词句和用意也难于体会。

  2、一个大问题是,这类浓缩维他命丸或和“太空食品”一样的书怎么消化?……这类书需要有个“一揽子”读法。要“不求甚解”,又要“探骊得珠”,就是要讲效率,不浪费时间。好比吃中药,有效成分不多,需要有“药引子”。参观要有“指南”。

  3、读书还不能只比数量,还得比质量,读的什么书,读到了什么。……读书可以把书当作教师,只要取其所长,不要责其所短。当然有十几年的情况要除外,正如有些书要除外一样。

  4、

  【感悟&体会】

  1、读到第四章“百万富翁与手表”,让我想起了我拥有第一块名表的过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妈妈去逛表店,看中了一块蓝色的浪琴表,非常美丽小巧,妈妈最终花了七千多帮我买下了。刚开始带的时候我非常高兴,每天都美滋滋的,感觉非常“有价值”,但过了一段时间,有点硌得手腕疼,也不习惯手上戴东西,渐渐不戴了。回忆起当时我望着柜台时的狂热,是一种迷幻的执着,似乎戴上它,就能拥有很多东西。

  2、与想象的不同,这本书主要教导我们,“高消费未必是真富有”,引导我们思考,挣钱真的只是用来消费的吗,这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有段时间很多人鼓吹,对自己好一点,多“爱”自己,就要为自己置办很多物件,打扮得美美哒,其实,这只是爱自己的一个初级形式罢了。当我们如此做的时候,并没有在珍惜钱,而是在虐待钱,期望钱实现一些本来就是妄想的东西。

  【践行清单】

  1、检视自己还在哪些消费陷阱里面。其实最近在厂长朋友圈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比如一些生活用品,价格不贵还能让自己很开心,就明白了,其实生活所需的真的不多,很多是被广告和消费欲望驱使,现在再看很多安利已经毫无兴趣了。

  2、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富裕属于口袋装满快乐的人》提到提升内在价值带动外在价值的提升,而如果自己的内在价值,自然不需要那些东西来标榜自己了。

  《书读完了》读后感(十):书读不完了

  

对我来说,读书的好处就是让我可以平等地和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进行交流。世界太大,我想去看看,但个体总是无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书,穿越时间,来到我的身边,告诉我彼时彼地有那么一个人,有着那么一个洞解, 这个洞解可能是我从未见过的,令我的思想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可能是曾在我的脑海深处隐隐闪现过的,现在助我拨云见日,窥见真理,也可能是正合了我的心意我的想法,让我顿生惺惺相惜,英雄所见略同之感,所恨为何不能早见。这便是读书的乐趣。

金克木先生说读书、读人、读物三者是相通的,从学习新的知识的解读来看,的确三者是相同的概念。书是人写的,而书写的是物(事),所以书里自然包含了人的所知所想,书里也自然包括了人对事物的认识。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写书人也水平也有高低之分,有的写书人水平可能还不如读书人,最可怕的就是写不符合事实、瞎写的书,让读书人受到误导,因此,要读好书。读好书的目的,也是和“格物致知”相一致的,讲的都是要追求事物的真相,这是一种探求的精神,不盲目不盲从地希望活得明明白白的理想。

买这本书是受到豆瓣的推荐。去年买回家兴奋地翻开,半个小时翻下来便是头昏脑涨。前面有一篇叫《传统思想文献寻根》,细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如各种名字繁杂的佛经,充满了诸如“伽”、“般若”、“摩诘”这样的繁杂的字,还提到《周易》、《老子》、《尚书》内容如何如何等等。经此一事,我便再也没有拿起过这本书,每次在书架上找书时都是一瞥而过,心略有余悸。但它又每每像一座小小的泛着微光的小灯,在一堆书中荧荧焯焯,因为我内心中始终相信这本书,有点意思。

再次拿起它时,翻了翻,找出其中间几篇幅小的文字,有一篇叫《读书法》,通过对话的形式,讲两个教授教书,一个用提问法,一个用找错法,通过讲这个故事告诉大家读书有法,各不相同,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其实这个道理用在人生的其它方面也是一样,如工作、婚姻、投资等等。还有一篇叫《古今对话:读书》,写的是今人对施惠、东方朔、杜甫、曹雪芹四人的“吐槽”和“批判”,说学富五车、破万卷、披阅十年,这些放在今天比较起来,都是不足一提的。的确,今人说的对,今天随便一个网络写手一天就能写上万字,随便一个初中生的知识面和阅读的字数就远不止五车竹简丝帛,那么推导出这些名古人的事迹还值得拿出来一提吗,可能名古人们已经失去了与今人对话的资格了吧?然而,古今对话如果真的只是比较数量,真的是毫无意义,“观古识今”,观的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数量,观的是这几位古人孜孜不倦求学求精的精神,目的是让后人继续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延用这样的精神去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文化。所以文中的今人真的是不识抬举、膨胀傲慢啊。

我再也不敢萌发一次性把这本厚厚的书读完的念头了。那样的读法适合读一部情节紧凑的小说或主题鲜明的论文。而像这样深度的精神思考,其实是适合放在书架上或床头边,时时翻阅,提醒自己读书时应用的态度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书读完了》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