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22 02:41: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摘抄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本由(古希腊)修昔底德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28.00,页数:8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精选点评:

  ●太他妈难读了!我这算翻完了?……

  ●这本书总体上是翻完的,对军事史其实不太感兴趣,而且以前其实已经看过了,所以只是看其脉络。我认为译者在翻译这本书还是用了力的,在中文世界里面目前仍然是最好的译本,判断的标准首先是序言,何老师的序言深得我心,毕竟只有碰过修昔底德原文的人才知道修昔底德的语言多么恶心,特别是他的省略还有小品词的使用,作者给出原文含混的部分并给出解释,在我看来这比补充历史信息重要多了。其次,注释缺乏自己反研究是个奇怪的指控,翻译的目的不在于炫耀自己的知识,而在于让读者准确理解原文,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如果能用Hornblower的Commentary说明问题,为什么还要标榜自己的研究呢?至于语言风格,只能说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翻译策略。最后,上课核对过几个重要段落的原文,基本是准确的,有问题的地方原文就很有歧义了。

  ●即便雅典是个奴役他人的僭主城邦,看到西西里的战败是仍是嗟叹不已。固然与修昔底德描写着墨不同有关,比如Lacedaemon在Pylos的战败就无如此详细的描写,但更多的还是从小接受的,雅典是个自由城邦的固有印象吧。

  ●#值得二刷#把需要看的看完了,虽然当真的看起来的时候,也没有那么打脑壳,而且还是有很多值得再看的东西,但是写完论文的疲惫让我可能暂时不会再看。

  ●这个版本一言难尽,内容是多于商务版,可几乎没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看法也不过是胡扯几句,译者一方面说要译得尽量符合古希腊风范,但他做得不如徐译及谢译,把作者评论地米斯托克里的话,强行翻译成论语,还辩解一通,前言还把属于印欧语系的希腊语与汉藏语系的古汉语联系到一块,也是没谁了,诚然,这是第一个译自古希腊原文的本子,但第一不一定最好,希望那位注销君多读书,少逼逼,有时,指出不足是为未来的进步做准备的。PS.何先生一方面在前言中说要摆脱西方研究的笼罩,却于几乎全部注释中引用西方评注,不知道有何深意。

  ●看见评论里有人评价很低,实在不能理解。无疑,这个译本为中国读者(尤其是希腊史学习、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围绕这本书存在一些众所周知的利益之争(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单方面的)。希望大家能客观评价。

  ●原文译本,远胜于徐松岩抄袭谢德风的英译本。

  ●某位已经注销ID的短评作者为何注销?心虚了吧!你是谁?懂哪些语言?懂古希腊历史吗?这样评判的依据是什么?这样误导读者,显然别有用心!译本的质量评判者是广大读者,不是别有用心的水军写手!当然,何老师的辛勤付出必须予以高度赞赏!何译本的注释基本上都是参考英文注释编译的,很少有自己的考证和研究。

  ●很好的譯本

  ●以史为鉴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一):各卷提要(ing…)

  第一卷

  前奏(前435—432):科西拉事件(厄庇丹诺斯/科林斯与科西拉);波忒代亚事件(科林斯与雅典的矛盾);

  插叙:五十年时期(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之间,约前480—430):提洛同盟的建立/泡萨尼阿斯与德米斯托克利的命运(“被神诅咒的人”)/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60—445)/《三十年合约》签订;

  斯巴达与雅典之间的交涉:科林斯的怂恿/双方的交涉以及伯利克里的发言;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二):研读修昔底德《战争史》要点!

  读史贵在求真,求真方可致用。通读修昔底德的著作,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作者严谨治史的科学方法,对每一个史实都要进行认真考证和分析,后世研究思考这段历史有了可靠的史实依据;其次,客观求实的理性主义精神,自己虽为雅典将军,在叙述雅典与死敌斯巴达人的交战中,仍能够不偏不倚地记载;再次,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揭示,人性本含善恶二因,和平发展时代,人性善的方面展示得更多一些,一旦发生战争或党派斗争,人性恶的一面就急剧膨胀,作者从人性的角度指出斯巴达和雅典战争的根本起因,不是二者的不同性,而是二者的相同性,都想争当希腊的”总霸主”;复次,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战争的种种弊端,和平的种种好处,讴歌和平,厌恶战争;最后,此书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价值很高,值得好好挖掘。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三):累

  2019年9月,不知为何突然对拉雅大战产生了兴趣,想买一本读读。看了你们的评论,终于决定买何老版。

  真正开始读是从10月3日开始,毎晚1-2个小时。越往下读就越觉得崩溃。一个字“累”!!!!

  同志们,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读的!你们有什么样的历史基础。你们是如何得出那么高的评价!

  作为一个70年代的理科生,中学阶段一直历史科目求及格的“学渣”,中学过后几乎没碰过历史的“老男人”。读这本书就是一种折磨!!!

  我的痛苦在以下几点:

  1人名是个痛,记忆力很差的我对2500年前的欧洲人名特别费力,特别是前面还要加上谁谁谁的儿子!

2地名是折磨,完全不知南北,然后在近700页砖头书中,在为数不多的几张(好像一共才十张)地图中查在哪里!关键是还不知在哪张地图中!想去网上找又找不到,google好像不能用了!朋友告诉我找了也没用,都是2500年前的地名,很多都不一样了。只能在书中地图找,找到后就非常开心,好像完全懂了似的。过几页又出现同一个地名,记忆力差的我只能再来一遍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四):很难想象这是一本写的比史记还早的书

  想到这本书写成于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战国时期,远早于司马迁,就不得不对修昔底德崇拜万分。全书最有特色的就是在精炼回顾战争事件、细节的同时,大段大段直接描写关键人物的关键演讲、辩论,把人带入很多历史转折点的现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表现手法在中国前期史书中亦不多见。

  两大联盟的战争始于科林斯和底比斯这两个夹在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小国,也始于和波斯停战后两大帝国修身养息之后难以避免的扩张和冲突。虽然伯利克里强调资源、强调制海权的方向无比正确,但起初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辉煌却短暂,历史则是由各种各样的偶然写就,一场瘟疫逆转了雅典的强势也带走了伯利克里。

  之后双方相持,各有胜负,雅典强于海战,斯巴达则多次蹂躏地峡沿线上的普拉提亚等。雅典在派罗斯、基塞拉的两次大胜打到了斯巴达后院,斯巴达求和未果,否则历史可能会驶向另一条道路。

  我觉得伯拉西达是这场战争中的斯巴达第一牛人,在斯巴达后院岌岌可危的大环境下,毅然带一小队人马北上,在北边用人格魅力加有限战力就策反了一众国家,给雅典继续扩张造成了很大麻烦,最终在战死后还为斯巴达赢得了一个和雅典短暂议和休养的机会。

  两国终于休战了几年。夹在两国间的强国阿尔哥斯在反复摇摆后倒向雅典,使得雅典好像下半场开局再度有利。然而雅典很快莫名其妙、自高自大的把战略重心转向了西西里,在两次大规模派遣远征军,苦于久攻不下,最终四万人、200+艘战舰被联军全歼后,元气大伤的雅典只能瞬间变得苦苦支撑。爱琴海东岸的联盟大量倒戈,国内也发生分裂。

  牛人、“叛徒”阿尔基比阿德斯回国为雅典人又带来希望,他周旋于三大强国四派势力,居然能成功整合国内资源,为雅典成功续命,还能在重大战役中和斯巴达打得平分秋色。然而恢复民主制的雅典人一次脑壳进水中胜战后处死了六名将军,终于在第二年被斯巴达的吕山德大获全胜。雅典建立寡头傀儡政府并在战争中彻底失败。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五):西西里远征败北与Nicias之死

  看到第七卷。西西里远征。倾尽整个帝国力量的远征军全军覆灭。

  撤退的时候,描写跟着军队被撤走的士兵看到被遗弃的活人,“全军上下泪水涟涟”。我不禁也是泫然欲泣了。——看历史的时候,我总是难以像平常那样产生共情的,毕竟两千多年前的事件,如果没有修昔底德或者其他史家,大多数人和事注定被尘封在时间中。而在此刻,在那么一瞬间,我似乎真切地触碰到了历史的一个小小的断片。

  icias和Demosthenes被杀。看惯了他们慷慨激昂的讲辞,看惯了他们运筹帷幄的计谋;而在这一刻,他们就这样死了,再说不出一句话,再无法力挽狂澜。修昔底德写到这一处时,对事实的描述只有短短的一句话。Nicias和Demosthenes之死于历史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而死亡的命运于他们自身而言就是他们的全部。我不禁想:他们面对死亡恐惧吗?想到帝国的宿命绝望吗?还是还有可能抱着幻想吗?我们再也无从得知了。

  修昔底德大概从不像我这样在意这些细枝末节吧,他甚至紧接着就以他一以贯之的客观冷静分析他们被杀是出于叙卡古人和Lacedaemonians利害关系方面的何种动机。但我想他作为一个人,一个雅典公民,帝国的爱人,无疑受的震动比我大得多——“史记”注定不可能长歌当哭,但他仍然在客观得冰冷的史料中留下这一句:“Nicias死了。在我生活的时代的所有希腊人中,他是最不应该有此不幸结局的,因为他终生都在致力于提高自己的卓越品质。”

  也许公民们不会像爱Alcibiades一样爱Nicias,但公民们也绝对不会像恨Alcibiades一样恨Nicias。尽管在辩论中与Alcibiades对垒时次次落败,甚至Nicias说什么,雅典的公民大会就跟他对着干;但这并不妨碍Nicias是一个好人(agathon),甚至这恰恰证明Nicias是一个好人——他的稳重与雅典的秉性格格不入,但他始终试图用他自己来节制雅典人的爱欲。可是节制如何赢得了Alcibiades用爱欲来鼓动雅典人的爱欲呢?

  现代人的秉性跟雅典人是如此相似,以至于我们也爱Alcibiades,以至于我们深受kalos(美、高贵)吸引,给予agathon(好、善良)的赞赏却是如此不够——Nicias之死带来的震动引起了对此的反思。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