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19 04:17: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精选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是一本由叶圣陶著作,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一):一堂特殊的写作课

  对于叶圣陶老师的记忆,应该就是小学时学过的课文,印象最深的部分是描述爬山虎,如今过去了20几年,会想起细节描写依旧是记忆深刻。他的文章成为了很多人写作的范本,有时总是会从他的文章中找到一些写作的灵感。

  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写作中,在文字中呈现能有百分之八十可以说是非常长不错了。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二):补上了中学语文的一课!

  刚刚读完了叶圣淘先生之子叶至善先生的回忆父亲的传记《父亲长长的一生》,在此之前,又一口气读了叶圣淘先生的《文心》(与夏丏尊先生合作)、《落花水面皆文章》等几本书,《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反而是这套开明国文丛书中最后读完的。但无论在至善先生的传记中,或是在叶圣淘先生前面的文集中,都提到过这本《文章例话》(现在出版时的名称就是《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来就感觉如同再翻开一本已经读过的好书了。

  如果你从前面的几本书里了解到,叶圣淘先生不仅是我们曾经语文课上了解到的那个词条上的内容,而且读了叶先生关于语文教学的那么多的真知灼见,再看《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可能就会明白该怎么读这本书了。

  犹记中学时代学语文,每节课老师会带读,分析段落,提炼中心思想,几年学下来,现在回想,那些文章好在哪里,让你现在说,恐怕你可能说不出来。因为不知所然,所以也很难想象,那些曾经的好文章会化为你的东西,让你在提笔写作的时候潜移默化地受到它的影响。

  时隔多年,读《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就像一个好老师带着你,指点你重新上一期语文课。

  先说所选范文的作者吧,几乎全是暌违多年的名家,但在叶先生选编此书的时代,这些人却无疑是当时的名作家,其影响无异于现在的十万加公号了。半个多世纪后,读这些文章,语气与描述的人或事物对于现在的读者,有着不可避免的隔膜感,但从这些文章中,无意间可以窥见民国时的风貌,也算一个读书偶得了。

  事易时移,但对于写作的指导原则,却是不变的。这本书,补上了曾经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缺憾。

  读矛盾先生的《浴池速写》,讲在一个日本浴池中洗澡所碰见的一组人物。叶先生分析这篇文章时候讲到,作者写的一定是其感兴趣、觉得有意思的光景,至于平常的光景,虽看在眼里,却不会高兴地提起笔来写。但读完叶先生的指点,以后阅读和写作时遇到类似的情境,你就能明白其妙了。

  学摄影的朋友一定会了解光圈大小的原理,叶先生在分析中就借鉴了这个原理。他说,“写这类文章,必须在种种光圈里化一圈界线,把要写的都圈在界线里面,用不着的都搁在界线外面。矛盾先生写这篇文章就先画这么一圈界线。”就这样,他带着读者按照矛盾先生所描摹的这组人物群像,仔细还原现场。这样读完分析,返回头来再重读一遍选文,读者会恍然大悟,原来好文章为何好,是有迹可循的啊。

  所以,一个小建议,就是读完赏析后再回头读遍原文,会更真切地体会作者写作的妙处。

  古人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话虽如此,如果有一位名师指点,一定会少走很多弯路的。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三):看完这本书,我退出了所有写作速成班

  

自媒体时代给了我们很多人生升级的机会,也给了我们很多烦恼的来源,我们一方面感慨“知识付费”带来的智慧升级,一方面无奈时代巨变下的年代焦虑。

这是个人人都争做斜杠青年的时代,这是个讲究多面多元化的人才时代,这是个机会重重,却处处充满瓶颈的时代。打开某乎某度,搜索有什么可以提升自己的副业,写作和理财永远是首当其冲排在前面。

相对于理财,写作无论是心理接受度和门槛,对于这个时代的青年来说都较“低”些。因为自媒体拓宽了大家的视野,给予了更多的机会。在暂休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曾“试水”加入了几个文学班。也许是处于初级课程阶段,学到的东西永远是皮毛,尚不足以论好坏。

那些写作课程总是教我们“以读者为中心”,观点致胜,角度致胜。好坏我不予置评,到后面我拿着一篇蹩脚的观点文请教一位“大咖”,对方因我逻辑问题(这确实是我没写好),清高回应一句,再求点拨却无下文(其实人家也没这义务)。

朋友之前提及的”文人相轻“我终于相信了。我甚至开始迷茫,做了这么多年的文案,为什么写不出十万加,为什么在写那些所谓的情感、职场文会比较纠结。

但是看了叶老这本书之后,我浮躁的内心终于归于平静。

二十七堂文学课里,每篇引用的文章都是经典,有记叙文,有说明文,有议论文,有散文诗等等,题材丰富多元。叶老的评述像老师的批注一样,深入浅出,永远都是紧扣文章的手法、思想角度,以及作者的文学视角来解说。相对于我们在中学时代必须时刻操练的语文阅读理解,有趣且生动得多。

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跟我们分析作者的思想,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巧妙的设置,结果导致大家基本上是半信半疑,甚至还出了一个段子,说一位同学投稿到大杂志社的文章被老师拿来当阅读理解,结果原作者却没有及格。

这个段子在疯传的同时,赢得一片叫好,侧面也说出其实大家靠一味的练习是解决不了阅读理解需要了解的方法,更别提培养大家的兴趣了。

相反,叶老这二十七堂课却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文学中所见(洞察)所感所思的问题和方法,还有不同题材的欣赏角度。书中引用的案例更是经典且具有代表性,才疏学浅,这边就不再就文中的分析再分析了。

最后只想说,那些写作课程至少也要9块9,叶老这本书在微信读书免费看,两种方式,任君挑选。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四):源头活水,生活中来

  语文老师总说“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课主要就是培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而阅读的积累到最后也是为写作服务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这似乎与学生时期命题作文有一点出入,其实叶老是想要说明,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或者是高分的作文,说不难也不难。“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把材料选得精当一点,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就能写出好文章。

  叶老又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就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写出来的也往往就是好文章。” 叶老总结说:“文学创作本身就来自生活。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这两段话读上几遍,细细揣摩,越来越觉得精妙,更加佩服叶圣陶老先生的伟大之处。

  叶老基于这样的理念思想,对练习写作,培养阅读和写作习惯,也提出了好的方法。 1936年的时候,《新少年》杂志创刊,叶老做了一个专栏,每期选取好的文章介绍给少年读者们,并附上点评,当时的栏目叫做“文章展览”,非常受欢迎。后来,他又将这个栏目的内容汇编成书,叫做《文章例话》。1983年,叶老的儿子叶至善再版重印这本书时做了一些修改,并强调了“阅读与写作并重”。最新版的这本书,因为书中一共挑选了二十七篇名家作品,所以书名改作《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

  在这本书里,叶圣陶先生开篇选择了朱自清的《背影》,还有夏衍《包身工》,鲁迅的《看戏》等都曾入选过我们当时的中学课本,所以非常熟悉。而叶老选取名家名作时也考虑到了文章的体裁,要包含写人的,记事的,要有记叙文,议论文,诗歌散文,还要有科普说明文,等等。比如,老舍的《北平的洋车夫》,巴金的《朋友》,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丰子恺的《现代建筑的形式美》,周作人的《小河》,还有蔡元培的《杜威博士生日演说词》等等,都收录在这本书里。 可贵的是,最新版的本书,还增加了三篇附录,收进了两篇外国作家的文章,比如契科夫的《苦恼》。

  诚然,名家名作固然是好,值得反复品读。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每一篇名家名作后面,叶老都亲自写了更多页的导读。有的指出文章的好,好在哪里;有的说明该类文章的特点和作法;有的甚至也对文章中不妥当的地方或者不合法度的地方也有提及。所有的点评指南都旨在帮助读者思考揣摩,怎样的文章更好,怎样的方法可以写出更好的文章,怎样在写作中避免不妥。 总之读完叶老的点评,再回过头重新读一下名作原文,方知道自己的阅读太“蜻蜓点水”,或者说应为水平不够而不足以消化吸收。 读完这二十七篇文章,即读完每一篇名家原文和品评导文,果然犹如上了二十七堂文学课,文学鉴赏能力有提高,写作方法更加了然。

  孟郊说“搜心思有效, 抽策期称最。”关于写作,文学课的补益固然重要,而最好的方法,正如叶老所说,还要回到生活里,要注重于“养成习惯”。源头活水在生活里,阅读和写作的知识技法便在生活的习惯里。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五):大师课堂,重温那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写作原则与初衷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是叶圣陶叶老向青少年介绍阅读和写作技巧的一系列文章,最初刊登于《新少年》杂志上。叶老精心挑选了27篇不同文体的大家之作(包括3篇译文),采取前部分刊登原文,后部分解析点评的方法,一方面可让青少年读者阅读到优美得体的好文章,一边又可以从他的说明中了解到原作为什么能被称为好文章。他的剖析十分到位,从介绍文章是什么文体,剖析作者为什么选用这种文体,用这种文体来表达作者意图和其它文体相比有何区别与优势,作者的写作方法又有什么独道之处,读者诸君想要学习这种文体又该如何入手,等等,叶老用一种非常平和的口吻娓娓道来,夹杂着一些面对面交流似的自问自答的语句,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仿佛又置身在了中学学校课堂,侧耳聆听最喜爱的语文老师耐心讲解那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写作原则与初衷,文字间满满的画面感,生动而有效。下面我只挑感触最深的几篇略作说明。

  一是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这篇感动我的是原文。徐志摩我是一直耳闻大名,却从未翻过作品,究其原因我自己也不知道。但这次叶老所选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却让我懊悔之前的远离。“星月的光阴,草地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这不正是我一直试图捕捉的么?“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净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这不正是我一直所追求的么?不止是他,二十七篇文章,二十七位作者,有许多是我不曾关注过的,或者所选取的文章也是自己之前未曾读过的,读完叶老课程之后第一感受就是待读书单上又多了几位作者名和书名。

  二是蔡元培先生的《杜威博士生日演说词》,这是篇应用文,也就是叶老所说仪式的文章。选择这篇,是因为我日常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写这种东西,各种会议用稿,而叶老所列举的当时这类文章的通病,如“大多堆砌一些套话,浮浅空乏,使人感觉那绝不是”由衷之言“,而是从作者的嘴唇边、笔尖上滚下来的,徒然使听众和读者发生厌倦”,这恰恰也是我常犯的错误和竭力避免的问题。叶老在点评中分析了蔡先生如何将这样一篇仪式的文章写得有意思有感情,对作文字工作的人来说,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最后要讲一篇尤炳圻的《杨柳风序》,把这篇放在最后是因为我并不太赞同这篇里面叶老的一些观点。叶老认为,序文如果讲了书的大概,或者点明了它的意义,或者指出了它的好处,读了序文,对书就有了大体的认识,然后阅读征文,就见的头绪俄清楚,容易理解,所以必须养成先看序文的好习惯。这个观点,我却认为该从两方面来看,如果序文里说的是一些对阅读文章有影响的解释说明,不看就读不懂,那就确实需要先看,但如果序文透露了太多关键内容,就如尤先生这篇,将文章里每个角色都剖析了一遍,打上了好人坏人的标签,倘若读者先看了序文,对每个角色都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就非常影响阅读带给自己的喜悦感了。当然,叶老的初衷是担心,文章如果描述太含蓄,不善于读书的读者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但我认为,初次读一本书,必须是要用自己的理解去得出结论,如果之后发现和作者的意图有差别,可以在充分了解了作者本意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通读,看自己这次是否能发觉那些文字背后的深意,这样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读书能力,而不是因为怕理解偏差而提前告诉你。所以,如果是这种剧透式的序言,我个人认为还是放在文章最后当作后记更适当。

  不知道我这篇点评算不算剧透啊,希望不会影响大家的阅读感受。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六):好的读书是读出味来

  这本书腰封上写道,“文章的好坏,未经训练,是不能被轻易看出的。”而对文学鉴赏的训练,最适宜于从人的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培养。所以这本集子起名为“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原名《文章例话》。1936年,《新少年》杂志创刊,叶圣陶先生在其中开设“文章展览”专栏,按期选一篇文章,并加以点评。后汇编成书,才取名《文章例话》。

  本书除了结尾选入的两篇外国译作外,其余均为现代作者的作品,体裁与题材都很丰富,其中也不乏大家名作。读完后,给我留下一种印象,这堂文学课就像一位和蔼可亲而术业专攻的中学老师为学生们讲授的学期课文,与中学课本的不同则在于选读讲习的文章。也就是说,这本集子最适于中学生阅读。它之所以能够扩及至青年人群(广义的青年)中来,我认为有两个理由,一是阅读与写作两种技能须是每个人都该学习并掌握的,它们是生活工作的部分,二是其实大部分青年人缺乏阅读与写作的基本能力。

  所以,本堂文学课最初虽是为少年传讲鉴赏文学的技巧而设,却也值得如今广大青年朋友认真一读。原因就在于以上两个事实,尤其是第二点。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每篇文章可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选入现代文学中的一篇文章或全篇的部分内容;后半部分是作者针对前者的鉴赏分析。读罢全书,所选文章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鲁迅的《社戏》节选与契诃夫的《苦恼》。《差不多先生传》有趣也值得思考,《社戏》节选铿锵、富于文采,契诃夫的《苦恼》情感深沉、饱含悲悯。

  谈到叶圣陶先生的用心,有很多地方可以说说,针对本书,我就谈以下几点吧。

阅读与写作之必须

  某个时期甚而现在,在某些群体和地域还流传着“读书无用论”的观念。阅读与写作两项作为读书的从属,地位便更不值一提。并且,直到如今,人们普遍并不认为阅读与写作是值得留心和用心学习的事情。客观说来,它们被遗忘于生活的帐篷外。

  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且不说,不了解自己民族历史的人缺乏活力和使命感;也不论排斥阅读与写作的人的精神世界是如何的荒芜。就单从今天这个物欲横流、唯钱至上的视角来谈,如果不习阅读和写作两项技能,怕是在工作上也要常常落后于人。一个民族落后是要挨打的,一个人落后同样也要遭到生活的压迫。

  有人要说,在如今这个信息充塞、互联便捷的社会,哪还需要阅读与写作来对自己指指点点呢。没有它们照样可以纵横社会,取得成功。亲爱的朋友,若是这样,这悲哀就是添了一层,还要绵延不尽了。对这样的朋友,我必须友好地提醒一句:请睁大眼睛看看今天这个世界吧,认真地想一想。

写作之缘起

  叶圣陶先生在书中说道,写作的急迫,在于人对生活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它们与平常的情况不同。这就迫使人必须思考、记录,向内不得不深入探求,向外不得不广泛追寻。为了使这些经验和意思以更清晰的面孔展示出来,摸清它们的脉络,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道路,就不得不记录下来。记录的经验与意思,无论供给日后回忆,还是查考、增续,都是极为方便的。

  近几年,阅读与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许多人也投身于对它们的实践中,不得不说是件深可欣慰的事。当然,除却叶先生这番见解,对于写作的缘由,广大作者必定有许多不同见解和初衷。对我来说,最重要一点是记录思想、探求未知及表达观点。

阅读之鉴赏

  实际上,大多数读者缺乏文字鉴赏力,每人胸中自以为豪的那点鉴赏视力,远不足以透视纸背、深入文本内里,尤其是文学作品。这就造成阅读不畅、消化不良。《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基本初衷就在于此,不过,本书只可算得入门,但它称得上是个“驾驶老手”。

  书中选入解析文章风格不一、各有特色。作者力图在更加辽阔的图景上,为读者展示阅读与写作的奥妙。所以,我们能看到不同的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报告文;选文也着力于不同体裁文本的不同鉴赏,如随笔、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等。

  叶先生针对本书每篇文章,尽力做到了从不同角度去鉴赏。虽然略有些浅尝辄止,但为读者们揭示了许多不同的鉴赏视角,足以引领门外汉入园观景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古之如曹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今天,虽然已不足多论,然而,文章(也可引申为文学、文艺等)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灵魂与精神依托,却是万世也不可磨灭的。它需要每个人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对待。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七):写了那么多,10万+了么?

  这是最好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被看见;这是最坏的时代,每个人都相信有机会被看见。 从互联网进入我们生活的那一刻,日新月异这个词就变得怎么用都合适。 papi火起来刚知道短视频有趣,咪蒙被封号了才了解10万+的套路。李佳琦、李子柒、薇娅……一个又一个在互联网平台赚的盆满锅满的网生一代搏走了我们的眼球。他们一代一代的更迭仿佛历经10年,而其实,这才不过一两年、两三年。 最近读完叶圣陶老先生一本书,名字叫《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想来谈一谈,我们这些生活在这个时代,渴望在互联网的风口上站立、渴望被吹上天的平凡人是多么的天真幼稚。 这是一本写给初中学生学习写作的书,但对今天浩瀚的网络写手同样适用。为什么这本书会带给我触动?这样一本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的老古董书籍,对现在有什么参考价值? 首先,这本书成书当时中国大地军阀混战、侵略者横行,与现在的我们在互联网上发微博、做公号、录抖音一样,什么样的时代下都会有一批人渴望自己的声音被听见、渴望一种没看见感。无论多么平凡、微小,自己的价值得到大众群体的认可,对个人来说都是值得开心的事。如今学习写作的途径多、教写作的老师多,一本经典的书也还有参考的价值。 其次,这本书收录了27篇白话文,包括鲁迅、周树人、胡适等民国大家的作品,同时,涵盖所有主流写作体裁:诗歌、小说、议论文、记叙文、话剧剧本、应用文、游记等等。叶老先生对每一篇都做了深入、细致的剖析,但读者看起来并不晦涩难懂。 互联网上流传的21天教你写出10+爆文教我们什么呢? 如何写出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 如何讲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如何拿来现成的素材就用? 所有流行的手段几乎都在教我们研究受众、研究爆文,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 有人教过你以下这些吗? 写作体裁怎么回事? 动笔之前应该斟酌什么? 写什么都差不多可行吗? 怎么品读老舍、沈从文的作品? 喜欢的文章说一个“好”就可以了么? 你对写作的情境做过这样的剖析吗? “情指情感、情绪、情操等,总之是发生在我们内面的。境就是境界,包括环绕在我们周围的事物。我们内面的情不会凭空发生,须由外面的境给予我们触动,情才会发生。” 以上问题,在这本书里,叶圣陶先生一一回答了。不仅如此,选入的27篇文章的精读分析,把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全部交代清楚。读完此书,吸收了这些理念,写作的本事可能还需要时间积累,但阅读的理解力一定会升上一个新台阶。阅读才是写作的第一步。没有大量阅读基础上的写作都是耍流氓。而阅读,尤其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是指引我们研究自己、向内看的途径,只有明白了自己才能推己及人更明白自己的受众,才能与人建立更久远而牢固的关系。 互联网吞噬掉了我们所有的时间,在越来越快的节奏里,我们如何慢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如何先与自己建立良性关系,是比如何快速追上网络红人更重要的事。无论什么时代,人的情感基础、人的灵魂总需要一些有营养的东西慢慢滋养,这也是同赚钱、活着、吃饱、穿好、写出10万+爆文一样重要的事。 从这27篇文章的剖析中,我们能感受到那一辈知识分子治学之严谨是我辈应当学习和追随的。看过薇娅的一个采访,每天工作时间从晚上8点到早上8点,回家简单睡一觉有时甚至没有时间睡觉,第二天、第三天,周而复始地继续选品、卖货…… 任何一个职业都不只是表面的风光,自由职业、网络上的写作者也不例外,认识到风光背后的巨大牺牲、抱持着老一辈严谨踏实的态度去做事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至于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吧!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7.6叶圣陶 / 2017 / 开明出版社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八):写作难,难于上青天?来,听一堂穿越八十载的写作课

  嘿我亲爱的伙伴们,当你点进这篇文章,我想大概你和我一样,喜欢写作,或许已经开始动笔,但总觉得不得其法,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那么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本书,帮助我们从最基础的位置解决这个问题。这本书就是叶圣陶的《写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曾创办《公理日报》、主编《光明》半月刊,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童话,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这本《写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就是叶老先生给《新青年》杂志写的专栏汇编,教青年人们如何欣赏好文章、写出好文章,这些文章虽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写成的,但绝不古板难懂,反而轻松易读,从它出版短短十年已经再版十次就可看出它在写作指导中的经典款啦。也许它不能帮助你瞬间写出“爆款文章”,但一定能帮助你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有了基础我们再去求新求变,就能轻松很多啦!

  为什么要写作?——“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

  我相信很多朋友之所以想写作,都是因为觉得自己有书写的欲望,觉得自己这个点子不错,或者想用笔墨与大家交流——不论是什么样的目的,都将我们引到了写作这条道上来。关于此,叶圣陶说,正是因为有倾诉的欲望、有想要分享的经验、有想抒发的感情,才会想提起笔来写成文章,绝不是故作玄虚舞文弄墨——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好的文章不是词藻的堆砌,不是东拉西扯地凑字数,而是要讲必须讲的事,传达必须传达的信息,表达必须表达的情感。

  怎么开始写?——“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想到自己好像还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就要开始写作,很多人会望而却步。对于这个问题,叶圣陶的回答是:“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岂不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儿罢了。”也就是说,我们会说话、会写字,早已具备了写作的条件,现在要做的,就是多去挖掘优质的材料(热点),表达上再精炼、再吸引人一点,对写作不要产生畏惧,也不要随便对待。

  没有灵感怎么办?——“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大概是在高中的时候,我突然很想做个作家,那时候倾诉欲很旺盛,作文课上也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觉得这条路可以走,但同时也担心万一灵感枯竭了怎么办?这个梦想被我母亲知道了,狠狠教育了我一顿,说我不切实际,于是这个梦想还没开始追求就结束了。不过后来通过很多书和访谈我了解到,灵感在写作中固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灵感并不是整天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就来找你的,很多作家都是长期保持着阅读书本、观察生活和勤练笔的习惯,把那些将来有可能成为灵感的素材积累下来,等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灵感就会在他们不经意间爬上他们的笔尖,恣意地流淌在纸上。所以如果和多年前的我一样担心的朋友,请看看叶圣陶的回答:“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间的农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店员、码头上的装卸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如果你不知从何写起,就先看看你自己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看看热搜榜上有没有你可以发言的材料,灵感就在你身边。

  那么,我们能从这本书里收获什么?

  (1)常见体裁的写作方法

  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也循循善诱,丝毫没有晦涩难懂或夸夸其谈之感。有的作家自己的作品写得好,却不一定就能教得好写作,但阅读此书时,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坐在你面前,一步步教你怎么去发掘材料、怎么把情感表达出来、怎么说明、怎么议论等等。这本书当中,叶老先生通过二十七篇经典文章,手把手教读者们写各种体裁的文章,包括散文、记叙文、演讲稿、序文等等。

  除了上面提到的本身对写作感兴趣的、想要从事写作行业的朋友以外,在校学生、准备考各种就业考试的成人都可以看一看,无论你是考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总有要让你写作的题目吧?如果你在上写作总是抓耳挠腮,痛苦不堪,看看这本书,带你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2)欣赏好文章的方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的语言都变得过于简单直接,对于好的东西,只会蹦一句“好!”或“牛!”而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如何去庖丁解牛般分析一篇文章,究竟好在哪里。例如在欣赏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时,叶圣陶先写记叙景物的两种方法,然后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通过语调的重复将读者拉进景色之中,呼吸大自然寄来的春信;又通过设置与读者不经意的对话,缩小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仿佛是两位朋友携手去欣赏康桥的美景。

  (3)教授写作的方法

  除此之外,如果你是一位语文老师或者将来要教授写作,也可以看看整个专栏(现在是整本书)的排篇布局,怎样启发学生/读者写作,如何承上启下,从一种体裁讲到另一种体裁,以及例文的选择和分析,都是不错的教学素材。例如,通过赏析苏雪林的《收获》,叶圣陶先提问,如果想要宣发出胸中的感情,应当怎样写?如果简简单单只写“快乐呀快乐”,读者是没有办法通过你的笔墨与你产生共鸣的。所以,可以像苏雪林这样,通过对特定事件的描写,把愉悦满足的感情灌注进去,让读者仿佛与作者一同置身于法国的葡萄田,感受摘葡萄酿酒的快乐,感受举行派对时的各国人民情感的交融。于是读者也就明白怎样的抒情是优质的抒情,而不会仅仅高声呼喊着“快乐!”或“难过!”

  所以,无论你是想要开始写作的“小白”,遇到瓶颈的写作者,亦或是教授写作的老师,都不妨拿起这本书,听听穿越八十载的谆谆教诲,体验写作的美妙乐趣。

  我是叉子,爱读书,爱分享,欢迎关注交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