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胡适19堂文学课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30 03:34: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胡适19堂文学课读后感锦集

  《胡适19堂文学课》是一本由胡适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适19堂文学课》读后感(一):评《胡适19堂文学课》

  大道至简,越简洁的东西,越优美。就像数学题的答案一般都是简单的的式子,看着复杂的结果一般都是错的。1+1=2,E=mc*2这样的公式更有一种骨子里的优雅。

  文学也是如此,白话文能逐渐发展起来,既得益于民间巨大的的创造力,也得益于白话文优雅的本质。“衣上泪痕和酒痕。”,“小园香径独徘徊”这样的句子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就是能让人喜欢上。

  文字的存在是为了表达,艺术的鉴赏是品味情感,就让读者更易体会这一方面,白话文就略胜一筹。

  《胡适19堂文学课》读后感(二):评《胡适19堂文学课》

  大道至简,越简洁的东西,越优美。就像数学题的答案一般都是简单的的式子,看着复杂的结果一般都是错的。1+1=2,E=mc*2这样的公式更有一种骨子里的优雅。

  文学也是如此,白话文能逐渐发展起来,既得益于民间巨大的的创造力,也得益于白话文优雅的本质。“衣上泪痕和酒痕。”,“小园香径独徘徊”这样的句子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就是能让人喜欢上。

  文字的存在是为了表达,艺术的鉴赏是品味情感,就论读者更易体会这一方面,白话文就略胜一筹。

  《胡适19堂文学课》读后感(三):文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说道文学课,相信每个人都比较熟悉,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们,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人们,生活条件都极大的改善了,而且国家实行了义务制教育,所以人们都可以接受初等教育了。在学校里面我们一定会接触到文学方面的课程,这也是一们基础课程。现在的文学课讲述的内容一般来说都是采用白话文,这是一种比较容易明白理解的问题,可是千百年来我们祖先还留下了一些文言文,这些文言文就是不太容易理解的了,而且由于时间的原因和环境的原因,现在人们缺乏文言文的语境,所以了解明白文言文的人更少了。

  白话文也只是最近几十年来,才逐渐开展流行的,这种问题简单易懂,所以更能让人接受。大家可能不太清楚,文言文有着几千年的基础, 而且讲述的内容也是言简意赅却为何在短短的时间内被白话文取代了。其实这是一个片面的理解,白话文看似流行的时间很短,可是却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只是由于的原因,没有发展开来,到了近代,才真正成为了主流,这种转变不是几个人的努力所能达到了, 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是千百年来进化的产物,只是到了现代的一种变革,才完全开发出来了。胡适先生在他的《胡适19堂文学课》中就详细的讲述了文学发展的基本进程。

  《胡适19堂文学课》是现代学者、诗人胡适.的一本代表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的介绍了从先秦到近代的文学发展历史,这也是一本极简文学史,通过这本书可以对于我国的文学发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作者是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作者饱读诗书,有着出国留学的经历,还率先倡导推动“新文化运动”。作者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等职位,对于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者知识广博,著述丰富,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均有开创性贡献,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本书就是作者的代表作品,受到读者的喜爱。

  本书中,作者有着鲜明的观点,那就是要不断的发展进步,在文学方面也是如此。文学的发展代表了一定时期的文学精神,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而一部分人看到的很多文章觉得没有时代的特色,是因为他们总是效仿古人,所以没有任何的发展,不值得学习。真正值得学习,能够促进时代进步的文学作品,是那些不效仿古人,敢于创新的革新派,这一观点也是有着独到见解。我国古代出现了很多的文学大家,他们的作品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还是经久不衰,这些不可否认是经典作品,可是如果每个人都只是效仿古人的作品,那么结局只能是越来越退步,文学不可能发展起来,想要更好的发展文学作品,就要不断的推陈出新,这样才能够衍生出更多的好作品。

  《胡适19堂文学课》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文学作品,书中讲述了作者心智成长经历,这些都是对于青少年成长非常重要的,作为中国的文化大师,胡适详细的讲述了童年在家乡求学,以及到上海求学,还有青年赴美留学以及海归回国后的成长细节。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化和现代传承有着独特的见解,作者的广博的知识面在文中可见一斑。非常喜欢这本作品。

  《胡适19堂文学课》读后感(四):爱上白话文

  在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崇尚自由、正襟危坐的读书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资女作家张爱玲抬举“跟适之先生谈,我确是如对神明”,文艺评论家陈丹青褒评“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那么在匆匆流逝的时光中,我们有必要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真实而可爱的胡适。 尽管现代文学理论都不承认“人品即文品”,但是这句话对于胡适的评价却是适中的,他一直是民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客观地说,他对文学、文学的感觉是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努力兼而有之,但更多的成分仍然归功于他的自律,这一点可以从本书附赠的《胡适日程表》中可见一斑! 大星文化出品的《胡适19堂文学课》由胡适先生亲笔作传,谈文学、谈史实、谈人生,不仅是当时当世学术界最深刻透彻的,而且对于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读者仍然感受到浓浓的人文关怀。讲述文学史的作品汗水充栋,但是能让读者短期内理解文学的本质,用语极其朴实,用意极其深厚,胡适是仅有的业界良心。我国历史传统向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么,胡适对于这句话并非没有目睹耳闻,只是他更愿意让更多的人通过本国文学的学习,了解自己的过去与未来,坚定自己的信仰与追求,从而更好地在漫漫人生路上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与使命。 《胡适19堂文学课》恰到好处地应用那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手绘插画,让读者了解到胡适先生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长、成熟、成功,洞察一位博学、文明的学者在复杂多变且诱惑重重的世界,如何保持独立的思考与冷静的观察。如果仅仅用文学去描述胡适的心路历程,不仅费尽笔墨,而且显得浓妆艳抹。相对而言,读者更喜欢这种寓深意于图画的方式,更多地消除我们由于时代、学识造成的陌生感,让读者不再仰视,而是平视这位学者的生平与创作。 《胡适19堂文学课》的引子很有深意。尽管题目很普遍,即《我为什么要讲白话文学史呢》,但是内容却很博大精深。从文学的传统起笔,写到白话文的产生,联系到当时的文学革命,我们可以发现胡适对于历史的尊重与时事的把控,用他的话说,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的文学总代表那一个时代的精神。我们承认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就更应该顺应时势的变化,让白话文在“演变”或“革命”中取得应有的位置。 中国文学有两条路,一条是模仿的、沿袭的、没有生气的古文文学,另一条是自然的、活泼的、表现人生的白话文学。尽管历来文人骚客只承认中国文学等同于古文文学,但是在时代的变革中,如果我们继续胶柱鼓瑟、因循守旧,那么文学所表现的社会则是毫无生气、落后挨打的。如此这般,胡适将讲习的重点放在白话文学史上。 在对《胡适19堂文学课》的阅读中,我们不仅了解了白话文学的因缘,而且理解了胡适为人的豁达、为文的严谨,看似是信手拈来的史料,却凝聚了胡适常读书、乐读书的“习性”。也许是因为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后世的读者由于对文学作品产生的背景不甚了了,所以产生了误读与偏见。胡适的一家之言,尽管不能成为通说,但是对于读者而言,是对内心的启蒙,原来白话文学可以这么读,而且可以推而广之、触类旁通,让我们爱上了白话文学,爱上了对文学作品的深度思考。

  《胡适19堂文学课》读后感(五):《胡适19堂文学课》,讲解1800年前不为人知的白话文学史

  历史进化有两种:一种是完全自然的演化;一种是顺其自然的趋势,加上人力的督促。前者可以叫做演进,后者可叫做革命。说到革命,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每一次历史之中的起义故事,从而引发的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的变革,那么文学又是否有革命的存在呢?

  文言文是语文书上必不可少的存在,我们在学生时代,背诵文言文也是一种最普遍的存在。很多人觉得文言文很难懂,作为一种古代文学,不知道有没有人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除了古代文学,有没有其他的文学存在呢?那么白话文学属于现代新文学吗?如此多的疑惑,于是翻开了《胡适19堂文学课》这本书,在这本书里,胡适先生是这样说的:

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不是这三四年来几个人凭空捏造出来的。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是有历史的,是有很长又很光荣的历史的。我要人人都知道国语文学乃是一千几百年历史进化的产儿。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一个什么地位。我要大家都知道白话文学史就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中国文学史若去掉了白话文学的进化史,就不成中国文学史了。

  中国文学流传至今,在很多人的眼里,大概最著名的就是唐诗宋词元曲系列。有时候想一想,对于历史来说,那些文学具体的又有哪一些呢?也许,我们只是不了解罢了,毕竟在这个世界里,生存着的人类总会有属于自己的文字的存在方式。不然,流传至今的四大名著又算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在战国时期,文体与语体就已经分开了,因此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有“同文书”的必要。而《胡适19堂文学课》则将整个的文学发展史从唐朝开始划分。也就是说,在唐以前以及唐朝开始的文学,是不一样的。但是在文学的社会里,并没有特别具体的划分。

  胡适先生在《胡适19堂文学课》里写道:“其实古代的文学如《诗经》里的许多民歌也都是当时的白话文学。不过《诗经》到了汉朝已成了古文学了。”如此说来,古文学我们也可以当做一种过去的文学理解咯?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是在文学有了变动之后,过去我们不在继续沿用的文学,便成为了我们需要在现在去研究的古文学。

  汉朝有散文,初次听见这样的信息有点诧异,虽然能够理解在历史中的文字不会等同于我们学习的文言文,但忽然发觉还是有散文的存在就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其实在思考,也并不诧异,就如同我们现在文学文体多样一般,在历史上又怎么会有区别呢?也许唯一的区别就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文体具体化情况?

  有时候想一想我们看的书以及我们说的话,就可以很好的去理解为何存在白话文学了。毕竟,写作著书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淬炼,需要把大句子变成小句子,并且不同的问题还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解说。但是说话,则比较普通,可以想到什么就说出来,不用像文章那般提炼文字。其实认真的想一想,因为看的书不同,学过的知识不同,最后口头语言和文字总是会有差别的。不论哪个时代,都是如此。

  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亦或者是元曲,其实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白话文学。更何况,文学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只有高深莫测,那么普通的人又如何能去了解那些我们不曾了解的世界呢?早期的白话文学四言没落之后,我们再也无法找到当初的辉煌,但是每一个时期总会有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在这个历史的长河里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胡适19堂文学课》,是文化大师胡适写给我们所有年轻人的极简文学史。只有看了书才能够知道,那些以胡适先生独特角度讲解的中国文学精髓,是如此的让人沉醉其中。从先秦两汉到魏晋隋唐,胡适先生用19章的篇幅给我们上了19节课,让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更加通透。

  《胡适19堂文学课》读后感(六):读《胡适19堂文学课》有感

  胡适,起初对他的了解只在是倡导“白话文”,推动新文化运动的领头羊之一,和陈独秀、鲁迅是同一时期的人物。其中对鲁迅的了解最多,逼近读书时候受他迫害最深,同时也是老乡的情怀作祟。这次为了了解这19堂文学课的内容,特意去查找了下,胡适的个人资料,对他深深的折服了。

  他是晚清时期公费出国留学的留学生,是北京大学的校长,是中华民国驻美大使,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在哈佛大学讲学;他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中,发表《说儒》,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在倡导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出版诗词、翻译戏剧、小说,为中国的文学运动提供了主张和实践的源泉;他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反对暴力,一生都在为人民争取批评执政党及政府的合法权利。

  陈丹青说胡适是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的确,在这本胡适先生写给年轻人的极简文学史中,我看到的便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书生,或者说书呆子形象的胡适。

  书在开篇处便是几页栩栩动人的诗歌情境画,美轮美奂的,那份诗中的思念,那对自由向往的豪情,几从画中飘飞而出。

  当然在此后,也有对出版图书的一些说明,胡适所做主要涉及的是白话文的发展史,在其中,编者还添加了部分对于中唐及晚唐的白话文发展史,使得书更为的系统,完成,囊括先秦两汉、魏晋隋唐文学的精髓,形成一部完整的19堂文学课讲稿。

  书中将白话文发展史以唐为分界线而做区分,唐之前充分表述了为什么白话文无法发展起来,以及一点点的萌芽和部分佳作,而到了唐朝,他就充分表述了白话文的活力及蓬勃的发展。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胡适的实验主义的主张,这一主张,也令这本文学课中充斥着大量的古人的诗歌词作,诚可谓是一本合集,当然其中还夹杂着胡适对于其中作品写作环境,作者经历的一些介绍,所以也是一本人文常识的百科全书。

  书中说,科举制度是将古文体势力整整保存了二千多年的元凶。而我想到的便是,一个国家在初初建立之时,总希望得到上天,百姓的认可,或者说自己的帝位是来的名正言顺,所以总是在不自觉间学习前朝的做法,彰显自己名门望族之风,使得古文体兴盛发展,“假古董”的流传。而事实上呢,真正有文化,有内涵的人,却在随着自然演进的历程中缓步徐行……初唐的贵族文学,盛唐开始的白话化,中唐白话文学的风行,及至晚唐五代时白话文学的大盛,这也佐证了这一浅显的理论。同时,在白话文学的发展中,我们也从诗经、乐府、散文,这类早期文体方式,逐渐也随着自然演进,创造了更多适合白话文学的文体,故事诗、白话诗、词等。

  枉自猜测胡适先生推崇白话文的想法,一来是为了自由,让民众也有发言的权利,让人民的言论自由的权利不再受限于文字的约束,二来大概是,他个人更希望务实,喜欢“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高士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耳”。

  《胡适19堂文学课》读后感(七):中国文学:因你——白话文学而精彩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一直以为中国文学史在发展过程占有最重要地位的是中国古文文学,比如《诗经》、《尚书》、《文心雕龙》……直到看完胡适先生作的《胡适19堂文学课》,我才明白:“中国文学史若是去掉了白话文学的进化史,就不成中国文学史了,只可叫做“古文传统史”。 初识本书,可能会有人认为这一本关于中国文学的入门科普(事实上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当你认认真真的看完,才发现,这哪是什么文学入门?分别就是硬核知识大放送好吗。书中在引子里就有内容介绍,主要讲的是白话文学史,看了那么多的文学史,却还没有一本书是把白话文学发展史单独拎出来成书的,这让我觉得难啃的同时还有那么一丝丝兴奋,不禁对胡适先生感到由衷的佩服。

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嗣穈,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那么什么是白话文学?百度词汇上是这么解释的:白话文学是相对于中国古代文言文书写的作品而言的,是用当时的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一种书面语形式的文学。白话文学最初是在唐朝时形成的,主要以当时民间的讲唱文学为代表,称之为变文,后来叫做白话。明清以后,四大名著的产生,正式奠定了白话文学的地位。五四运动时期,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学和官话结合,形成了现代汉语。描述的与书中有些许的出入,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那就是:白话文学的发展历程之久,长达千年,也正是因为这么长时间的自然演化,才形成了我们今天这么简易的文法。 《胡适19堂文学课》将白话文学史的讨论分为唐以前和唐朝时期,从白话文学的背景写到了白话文学的形成再写到大繁荣,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诗词赋散文来论证白话文学在各个时代的存在和发展,比如:建安时期古乐府旧曲改做新词、汉魏时期白话诗与骈俪化文学作品、佛教文学的传入对中国文学作品和语言的影响……、晚唐五代的词(《相见欢》、《浪淘沙》……)等等。让我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可以品鉴中国古代的文学之美。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 ①这真是历史的眼光。文字与语言同类,说话要人懂得,为什么作文章要人不懂呢?推原其故,都是为了一种盲目的仿古心理。却不知道古人的经传所以难懂,只是因为“古今言殊,四方谈开,并不是当初便有意作难懂的文章叫后人去猜谜呵!故古人的文字难懂只可叫做“语异”,今人的文字有意叫人不懂,只可叫做“不巧”,不巧便是笨蠢了…… ②作诗入作文,作诗如说话。 ③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些话让我想起了某些圈子的格律诗词写作、古风歌词填写以及部分作家出版的书……自我感觉良好,你们看不懂我的作品是你的无知,我真孤独!知音难觅啊!实际上一言难尽,要么是掉书袋,要么语境不符,要么逻辑混乱狗屁不通……古代在没有进行白话文学运动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尚且有这些作文的意识,反观现在怎么还倒着活回去了呢?还真让人匪夷所思。 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不仅仅是古文文学的发展史,更是白话文学的发展史,上到民歌乐府诗,下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每个阶段盛开的奇葩,中国文学,因你——白话文学而精彩。

  《胡适19堂文学课》读后感(八):胡先生与白话文

  胡适一生以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作风,在哲学、文学、教育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在提倡白话文方面,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因为白话文运动不仅是形式上的革新和解放,而且是思想方式的转换,白话文运动也就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开路先锋。”作为教育家的胡适,以其超人的胆识和才学,在向反对白话文的传统势力作斗争的同时,在白话文教学方面,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建立白话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胡适在倡导白话文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探讨了白话作为教育工具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为白话文教学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白话是教育的利器”。胡适认为,语言文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应用的工具,它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产生并创造出来的。因此,衡量这种工具进步与否,在于它的应用能力的增减。应用的能力增加,便是进步,应用的能力减少,便是退步。”语言文字的重要用处之一是作为教育的工具。从教育的角度来衡量,白话是进步的,文言是退步的。这是因为,教育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言已经不能够满足教育的实际需要。在教育被少数人垄断时,文言的缺点没有完全地暴露出来,当人人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时,文言的应用能力就极其有限,不能够作为普及教育的工具。而作为社会共同生活的媒介物的白话,其应用能力的优越性这时完全地显现出来了。

  其次,白话是教育统一、文学统一、政治统一、文化统一的活的工具。”反对白话文的人认为,中国从古代以来,在教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统一都是由文言承担重任的。尤其在科举考试方面,是用统一的文言来作统一形式的诗文。如果采用白话,各地有各地的方言信大的中国,就不会有统一的工具,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胡适对此进行了严肃批判。殊不知道几千年来,已经由我们的老祖宗替我们准备了一个新的教育的统一工具,语言和文字的统一工具。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国语,当初所谓的官话。”在这里,最为重要的是胡适指出了白话是语言和文字统一的工具,这在教育方面的意义是深远的。因为只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记录这些语言的文字统一起来时,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听、说、读、写一致起来。

  最后,白话在自然变迁过程中不断进化在文言与白话激烈论争中,有人认为,文言之所以进步,是因为有许多文人以此作为终身的事业进行研究。白话虽然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没有进化,这是因为白话是民间日用,没有文人学者研究。胡适对此进行批评。他认为白话随时代的变迁,正证明其不断的进步。正因不受文人干涉,白话的变化非常自由,并且自由之中有规律可寻。因此,他曾不遗余力地在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探索白话的规范性理论,以此从白话的自身来证明其应用能力的增加。

  胡适在总结白话变迁的过程时说,该变繁的,都变繁了;该变简的,都变简了;就是那些该变而不曾变的,也都有一个不能改变的理由。改变的动机是实用上的困难,改变的目的是要补救这种实用上的困难,改变的结果是应用能力的加多。”这里所谓该变繁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音字变为复音字,这补救了由同音而造成混淆的缺点;二是字数增加,这批驳了那些坚持文言的人说白话的字不够用的错误论调。所谓该变简的,一是文言中无用的区别被废除了,二是繁杂不整齐的文法变为简易划一,三是不必有的句法变格变成正格。在商务印书馆升办的国语讲习所的讲演中,胡适对那些国语的传道者,国语的先锋队,为国语下种子的人”说:储君提倡国语,对于国语的语音、语法和文法,都要加上详细的考究。”

  《胡适19堂文学课》读后感(九):五星推荐,胡适老师给所有人的极简中国文学史。

《胡适19堂文学课》

  我记得不久之前读过的《西方文学通史》,讲述了西方这么多年来的文学发展,历史成就,以及名人故事,以及文学名著,内容通俗易懂,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籍,我本来就对文学很感兴趣,就在想有没有中国的文学作品,也讲一讲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学发展,说一说我国的名篇巨著,或者只是流传于民间山野的优美诗章。于是这本书映入眼帘,它就是――《胡适19堂文学课》。

  不同于《西方文学通史》那么通俗易懂,像是一本科普书籍,主旨是在于让人对西方文学有兴趣,然后再去学习和钻研,这本书通篇读下来,还是需要一些文化底蕴,以及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再来阅读,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我总是觉得自己知识储备最丰富的时候是自己上学那会,了解的很多,但是理解的却很少;而现在刚好反过来,我理解的很多,知道的却太少了,很多知识我都好像在哪里看过,可是要说出他的名字,讲出他的来源,搞清楚他的原理,就会陷入深深的沉思,然后打开百度……

  看这本书之前,我建议大家最好是能够先了解一下胡适先生的生平,至少知道他有哪些成就,然后再听他讲述,这19堂文学课。而他的主要成就如下:

胡适新文化运动领袖,开创中国哲学史,研究创办新青年,提倡白话文。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他一生共获得过36个博士学位,且曾经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被国际学者公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中国新文学,哲学,史学的开山之人。至今为止,国际影响力第一人。 什么是白话文?

  白话文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

  作者将《为什么要讲白话文学史》作为引子,把这19堂课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唐以前》,一个是《唐朝》,根据历史朝代的时间线,抽丝剥茧地为我们讲述白话的开始,古文的濒临死亡,白话文学的背景,白话文的发展、兴盛,以及那些歌唱自然的诗人们,和他们的作品,发展白话文的意义等等,穿插在课程中,让人目不暇接,只是看过之后大呼原来如此。

  同时作品中,引用了许多前人的美好诗句,很多都来源于民间,出处已经不可考,但是不妨碍我们欣赏文字的韵律之美。

  并且还得给大家打一个预防针,书中也引用了许多古文来解释阐述作者的观点,并且未作翻译,我作为一个学渣,看得时候一知半解,需要一边看一边打开搜索引擎,查一查那些话是什么意思,更方便于自己的理解和记忆,私以为要是能把古文的下方做上注释,那就再好不过了。

  同时这19堂课可以说满满的都是干货,内容太丰富,以至于我的大脑cpu都有点过载了,笑。

  书中的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同,就是文字也好,文学也罢,其实都是为了普罗大众服务的,需要有实用价值,并且具备生气,有人味儿,是用来表达小百姓的悲欢哀怨,能引出眼泪,也能带来笑容的这么一样东西。

  而中国文学史从此以后走上的两条路,一条是那模仿的、沿袭的、没有生气的古文文学;一条是那自然的、活泼泼的、表现人生的白话文学,我相信大家哪怕是用脚投票都能明白选择哪一条道路才是最合适的。

  End。

  《胡适19堂文学课》读后感(十):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也是白话文的发展史

  看过外国的极简文学史,还没看过中国的极简文学史,看到这本《胡适19堂文学课》书封上的“胡适给年轻人的极简文学史”就第一时间入手了。

  之前对于胡适的了解,我只记得他是《新青年》的编辑,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大胆地假设、小心的求证”是胡适在学术上提倡的治学方法。他主要研究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等方面。在这本书的引子里胡适说了自己为什么要讲白话文学史,他想让读者了解白话文学不是新生事物,它已经有很长很长的历史——1800多年了。还要让读者了解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什么是白话文呢?白话文是指用白语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什么是文言文呢?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视秦汉经典著作为范式,并随封建主流间识形态的不断强化而形成的一种书面文体。

  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学是从文言文发展起来的,直至今日,看到高考作文中有人能用文言文写出漂亮的作文来,对其极为佩服,不过,在今天,我们绝大多数人确实难以对文言文产生更多的兴趣,我们选择的仍是白话文。我们也兴起学国学经典的热潮,特别是对于孩子,从小让他们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等,但是看了胡适的《胡适19堂文学课》,我才了解到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中,白话文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这本《胡适19堂文学课》就是胡适《白话文学史》、《国语文学史》的合编本,讨论唐以前、中唐和晚唐白话文的发展进程,他以独特的视角讲解中国文学精髓,从先秦两汉讲到魏晋隋唐,用19堂课将中国的文学发展史讲解得很是通俗易懂。

  胡适认为从初唐到晚唐,这是一段逐渐白话化的历史,他一直在努力寻找历史的证据,虽然中国科举政策把古文保存了二千年,但胡适认为在每个朝代都有白话文的存在,中国的文学史就是一部白话史。在书中他选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以及相关史书来佐证白话文的发展过程。

  从先秦的《史记》中就有白话文,在描写人物时就常常保留一两句方言,当时的方言不统一,种类繁多,当时的政府只能用“文言”来做全国交流的介体。

  胡适的文学课,将我们带入到诗歌盛行的朝代,让我们在诗词歌赋中细细品味,一切新文学在民间,民间的小儿女、村夫老妇、痴男怨女、歌童舞妓、弹唱的、说书的,都是文学上的新形式与新风格的创造者。如《国风》、楚辞里的《九歌》、汉魏六朝的乐府歌辞也是来自民间,这些来自民间的诗歌都被保存下来。

  晚唐时白话诗体风行民间,但同时也有一种反对白话文的运动,因而,晚唐的文章有“三十六体”的骈文运动,诗的方面有李商隐、温庭筠等的古典诗。但晚唐五代是一个白话文学大盛的时期,杜牧的诗中就有很多白话,如《冬至日寄小侄阿宣》中的“愿尔一祝后,读书日日忙。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还有七言律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等。在晚唐五代除了白话诗和白话散文,还产生了词,词是乐府的一种变相,词的出现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

  中国文学史的两条路,一条是模仿的、沿袭的、没有生气的古文文学,一条是自然的、活泼泼的、表现人生的白话文学,选择白话文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胡适19堂文学课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