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四十自述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03 20: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四十自述读后感10篇

  《四十自述》是一本由胡适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十自述》读后感(一):文学启蒙

  对于先生生平与其著作的了解程度而言,说来惭愧知之甚少。尽管总是喜欢在写批判性的文章结尾处用上胡适在一九四六年北大演讲中的“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一段来提升下逼格。而那段也是从柴静的《看见》一书中偷来的。

  有人说,胡适应该越小的年级,越早读越好,就算读不懂,但罢也没什么坏处。

  受困于中学时代小镇的闭塞,一直没有与生有过思想上的接触,只有在《意林》《青年文摘》如今自觉羞愧的杂志上了解过的“三十五个荣誉博士头衔,北大校长,白话文运动领导者”,还有当做段子一笑了之的“打牌”一事,“怕老婆”如此种种的只言片语

  民国,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最差的时代,一个属于文人们的“黄金时代”。

  胡适先生成长成与此,经历了繁荣与昌盛,也在之没落时发现身边的故人早已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去,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还在坚守故乡早已成异乡,一切都回不去了,还不如挥挥衣袖余生在海湾上隔海相望

  这一走,背负了骂名。但不走,还不知会不会在几十年活的那场浩劫中被人“死后掘墓”。以先生的政治立场,应当会是如此吧! 早年间,先生到处奔走宣扬“自由”之精神,晚期时却又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但“自由”二字还可以去争取,“容忍”却不是写在纸上那寥寥几笔那么简单的吧?

  《四十自述》中被人标注最多的一句当是那“我渐渐明白世间可恶的是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别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先生约九岁时明白此事,但当真做不做得到却又该另当别论

  书中较为有趣的一事便是得知“胡适”取之《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先只是用于笔名。用去留美应考时,怕考不上别同学朋友们所取笑,所以临时改用胡适的名字,原来原先叫做胡洪骍。但从此以后,胡适便一直沿用下去,最终成为如今我们大众熟知的。

  曾经有段时间哲学兴趣浓厚,但不同与西方的著作繁多中国只了解到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另一本便是《中国哲学史大纲》,但听闻只有上半部,此后我的兴趣也如这下半部一样无疾而终了。者会了解到所承接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大纲》,下回有机会定要拜读。

  之前和同学谈论到胡适所推行的“白话运动”究竟是功还是过。他说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底蕴在白话之后就没有了,因为古代著作都是用文言所写、我当时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反驳。

  这书又详细讲述了当时为何要“文化革命”,要提倡“白话运动”略写几条胡适在一九一六年六月前往克利佛兰几日中所写的日记片段: (一)今日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 (二)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 (三)白话文可以产生第一流的文字。白话文已产生小说戏剧语录诗词,此四者皆有史事可证。 (四)白话的文学为中国千年来仅有之文学。其非白话的文学,如古文,如八股,如笔记小说,皆不足与于第一流小说之列。 …… (详见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122-123页)

  本还想学习文言,读此以后,便无打算。 文学本应从小培养,但自中学所写与所观历年中高考作文。还是延续八股文的那种套路。先生所说的文学三大病——“无病而呻,摹仿古人,言之无物”皆有之。新文学要点八事也未能尽做到。

  本还想读罢评价,但先生在封底已给出: “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 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 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小时候生活, 给史家做材料 给文学开生路”。 而这就是我的文学启蒙。

  《四十自述》读后感(二):《四十自述》:没伞的孩子在雨中更要拼命奔跑

  合上胡适的《四十自述》,眼前民国的氤氲让人感到一种迷幻向往,像《午夜巴黎》的主人公,梦游一样的来到他向往的复古时代,和所有他心中的巨人一场接一场的相逢,胡适的人生好像是伍迪艾伦笔下人物的原型,一个早慧的晚生子,徐志摩推崇的挚友,是与蒋介石谈笑风生得礼让三分的知识分子,他和文学巨擘泰戈尔私交甚好··· ···他身上有许多令人着迷的浪漫情节,在这本书里,看到他从童年走来,成为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让人愿意了解,甚至是高兴了解的作家

  为什么说胡适让人高兴了解呢?徐复观评价胡适:“可以说,他是这一时代最幸运书生。但从某一方面说,他仍是一个悲剧性的书生。正是因为他是悲剧性的书生,所以也是一个伟大的书生。” 我们很清楚,在上世纪初,是“一个最坏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然而那个让文人缅怀,让后生敬畏特殊年代,在现在的教科书上几乎不言,它被热闹的军阀战争充斥着版面。所以看到胡适在书中讲起来自己考学,说是对语文重视程度让我十分意外,在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大数据包围的今天,人文缺失找到了根源,而事实上,真正改变影响了中国的就是这些幼功深厚、治学严谨颠沛流离知识分子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那个时代的风貌,以胡适的视角,看到新文化运动的萌芽,发展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豪杰并起,百家争鸣。在胡适的笔下,我们看到属于文人的坚持骄傲,甚至带着几分自恋,但是这份自恋几乎是独有而可爱的!就是胡适这样的知识分子,在世间行走,一样有年轻人困扰潦倒,但是你始终在他身上,看得到一种铮铮的硬朗,不是体格的壮硕给人以力量,恰恰因为是文人,这股硬朗几乎浪漫起来,所以你看到他为“文学革命”和友人认真来回书信时候,觉得荒诞感人,我们距离那个时代,距离胡适的世界有多遥远啊,隔着一个远去的民国,看着当初那个祖国,正在胡适这样的青年手中迸发着一点一点的生机

  书从童年讲起,写家庭生活和母亲部分非常动人,他说自己“在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收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会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学得了一点待人接物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用写小说的方式写着自己的童年生活,他受着文字的滋养长成一个求学的少年,自幼丧父,母亲在大家庭中做着处境艰难的晚娘,这些听起来不太好的境遇,却在胡适身上寻不到沉重影子,他读书喜字,所有的开蒙都多么令人高兴啊!是远近闻名的“小先生”,母亲遵从他父亲的遗言,坚持胡适好好读书,他对读书的热爱简直是一种心甘情愿的成全,所以尽管胡适的人生一样有着那个年代的腥风血雨随行,但是他却是个让人欢喜的起来的民国作家。

  甚至在他的18岁,也和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谁的十八岁都应该有十八岁应该有的东西,胡适也一样,酒、色、诗歌青春。他并不避讳谈起,也未有将这些看作“不光彩”的过去,这种坦荡和明澈让青年人的浪荡时光都度上了一脉风雅。所以在他的自序里,他围追着自己喜爱朋友让他们为自己写自传内心多有坦荡,对自己的人生多么热爱才生出这份欢喜的分享之心?胡适是可爱的,这分自恋都有文人的纯真

  从青年开始,胡适开始着力推广“新文化运动”,当数年之后,我们轻巧的念着“革命”、“运动”这些词汇不会有太大感觉,可是在书里,你几乎和他“同呼吸”,对诗歌浓烈的喜欢,对白话文的推广不遗余力,也失望伤心,看着他说在这条路上“可惜单身匹马而往,不能多得同志,结伴同行。”时,想隔过时空拥抱他的勇敢和赤城。

  整本书读下来,不自觉地想握紧双手,心中默念:永远心生敬畏,永远善待他人,永远不对这个世界失望。

  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力量,能慰藉所有的生命。你看胡适的真诚和炽烈,他说“破坏亦破坏,不破坏亦破坏”,在他的三观里,坏人猖獗是因为好人沉默,沉默也是一种作恶,这样的做人标准一定是因为有着极强的善恶观和正义之心;“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心有天地怀抱宇宙人才生的出这份傲,这傲骨宝贵,所以他的前辈和朋友默契的达成共识“胡适是真正适合做学问的人,所以保护起来不让他参加革命”,啊,动人,透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慈悲

  《四十自述》读后感(三):一篇很僵硬的书评

  《四十自述》是胡适的一部自传作品,讲述了胡适母亲的婚礼,他幼年在家乡所受的家庭教育,逐渐破除迷信,最后讲他在上海四个学堂的求学经历,以考取美国留学资格做为结束

  关于为什么写这本书,胡适在自序中很清楚地表达了,想要填补中国传记文学空缺的愿望。那么胡适做到了吗?

  胡适说,自己本想开创用小说写自传的方法,却又回到了严谨的历史研究的老路子上去了。在我看来,第一部分胡适母亲的婚礼,采用小说的方式写,确实是很吸引人的,然而后来的部分,直白地列举出当时胡适所学,展示胡适脑中所想,而不是从一个第三者的视角去看,情真意切内容充实,未必逊色于第一部分。

  在这本书中,胡适在自身学识为人处事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中,向读者展示了他所受到的来自于私塾教育、新式学堂、母亲、同学老师、外来思想.....种种影响,其文字幽默平实感人,明白畅销,行文条理性强。

  母亲交给胡适做人的道理,不论是私塾或者学堂,充实了胡适的知识技能同时让胡适见到了更大的世界。怀疑精神给予胡适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让他看见科学摒弃迷信,崇尚开明的政治制度,向往知识。引述一段话:“我就这样出门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里去寻找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另另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读《四十自述》,感触最深的就是胡适母亲的爱。作为一个年纪和夫家孩子相差不多的,丈夫早逝的后母,胡适母亲的生活不易可想而知的。可她并没有放弃尊严的生活,没有忘记胡适父亲死前的嘱托,小心翼翼,却又宽容坦荡地成为了胡适生命的根基力量。为了让胡适入学,她对掌握财政大权的二哥一味地忍让,甚至给学堂的先生送出“打破纪录”的一年十二银元的学费。在人前从不责骂他,回到家中再责罚他,可是不准他哭出声来。她从不开口责备他人,不论是赌钱抽鸦片的二哥,还是怄气摆脸子的两位嫂子,却总能以人格力量使她们主动来赔礼。

  当我想像年少的胡适一个人在广漠的人海里探寻,便能感受到他身后那股坚定深情的力量。然后呢,我自己也是的吧。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读书,一方面却是下了苦功,另一方面却是浓厚的兴趣。夜深人静的时候,胡适在被窝里研究算术题,觉得极有趣。进入中国公学不到半年,他偶然读到了古体诗歌,感兴趣。又读了许多乐府诗和七言诗。在不断作词的经验中,明白了很多时候诗歌是需要牺牲词意来迁就韵脚的。

  我读《少有人走的路》的时候,看到一个概念“恩典”,意义呢,就是说其实我们的生命里充满了恩典的存在,只是我们未必虔诚地、认真地去发现它,否则恩典将给我们带来很深的益处。当胡适在温习小学的时候,偶然间遇见一句话“性既朽灭,神亦飘散。”后来,又在《资治通鉴》里读到了范缜死前反对佛教,以“偶然论”破“因果论”和竟陵王辩论的故事,觉得很有道理,这二者让他走上了无神的道路,甚至后来作诗、写小说都深受这一观点的影响。在澄衷学堂期间,胡适读了梁启超,梁启超在胡适少年的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而且,梁启超对于中国学术思想史变迁的研究成为了胡适做中国哲学史的种子。

  这让我更加确信,我们所遇见的每一本书,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也许都是一个恩典,我们要有求知的热情,有探索的信念。

  “这一年的经验,为一个理想而奋斗,为一个团体而牺牲,为共同生命而合作,这些都在我们一百六十多人的精神上留下磨不去的影子。”青年们聚在一起,总是能做成一些惊天动地事情的,虽然一行志同道合的人,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甚至一起堕落的时光,也展示出了我们所陌生却又觉得有趣的那个胡适的形象。不过,从被关在巡捕房里的胡适身上,依稀看见了那个邀月亮从天上下来的孩童

  四十自述没有写完,不过却可从五四的大时代里勾勒出“后来的胡适”的形象,他是想要干一翻大事的,而且永远是那样不倦地自我完善诠释温文尔雅乐观,宽容......

  这是我初见胡适,透过《四十自述》和《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也是我初次尝试的读书方法,只用了几天的时间,所以有些地方看起来还是很无知的。但是我很庆幸自己脱离了颓废和懒惰的态度。我会慢慢地完善哒。

  《四十自述》读后感(四):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胡适的《四十自述》,以他的求学路为主线叙述了他四十年的求学人生。

  幼年失怙,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母亲的扶助下的成长之路。文中处处饱含对母亲伟大奉献的感念。

  人的一生能够顾念的事儿不能太多。写这篇评述之前,我百度了胡适词条。胡适也是饮食男女,但区别于众世间人的,是他以学问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回忆是回忆者的选择,在这本书里,对胡适最重要的便是厚重的亲情,以及在亲情督促下,求得的学问。

  每个人到世界上都有责任,而胡适的学问之路便是他生为人子所具有的义务。

  外祖父母身为社会底层的工人农民是如何克勤克俭,本分明礼,努力上进,为家庭与子女争取光明的未来。而他的母亲又是如何为了家人,不顾外祖母的不甘,且又是怎样年少却有定见,情愿嫁于年长自己二十多岁但正直有为的秀才官人老丈夫为继弦。而胡适的父亲又是怎样一位克尽职守,鞠躬尽瘁的读书人。父亲去世后,从此年轻的母亲生命的全部便是为了胡适的学问之路。这样厚重的亲情,胡适真的也无法选择其余。书中有一个细节是有一天,在学堂同学向他请教日常书信的意思时,他恍然大悟,受异母长兄的气,不易求来的读书之资,母亲为何总要比别人多付给先生一些大洋。年少离家后,他也有与其他年轻人一样轻狂胡闹的时候,但他时刻不敢忘记的是自己身后那双殷殷期待的眼睛,便总能及时背负起自己的人生责任之轭,继续前进。

  胡适是幸运的,作为才能四乡闻名的秀才官人的幼子,他的人生角色从小便被母亲郑重选定了,那便是读书做学问。他的母亲是如此坚定地认定并培养他,他也有幸,有能、成就了学问之路。

  《四十自述》读后感(五):平凡,却更引人注目

  故事到白话的提倡戛然而止,最后附上胡适先生的生平年表,那么精彩的后半生未写传记真可惜。于是更为明白了胡适先生总那么提倡传记。当真没有比传记更好的反映一个时期的人与风俗的东西了。许多人的一生足够丰富,无需润色就足以动人。

  毕竟“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这是一个更好的胡适,在历史课本中戴着他的圆框眼镜“奸猾”了多年后,你发现他其实是一个谦逊、有胆识而又平凡的人。

  是的 ,也不过是平凡的胡适之罢了。

  却更引人注目了。

  那样的年代真令人向往啊,文人有清醒,有自由,有追求,又足够受到重视,能够真正做社会的主导。

  恍然想起室友的一句话:“历史真进步了吗?”

  在这个问题上我实在回答不上来。

  《四十自述》读后感(六):情愿不自由,便是自由。

  文/国馆

  张爱玲曾说: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是罕见的幸福的包办婚姻。

  李敖曾忍不住说:见过江冬秀,才更能感受胡适的伟大。

  言下之意,不外乎一代大学者胡适在泼辣的江冬秀手下,为家庭化为百指柔,难能可贵。

  被包办婚姻,鲁迅也有过,可朱安苦了一辈子;徐志摩几乎毁了张幼仪的半生;胡适起初也不乐意,却温柔包容江冬秀一生。

  这跟胡适的性格不无关系。他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寡母冯顺弟成为他的人生启蒙者。

  父亲早逝,兄嫂多,是非多。母亲的仁慈、温和成了整个家庭琐屑矛盾的溶解剂。胡适从小便耳濡目染,习得隐忍、宽容和好脾气。

  一个人的童年就是他一生的缩影。胡适童年时期多与母亲相处,这使他比其他男性更懂得体贴女性、包容生活。

  有人说,有女人缘的男人,要么很帅,要么很有文化,要么很懂女人心。胡适三个法宝都有,女人缘也一直很旺。相传他留学时,有不少女生主动追求他。

  可是胡适是大孝子,虽然研究着新文化,很想婚恋自由,但最终还是怕母亲不高兴,听妈妈的话,娶了老家的小脚女人江冬秀。

  江冬秀属虎,胡适属兔。江母提出给两人定亲时,胡母起初反对,一是姐弟恋,二是怕江冬秀是“母老虎”。但奈不过算命先生说两人命相天作之合。

  婚后,江冬秀确实是“母老虎”,脾气极大。

  每次江冬秀发脾气,大喊大叫时,胡适就躲到厕所里,借口要漱口,故意把牙刷搁进口杯里,把声音弄得很响。如此这般,避免正面冲突,让彼此好受。

  胡适曾在《我的母亲》里提到:“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他说到做到,惹不起,躲得起。

  江冬秀一辈子得以在婚姻里肆意,全凭胡适母亲早年种下的温柔种子。

  曾有人说,江冬秀是封建包办婚姻最后一位“福人”。这福气,是脾气暴躁的女人,遇上温柔乐观的好先生。

  胡适文质彬彬,写得一手好文章,讲得多少好课。他理想中的伴侣该是知书达理,跟他有精神共鸣的。他曾遗憾对人说,他写过的文章,太太是不会看的。

  现实和理想的出入,悲观的人抱怨,乐观的人拥抱。遗憾之外,胡适乐呵呵地欣赏太太。也正因为一切不在他理想中,他对妻子的要求很低,反而常有惊喜。

  江冬秀烧得一手好菜,热情好客的胡适不仅自己吃得开心,还招来一帮朋友一起品尝。一来二往,通过柴米油盐的方式跟太太多一些共同的朋友,也多一些交流的话题。

  胡适外出时,江冬秀给他写信。一封错别字百出、语言多有不通的家书,在胡适读来却是十足动人。他激动得立马作诗夸奖太太:病中得妇书,不满八行纸;全无要紧话,颇使我欢喜。早习惯太太粗声粗气,禁不住她细腻柔软、对他好。

  一段好的婚姻,往往有一个内心柔软的男人,懂得欣赏、体贴另一半。

  人无完人,胡适是好人,但不是圣人。

  年轻时,胡适风度翩翩,相传曹诚英、徐芳、洛维茨、韦莲司都对他心生好感。他都与她们聊文学、谈人生,但到底有无灵肉结合,谁知道呢?

  终是有一天,曹诚英怀孕,胡适鼓起勇气跟江冬秀摊牌离婚。

  彼时二人结婚七年。他是逆来顺受的好先生,老母亲送他怎样的妻子,都可以当成宝来欣赏,但新青年哪里抵挡得住心有灵犀的爱情?

  哪知江冬秀奉上一把菜刀:“离婚可以,先杀了我和两个儿子。”

  他乖乖选择了家庭,这样的“勇敢”是婚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有人说,悍妇江冬秀捍卫婚姻。婚姻是共同的,单凭一个人哪里够?她只是表明态度,胡适就又怕又乖,他对婚姻饱有敬畏。

  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是童话里才有的场景。现实婚姻难有一帆风顺。好的婚姻,不过是心中留有对婚姻的敬畏。

  迷途知返、知错就改是好男人的觉悟。

  别人手指上有结婚戒,胡适手上有“止酒”戒。那是他四十岁生日时,太太送他的生日礼物。胡适患有心脏病,忌酒,太太出招提醒他。喜欢喝酒的他一直乖乖戴着,谨记滴酒不进。

  江冬秀不希望胡适涉足政坛,因为她深知胡适性格老实,做学问足够踏实,但从政则有违天性。胡适后来不得已与政治掺上些许关系,感觉内疚:

  “现在我出来做事,心里常常感觉惭愧,对不住你。你总劝我不要走上政治路上去,这是你在帮助我。若是不明大体的女人,一定巴望男人做大官。你跟我二十年,从不作这样想……我感到愧对老妻,这是真心话。”

  听女人话的男人坏不到哪里去。

  胡适一生有35个博士学位,而他最有趣的研究莫过于研究怕太太学问。疯狂收集PTT(怕太太)的铜币,还发起PTT协会。

  著有著名的“三从四德”理论: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好听的话好多男人都会说,难得的是说时不是热恋、不是新婚,而是老夫老妻。

  好听的话好多男人都会说,难得的是说到就做到。

  江冬秀一辈子没有别的喜好,就是爱搓麻将。1957年,胡适出任中国研究院院长,举家搬到台北,胡适一掷千金买了两套房,一套全家人住,一套专给江冬秀搓麻将。

  据说,江冬秀在台北没有熟人,胡适怕她不高兴,还招兵买马帮她找麻友。她打麻将成瘾,不做饭,只煮一锅茶叶蛋供胡适一周温饱,胡适也乐呵呵没意见。

  我爱你,换在他们身上,就是这套房子被我承包了,你专心打麻将就好。

  胡适自嘲惧内,晚年公开向晚辈传授婚姻幸福的秘诀:“久而敬之。”

  他与江冬秀的一生,起于“不自由”,终于“情愿不自由,便是自由”。

  他在外面呼风唤雨,在文坛、政坛、教育界都名声远播,十足万人迷,却甘愿听母亲的话、听太太的话,在家里做一个低眉顺耳的男人。也是这样,他才成为现代文坛难得的清流:一生一世一双人,事业家庭双丰收。

  有本事的好男人,在家里都怕女人,怕女人对他好,怕女人管他,怕女人不高兴。所有的怕,都是因为爱。 (本文转载)

  《四十自述》读后感(七):少年苦读易被忘却 他却一直记着那些红纸信笺

  才华总是让人羡慕,但才华背后一天天的付出却容易被忘却,尤其是,这种付出从一个人三岁时就开始了。

  胡适先生三岁时,跟随母亲从台湾回到故乡,此时他的父亲已教会他八百个汉字,自此一个孩童每日坐在学堂书桌前,识字、读书整整九年时间,从最初的童蒙读本到四书、五经,他的国学根基得以坚实地打下。

  胡适的母亲坚持出多倍银元供胡适上学堂,用胡适先生的话说,“在家乡要算‘打破记录’的了”。他的母亲用严厉的态度一天天培养着他,胡适也因此早早懂事,他在书中记述:“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先生长久地记着他的父亲、母亲教他认字的红纸方字,他父亲手书的这些楷字是他们家庭团圆生活的纪念。胡适只有三岁零八个月大时,他的父亲因坚守台湾的防务去世,这些信笺胡适的母亲终身保存在身边。

  胡适先生幼学根基深厚,读书越来越多,他少年时期的思想飞速地变化。十一岁时,胡适读到《资治通鉴》中范缜的一段话,“缜著《神灭论》,以为‘行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范缜认为,形、神的关系就如刀子和刀口的锋利一般,没有刀的存在,刀口的锋利也就不可能存在。因为这段话,胡适加深了无神论的观点,他的思想因为书籍得到了解放,这为他之后研究哲学打下了基础。

  到十二岁有零,少年胡适离开家乡的学堂,向着不可知的远地求学去了,“——孤另另的一个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胡适的母亲终究没有留下一滴泪,她用笑容藏起自己的悲伤,送她的儿子出门求学。

  《四十自述》读后感(八):用自由和宽容普度众生

  熊培云先生曾说过:“在所谓人的历史中,读传是条捷径——传记浓缩人生精华……我们在逝者的影子下完成对社会的回忆与改造,完成对往届社会优良品质与智慧的追索与继承。”诚如斯言,读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有如听闻他亲自讲义,于字里行间见识他的风骨和做人、做学问的道理。

  《四十自述》源于胡适先生深感中国缺乏传记文学,希望能抛砖引玉,“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全书以胡适先生父母的婚姻说起,包括幼年的私塾教育、秉持无神论的缘由、赴上海及美国求学、倡导文学革命等共六章,文末还附有先生英文撰写的《What I believe》及生卒大事年表。

  先生笔下的父亲铁花先生,是个神秘又令人敬重的人物。胡传,字铁花,又字守三,故文中称“三先生”,他关心时局、钻研地理,壮年投效东北边荒,暮年奉旨调往镇守台湾,展现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铁华先生于55岁逝于厦门,时年幼子胡适仅4岁。他留下遗嘱说胡适天资聪颖,家人应令其读书上进。这寥寥数语对胡适为学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胡母冯顺弟不知书却深明事理,她奉行的育儿之道对今人尤有借鉴。她从来不在人前骂孩子,而是在次日提点得失,令其反省过错。胡母在大家族里的隐忍也让幼年时的胡适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正是自醒吾身常思己过的克己复礼之道。

  胡适秉持的无神论来自于少年时阅读司马光家训及《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中提到范缜的《神灭论》把形与神比之于刀子和刀子的锋利。范缜确实是个雄辩之才,他还把人的富贵贫贱比喻做树木开花随风飘散,至于飘落到茵席还是粪坑之中纯属随机性事件,何来的因果报应之说?这些文字把少年时的胡适从鬼神地狱的困扰中解救出来,并影响了他一生。然而,在我看来,范缜的论证并不严密。范缜只是把形与神的关系、人有贵贱之分做了一个精巧的比喻,比喻虽妙,似乎令人无言以对,但终不能代替对事物本质科学的说明和阐释。深谙逻辑学奥义的胡适先生不可能没有识破其中的关窍。实际上,灵魂是否存在是一道既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的命题,属于something beyond science。胡适先生之所以拜服无神论,可能是在启智的早期就先入为主地接受了这种思想吧,及待成年后就难以改变了。

  先生详细介绍了赴上海求学的经历,包括当年读的书目,遇到的师长和同窗,以及筹建中国新公学的始末。在美国留学期间,他与友人探讨争论中国的白话文革命,他奉行实用主义哲学,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宽容和自由是他生命中的两大主旋律,这些思想都对后世影响深广。在篇末英文版的自述中,前半部分是关于父母婚姻及儿时读书的叙述,后半部分则详述其所尊奉的人生哲学(my credo),中英文对照着仔细研读,别有一番心灵触动。胡适先生在不惑之年改写了《西游记》第八十一难“观音点簿添一难,唐僧割肉度群魔”,割肉喂魔的唐僧或许就是先生的写照,用他的自由、宽容和理性普度乱世中的芸芸众生。

  《四十自述》读后感(九):为什么是胡适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看胡适先生的成长经历,有鲜明的两个特点:

  1.赢在起跑线上。

  胡适先生算官二代,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学养深厚,从小就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有一位通达明理的母亲,对于其人格养成、甚至学术造诣起了重要作用。

  2.读书改变命运。

  不同学堂、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语言的求学经历,以及超乎寻常的广泛阅读,使得胡适先生在视野上已高出同时代人三层楼。

  正是这样的胡适,才能敏锐地察觉到文化变革的趋势,才能不遗余力推动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文化运动。

  我认为是历史选择了胡适。

  清末民初,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在酝酿这场变革,胡适先生不过是早早嗅到山雨欲来气息的那个人。

  1.八股文的禁锢、科举制度的衰朽、对外交往频繁、商业经济发展、国人对摆脱落后状况的渴望,都在呼唤知识和教育的普及。

  记得有本文献说清末的受教育率大概只有3%,除去教育本身的不平等以外,文言文这种晦涩笨重的教育工具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胡适先生从小接受古文教育,功底扎实,也深谙古文的局限性。他曾说,他的成就与母亲多付学费让先生为他讲解古文分不开。

  讲解古文自然用白话文,应该说胡适先生自己就是白话文的受益者。

  2.随着西方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外文书籍的翻译问题也迫切需要推广白话文。

  严复、林纾等把英文翻译成文言文的做法其实相当于二次创作,费时费力,还不便于普通大众的阅读理解。

  白话文与英文在结构、句法和表达方式都比较接近,用白话文翻译英文最便捷高效。

  在这种情况下,推广白话文是先见之明,也是大势所趋。

  我很赞成胡适先生语言文化的进化论观点。活的事物才能新陈代谢,反之亦然。

  当年胡适、陈独秀等人为了强力推广白话文,对古文进行了刻薄而猛烈的批评,完全是非此即彼的立场。

  这点颇让人诟病。但其实可以理解,从发动这场语言革命起,他们就已经不再是学者,而是革命者。

  革命不是学术研讨,而是成王败寇的斗争,容不得半点中庸。

  猛烈攻击才是正确的斗争姿势。

  从古文到白话文,再到后来周有光先生推广拼音,极大地推动了国民教育程度的提升,促进了中国的对外交流。

  民国期间这批知识分子当得起“大师”的称号,他们是现代中国文化的奠基人。

  斩断文化传承的从来不是白话文运动,这个锅不该胡适先生来背。

  文化并不寄生在古文里,也不在四书五经里,白话文一样可以展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

  语言是进化的。也许几百年后,我写的这些文字也会成为需要被革命的“死的文字”。

  谁知道呢。

  《四十自述》读后感(十):没什么好看的

  这本书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不值得认真读。合上书,印象比较深的就两点:(1)民国时期的教育自由度好大。事物的发展好像都是如此,革新时期,自由度都比较大,百家争鸣,但最后总归要归于一,以牺牲自由度换取稳定。新制度确立之时,就是它僵化之始,逐渐死去,然后是新一轮的革新。(2)白话文运动,以前未曾想过白话文运动的艰难和意义之重大。读了胡适的自传才知道,当时的文章都是用古文写的,学文要好几年时间,普通百姓根本看不懂,无法普及。文字的不通畅直接影响国民教育。虽然明清小说都是用白话文写的,但是小说是被文化人鄙视的,所以白话文自然也被鄙视。很多人认为白话文粗鄙不堪,丢失了古文的优雅和文化,改革的阻力还是很大的。当时很多人提倡废汉字,用英文字母。白话文运动也算是救了汉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四十自述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