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与回应》是一本由费正清 / 邓嗣禹 编著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冲击与回应》精选点评:
●作为材料包给五星,作为著述本身,四星比较合适
●挺鸡肋的……
●作者为外国人编写的中国近代史文献选集,特色与主要内容也就是每篇文献前的导语加史料原文,关注的是中国士大夫及知识阶层如何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如何理解一个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续自己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正文不乏真知灼见,不过毕竟是五十年代的产物,今天许多都已成为常识,不免有过时之感。费正清的冲击回应学说可谓经典,尽管批评者众多,但我认为其对于近代史仍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正如本书所说西方的影响促成了中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重塑,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传统的遗产和西方影响相互交织的产物。对于西方的主动,与中国的被动缓慢的应对毕竟是事实。作者也回应了批评认为“西方冲击”仅仅是中国多样途径中的元素之一。不过西方的侵略方式激发了中国人的强烈民族主义情感,浮躁趋新的情绪致使在近代化的道路经历太多的曲折。
●和历史书学的一样,是西方冲击后一步一步学习。
●史料罗列
●开宗明义:“本书关注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引人入胜又最为人所忽视的一个侧面——中国士大夫阶层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如何理解一个陌生文明,如何延续自己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p1)换言之,“西方冲击”仅仅是中国多样图景之中的元素之一。”
●听完《从全球视角看晚清时局》讲座后找到本书来读。“冲击-回应”模式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传统社会和近代西方之间的关系与互动。作者的工作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西方影响确实促成了中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重塑。”并提出“(传统)中国社会一直变动不居,新旧制度、价值观念不断嬗替。千百年来中国文明一直以渐进的形式持续改良着。”但他并不认为19世纪后“西方冲击”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唯一因素,从这点看我们很多人围绕“冲击-回应”模式所产生的刻板印象及展开的批评值得进一步检讨。费正清斗胆假设“西方冲击”曾发生在前,仅仅是因为我们称之为“中国回应”的行为发生在后,但它显然只是中国整体行为的一个部分。“西方冲击”仅仅是中国多样图景中的元素之一。“冲击-回应”模式只是基于史实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种解释,还是要兼听则明。
●可以作为《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的补充读本。
●「中国发现历史」。近代中国「心理-思想」路数,以精英人物思想路径的主线,反应制度,成为经济分析的依据,关注(1839—1923年)中国士大夫阶层面对西方强势扩张,存续社会体制和应对价值体系嬗变(朦胧到中体西用再到新政、革命)。对奏折、书信、对话记录等文献梳理可。
●是一个研究思路。内容选的一般。
《冲击与回应》读后感(一):第二章中国传统思想的若干因素
历代王朝都需要一个正统思想来保证社会的平稳,而外来文化和非正统思想就成为了对王朝的潜在威胁,这也导致了在被武力打开国门之前,通过传教士以核心传导的外来文化局限于技术而非思想方面。而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下,西方一直被认为纳入朝贡体系下的国家,而他们岂是池中鱼。等这个泡沫破碎后,会发现在他们眼前的西方世界是如此的陌生,如此的强大。
《冲击与回应》读后感(二):简评
用冲击与回应这样的模式来考察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我不知道费老是否是这一模式的创始人,但我觉得费老在序言中对中国史学界后起之秀的期待现在可以算得上是实现了。茅海建的《***的崩溃》比费老这书要写得好。
费老这书用人物来串起整个近代史,总觉得有些凌乱,窃以为不如平实地使用时间作为叙述线索来的好。
针对冲击与回应这一观点谈谈我的看法。我觉得这种看法有些殖民主义的色彩。我认为这一模式应该变通一下,变成“交流-冲击-回应-独立”。一开始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中国统治者自视甚高,不愿和西方国家交流,然而西方国家却得到了很多中国的信息。这是不对等的交流。进而出于商业利益,西方国家用枪炮打破了中国统治者的高傲。这是冲击。中国于是开展了器物!制度!思想的学习。这是回应。然后在这些回应失败以后,之所以失败因为西方在这些方面依然走在中国前面。中国最后依靠意识形态战胜了西方,获得了独立。这个过程就是中国的超车路线。
《冲击与回应》读后感(三):冲击与回应
在柯文提出中国中心论之前,冲击—反应模式长期占据了海外中国学近代史研究的主导话语。这一模式由美国中国学大师费正清提出,指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源于对西方冲击的回应。这本费正清和邓嗣禹主编的《冲击与回应》正是这一话语模式下的产物。
本书初版于1954年,汇集了60多篇一手文献,主要是精英阶层撰写的书信、奏章、政论等,并一一配以简明的介绍文字,供英语学界研究中国之用。编者认为,研究近代中国的转型有社会-经济和心理-思想两大进路,本书显然侧重于后者,即文化精英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的思考与回应。
冲击与回应:从历史文献看近代中国 费正清、邓嗣禹 / 陈少卿 /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2019-6
子扉我 2019年夏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工作室微信2019年6月25日
《冲击与回应》读后感(四):我们的思想
《冲击与回应》读后感(五):2020.4.12
很难想象这竟是费正清在二十多岁时便写就的书。那时应是他最初把中国当做自己研究对象的时候。上世纪二十年代,他还没有像后来那样深入到中国的社会中去,年轻的他仅能接触一些文献,并且还是不全面的、相对狭隘的文献,那时候的西方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的蔑视与不屑。这本书就是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完成的。尽管年轻,尽管才刚刚开始对中国的研究生涯,他却令人惊叹地展示出一名学者应有的品质与精神:克制、严谨、冷静、思辨独立并且充满勇气。
这本书是讲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如何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如何理解与回应一个虎视眈眈的陌生文明,并试图在那样一个动荡混乱的年代尽可能地去存续中华文明。——竟与百年后的今年有着惊人的巧合(本书收尾于1923年)。 当我读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统一文明,拥有最悠久且未中断的历史”时,热泪盈眶。 我也有过二十出头的时候,那个年纪的我跟大多数愤青一样,无比痛恨中国体制,将西方式文明视为人类最先进的文明,毫不避讳自己的“崇洋媚外”,同我现在的想法是南辕北辙。这种观点的彻底逆转是在十年前,借用书中严复的话说便是:“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此不独吾言为然,即泰西有思想人亦渐觉其为如此。”如果我国论倾向的话,那么我应是不折不扣的保守主义者。这种想法在今年中外疫情防控对比中更为坚定。
有人将那位写日记的女士,同写狂人日记的鲁迅相提并论,很不妥。作者与作者,毫无可比性,今日之中国与当时之中国,更无可比性。西方式自由与民主,在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显得多么脆弱而不堪一击!新中国的70年,日日艰辛,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来自各界的冲击,从未有过真正轻松的时刻。以前总说一代不如一代,可后来才渐渐明白,真到了紧要关头,我们的国家从未让我们失望,而我们绝大多数人也从未让我们的国家寒心。这种自发的团结和自发的牺牲,源自我们数千年的、一贯的、深入骨髓里的文化传统,——寻求人生在天地之间的担当。这便是中华文明的魅力。
至于大洋彼岸的那些张牙舞爪者以及你们的拥趸,你们得意洋洋居心叵测地踩了我们这么久,那么允许我们回一句:彼族数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
最后,像年轻的费正清及其汉学家们致敬。谢谢你们带着欣赏而不是批判来研究中国。批判不是一开始便应有的态度,它会使你心存偏颇。如果你不能拥抱你的研究对象,而始终存着挑刺找茬的心思,那么你不会察觉你所错过的真善美。就算是忠于社稷的耿直之人,若内心存了偏颇,亦可被蒙蔽,而生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