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是一本由[德]卡尔‧赫弗里希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018-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精选点评:
●老是听说有人发国难财,就是有人趁着国家需要,然后采取手段挣取不义之财。
●德国人果然是严谨,从军事和经济中发动战争
●原来经济对战争的影响是如此的巨大。
●经济战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德国人也是竭尽全力。
●非常时期行非常手段,也是为了经济发展着想。
●经济引发了战争,战争又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经济问题,物资的失衡、社会劳动运作的破坏……有意思
●这样的历史真是精彩,看到了一个动荡的时代
●关于战争经济与经济战争,挺好看的一本书。
●战争对于经济发展肯定有影响,稳定经济状况才能为战争胜利赢得时间。
●挺好的一本书,让我了解到了战争的很多方面的相关知识。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读后感(一):金融战争与总体战
书本身的内容略显单薄,关于战争金融的部分只是一步带过。
一般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战争形势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金融战争发展到了总体战,但作者本人难得可贵的一点是作为总体战体制的设计师,却对这种动员形式有着足够的警惕性。
一战之后总体战的思想被各国普遍接受并在之后的二战中登峰造极,政府官员们开始相信凭借着无数个行政部门可以榨取出一个国家的全部潜力用与战争或是建设。
但现实就像作者对于蔬菜分配部的质疑一样,无限扩张的政府部门在部分领域会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严格的管制会扼杀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而导致政府财源的枯竭。
顺便一提的是苏联在蔬菜问题上完美重复了德国人在一战中的错误,莫斯科的蔬菜仓库理应负责整个莫斯科的蔬食供应,但在计划体制下这个仓库成为了全苏联最大的垃圾堆,而莫斯科市民却要依靠郊区农民和自己的小别墅去解决蔬菜问题。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读后感(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看完之后大体的感受就是,国家之间还是少引发战争更好,避免人民遭受磨难,即使你在那个过程中用尽各种方法来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失,还是无法避免地出现很多问题。
其实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即便你的政策已经在努力消减灾祸,可是人民还是会有很多抱怨如泉水般喷涌而出。
这本书是德国财政部长关于一战的回忆录,虽然我不会从文辞方面来评价,也因为翻译的原因,很多表达不是特别能让人理解,但是他所提供的对于战争经济和经济战争的诠释确实对人们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经济封锁、贸易战、金融战……没有一样能让人更加省心,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纷争似乎是永远存在的,有些时候只是差那么一根导火索,战争就会轻而易举地爆发,没有预料得到的来势汹汹和颠沛流离。
本书题目的“经济战争”就是指在世界大战中,各个协约国,尤其是英国利用各种“经济封锁”的策略以围困德国;而战争经济则是指在战争中,国家为了解决好国内原料、粮食来源被封锁的情况而采取的经济手段。
比如德国在大战期间采用了“经济效率原则”、“限制国民粮食消费”、“重要原料收归国有”等等措施,都是战争经济的表现。
可是由于德国的后劲不足,在多方封锁下还是难逃失败的命运。可是纵观整个战争,各地的封锁只能让德国人在战争中努力寻求生存机会,于是各种各样的发明也就应运而生了。
德国国内的学者想方设法地改变他们的局面,发明了很多实用的东西,从另一方面来说,战争推动了人类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愿意看到战争的出现,至少在我有生之年,至少在我的国家……
再看看现在的世界,国家之间的贸易战真的是频频发生。就像中国和美国,都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美国的打压和恶意中伤数不胜数,中国的崛起也势在必得。
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声望还是很高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似乎就是中国的真实写照,爱好和平,不轻易欺负别国,也不会乱挑事。反倒是美国在那天天贼喊捉贼,让人瘆得慌。
只希望以后的世界更加平和,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各国友好相处。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读后感(三):战争不过是权力玩的经济游戏
“如果是必须要做到的事,其结果也一定是可以做到”,这是德国财政部长卡尔·赫弗里希在他的一战回忆录所讲的一句话,也我个人认为的《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一书中最为励志的一句话。如果你不是一个军事史爱好者,仅这一句话,这本书就值得你读下去。
如果对德国这个国家感兴趣,阅读本书就可以让你知道,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全是由这个国家发起。
对于军事迷来说,本书可以让你真正领会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也让一些真正狂躁的好战者明白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虽然书的作者因财政部长的身份更多关注了物资供给对于战争的影响,可他也没有回避一些微妙的政治因素,对于读者来说,找到历史人物所写文字背后的内容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要做的事。如果你真正关注欧洲这些国家顶层权力拥有者,你会发现他们对于发动战争的时机、使用的手段都惊人的相似,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再到威廉二世,直到二战时的希特勒,当你试图分析关于战争与政治问题时,只要想到一句“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这样一句话就可以了,一切的争斗皆为利益。世间一切战争与矛盾都向我们证明,没有什么不是因为经济,而所谓的意识形态不过是一件华美的袍。
在这场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背后,卡尔·赫弗里希特别提到一些战争时期的科技发明与科学进步,作为读者的我们从这点可以再次感受军事与科技的关系。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细细回味,就可知道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就一个军事文明的进化史。
读于一个理性的读书人来说,一定要警惕那些用词华美的历史类书籍,它会扰乱你对于事实的分析与判断。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完全避开了这一缺点,同时在行文中还会引发阅读者去对每个历史事件的查询与求证,而对于一本书的评判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可以引发更多的探寻乐趣。
作者原本写了《世界大战》,这本书只是从其中摘录出来的一小部分,这也是让人惋惜的地方,看着着实不过瘾,希望以后能把剩余的著作翻译过来。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读后感(四):以数字解读战争和历史
黄仁宇先生曾经提出过数字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文字很容易篡改,带有叙述者的倾向性。而数字则很能反映出历史和经济的真实,所以他主张回到数据中,来了解某个特定时代和时段内,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的贫富程度,这是更为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
这本《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无疑也是源于这种数据历史观,时任德国财政部长的卡尔赫弗里希写下回忆录,通过对当时各界人物的回忆,以及经济数据的分析和归纳,梳理了自己当时的管理理念和构想。为一战时的世界局势和历史研究都提供了极好的佐证。
虽然篇幅不大,但是数据翔实,作为亲历者与高层的接触,以及对全国经济的宏观把握,都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所以具有一定权威性,同时书中的大量图片,也为这些故事提供了感性认识和更真切的理解。
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其领导层的思路分析和国内形势的回溯有助于理解战争发动的前因后果,对于未来避免类似战争也有着较好的参考作用,值得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细细研读。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读后感(五):一本带你了解真相的回忆录
设想一下,假如现在互联网没有得到发展,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像是早些年间成本很高。那中国的经济势必不会得到发展。
再来看一下现在的跨过贸易,使得小孩子可以喝到进口奶粉、爱美的女生可以拥有更多的口红色号和护肤品……在这种情形下,进出口关税等经济制度相应的也在发展成熟,来适应跨国贸易的发展。走出去和引进来,对于中国同样重要。
基于此,中国国货的质量在不断的提高,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这些都是在良性竞争以及政策法规成熟的情况下,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些发展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同样的,《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不过是把时间往前拉,国家是德国。各国之间的贸易远没有像现在这么的和谐,占领市场除了自身的实力之外,大部分靠的是“拳头”。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国发动的战争就是权力和金钱角逐的重要证明。
但是,任何的风吹草动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并不确定,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回头望,当时微小的变动,可能是普通的沉闷和平凡的一天,只眼见风云千樯,历史上的微小的改变,没想到却成为了一个个转折的节点。
就像《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这本书所描绘的那样。
经济战争:就是在世界大战中,协约各国,尤其是英国,利用各种经济封锁的策略来围困德国,同时,德国方面又用各种抵制手段,来进行对抗。
战争经济是指德国与协约国交战之际,一方面国内壮丁大量奔赴战场;另一方面由于“封锁”国内一切生产资料紧缺,在这种激烈矛盾下,必须采用特殊的经济手段来应对,以支持整个战事。
本书是德国财政部部长的回忆录,详细的描绘了德国在被动的局势下,是如何采取主动;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如何得到发展。
战争是劳民伤财的,德国在被围困的情况下,能过在争取主动,发明“无烟火药”、“空气中提取氮素”,虽然战败了,但是对德国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同时,战争的是残酷的,但“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追本溯源的了解战争中每一个小细节所造成的结局的差异,也是颇有意思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