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11 00:5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100字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是一本由夏志清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一):读张爱玲30多年的书信会读到一个怎样的真相?

  

那些年你手写过书信吗?我不仅给自己的朋友写过,还给别人的男朋友写过情书。 这是一件说起来特别尴尬的事情。 那些年我们彼此联系的主要方式是写信,我家里现在还有厚厚的一袋子书信,都是年轻时朋友们写给我的。 据说我写的信因为有趣,朋友们收到后都是要在宿舍或者他们的朋友间传阅的,可惜我一封也没有留下。 唯一能证明我写的还有点意思的是:上大学时,当时的杨同学非要我替她给她远在沈阳的男朋友写情书。 据说她男朋友喜欢读书,每次给她写信她都不知道怎么回,于是她就把我“关”在她们宿舍,让我代笔。 我洋洋洒洒写了五页信纸,她抄了一遍寄出去了。几年之后,她的男朋友成为了她老公,说起这件事情,该男朋友说他早就怀疑这信有猫腻,还以为自己老婆从哪里抄来的。 我能把信写得有趣可能和读了很多很多书有关吧,在读过的书中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便是张爱玲,她的作品我从年轻读到现在,一个人经历了什么才能在笔下呈现出那样一个文学世界? 最近开始读张爱玲写给著名评论家夏志清的书信集,30年的书信会读到一个怎样的真相呢?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二):信如人生,人生如茶

  这是这个国庆中秋假期间专注读完的一本好书。当然,所谓好,完全是出自我个人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给我的好印象是从其序言就开始的。夏老先生在“自序”中一上来就以娓娓道来的笔法,讲述了他与张爱玲先生信件之间的缘分,那朴实却又温馨的文字宛若一杯龙井新茶的清香,荡涤去一身的俗世尘埃。 在随后阅读张爱玲先生寄给夏老先生的118封信件时——可能是因为自己年龄的缘故,张先生写给夏先生的第1封是在1963年的5月,那一年1920年生的张爱玲先生43岁,夏先生42岁,恰与今时之我同岁——有着一份特别的亲切感。 于是,一份份阅读着张先生的信件和夏先生的信后按语,我自己仿佛跟随着两位先生走过时间的隧道,和他们一起变老。 尽管时间在流逝,年龄在变老,但从张先生信件的文字中却几乎感受不到这种变化。 即便是在生命、生活最艰难的时候,张先生文字中依然显露出一份矜持和淡然。面对生活的困境,她或许会慌乱,但却从未失去方向。 这份矜持和淡然,不仅是张先生一个人的修为,也是夏先生等一众关心张先生文学人生的朋友在背后的支持。 正式这份矜持和淡然,让所有信件中的文字都带上一份清茶的馨香,品味这样的馨香是人生的幸福。 我想,这也是夏老先生刊载张先生信件最大的用意吧——这份幸福应当布施给更多的人。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三):回忆的途径“信件”

  有这样的一首诗歌,写到“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而现在通讯越来越发达,现在都是即时通讯,在聊天的软件上。而记忆却没有以往那样深刻,从前与远方的人通讯,大多数都是信件。现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到时候当翻开曾经写过的信,或者收到别人的回信,脑里满满的都是回忆!信件承载着写信那时刻的思考,当多年以后翻开时,就会想到“原来那时,我是这样想的!”,这本《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承载着那时张爱玲与夏志清之间的友情岁月!

  本书是夏志清先生编注的,夏志清先生整理了张爱玲给他信,并且在一些信的后面,加了按语,说着那封信背后的故事!本书中,共分为六部分,而划分的规则是根据张爱玲搬家的地址划分的!从信中,有助于我们解读张爱玲。张爱玲为了生活,做了很多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改剧本,翻译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书。但是,从信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张爱玲的另一面,在为生活奔波时,还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比如迷上红楼梦时,就开始研究起了红楼梦!

  张爱玲到了美国以后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的美好。张爱玲写的《北地胭脂》一直未能顺利的出版,经过了很多波折,最终在英国出版,但是当时反响却没那么大!在信中,时常可以见到张爱玲说到自己感冒,因为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留下的后遗症。而在感冒的时候,还给夏志清先生写信。在信中,总是可以看到张爱玲告诉夏志清先生,有的信不用特意为了回信。有时候不写信时,也会寄一些明信片和贺卡!基本都会在信的后面,向夏志清先生一家问好。

  每一次搬家,总是会遗失掉一些东西,比如信件或者是书籍,张爱玲在搬家过程中,遗失的东西,总感到遗憾,但是又不得已不搬家,为了找个自己生活舒服的房子!而有时候只是因为房租便宜。张爱玲是对自己文学要求很高的人,因为夏志清先生的学生想研究张爱玲的作品,想把她的作品翻译过来。其实张爱玲之前就写过英文稿了,但是无奈后面丢失了。最后,还是夏志清先生重新翻译了过来,对此,张爱玲感到非常遗憾,并不是说别人翻译的不好,只是作者更爱自己的作品吧!

  张爱玲在后几年,堆积了很多信,往往没有拆开,也没有给别人回信。在张爱玲的朋友中,夏志清先生收到的信件是最多的,而且在后几年,张爱玲还回复夏志清先生的信件,可见两个人的友情非一般!

  信件是了解写信人最好的途径,而且那是两个人共同的回忆!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四):读懂张爱玲:看她的书信

  张爱玲,一代才女,一代传奇,人们总是把她的人生当做是电影中才会有的剧情。我们知道张爱玲大多数是通过她的作品,她的文学成就真的太高了,所以很多人都会惊叹她的文字创造能力。张爱玲,已经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作者的名字,而是一个时代的标记,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优秀的人太多了,然而,张爱玲却用她的文字收获了一大批的粉丝,而且粉丝的累积量越来越多,在现代,读张爱玲的作品成了一种文艺青年钟爱的消遣方式,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能够读到的东西有太多,而且读不懂的也有太多,这也许就是她的作品的魅力吧。

  我们了解的张爱玲也许是高冷的,因为我们从她的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到女性受尽了折磨,这和张爱玲的成长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她的很多的作品都是关于女性的主题。这也使得她成为了这种题材的代表人物。读了她的作品之后,我们会想到那个时代的的女性有着时代独有的特征,张爱玲应该也是这样的,而读了这本《张爱玲给我的书信之后》,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真的不一样的张爱玲,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张爱玲。

  这本书中的张爱玲,没有那种我们以为的傲气,相反,我看到的是一个非常老实(中性词)的女性,没有我们想象的那种锋芒,语气也是非常诚恳,非常温柔,这应该也是张爱玲的真实的一面之一。夏志清可以算是张爱玲的伯乐,没有夏志清,可能张爱玲不会有这么的追随者,她的才华可能只能孤芳自赏,然而夏志清为她提供了一个在中国文学坛成长的沃土,这就是伯乐的重要性,所以即使“是金子就会发光的”,但是仍缺少不了伯乐。张爱玲一生非常孤傲,这是大家的共识,所以有很多曾经的好友,最后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后果,但是和夏志清的关系里,张爱玲一直保持着一种谦虚,一直到最后,他们的关系亦师亦友。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张爱玲对于夏志清的信任,当然也看出了夏志清确实对于张爱玲赞赏有加,而且提出了很多的建设性的意见。夏志清早就说过:“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大概只有四个人凭着自己特有的性格和对道德问题的热情,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他们是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张爱玲确实是一块金子,因为伯乐发现了她的文学能力,而且她的文学素养也是非常符合当时的主流媒体,所以才有了她现在的成就,她傲的有资本。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张爱玲,一个对于自己作品有着严格要求的张爱玲。虽是传奇,但是也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与希望,他也许不想当这个传奇,但是这一切都无法选择,庆幸地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优秀的作品。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五):张爱玲:她也只是普通人

  对张爱玲最初的印象来自于颇负盛名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半生缘》、《金锁记》等。翻拍剧作也很多,很多人都喜欢引用她的话。但我对她一直没有很感冒。同时期我喜欢的是马克.吐温,沈从文和歌德。

  记得高三的时候我偷偷在课上看借来的《张爱玲全集》,具体看了些什么反倒忘了。只记得班主任看到我的书后,没有没收,而是骂了我一句,不知道自己干什么。而之前老班才没收了其他同学的玄幻修真小说。可见,老班也认为看张爱玲不同于地摊文学,是算经典的吧。只是高三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看闲书上面。

  印象最深的是,对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描述。红玫瑰得到了便是蚊子血,得不到的是心口的朱砂痣。白玫瑰得不到就是白月光,得到了只是领子上的一颗饭粒。

  她被诟病最多的是书中主角的价值观。因为香港沦陷逃过考试而欢喜的女生,《色,戒》男主是汉奸等。很多人以为把这样的人写成主角是价值观的扭曲,代表了作者本人三观不正。

  其实文学作品不能完全用三观来评价。因为人性是复杂的,只刻画单一的正面人物并不能反映生活的原貌,生活并不是只有正面和反面,好或者坏这么完全对立的二元世界。现实生活是很复杂的存在。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同时又高于生活,所以作者描写的只是一个大背景的特定人物的特定反应,不应只是用好和坏,或者三观正不正来简单评价。

  这本书是张爱玲和好友夏志清几十年来的通信集。每封信后边夏志清会做一个简单的注解。看着看着就仿佛看到了张爱玲去美国后的日常生活碎片渐渐拼成的全貌。

  她多年困于疾病,生存,为了支撑生活只能接一些翻译或研究的活来做,反而没多少时间写作。没有医保去彻底根治顽疾,以致只能不断地搬家。多年来,她很少在一个地方久待。有时候几个月搬一次,有时候一两年,难得遇到合心合意的才会多住几年。

  没想到早早成名颇负盛名的张爱玲中晚年之后的生活如此窘迫。她一再地说,得多积攒些钱,也从没有什么奢侈的习惯,因为没有固定工资,只能在平时对积攒些。

  其实以她的文名,原不至于。只是张本身不擅长也不喜欢人际应酬,所以原本可能会有的机会也渐渐没了。好在她尚有夏志清、宋琪等好友对她多加关照,有机会什么都会想到她。所以才有了几十年互相信件的来往,是张到美后难得一直保持联络的好友了。

  这本书因为是书信集,所以很好读。很多背景和人物不太了解的,夏教授都做了注解,方便了解。我一直都很喜欢读传记、书信,这本书可说是两者皆备了。对于张生平的了解,喜怒爱好,读的书,对人事的看法,都可以读到。读起来也蛮多乐趣。所以我想推荐给大家~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六):她比烟花寂寞

  在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开辟专章评述张爱玲的小说成就之前,张爱玲在小说方面的造诣及其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的贡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被遮蔽的。由于她的小说题材有一定的通俗性,作品一经发表,确实天然地受到一批市民读者的喜爱和欢迎。但是真正让她的小说被学界认可,一方面是国内政治氛围的变化为张爱玲小说的接受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夏志清的大力推介功不可没。 正如王德威先生所说:“就传统观念而言,夏先生对张爱玲有知遇之恩;没有夏的登高一呼,张爱玲神话不会有如此精彩的开始。”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张与夏建立了有种惺惺相惜意味的坚实友谊。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百多封信,不仅可以从“史料”的角度进入,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对它们进行多角度分析,作为其他资料的补充,还原更立体的张爱玲,甚至还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身份以外的夏志清。 这本书收录了从1963年到1994年间,张爱玲写给夏志清的信118封,以及夏的回信16封半。时间跨度之大,足足包含了张爱玲的整个晚年。 这118封写给夏先生的信中,涉及最多的是张爱玲自己的写作计划、作品出版、书籍借赠等相关事宜,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张爱玲后期作品出版的来龙去脉。涉及到的细节和人物太多,对于非专业研究者的读者来说读起来可能是一种负担。 其中可读性最强的应该是张对夏一家致以真诚问候、谈及自己近况、交流阅读心得以及所思所感的部分。在这些语气质朴平实的字句间,能看到张爱玲一贯的矜持和克制,同时又夹杂着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汩汩温情。 其中最令人唏嘘的是这些信中不经意间透露出的张爱玲晚年异国独居生活的飘摇而略显凄凉的境况,尤其是大多数信件中都提到自己身体抱恙,牙齿的毛病一直没有治好,读之令人心酸。 她在1993年的一封信中写到:“我前一向又患感冒一个月,又恢复得越来越慢,收到信只拆开账单。”因为生病,她在家和医院之间来回奔波,常常连书信和朋友的赠书都来不及看。再联系到她曾因为蛀虫一次又一次搬家,为搬家劳心费神,不禁越发觉得张爱玲的晚年过于寂寥孤单。 夏志清的16封半回信,以及在张爱玲的每封信之后添加的长短不一的按语无疑是这本书的一个特别之处。这些对信中涉及事件和人物的详细说明,时而像一个向导带我们全面的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时而又像一个评论者,让我们看到夏对张某些行为的评价。更多的时候像夏先生的自白,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在第44封信的按语部分花了很大篇幅反驳别人对他私人情感生活的污蔑。私以为夏先生大可不必在这里做如此这般的解释,换个场合也许更好。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了解张爱玲的晚年生活境况有很大帮助。书中收集的张爱玲手写信件的影印版也很珍贵。字如其人,她的字和她的为人一样自成一派,比烟花寂寞。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七):《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和张爱玲给我的启示

  对张爱玲的认识是在读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班里一位女同学,临近高考的时候拿出了张爱玲的全集,每次课间他都会翻看这些文字。从《怨女》到《半生缘》,从《倾城之恋》到《红玫瑰与白玫瑰》。 那时候对张爱玲并没有多少了解,对她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她是民国一位出色的女性。后来渐渐长大也多少读了一些她的作品,看过一些影视作品,才觉得张爱玲的一生都是在写命运啊。 有幸阅读《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这本书,从多方面对这位才女又多了些认识。 本书的编辑是夏志清,他曾发掘除张爱玲之外钱钟书沈从文等几个重要作家,可见夏志清的学识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正是因为有夏老先生这样的前辈考究发掘,才会有我们今天品读的人文故事。 读完这本《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对她的人生又多了些深刻的了解。在此之前只是觉得张爱玲的文字惊世骇俗,对于生活有这特别深刻独特的见解,其实这也跟她的遭遇有些密不可分的关系,多部作品都能看出她的经历来。 生活在那样动荡的时代,张爱玲能有夏志清这样的人生知己,觉得又是特别幸运的一件事情。两人生活中事业上的交流对于彼此也都是促进关系,这是无论在哪个时代都难能可贵的真感情。 所以,越是在寂寞,苦难的时候陪在身边听你说话的人越要珍惜。 张爱玲那方方圆圆的袖珍小字,看起文字内容来有些费力但也能看出她一股子认真不放弃的性格。 她是世俗女子,她的写作文字作品都是为了获取金钱和名利,然而却不仅仅是为了金钱名利,就像她对红学的研究,一有时间就会反复揣摩这部巨作。这哪纯粹是为了钱和利,没有一腔热血哪里会在晚年的时候对这样一件枯燥的事情乐此不疲呢! 所以读了她的信件,对我的一个新认识就是她不再是一个只会写家长里短爱恨情仇小说的女作家,在我看来更是一位真正合格的女作家。 张爱玲在信中多次提到他自己对红楼梦的研究和认识,她说《红楼梦》把女人放在pedestal上,与过去西方一样不平等。在晚年她写出《红楼梦魇》,自认为是一部冷门的书,其实恰恰相反,这本晚年作品更是深得原著真谛。就连红学大师周汝昌也称赞:“只有张爱玲,才堪称曹雪芹知己。” 由此可见,张爱玲活到老学到老,他爱红楼已经到了痴迷程度。 张爱玲在给夏志清的一封信中说道:越熟悉的人越不想了解太多。 这句话反复读过好多遍,我想大概的意思应该就是越熟悉的人,我们的关系最简单,普通一点为好,越是深入了解可能有一些出其不意的新发现,可能会让你失望,与其发现这种失望,倒不如让它顺其自然。 好比,人心是经不起考验的,有彼此关系很好的挚友,我们平常心相处就已经很好了。 或许在人们的眼里,张爱玲的文字惊世骇俗,或孤傲,或高冷,但是她从没有放弃过自己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事情,这样一种信念是可以支撑一个人走向出名的。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八):信的执着与坚守

  “从前的日色变的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 研究张爱玲,探寻她白描的生动、抒情的含蓄以及思想的纯粹,除了作品,万不可少的,是她如话家常般的往来邮件。 一代才女,少年得志与大器晚成在她身上竟是如此的相得益彰。从12岁发表短篇小说起,她注定要在中国文学界掀起一番风浪。而夏志清先生之于张爱玲,无疑应属知遇之恩。从他“振臂一呼”,高度赞扬其位居五四以来作家之上流、政治观点之卓绝起,文学界就已经开始向张抛去橄榄枝。接着,便是声震海外、名垂内地文化史,继而演变成一种文化代名词——一切的一切都如此顺理成章。这其中零星奥妙,通过研读张与夏近乎百封信件往来,似乎可大体感知到。 张爱玲的文学造诣颇高。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在文坛上绽放出第一朵金花起,她便一发不可收拾。同年接而相继出版了《金锁记》、《倾城之恋》、《封锁》、《茉莉香片》。此外,她也在外国小说的创作与翻译、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上小有成就。一篇《红楼梦魇》,便是将中国古典小说之巅峰,洋洋洒洒到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她的真性情。 我以为能随手写就:“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的作家,必是已体味过人生百态,经红尘历练后已然大彻大悟。然直到读到她的信件,我才知这个中苦楚,唯执笔之人,方可描摹体悟。 Pink tears出版不顺,最终改为《北地胭脂》(《怨女》);《十八春》改写为《惘然记》(《半生缘》);又因写作《怨女》而重拾对《红楼梦》的莫大兴趣……她的写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正如她的生活从来不可称为闲云雅致。读她的书信,字里行间的张爱玲似乎就这样立体了起来。她为情所困,丈夫赖雅的离去给她本不算顺心的生活又添一份忧愁;她病痛缠身,晚年感冒、牙痛直至后来心理上的“虫子妄想症”折磨的她屡屡搬家,几乎不能工作;她困于写作,自嘲自己“教书”“研究”似乎都不大有兴致。但不变的,是她始终的真性情与治学之严谨。对夏志清一家的关心挂念,流露于其每封信件中的关心问候。大到夏先生哥哥的去世,小到记下洋芋色拉与西瓜……而夏志清先生也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她的生活起居,与她分享着自己的养生之道。他们之间的纯粹友情,在他们的学术文学交流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张与夏频繁交换自己的作品,询问对方的意见。张也将自己对于张恨水“鸳蝴”的不满、韩素音、张粲芳等英文创作者的不屑,向夏全盘托出。这份情谊,在薄薄的几张纸,几句话中,竟凸显得如此灵动真挚! 我们走过万水千山,人生一路,阅尽千帆,身边的人来来往往,大浪淘过后,剩下的只有那一两个如此深刻,在平平人生道路上留下一个个清晰足迹的友人。而信件,这一番汲取又保留感情片段的承载物呵,写的人真挚、读的人动容,在光怪陆离又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珍藏起一段段记忆,如微风略过湖面,在心房激荡起一圈圈涟漪。 经过时间的发酵,仍在坚守的只有那珍藏多年美酒般的一封封信件,执着的展现着他或她最原本、最朴实的全貌!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九):“信”以为真

  阅读名人的信件,往往要了解到她所处在的时期。在本书中,可以说是从张爱玲的后半生开始说起。之前的她盛世扬名天下,而爱情轰轰烈烈,然而当她迥然一声,带着哀伤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远渡重洋来到这异国他乡。也遇到了华人在海外谋生的困境,那就是很难融入欧美主流圈子。自己的作品在很难在主流文艺圈激起浪花。在美国,可以相信她吃了很多苦,脱离了年少那种纯粹的文学创作环境,逐渐被烦心的世俗事务裹挟,另外还需要考虑当下的经济状况和学位名誉等等,而照顾病人,日增的岁数和慢慢老去的躯体,也不断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以致于那身体状况的下滑和才气的消磨。

  在前十几封回信中,语气无一不是小心翼翼,而话语中常常带着无奈于与焦虑。让人想到仅仅是生存就已经足够艰难,又何谈有顺畅的文学构想。写稿固然费神,出版却更加劳心。先有写好的作品需要找到出版社出版,再到需要根据翻译在做大量的删改,连出连载与出单行本这样的事情都要远在大洋外反复担心确认不会出错,心境自然不会好。而在二十封之后,由于生计已得着落,张爱玲心中大定。也有心境在信中谈论到电影与明星的事情,也曾谈起少年感情生活的贫乏,感触甚深,而意犹未尽。

  自她的丈夫去世后,张爱玲少了一大负担,也正是从40封之后的书信开始转变了。有更多个人的时间用来思考,而此时也没有染病,于是再接手了《海上花》的翻译后,也开始了对红学的研究。红学对于作家来说都迷人,它是一部以女人为主角的经典小说,它就像一座大山伫立在那里,有数不尽的前辈前往攀登。文人对细节的敏感与热爱,往往是刻在骨子里的,而红楼正是一部值得推敲的作品,她也在思考里面的写作技巧,和婚姻观等等。

  在美国奋斗将近16年的张爱玲,从迈阿密大学的驻校作家到赖氏学院的工作,应该来说都比较顺利,有了很好的心境。不过在辗转到了加大中国研究中心之后,有了考核,对她来说比较不利,因为她的行为怪癖,又不喜爱与人交际,自然有很多失礼与失职之事,生人很难能透过表象而去欣赏她的文学才华和成就。在失业之后,忙于生计,不再有闲适的心境去做阅读。而在步入中年之后,身体的状况日下,已经慢慢被感冒等小疾缠身。虽然如此,但是心态仍然较为乐观。

  张爱玲的很多封回信里,都带着压力和自我责备,总觉得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也有被人为难的无奈。可以想象她一个人的心弦紧绷,逐渐消磨心中的锐气,这种情绪也从这一封封信中慢慢流出。读完整本书,不禁为夏志清先生所做的努力感到钦佩,按时间整理好信札已然是一份吃力的工作,更何况还要对每份信件戳上按语,解释当时的背景事件,也介绍当时的人物生平,还有张爱玲一些作品的情况。如此回忆下来,不仅要极好的记忆力,也要大量的时间,而时间是最珍贵的,足见夏志清先生对张爱玲的情谊之重,也对后人研究张爱玲生平的工作贡献巨大。也可以看到《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这本书的珍贵之处。

  信札是需要慢慢阅读的,也需要耐心。毕竟是承载岁月的东西,又怎能不需要花费心力去慢慢研究。读快了,自然会略掉许多有意思的地方。我常常想,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否有载体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情感,在那些手机背后又有多少情绪在暗流。渐渐地,我们培养起快速的表达,也习惯接受刺激后寻找下一个刺激。有时候,一封慢吞吞到达的信,载着的是一份深情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十):登高一呼之后发生的事情

  这本小书名字叫《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收录了夏志清与张爱玲之间往来的一百多封书信,有的很长,有的只有一句话罢了,比如第一封——张爱玲稿子改不完了,想再拖一次稿,于是一句话也不敢多写,只写几个“当尽早寄上”、“乞谅”这样的词,当作一封信写在onion paper上寄过去。夏志清在自序里写,张爱玲给他写信用过两种纸头,一种是贵重的洋葱纸,白白的,薄薄的,多少年过去,依旧光洁如新;一种是pulp paper,即纸浆糊出来的劣纸,已经变得又黄又破了。他劝诫有大志的读者,千万要养成用高级纸张写信的习惯,若是日后成了大名,早年写的信件自可流芳百世矣。

  不过话讲回来,虽然如今知道夏的人少、爱读张的人多,但在几十年前,也许可以说是夏志清大力“捧红”了张爱玲,没有他的登高一呼,张爱玲或许就不会这么出名。“登高一呼”一词出自《官场现形记》,被用来比喻有影响的人物发出了倡议,算个比较生僻的词语。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听到这个词,基本上就知道是在说夏志清为张爱玲发话了。由于张爱玲如今实在太有名,许多她年轻时的作品被反反复复地拿来出版,不要说十九岁时写的《天才梦》了,连她十二岁、还在读圣玛丽亚女校时写的小文章都流传得很广,给人一种她年少便成名的错觉;但是,她年轻时的声名,其实尚属于比较“薄”的声名。从深度来说,她当时虽然登了大刊物,也多少被人念起名字,但说可把张爱玲当做一个文学家来认真研究,恐怕没有许多人赞同;从广度来说,她主要的作品都发表在上海的刊物里,创作根据地也基本是上海,因此从全中国来看,她的影响远没有今天这么大,甚至是差得远。在台湾、在国外的文坛里,提起Eileen Chang的自然更少了。

  因此,当已是知名评论家的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将张爱玲讲成“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的确可以算得上是“登高一呼”之举。根据评论家陈芳明的研究,张氏小说进入台湾乃至世界视野的两个主要动力,一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自己的改革,二便是夏氏兄弟在自己办的现代主义期刊里大力推介张爱玲。这样说来,张爱玲给夏志清写信时的语气就很可以理解了——你翻一翻这本书,会发现写信时的张爱玲和写《金锁记》或《北地胭脂》时的她完全不像同一个人,没有那么清冷,没那么傲气。虽然她在信里常用的抬头是“志清”,连尊敬些的“夏先生”也只在央他帮忙时着急而用了一次,但她语气总是诚恳而拘谨的,而且许多次直白地感谢,到了后面,写了好几次“我就不再向你道谢了”这样的话,本身便是种感激的表达。

  这些书信除了是二人情谊的见证,也是研究张爱玲晚年生活的好材料。张晚年去了美国,从物质上来看过的不算好,从精神上看也不能说是富足。在夏志清为她登高一呼之后,张的名气在国内逐渐真正大起来,在上海更可算炙手可热,但在美国,终归还是差点意思。与年老多病的Ferdinand Reyher结婚几年后,她的经济状况实在到了很差劲的地步,不断搬家,住的地方四处是虫,皮肤犯病,牙齿也不行。这些脆弱之事,她一一写在信里寄给夏志清,夏宽慰她几句,但终究帮不上实际的忙。一边翻这本书我一边想,登高一呼之后发生的这么多事情,的确是很难料想得到。

  这个版本挺不错,装帧美,而且把信件的影印版一一收录了进去,对于想了解张爱玲晚年生活,或是好奇张夏情谊的张迷来讲,非常值得收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