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是一本由夏志清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一):逝者如斯 人心不古 此情世间谁见
难得张志清一人就能拥有这么多张爱玲的信件。把这些信件汇集起来,也就把张爱玲最后30多年的生活经历串了起来,大致是其后半生的自传了。惟少了一些缝合弥补的文字而已(编注者的按语在这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这样才是毫无水分的原原本本的真了。
这些信件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因为是写给她最亲密的至交的,所以,更多的是坦诚和真性情的记录,敞开的是最私密的心灵角落。
“我一直喜欢张恨水,除了济安没听见人说好,此外只有毛泽东赞他的细节观察认真”,想不到,张爱玲与毛泽东竟然心有灵犀,同为张恨水的粉丝。没想到印象中只读历史的毛泽东居然了解鸳鸯蝴蝶的通俗小说。如果不是张爱玲的书信,这些事情是无从可想,不得而知的了。
“发傻劲在研究《红楼梦》”,熟读各种抄本、版本的红学专家宋淇称她“《红楼梦》比谁都熟”。本书编注者认为,这句话“看过《红楼梦魇》的其他红学专家都不敢加以驳辩的”。而《红楼梦魇》的来历殊为有趣。“我本来不过是写《怨女》序提到《红楼梦》,因为兴趣关系,越写越长,喧宾夺主,结果只好光只写它,完全是个奢侈品,浪费无数时间,叫苦不迭。”
从这些信中,我也感受到了她对朋友细腻体贴的情状。有很多信结尾嘱咐“请千万不要特为回信,下次有事再写”,从细处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作为至交,是其倾诉的对象,但又不希望打扰对方,文人风骨现矣。
其为人之谨小慎微也可见一斑。与人交往很多时候更体现出一种神经质的对细节的关注和敏感——虽然那个人可能帮过她的忙,她也知道这样对人不好。耗费二十余年心血翻译的清代吴语小说《海上花》,因其患得患失使该书的出版延宕,留下没能在生前看到出版的遗憾。
因为没有学位学历,找工作困难。在美国既不是著名的研究专家,又不是拥有英语读者的小说家,所以说,大多时候,张爱玲没有一份固定收入的工作,境遇非常艰难,时常需要为生计考虑。所以,即使如“无聊的中共研究”这类与其性格、兴趣相去甚远的工作,也不得不去做。但是,其为人原则性又太强,“是个最Shy,最不善和颜悦色去讨人欢喜的人,吃了很大的亏”。她这种不大懂得做人的道理的个性,使她的工作、创作和出版充满了波波折折。虽然幸亏有几位如作者这样的至交为其周旋,但有时也难免左支右绌。
在编注者的“按语”中我们还知道了张爱玲身体病弱的原因。主要是1937年其与后母因一点小事发生口角,被其父毒打一顿再禁闭半年的后果。囚禁期间,患了严重的痢疾,几至丧命,身体免疫系统必然是大受损害。因此患上了“怪病”——虽感冒频发,却查不出原因。在上海时就偶有发作。后在纽约打胎,步入中年后在柏克莱的三年,心境既好不起来,身体对感冒的侵犯就更难抵抗了。感冒、牙痛及“跳蚤蟑螂蚂蚁”的精神官能症,是她生命后三十年的梦魇。
从这些信件中我也真切地了解到张爱玲晚年与世人的隔离。一再地搬家(180多次),连给作者这样的至交的信中也一再嘱咐替她保密住址。信封上也不写住址,怕被收信人家中访客看到。电话保密,“免得我接听不佳,把人得罪光了”。因为根据电话号码能查出住址,所以电话也谁都不告诉。
书中插入的大量书信影印件,既为材料真实的佐证,又可使读者感受其文、其字原貌。在死板的印刷字体间,增添了活泼泼的灵动之气。而其隽秀规整、干净典雅的字体本身,也会带给读者一种严谨端庄又不失冲淡平和的美感享受了。由此及彼,使读者不由得虑及其人。
张爱玲,这个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奇女子,在30岁前即已完成了她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她的偏激固执、遇人不淑,使她的后半生颠沛流离,在弃世的孤寂苍凉中终老他乡。但她骨子里浸透的却是中华文化的血脉,所以她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偏爱有加,不光是在创作中实践它,也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了它。
这些信件,不是简单的书简往返,它们见证了文学史上最难得的一场相知相惜,演绎了一幕传统文人间荡气回肠的真性情佳话。逝者如斯,人心不古,随着信件主角人生的谢幕,此情世间谁见?
书加了活动封面,这是最令我深恶痛绝的。因为读书的时候活动封面容易滑动脱落,需要读者时时加以整理,给阅读带来极大的不便,精神极为不爽。这活动封面是个华而不实的东西,因为书本来已经有了封面,再加上一个活动的,完全没有必要。同时,这增加了书的成本,当然会转嫁给读者,读者属于被消费了。并且这也有违建设环保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的时代精神。
不知如此装帧设计者有何高见?
文字指瑕:
1.第004页,倒数第六行“即搬进她丈夫赖雅(Ferdinand Reyher),同年正月即已找到的这个公寓”中,“,”当删除。
2.第169页正文第七行有“拚命赶”,“拚”当用简体“拼”。
3.第181页、第191页、第193页、第260页、第265页、第343页共六次出现“瘂弦”,“瘂”为“痖”之繁体,当用规范字形“痖”。
4.第203页,倒数第二行有《夏济安日记》“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却被列入《新世纪万有文库》,由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发行”,此处“一九七四年”疑为“一九九四年”。因为:
《新世纪万有文库》是辽宁教育出版社鼎力推出的重点图书,由时任社长兼总编辑的俞晓群主持出版。全书着眼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按常备、实用、耐读、易存的原则,在海内外各学科专家的指导下,将中外名著的珍善版本,精选收入文库。计划从1996年至2005年的十年中,每年出书百种,积累至千册。共分三个书系:传统文化书系,近世文化书系,外国文化书系。整个文库能基本反映出人类文化发展的概貌,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选定一个家庭藏书的基本书目。
《夏济安日记》列入该书系第二辑,于1998年3月出版。因此,该处“一九七四年”疑为“一九九四年”。
5.第213页,“我看了《印象主义的复辟?》后所写的《劝学篇——专覆颜元叔教授》、《人间》副刊迟至四月十六~十七才刊出”中,“、”应为“,”。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二):读《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渐渐觉得在上班路上不宜读小说,再连贯流畅的叙事仍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注意力。而读日记或书信对我而言,是更有效率,更加合宜的选择。今年将近过半,通勤路上已读了《傅雷家书》、《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以及夏志清编注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志清提出:“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大概只有四个人凭着自己特有的性格和对道德问题的热情,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他们是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其他的优秀作家,因有其个人特有的优点,对严肃的中国小说的贡献,虽功不可没,但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对现实题材的汲取,实在是大同小异的。他们全不外是讽刺社会的人道主义的写实作家。”
夏志清是最早以书写文学史的方式认证张爱玲的文学意义及地位的人。他同时也是张爱玲在美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可敞开心扉谈话的朋友。
《巴黎评论3》之中,有一篇是对多丽丝·莱辛的访谈。访问者说莱辛喜欢用明信片沟通,且多用大英博物馆的明信片。二人的采访时间、地点的敲定,便是依靠来往数张明信片达成的。也许是个人偏爱书信类的读物,也许是出于书信中倾诉交谈的情绪的感染,我每次在读各类书信选集的过程中,都不自觉地被激发出强烈的分享欲与倾诉欲。想把读到的故事、心情与人分享。
张爱玲在给夏志清的心中说:“我一向有个感觉,对东方特别喜爱的人,他们所喜欢的往往正是我想拆穿的。”读到这句话事便想起了《流言》一书,其中多篇文章中,张爱玲从服装、戏曲、小说等方方面面解构中国传统文化,如《洋人看京戏及其他》,还有那篇著名的《更衣记》。
她还写道:“近来我特别感到时间消逝之快,寒噝噝的。”
“我这些年来只对看得起我的人负疚,觉得太对不起人,这种痛苦在我是友谊的代价,也还是觉得值得的。”
“我对不知己的朋友总是千恩万谢,对你就不提了,因为你知道我多么感激。”
超人才华,绝世凄凉……这些词用在张爱玲的身上,都不过分。总是入木三分地观察世界,描摹人心,在纸上用璀璨而迷人的文字书写人间。但回到自己身上,回到实际生活中,却常常感到局促,感到抑郁,需要操心生计,应付诸多琐碎事务,周旋于社会的人际关系之间。显然,文字以下的平凡俗世,并不是她擅长和精通的。她也常被它们压得喘不上气,感到疲惫。
平凡如我,除了仰望她在文学创作上的超然造诣,不免也感到唏嘘。即使无法切身地体会她晚年心中那抹不去的苍凉,却也明白人之局限,想象她在生活中尝过的苦涩滋味。
一切都是守恒的,一切都是命定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你不知道上帝在你的背后,指头如何转动,命运何时从这条路上切换至另一条路上。
生在怎样的家庭,拥有怎样的父母,经历过怎样的童年,都是无可选择的宿命。而长成怎样的人,喜欢怎样的人,与怎样的人相知相爱,又有多少空间容纳得下自由意志的呢?
想到这儿,不由得隐隐下定决心,好好把握眼前生活的细部。至于人生长河将奔流向何方,暂且交给无尽的未知的时间吧。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三):一本失望之书
七月份,《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在大陆出版,由夏志清亲自编注与张爱玲三十余年的往复书简。其实,有苏伟贞《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和庄信正《张爱玲来信笺注》珠玉在前,这本书并非是张爱玲晚年信件的首度曝光,却因其时间跨度之长,信件数量之多,以及夏志清“中国文评第一人”的身份和他“最懂张爱玲”的美誉,格外引人注目,然而读毕全书,我的心情却是失落的,期待了一年有余的张爱玲研究资料,竟是一本失望之书。
罗兰巴特说过,“如果我作为一名作家逝去,我多么希望我的生命,通过一位善意的、洒脱的传记家之笔,浓缩为几处细节,几种味道,几种曲折。”也有像纪德这样的作者,通过日记与自传,利用人与作品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与读者的对话。张爱玲则显然是异类,在处女作《我的天才梦》中,她就坦言“在没有人与人交换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远走美国后,她离群索居,以孤岛自喻,到了1988年,她仍在散文集《续集》序言中质疑,“作者借用书刊和读者间接沟通,演员却非直接面对观众不可,为什么作家同样享受不到隐私权?”
要说夏志清公开发表的118封信,侵犯了作家张爱玲的隐私权,也有些小题大做。在张爱玲八十年代与庄信正的通信中,她就明确表示过“我的信发表没关系,如果有声明请不要告诉别人的,需要涂抹的绝对看不见。”由此可见,虽然依然习惯背对读者,但她早已心知肚明,围绕“作家”身份展开的种种自写与他写,未来都将会随着“张爱玲”这个名字一起,被归入供后世研究的文学档案馆,这是事实,避无可避。
德勒兹认为,信件“即时写作”的特质,潜伏着书写者的心理状态,而书信“往来”运动形成的流量意义,更在于其路径具有穿透力。可贵的是,这三十年间的百余封信件,的确与张爱玲后半生的生活轨迹与创作关怀具有互文性,读者不仅可以从中温习“张腔”的延续,例如她在1965年第8封信中所言“近来我特别感到时间消逝之快,寒咝咝的”,亦能捕捉到其写作生涯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例如,她为《怨女》作序提及《红楼梦》,不料越写越长,最终写出一部《红楼梦魇》,还有,她竟与《清宫秘史》的编剧姚克交情匪浅,写作中碰到方言词等零碎的问题,总要去信给他一问究竟,当然,也少不了胡兰成,除那句著名的“讲我的部分夹缠的奇怪”,还有一句“三十年不见,大家都老了——胡兰成会把我说成他的妾之一,大概是报复,因为写过许多信来我没回信。”对其散文集《今生今世》中涉及自己的几个章节,做出了些颇为不屑的澄清。
所以我将这本书称为“失望之书”,不是因为私人通信的出版不符合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正确”,也不是因为张爱玲在书信中所呈现的面目让人大跌眼镜——她还是一如既往,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漠、孤独与焦虑,症结所在,是夏志清为每封信件所附加的“按语”。借用本雅明的观点,评说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应当像模仿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用不同方式看待对象的产物。身为与张爱玲鱼雁传书的当事人,按语的作用应当是作为注解,以帮助读者理解信件文本的内容,而纵观书中夏志清的按语,亦不可谓不“夹缠的奇怪”,总有些反客为主,夺人眼球的意思。
大概在夏志清的眼中,自己对张爱玲有“知遇之恩”:在1961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志清深入介绍了张爱玲小说的成就,不仅首开先例地肯定其重要地位,更将《金锁记》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好的中篇小说,自此,张爱玲进入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经典行列,成为炙手可热的名作家。
故而在诸多按语之中,这位比张爱玲还年轻一岁的文学评论家,有意无意间,毫不客气地渲染着自己的地位之重要。在回忆与皇冠出版社社长平鑫涛就张爱玲作品版权问题所做的接洽时,他说“我同平鑫涛的初次会谈,解决了张爱玲下半生的生活问题。”又不无得意地补述“原来我是得到书面嘱托为她(张爱玲)办事的全权代表,此事可能与宋淇无关”。1967年台湾作家於梨华赴纽约,与夏志清一同拜访张爱玲,张未应响应夏去上海餐厅吃点心的提议,选择在自家公寓吃干酪饼干配红酒,夏也在按语中发牢骚“虽知道她脾气怪,爱玲不肯赏光,我仍免不了有些失望。”大概是感到在“外人”面前失了面子,有些过意不去。1972年张爱玲去信表示收到《二十世纪中国小说选》,却因卧病和“忙得昏天黑地”,没有来及细看自己翻译的《金锁记》,夏志清也大呼“这实在令人感到惊讶,我自己看到副刊、杂志上有我的文章,总是当天看了一遍又一遍的。”就连从宋淇夫人邝文美信中得知张爱玲未曾向他披露的打胎事宜后,他也要指手画脚地品评一番:“一个女人即使不爱孩子,怎舍得把自己的骨肉打掉?我一直认为爱玲的才华晚年没有发挥,是嫁了两个坏丈夫”。我想,面对不善人际交往,在美国过的也并不顺利的张爱玲,为她提供过不少帮助的夏志清自视为其挚友,尽管回信的态度诚恳谦卑,但在按语的措辞中,还是暴露了他作为才子的自负与浮夸,以自己独断的逻辑和习惯,去揣度、想象、评价只与他见过数面的张爱玲,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她多年苦心经营的矜持姿态。
反观张爱玲,她给夏志清的信基本都是围绕出版计划、写作进度、文学评论等业务,加上几句颇有些距离感的问候,尽管偶尔也会写“我这些年只对看得起我的人负疚,觉得太对不起人,这种痛苦在我是友谊的代价,也还是觉得值得”,但将夏志清视为“看得起我的人”感到负疚,还是客套居多,比不上与宋淇夫妇告别后一路哭回房间的深情,也没有与小友庄信正在信中家长里短谈天的雅兴,她甚至对夏志清给蒋晓芸写序讲到《倾城之恋》颇有微词,说“我不免觉得是女性作家就要拿我去比”,夏在按语中倒是罕见地未作辩白,只是回应“其实当年崇张最虔诚的小说家朱西宁,也曾大大赞扬过蒋晓芸。”可是赞扬过又如何?环境与时代,都已大相径庭,我读来不禁有疑虑,似乎张爱玲确实已经成为夏志清在研究女性文学时最重要的底牌和标尺,他与张爱玲的交往,依旧是功利大于情谊。
另一方面,或许由于夏志清的自负,抑或是如王德威在代跋《“信”的伦理学》中所言,夏先生的真性情,多年来是学界传奇,他在按语之中,不仅反复谈论自己的情史,还毫无顾忌地泄露了不少陈年旧事。最夸张的一桩,是在第44封信里自曝和台湾作家陈若曦的两段婚外情,又用洋洋洒洒数百字逐一列举五点理由,痛斥陈若曦抹黑自己,欺世盗名,其中牵连者众,皆文坛名士,隔了几十年还玩这种低劣的隔空喊话游戏,不免让人哑然失笑,更何况凡此种种,皆与全书主题无关,不知热衷冷观热望的小报爱好者张爱玲,若见到这番风波,又会作何感想了。
掩卷唏嘘,我想起张爱玲早期小说集《传奇》增订本的封面,她自己设计的图画,正中是一副晚清仕女图,另一侧,有个比例夸张的人形倚栏眺望,她曾撰文自白“那是现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往里窥视”。如今想来,我辈读者,就好比那与画面格格不入的现代人,努力窥视,乐此不疲。夏志清新故,张爱玲亦逝世近二十年,《张爱玲给我的信》一书,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还是提供了一种观察的独特角度,可一而不可再,沿着这条幽微隐秘的小径,把我们带回半世纪前那华丽或苍凉的文学现场。
2014 8 2 新京报书评周刊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四):每个人的每一面
一些人可能总活在他人的眼中,尽管和真实的他/她谬以千里。
譬如张爱玲。
在我看来,张爱玲作为一名才女,尤其是一名海内瞩目身世显赫情路曲折很堪一说的才女,大家对她的印象是绝不等同于那幢豪宅中的大小姐张瑛。尽管那个大家庭中孤独的小女孩其实一直活在张爱玲的体内。
作为文艺青年,看到的是张爱玲坎坷的情路历程,她与汪伪政府文化部要员胡兰成的那段婚姻传奇,为很多人津津乐道,仿佛这就是红颜多舛的最精彩的注解。
作为文学青年,看到的是张爱玲苍凉冷峻的文字,富有个人特质的文字,本人不凡的气度,文字背后透出的对人生和世态的注解,这会迅速让一名文艺文学青年沦陷于其中。
作为大部分生在80后的人,看到的是她的离群索居,一名大作家在异乡隐姓埋名的凄凉,曾经特立独行的才女晚年默默离世……一段民国传奇的最具象征性的闭幕人。
可是,一生是这么复杂,生活是这样多维度,以上不会是张爱玲的全部,作为众生中的一员,她定不会是飘如天上人。
还好,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来看一名为大家所“熟知”的“公众人物”。
夏志清与张爱玲的信件来往中,作为友人的张爱玲平日的一面在普通通信中,她对搬家的诉苦,她的日常文学活动,她的《红楼梦魇》考据性的研究,渐渐清晰起来。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眼中会读出一千种张爱玲吧!
感谢这本书,给大家带来了解一个人的另一面。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五):超人才华,绝世凄凉
这是张爱玲在美国居住之后与夏志清的往来书信,时间从1963年到1994年,能够保持了30年的通信,他们俩的的友谊非常深厚,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的信件,张爱玲曾说过,夏志清是他唯一信任的人。张爱玲的后半生过得非常凄凉,同时也是深居隐退,恰好这上百封的信件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张爱玲晚年的生活以及心绪。晚年的张爱玲多次搬家,在信件里面她一直谈到跳蚤虱子所扰,正如她那句名言“生活就像一袭华丽旗袍里爬满了虱子”,于是不停搬家,但信中夏志清说了她晚年可能出现幻想症了,仿佛是一个隐喻故事,跳蚤虱子是一种恶心或者恐惧的东西,这种感觉不停地强化,导致了她的离群索居,巨大孤独。谁能理解张爱玲的世界呢,她从小就遭遇父亲的打骂,母亲的嫌弃,后来又被胡兰成抛弃,晚年也过得极其痛苦,但这也跟她的敏感、固执的性格有关吧。
一百多封信里,张爱玲谈到了创作、翻译、出版、读书、生活和友情,最多的便是创作、翻译和出版了,毕竟这是她最喜爱的,可惜在美国她却不能一展才华,她离开了中国,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他没有文凭所以很难进入美国体制,像第二封信里面所说的找个政治翻译的工作还得按照学位等级来给工资,然后先后在迈阿密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等研究机构也是一直不被接纳,她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研究和教书;另外一个特别使她心凉的就是,她的小说在美国没有得到承认和追捧,她质疑着、哀伤着、贫穷着,这一切都让我们感伤。幸好,她还有这么好的一个朋友能够通信聊聊生活,释放着感情。
“我是爱着人生,对文艺往往过苛。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阅读过张爱玲前期的很多小说,《半生缘》《金锁记》《倾城之恋》等,真的非常喜欢她的小说,她对文艺的心是那么地认真和敏感,她对爱情是那般地执着和真诚,低到尘土里面去的爱情,她爱着人生,只是缺少一个真心爱她的人。
y江焕明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六):永远的张爱玲
张爱玲,一个时代的神秘,一直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喜欢她,即使她生命后期默默无闻,还是让我们对她多有崇拜。崇拜她的才气,崇拜她的大度,更崇拜她的无以伦比的文学造诣。她好像被隔离了,远离尘世,不食人间烟火。所以她越发神秘!当人们得知她死在自己的公寓里,已经好几天了,心里就有一份辛酸。如果她有亲人在身边,不至于如此啊!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平平常常的张爱玲。她就是一介平凡的女子,为了生存,她需要赚钱,为了存活,她需要友谊。她懂得自己不善于交际,所以在信件中,多次提到自己这方面的问题。她的不善于交流,让她在人群中鹤立鸡群,越发显得高贵。这封信里,我能感受到她的平实。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都是普通的,她需要爱,需要关怀,需要生存,需要钱……一个女人,我们给予了她太多的神秘,所以,张爱玲,让很多人喜欢,敬仰。不过,当你真正走进她的时候,那副光环就坏掉了。胡兰成就是卸掉她光环的一个人。
夏志清,在张爱玲离开尘世之后,公布他与爱玲的信件,我想一是想证明他与爱玲的友谊吧。比较能往复如此多的信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张爱玲还是比较信任他的。那么出来想证明他与张爱玲友谊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目的?应该有。就如胡兰成出版他与张爱玲的爱情故事一样,利用人们对张爱玲的喜欢,让自己赚得钵满。也许我们是小人之心。
这些信件其实没有什么可读性,就是日常琐事,出版啊,写作啊等,作者在后面的注释也不甚明了。一段时间的信件,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对想了解张爱玲的人来说,这些信件会有一定作用吗?人已经离去,或者是孤独寂寞的,是离群索居的,死了就让她安然地闭目吧,我们别再骚扰她的灵魂了。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七):小团圆之后——另一种自传
得知夏至清先生编注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要出简体中文版,还是小小激动了一下子。可借此,看自己一直仰视的两位文学偶像,如何闲谈家常,亦可借此,拼贴出张氏后半生的半世飘零。
书拿到手中,沉甸甸,张爱玲与夏至清三十多年的往复书简,凝结着的,是三十多年的时光与情份。这里面有文学的思辩与质疑,有生活的哀伤与劝慰,更多的,还是人事的琐琐碎碎。下班后灯下翻阅,一点点地心思沉静下来,倒想到汉乐府中“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的句子,这里面都有着人与人之间情份的端庄与持重。
张爱玲信中说到夏济安与夏至清对自己的照顾,“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只有比较小的事情才可以道谢”。所谓大恩不言谢。这关怀,使张爱玲于那“寒咝咝”的人世间可稍感一丝暖意。
书后王德威的代跋,解读信的伦理学。我宁愿认为,在这里,所谓“信”——张爱玲写在onion paper上的蝇头小字,大概也便是“信”——张对夏的信任和托付,夏对张的照拂和懂得。
从这信中,可看到张爱玲后半生在美国学院圈子里的跌跌撞撞,及与港台文学圈的一些交接。字里行间那些细密的人情纹路,我一点点摩挲着纸页去追认,去体味。信中提到张爱玲在加大研究中心的不受待见。陈世骧让张爱玲编glosaary,而张做事不圆融,被“解雇”。夏说,张爱玲偏偏是个最shy、最不会和颜悦色去讨人喜欢的人,吃了很大的亏。在实际的人生里,张似乎是不太懂得人情世故上的道理,是笨拙的,真是令人生出爱怜之心的小女孩子啊。
在文字里,张爱玲是有一双把世事繁华与苍凉都看透的冷眼。我其实觉得,人事的玲珑处、精刮处,她才不是不懂得,她才不是不会呢。你看,张爱玲在信末,总不忘问候夏的妻子王洞与女儿自珍。张爱玲其实也是有她的温情,有她的心思细致处的。
早年的《天才梦》中,她说,“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感到生命的愉悦”。她不过是不愿意,甚或就是懒得去趋奉,去做出一副圆融的姿态来。
这里插一笔,夏至清也是有些赤子之心的人,这大概也可解释为何他可懂得张爱玲,与她做成知己。“夏先生的真性情多年来是学界传奇”,看他在“按语”中铺陈与陈若曦、於梨华,及卡洛、王洞的情事,真是非常地坦荡荡,我深夜里在灯下一边惊动不已,又想发笑,也像看一个老小孩。想这也是那个写《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夏至清啊。
托夏至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拾取遗珠之福,张爱玲由寂寞而渐成文学史上最耀眼的一个符号,成就着文艺青年们的传奇想像,而这背后,生命这袭华美的袍子里面,那些细碎啮噬着人的“跳蚤”般的烦恼,在这些跨越几十年的信件中,她絮絮地说给一个她所信任的朋友听。
生命中的男人,一个胡兰成,一个赖雅,遇人不淑或所托非人。而两位极重要的朋友,宋淇和夏志清,在凄零岁月里对她的支持,或可稍微抵消一下这生命的荒寒。两位友人,在她身后相继出版张氏遗稿《小团圆》(宋淇之子宋以朗出),及眼前这本通信集《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前者或可满足读者对张氏家事、情事的八卦之心,而后者给你呈现出张爱玲在美国学院圈子里跌跌撞撞的路途,及与港台文学圈的一些交接。张爱玲在信件中并不讳言自己投稿及做研究都有赚钱的实际打算。她因无固定收入而去编写电影剧本,去翻译、节译才华远不如她的中美当代作家,去研究在夏至清的看法里与张氏才华“有着天壤之别”的丁玲的小说。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以绝世才华惊艳上海滩,而那短暂而绚烂的文学创作顶峰过后,异域飘零生涯中,几十年时光里迂缓的平淡之路是如何走下去的,这些信件是一种原生态的呈现。
若说《小团圆》是张爱玲前半生以小说笔法的自传,这部书信集何妨看作张对自己的后半生以信件方式拼贴起的“自传”。消解早年的天才梦与传奇,甚或也消解掉曾经写在婚书上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美好祈望。告诉你,日后被小资们奉为“祖师奶奶”的张爱玲,“最后的贵族”张爱玲,实则是一个无时不与现实生活的疲敝与狼狈相伴的张爱玲。
早年十几岁的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这等不得里是一个少女的满腹志气。而在给夏的最后一封信里,她说,无论如何这封信要寄走了,不能再等了。这暮年人,也许对人生终途的到来已有预感。“来日大难,口燥舌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现世的家常人生,洋芋色拉与西瓜,在这不我予的时光里,且再等一等,待寄走一封信,完成一点未了的人世情份。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八):才华&病痛与磨难
如果说张因小说而得名,那对她的了解除了她所建构的文学蓝图之外,就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张照片,而照片又是静止的。所以这本书,道出了这位上世纪风华绝代作家的日常生活及工作。
对于作家这样一个职业,除了每个人的思想和才华千差万别之外,每天所做的事情基本是很雷同的,不断的写作,简单的应酬甚至不应酬,与外界的联系基本都靠书信,而联系的对象也不外故友同行,出版编辑之类。
而这本书,真切的道出了张一贯高冷背后的真实状况,多年身体的羸弱与对生活的坚强。就像她说的,别人的情意绝了会自杀,而她不会,她只会觉得像是生命的火萎了。
她成名太早,几乎我们最熟知的那些作品都出自二十多岁,而后半生的作品,又几乎都是在她身后出版,或者在大陆都不能出版。但是不论怎样,她的才华依然压倒了她的立场,被众多张迷追捧。
通信的开始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张爱玲四十多岁,一直到去世前一年的七十四岁,贯穿三十多年,通过这些信,我们几乎都能真切的感受到她独身一人面对生活的孤独与无助。我们可能都想着,这么有才华的作家,应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每天只需要潜心创作就可以,可是事实是她需要不断的打零工挣钱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然后在零散的时间来写作。我们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可是换种想法,如果她真的过着优越的生活,那么估计就不会成为这么有才华的作家了吧?
有句话说,前半生富贵,后半生潦倒的人才是成就作家的最佳潜质。而张爱玲就是如此,她钟爱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如此。出身名门,却家道中落,而后颠沛流离,才有了那么多丰富的创作。可是,人们看到她的作品是幸运的,而作家本人却是悲戚的。
通过三十多年的信,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平凡的女人。年轻时情感受挫,然后独身一人远去大洋彼岸,无亲无故。每每被缺乏金钱所困扰,被身体的疾病所折磨。但是,上帝总是公平的,在赐予她才华的同时,也将病痛与磨难一并奉上。
我们在她的生活里,看到了对抗命运的坚强!虽然总是在说着病痛让自己多么的倦怠疲惫与消沉,可她从未想过放弃,每每都是在创作,在翻译,在编辑自己的文字,直至生命尽头。所以说,有些人的生命就是来制造传奇的,张爱玲算一个。
如果没有这些信,她只有更传奇的被传说,而有了这些信,我们不仅看到了传奇的过程,还被个中艰辛感动。感触天才生命的顽强与对生命终结的豁达,虽然结局悲戚,但对于她自己,人生的完整就是将她的作品全部完成。虽然在生前没有被全部出版,可是时间给了她最完满的答案。都在一步步按照她所预想的样子进行着。
还能有谁,在故去多年之后,还能陆续有“新作”问世?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还有好几部“新作”将在国内问世。这就像她这位天才和我们凡人玩的一个游戏,虽然她的肉身终结了,可她的棋还没有下完,一步一步,都按照她的想法在走,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久。
我们期待着张的文学命运能够按照她的预想愈来愈影响到更多人。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九):超人才华,绝世凄凉
我算不上是“张迷”,在“张爱玲热”之前就喜欢读她的小说,“张爱玲热”之后也没再读她更多的作品,但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很喜欢这个有才气又有奇气的女子。我总认为有才气的人有很多,要不怎么天底下的好书怎么看也看不完呢?但有才气又有奇气的人少而又少,要不怎么总是有人一直关注这类人才华以外的东西呢?《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就是一本可以让你了解张爱玲才华以外许多东西的书,这本书收录了张爱玲写给夏志清的一百一十八封信,从一九六三年五月到一九九四年五月,这些信件的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一年,从本书中我们尽可以了解到张爱玲在她生命的最后三十一年生活、写作、思想、性格等方方面面的情形和状态。因为信件本身是很真实和私密的文字,所以你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更真实的张爱玲。但我想很多人看完这些真实的文字之后都会如我一样感慨唏嘘,因为我在每一封信中都读到了张爱玲为经济的原因不停地翻译和创作,她很少有时间去读自己喜欢的书或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她因为性格和作品风格的原因,很难找到到固定合适的工作和愿意为她出版作品的合作者,她因为身体的原因,不断地寻医问药、不断地搬家,把自己搞得连拆看好友来信的时间都没有,哪里有文学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也许这三十一年间与她书信往来最多的人就是夏志清,也许如夏志清所说还有其他人,但我想她应该是没有比夏志清更关心她、更能真正帮到她的朋友了。夏志清很珍视与张爱玲的友谊,所以这三十一年来的信保存完好,出版这本《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时还在几乎每一封信后写了按语,这样读者就可以没有时间、空间和语言的障碍去了解一个更真实的张爱玲。我同作者一样叹惋张爱玲为生活所累埋没了旷世的才华,但我也为张爱玲庆幸,她遇到了夏志清这样将她引为知己并尊敬呵护有加的朋友。
正因为张爱玲有着超人的才华,所以才要遭受这样绝世的凄凉,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忽地释然了。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读后感(十):张爱玲晚年信件的曝光 文学史上最难得的一场相知相惜
玫瑰 金锁 沉香屑
美丽苍凉的告别
空前绝后的文学典藏
张爱玲的「信件」夏志清的「按语」
文学史上最难得的一场相知相惜
坦坦白白, 鱼雁往返,
一笔一划,一字一句,
张爱玲与夏志清以三十余年的往复书简,告诉我们如何思辨、如何质疑、如何哀伤、如何劝慰、如何任性脆弱、如何柴米油盐……
织造出一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独特风景。试着辨识那些字里行间的迹证与致密的人情脉路,然后,终有一天,我们总会懂得人间的真实。
张爱玲与夏志清两人通过持续书信来往成为精神至交,他们的之间的信件,是最真切的身边散文,与读者没有距离。也因此有幸拥有一世的友谊被世人深深地羡慕。不论张爱玲的世界是华丽还是苍凉,张夏之间的友谊有他们的通信作见证,他们的通信也见证了「寒嗞嗞」的人间。
通过夏志清老师的眼光,真正而长久地注视张爱玲谜样的人生,让痛苦与喜悦所包覆的真相,从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信件中浮现。” 夏志清登高一呼,张爱玲神话从此有了精彩的开始……
下面我针对全书简单清楚的介绍下这本书的内容及精彩之处:
一、没有夏志清就没有张爱玲精彩、传奇的一生 (关于作者)
张爱玲,中国女作家。二十岁便惊艳文坛,书写出许多精彩佳作,一生传奇。她不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小说家,更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风尚。晚年生活在美国洛杉矶,深居简出的作风更增添了她的神秘色彩。时至今日研究张爱玲的风潮从未止息。
夏志清,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他是学界传奇,我们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就来自于夏志清。没有夏志清的评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便少了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这三个闪亮的名字; 也正由于夏志清的极力推崇,让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等作家登上世界文学舞台。
二、 只有夏志清最懂得张爱玲的凉薄 (夏志清与张爱玲的关系)
夏志清对张爱玲有“知遇之恩”;张爱玲曾说过,夏志清是他唯一信任的人。没有夏的登高一呼,张爱玲神话不会有如此精彩的开始。由这个观点来阅读张、夏两人的通信,才更让我们觉得弥足珍贵。张爱玲一九七零年代以后逐渐断绝外界联络,张过世之后,与她曾有来往者纷纷披露所持的信件,仿佛片言只字都散发出特殊荣宠。但比起夏先生所收到的上百封信件,无疑都是小巫见大巫了。信中张爱玲将自己晚年凉薄的一面真情吐露给夏志清,坦率,真实。我们都知道张爱玲的苍凉,但只有夏志清最懂得,我们不知晓张爱玲凉薄的一面,但只有夏志清最能理解。(以下一段话摘抄原文)
信中夏志清交代:“张爱玲晚年精神出现幻想症,认为美洲跳蚤到处跟着她,她不断搬家。根本没有家具,拖着一大堆纸袋不断四处搬家,把自己翻了十几年的英译《海上花》手稿搞丢,把赖雅的信和我给她的信也弄丢了。死时家徒四壁,屋里连一张写字台也没有,只有一个旧床垫,她太苦了!”
三、“是我把张爱玲从遗忘中挖掘出来的呀,我是张爱玲最信赖人”(本书内容)
夏志清先生极尽努力,把一九六三年以来所有爱玲寄给他的名片年卡和信札,凭其日期先后排出一个次序来。这些信件按时间排列,按发信的地址分成六组:
壹、华盛顿,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
贰、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
叁、曼哈顿,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肆、麻州康桥,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
伍、加州柏克莱,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
陆、洛杉矶,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
通常在每封信后面夏志清会加上或短或长的按语,对信里所载之事实及其背景做了些批注和说明,对张迷而言,将更有助于解读张爱玲。
夏先生的真性情多年来是学界传奇,他对于张爱玲的关怀溢于言表,也仍然不失赤子之心,如揣想张的体质羸弱来自童年生活的不幸,或建议张多作运动等。他更勇于发表自己生活的意见,从健康到养生,从文学到爱情,信笔写来,如话家常。我们可以想象张当年读夏信时或莞尔、或感动的反应。两人之间的互动让书信集有了光彩。
夏老曾经在一个采访里说过:“是我把张爱玲从遗忘中挖掘出来的呀,我是她最信赖的人。”
可见两人通过持续书信来往成为精神至交,他们之间的信件真实、真切的身边散文,让读者没有距离感,仿若自己手捧着信笺,感触当时交流的坦诚天真。
“志清,多谢你来信问候,我这几年是上午忙著搬家、下午忙著看病,晚上回来常常误了公车。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所以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诞行径。直到昨天才看了你一九八五年以来的来信。 ”
“我这样莫名其妙,望你不会见怪。你来信问我为何不趁目前中国出版界女作家热振作一下,问题在于我得了慢性病。虽然不是大病,但光看牙医就是两年多,目前还在紧急状态。收到信,只看帐单和紧急的业务信,你,还和久不通信的炎樱的信,都是没有看就收起来了。日而久之,我也荒废了日常功课。”
四、一场相知相惜的癫风传奇,一部空前绝后的文学典藏 (这本书的特色)
首先,这本书是张爱玲留给世人的最后的文字记录,是她晚年信件的首次曝光,非常具有收藏纪念价值。
其次,这是夏志清教授最后的一本书,写完这本书,夏老就离开了我们。他与张爱玲信笺往来上百封,其中包括:张爱玲早期投稿屡受挫败,作品被出版社不认可,在美国生活为什么那么穷?窘迫的情况下她的生活资金来源是什么?感情生活的惆怅与无奈以及她晚年被虫咬搬家无数次,精神上出现了幻想症等。展现一个世人未曾看到,并真正而长久地注视张爱玲谜样的人生,让痛苦与喜悦所包覆的真相,从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信件中浮现。
最后,这是迄今公之于世的张爱玲信件的集大成者,收录最完整的张爱玲书信手稿,了解张爱玲文学世界及生活侧影的第一手资料。探寻张爱玲最私密的心灵角落。
五、向中国文学评论巨擘 夏志清先生致敬
夏先生出这个东西,是希望能增进对张爱玲的了解,对张爱玲有兴趣的人,从信里能够看出她是怎么样的奋斗,怎样生不逢时。通过夏志清老师的眼光,真正而长久地注视张爱玲谜样的人生,让痛苦与喜悦所包覆的真相,从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信件中浮现。”
他把张爱玲在过去几十年来跟他的通信,他们互相来往书信,收成一本书,然后还加了很多注解说明,当然还有图片,里面有张爱玲的手稿,有他们的通信,比方说圣诞卡上面的字,所以这是非常难得的,让我们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面两个很重要的人,一个是作家,一个是教授、学者,他们之间的交往,还有反映出来当时文坛的一些状况。
夏先生倾其一生积累之信件,与千万“张迷”共享了文学史上一场精神盛宴。 感谢夏先生临终之前给了“张迷”一次窥探文学女神内心世界的机会,希望藉此芸芸众生更懂她的文字,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