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是一本由刘锡诚 / 马昌仪 编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4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一):从前的故事
从前,地球上没有人,兽和树都可以像人一样走来走去,彼此说话。从前,天空没有这么高,是人和百兽飞禽齐力举高的。从前,有一个创世者,他把自己变成了太阳,他的弟弟变成了月亮,月亮里不是嫦娥,而是青蛙的女儿。从前,是乌鸦从灰鹰那里抢来了太阳月亮星星淡水和火,而乌鸦就是在播火种的时候被熏黑的。从前,乌龟和兀鹰打赌,在从天上跳回地面的时候,乌龟摔在了地上,于是龟壳就裂成了现在的模样。从前,乌龟请求鹞背他去天宫参加圣母节,鹞把乌龟扔下去了,于是乌龟壳就碎了,圣母可怜乌龟,把碎片重新粘成壳。从前,有一群不听话的孩子,偷玉米粒,逃到了天上,他们的眼睛就是星星。从前,凯欧蒂从乌鸦口里骗得一块鹿油充饥,这个和狐狸从乌鸦口里骗肉的情节几乎一摸一样。让我想起在另一本书看到的:“只有一个故事。从来如此。只有一个。故事一直在进行,随处可见,你读到、听到、看到的每个故事只是这唯一故事的组成部分。《一千零一夜》,《宠儿》,《杰克和豆茎》,《吉尔伽美什》,《O的故事》,《辛普森一家》。T.S.艾略特曾说,一部新作品创作出来,就被置于纪念碑之间,进而增加或改变原有的秩序。这样谈论文学,在我听来未免太像一块墓地。我认为文学要鲜活得多,更像一桶鳝鱼。当作家创作出一条新的鳝鱼,它在桶里扭动身子钻来钻去,从它初来的地方游来,在密密层层的鱼群中挤出一条路来。它是一条新来的鳝鱼,但和桶里的鳝鱼或曾经在桶里待过的所有鳝鱼一样,具有鳝鱼的共性。”
这些故事也是一样,有的一开始是口耳相传,后来被人添加了创作的部分;有的一开始只有一个版本,后来被人传出更多版本。印第安的故事里有日月星辰水火土木的自然神话故事,创世者如何带来太阳和月亮?火种来自哪里?山峦河流又是怎么形成的?有狐狸负鼠松鸦原驼等动物神话故事,动物们像人一样说话,像人一样有好歹。这些神话故事似乎传递了印第安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道德观。这些故事里的角色总是好坏分明,善恶终有果,坏人总要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对得起被他们伤害的善良的人。这种界线分明的是非善恶是我们能从故事中获得的一种难得的慰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善行都有好的结果,也并不是所有恶行都能受罚。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二):故事,原始而纯粹
这一本《讲了100万次的故事 印第安》是一个聚焦不同种族的神话传说故事的书系中,关注印第安部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流传的千奇百怪的神话传说的一本。其实我挺好奇的是,负责编译的刘锡诚、马昌仪两位老师都是北大俄语系出身,而印第安人的本族语言已经近乎消亡。所以我大胆的猜测一下,这本编译本的母本很有可能是从俄语转译的。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编译不等同于翻译。编译是由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打破重建的。而转译本身是建立在已经过一次加工的译本之上的。翻译是一门“戴着镣铐跳舞”的学科。再怎么技艺高超的译者都无法100%的还原原文的韵味。这样一看,我们手上的这一本材料至少经过了几层的加工,即:从原始材料丢失一部分神髓转化为俄语语料,再从俄语预料再次加工编译成中文。也就是说,读者阅读这本书的内容时,更多的是以一种可爱的,浪漫化的故事视角而不是口传史料的视角去感受它们。
在故事的编排上,上卷讲述了北美洲的印第安的神话传说,没有后续的细分。大抵是因为所谓的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在近现代史上饱受摧残和折磨的美国印第安原住民。而相对的,下编则描绘了南美洲的部分。又根据地区分成了火地人、查科地区、热带森林地带、安第斯高原、西印度群岛与中美洲和墨西哥等等不同的六个部分,但是因为每一个部分的篇章较少,从整体的体量来看,上下两编是大致相等的。
从故事本身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处于不同社会阶段的印第安部族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影子。比如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是四处流离的,传说中充满了各种征伐和对抗的隐喻;而玛雅人的生活则是实打实的出现了“玉米神”的定居农耕生活。在各种调性不同的故事背后有着许多相似的出场角色和叙事结构——比如不停出现的野狼“凯欧蒂”;比如总是化为山川河流、月亮星星的各种神祇。作为一本大概500页左右的书来说,当前期题材新颖所带来的新鲜感消失了之后,内容吸引力的下降似乎是无可避免的。
不管怎么说,还是想回到那句话上,也就是:这是一些有趣的故事,虽然可能不能当作准确的口述史料来用,但是希望这些故事能变成一剂引子,一把钥匙,引起你我对了解科学事实的兴趣。我觉得,这本书是可以充当这个引路人的。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三):“土气”的印第安神话
《讲了100忘词的故事·印第安》讲述了印第安的古老神话故事,我喜欢一些奇奇怪怪的事物,不论是小玩意,还是神话故事,在它们面前我都会变成一个小孩子,表现出一副无知的面孔以求寻找好玩的事物。
读过中国的神话故事的时候,会发现,当你追溯到故事的根源,都会跑到道家,佛家,都没有玉皇大帝的位置,都是什么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在看一些网络上面的玄幻小说,基本都有他们的影子。
因此,私以为中国神话的底色是道。其他国家的故事我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有名气的古希腊的一些神话故事,宙斯一大家子搞出的一些事情。从某种角度上讲,古希腊神话是欧洲文学进程的开端,后续的很多欧洲的哲学、天文学、文学都能看到神话的影子。
一个民族神话故事,要是结构严谨、逻辑条理清晰,我们就会发现那是一个传承许久的文明,同时是一个辉煌的文明。当我们把印第安的神话故事,与古希腊神话或是中国的神话故事做对比,会发现其有些“土”,满满的黄土气息。有一个原因就是历史遗留问题,因为印第安人本来是美洲的原住居民,后来被西方侵略,导致文化出现了强烈的冲击,内核外的边角被同化掉了。
不过,印第安神话的内核依旧没有变,土气的神话更显示其顽强的生命力,人类对自然的独特解读。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上被征服,神也就消失了。”
纵观世界,按照地域可以将神话故事分成四大板块,亚洲的中国神话,欧洲的北欧神话,非洲的埃及神话,美洲的美洲神话(印第安神话)。
神话是一种难以被取代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它是研究一个文明最好的产物。虽说印第安神话与其他文明的神话故事相比,算不得精美高深,但是它依然成就了拉丁美洲后续的文学道路,例如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卡彭铁尔、阿斯图里亚斯等从中发现了魔幻现实,民族特性所在。
在这样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玛雅人的神话,印加帝国神话,阿兹特克神话。当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故事,会发现很多哲学上的知识要素,这一点很好的证明了大多数哲学理论脱胎于神话故事。
很多地方的神话故事是相同的,例如人们对生死的认知,大多数神话都认为人死后会去另一个世界,只是每一个地域的神话的说法不一样。就像佛教里说的十八层地狱或是西方极乐世界,而基督教徒则认为有天堂和地狱,这都出于人们对自然无法解释的一部分。
印第安神话中有一则故事讲述火山湖的由来,其中就提到了冥王与天王的存在,其实这也是说明了人对生与死的认知。除此之外,印第安的神话中有很多提到大湖、大山的,并且每一个自然产生的事物都会赋予神灵,例如山神、湖妖之类的,与山水有关的传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有一点原因大概是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那些危险的地方编造出来吓唬孩子的,一种维持繁衍所需要的手段。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四):神奇民族印第安的故事
印第安人是居住在北美洲、拉丁美洲、南美洲广大地域上的土著民族的总称。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独特的出现时间,使得印第安民族具有独特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而印第安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社会发展十分不平衡,既有沿海的处于懵懂期的高级阶段,也有处于野蛮期的低级阶段。而不管是何种处境,印第安人靠打鱼捕猎的农耕生活,使得他们的宗教观念,以及氏族社会结构都处于过渡变化的复杂阶段。由此,印第安传统童话故事中,动物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童话故事的观点中,“动物即人”是根深蒂固的,于是也诞生了十分有趣的故事。 无论是多么久远的故事,无论是来自世界哪个角落的故事,故事在人类历史前进的历程中,都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人类打开世界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就是那些流传久远的童话故事。这些故事包罗万象,传承着人类自诞生以来对世界万物的感情,对万物起源的探索,对宇宙未来的幻想,蕴藏着无数祖先智慧。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会觉得故事无用,一心痴迷于如何赚钱,幸而我们有很多学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一书诞生于此,作者花费了大量时间收集了印第安各个地区民族的古老故事。因为很多故事来源偏僻,书里面的大多数都是我们不曾听闻的,在我们成年之后,回过头来再去阅读关于国王、王子、各种各样动物的有趣故事的时候,不仅可以在繁杂生活之中收获一份清闲,找回儿时童真,更能从这些故事中收获人生哲理,为今后为人处世指明方向。 由于,印第安民族的独特,书中的故事大多都是一些荒诞和极具趣味性的故事。例如在一个故事中,人们认为豹子是世界上唯一掌握和使用火的,人类想要用火,需要给这只豹子鱼或者是其他食物,而某一次意外之中,豹子的火不小心点燃了草原,由此,人类在草原熊熊大火上获取到了火种,此后便再也不需要找豹子去取火了,而豹子则失去了生活来源,为了生存,豹子开始找别的动物学习如何捕猎,尽管从神坛跌落,但豹子的努力使得它成为了草原上最凶猛的霸主,这种局面也一直延续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人类对于古老起源,动物本性,人类火种获取方法的一种假设,是懵懂期人类探索世界的一种尝试。 如此看来,这些故事不是那么幼稚的,它们代表了众多,它们也预示着很多,在漫长人类历史长河中,那些最接近自然的才是人类最本真最智慧的地方,《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说是讲了100万次,其实一点也不夸张,里面都是流传久远,被无数民众讲述传播的故事。毫无疑问,里面很多的故事,现在看起来会觉得难以理解,例如故事中把很多动物赋予人格,让它们经历似人般的冒险,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人类还未能完全认清世界万物时,这种给动物赋予人格的行为也正是人类对世界不断探索的结果。总之,尽管理解可能存在问题,但是故事的核心,故事想要传达的本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人类世世代代所流传的精神财富是会永远保留的,而这些宝贵的精神力量,正是作者想要大家从书中,从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汲取的。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五):印第安小时候的故事
这本书是“讲了100万次的故事”系列中的一本,印第安卷。 这一系列的书主要收集了当地的民间故事,那些自历史长河溯源,在还没有文字的年代,被人们口口相传而保存下来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说这些故事被说了“100万次”。 这本书,主要记录的是印第安的故事。而印第安人,主要是指美洲原住民,是除对因纽特人外的所有的美洲土著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国。 对这个地方与在其上生活的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那一年。印象中,那是未开荒的荒蛮之地,近现代文明未冲击的原野。 那么,印第安土地之上,流传许久的历史悠久的故事,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猜想,它是有关洪荒、末日、生存、危亡,暴力甚至血腥的。 只是,出乎意料。 扉页上的文字,看起来却十分可爱。 它说,“从前,地球上还没有人,兽和树都可以像人一样走来走去”。 印第安的先民曾经想象,在没有人的初始,树也可以自由行走。这种无人的彻底的返璞归真的原始自然环境,原来连很久之前的人们也设想过。 那时的人们,也在好奇,广大的天地,广袤的山河,日月星辰,春夏秋冬是怎么来的。这样的想象,在书中的故事里,印第安的先民的想象力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在上编,北美洲印第安人的传说故事中,记载了印第安先民对节日、大山、湖泊、石林、星座等等的来历,与神灵、恶魔、会说话的鸟兽虫鱼以及祖先有关。 在下编,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传说故事中,记载的更多的是动物与人类以及彼此之间相处的故事,例如,原驼为什么会躲避人类,水獭为什么爪子这么短,乌龟的壳为什么裂成碎片,而人又是如何学会取火和造船。 或许,这细微的差异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北美洲的地形更为复杂,耸立的高山落基山脉,也有而今闻名遐迩的美国大峡谷。面对这些瑰丽雄伟的自然景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自然更容易引起印第安先民的联想。 而在狩猎为生的年代,人们频繁地与动物打交道,传说动物的故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融入这些思考再去阅读这本书,便特别容易明白先民们纯粹而可爱的想象力。 早期的故事,句子较为简单,人物关系也十分简练,篇幅短小,内容精悍,但并不意味着故事幼稚。相反,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有意外的惊喜出现,故事的可读性十分高。 例如,《太阳和月亮为什么吵架》一文中,有一处描写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月亮是女人们的首领,女人都听她的话,一起来对付男人。而男人呢,应该抚养孩子。” 最近在网络上,总是能看到人们对某些事情争论是否是田园女拳主义,对男女之间的关系争论得面红耳赤。 或许,男女平等的意识,在很早很早之前的印第安先民心中,就已经有了萌芽。 男人,女人。太阳,月亮。 不得不说,有些矛盾,有些共识,任时光荏苒,却很少改变。 阅读这本书,会惊讶于印第安先民的想象力,会被他们过往的思想状态给惊艳到。 那些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丢失的东西,好像在那个遥远的荒原之上,又找了回来。 哦对了,玛雅人,也是印第安人中的一个分支。 想起这个有着庞大神系观念的种族,似乎,就更能理解这一本书。 或者说,通过这一本书,能更好地理解印第安和它的人们。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六):敬畏与思考
不管是北美洲还是拉丁美洲的印第安童话,大多充斥着对自然的思考与敬畏:节日的来历、日月星辰从哪里来、天神、水神、山神的故事无穷不无尽,渐渐地开始思考人类的起源,加入了对真善美的思考,对不同人种的好奇,对黑夜白日长短现象的深思……
同德意志民族的浪漫童话相比,印第安的童话有着浓浓的写实风,立足与脚下的土地、山川河流,自然万物都有灵性,都是神的代言人,深层次的探究,归根结底是一种人对于未知事物的敬畏心理;但细细推敲几篇,其实已经有了探索宇宙的科学意识萌芽(尤以拉丁美洲中的第三部分:热带森林地带与稀树干草原 突出);到了第六部分 墨西哥部分甚至有了关于人种的探讨:《黑人、印第安人和混血儿》篇这样写道“黑人和印第安人为了养活自己,必须参加繁重的劳动。而混血的白种人呢,只需靠笔杆子,除了专心从事科学以外,不必干重活儿也能过繁荣富强的生活。”不同人种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借着故事的皮囊,传达着社会歧视的现状。
每个地方的故事都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亦或是生活的态度。想最快了解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如沉下去,浸入他们的故事氛围里。做为载体的故事传承着时间长河里无数的人民或以血泪编织的教训、或是值得流传的古老人民的智慧、或是一个时代特有的景、物和历史,镌刻的文字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风沙的侵蚀而斑驳、无法辨识,但故事只要有人,风声会把它带往世界的各个角落,“哗哗哗”芦苇荡将故事传到河底小鱼的住处,传到更远的地方……从某种角度上看故事似乎是拥有了永痕不灭的生命,它永远活在我们的脑海里,活在我们的嘴边。
但是……相比较德意志篇的故事,印第安篇的故事我并不会推荐给我现在正在上二年级的表妹,因为这正是一个天真浪漫、适宜做梦的年纪:王子和公主的happy ending可能会让她们在心向真善美的同时,也能做粉红色的梦,回想起来也该充满了糖果的甜美。Emmm倒也不是粉圈的拉一踩一,就觉得每个年龄段初读不同类的故事都该有所侧重,在粉红色的甜美里就该是梦幻有趣的,即便是丹麦的童话在这一点上也做的尤为优秀:可能会有人说小美人鱼这个故事太丧了,根本不适合“小女孩甜美的梦”这个定位,甚至有“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自私、恋爱脑”等一系列tag,但这些难道不是有了一定阅历的成年人的“读后感”吗?正常六七八岁的小姑娘只会为了小美人鱼的“成人之美的无私的爱”而赞叹、为那日出乍起时绚丽却转瞬即逝的美而惋惜。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评价一本儿童读物,因为我们的思考过多的掺杂了社会的复杂、虚假、喧哗,失去了用儿童纯粹的眼光来阅读的能力。印第安的故事虽然也有适合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但筛选出来的数量就很少了,更别提这些大部分都是些地儿童来说“索然无味的高山流水”,没有神秘的小精灵、花仙子,“颜值”和趣味性都让孩子get不到这本书奇妙的点,其实是有点“难读”的,但换做三四年级往上的学生,这本印第安篇是值得大力推荐的,有了一定的对社会的认知,也不执着于“花花绿绿的封面”,更能静下心来品读故事想要传达给他的讯息。
除了年龄小一点的孩子需要筛选合适的故事书外,《讲了100万次的故事》这个系列是值得一读再读的,每个年龄层次、不同的人生经历都有不同的感悟或见解,都有点期待我多年之后再次阅读的全新感受啦。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七):《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老故事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是一套非常有趣的故事书,其中包括法国、德意志、俄罗斯、非洲等多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其中包括当地人口耳相传的故事,也有我国故事大家编译的故事。
我手里这本是印第安卷。印第安人一直是被神秘色彩笼罩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粗粝的生活方式和原始的风俗习惯。有些证据表明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是中国人,我们有着相似的容貌和某些风俗。
但是由于地域及历史的原因,我们中国神话与印第安的传说故事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异的。中国神话传说比较侧重于道德教育,而印第安的故事侧重于精怪以及动植物的发源。我想这与印第安人对耕种及大自然的依赖是分不开的。比如“玉米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乌龟壳裂成碎片”以及“为什么飞禽走兽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等,都是关于动植物的发源、进化等方面的传说。
此外印第安故事中多次提到一个角色:凯欧蒂,这个名字应该是英文coyote的音译,意思是“郊狼”。所以凯欧蒂是有着郊狼的原型的。他是印第安人的创造者,是守护神,但是在本书中他也是经常做恶作剧的一个神。本书中有好几篇关于凯欧蒂的故事,比如“凯欧蒂是怎样帮助人类的”、“凯欧蒂与鹰漫游冥府”、“凯欧蒂怎样造印第安部族”等。凯欧蒂有可以变化造型的三姐妹,很多时候都是在她们的帮助下才成事。
另外关于太阳和月亮的传说也不少。但是有很多版本。一个说太阳和月亮是一对夫妻,太阳是丈夫,月亮是妻子。后来丈夫和妻子打架了,妻子月亮的脸上被打出许多坑。还有一个版本说太阳和月亮是一对兄妹。还有一个来自墨西哥的名为“太阳和月亮是怎么来的”故事说太阳和月亮是由两个天神投入火中变成的。
虽然印第安的文化受到美国及欧洲人的迫害和影响非常严重,但是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印第安故事里没有北欧神话里英勇的天神,也没有希腊神话里繁杂到让人没眼看的人物关系,但是每一个故事都离不开养育印第安人的土地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动植物。读起来就如置身于原始森林一样神秘而亲切。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八):在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类极有意思的观点认为,代代相传的古老故事中蕴藏着人类最深远的记忆。
例如孙悟空拔下汗毛,吹一口气就能变出无数和他一模一样的小猴子,这与现代体克隆技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再如山海经中被黄帝斩首而不死,“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的刑天,像极了各大科技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核心设备安装在腹腔,胸腔有备用摄像头,充电口在脐部,即使失去了头部也不影响基础功能。在这类观点的推测中,上古时期的人类可能拥有过极为发达的文明科技,但在某次灭绝性的浩劫中毁于一旦。幸存下来的先民艰难地繁衍生息,却发现在废土之中成长起来的后代无法理解先辈创造过的那个世界。于是先民只好用以故事的形式让这些记忆流传下去,期待后人能够破译这些远古密码,重塑文明。
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故事里,暗藏着他们的来处。
印第安人的故事打破了大众对印第安人神秘、原始的刻板印象。与想象中不同,印第安神话故事并非生猛彪悍,而是古朴拙实,有一番天真的趣味。与欧洲神话体系不同,印第安故事中几乎没有国王、王子、公主、高官这种身份等级概念,人和人之间,甚至人和树石动物之间都没有高下之分。在很久很久以前,自然界的一切——飞禽、走兽、树木、太阳、月亮,都和人长得一摸一样,谁也不比谁高贵,谁也不会看不起谁。万物有灵而众生为一体,不分高低贵贱。人类与自然亲密相处,于是神话故事也无限亲近自然。印第安人的传说故事一部分记载了先民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这些宏大自然景观的解释,另一部分则是与郊狼、美洲豹、负鼠、青蛙等动物相关,例如乌龟的壳为什么是一块一块的,鹦鹉的羽毛为何红绿相间。这些故事映射了印第安先民的思考,对自然的近距离解读,原始而不野蛮,真诚而生趣昂扬。
印第安故事崇尚神灵,但没有哪位神是至高无上,拥有绝对权力的,似乎整个体系中都只有力的概念而无权的踪影。印第安故事中的神力常常分散在郊狼、老鹰、日月这些自然生灵身上,而不是把神力安排在虚构的人物身上。而且和其他体系中完美的神不同,印第安故事中的神往往有十分世俗的一面。比如拥有非凡神力的创世神郊狼凯欧蒂,一方面他除魔安民,帮助印第安人过上舒适的好日子。但另一方面,他好色自私,心眼儿针尖儿那么大,走到哪里都要找人家讨老婆,别人不答应他就使坏,还是恶作剧之王。一方面强大肯干功勋卓著,一方面调皮捣蛋小缺点不断。凯欧蒂拥有神力,但也具有人的七情六欲,亦正亦邪,复杂多变,颇像北欧神话中的火神洛基。比起完美的偶像,这类有缺点的神更有亲和力。非黑即白意味着切割,完美无缺意味着剔除人性。创造完美,削去人物瑕疵的过程也会剜去有血有肉的部分。
印第安人是美洲原住民的统称,部族与部族之间神话传说各有差异。或许是为了保证收录的完整性,讲了100万次的故事这套书中的印第安篇中很多故事是重复出现的。比如盗火、箭梯、日月之争、少女孕蛇。重复的次数多了,就显得故事性没有那么强,阅读的趣味性也随之下降。
直到今天,印第安人在生存空间和文化上仍在遭受围剿,许多部族没有来得及发出声音消亡或是从文化上被抹除了。但这些很久很久以前就存在的故事还在传递着他们的记忆,诉说着他们的来处。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九):那些故事你也听说过
童话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一个孩子都曾在童话的世界里畅游,它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关于勇气,关于成长,关于一切有可能的冒险。有些童话是写给我们的,安徒生,格林笔下的美人鱼,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红帽,白雪公主,这些故事占据着我们整个童年,我们一遍一遍的去回味,让自己也可以勇敢一些。然而后来我们知道有些童话并不是写给孩子的,它还会写给大人。就如格林童话一样,他的很多内容并不是格林兄弟所写,而是格林兄弟收集的民间的故事,其中一部分故事宠也充满着暴力血腥,只是他不适合孩子,便在多次的修订中删去了。童话是人类的故事,一部分写给孩子,一部分写给大人,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看不同的故事。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是这一套系列故事中,收录印第安的童话故事,这些故事口口相传,经历了千万年,而如今它集成册子,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去聆听那里的童话。其实印第安给我的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首童谣,《十个印第安小人》,我想无论是童话还是童瑶,口口相传的故事,总是有太多神秘的色彩。印第安童话似乎又与其他国家的童话有着些许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是印第安人所处的地理环境吧,印第安人分散于北美洲,拉丁美洲,这让印第安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与习惯,也形成了各自的童话故事,本书便分为上下两大部分对北美洲的印第安人的传说故事和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传说故事进行讲述。并且在拉丁美洲又分为几大部分,这些童话源于印第安人的历史,构造了这样一个庞大的童话国度。
印第安人的童话很多是关于山川河流形成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会赋予一个故事,或者说每一个故事增加了山河的神秘色彩。一座城池,一个故事,一个节日一个故事,在人类繁衍生息的千万年之间,这些故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口述中流传下来。印第安的故事如此,世界上很多故事都是如此的。读印第安的故事更多的是大自然中一切的由来,在科学还没有发展起来的远古时期,人类更多的时候是靠自我的认知,花鸟鱼兽,山川河流它们是如何出现的怎样形成的并不了解,这样便行成了各种各样的故事,赋予了万物生命和传奇。印第安的故事多说都是如此。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系列丛书收录了世界各地,各个国家的经典故事,它们在千万年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被记录下来。或许风俗习惯不一祥,或许文化传统不一祥,但这些故事包罗着世界万象,它讲述着诚实勇敢,讲述着勇往直前,讲述着一切美好的和悲伤的生活。人类的文明开启了新的故事,还会继续讲述着。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十):触摸人文的深层记忆
印第安文学是与标榜为ZHENG TONG的白人文学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从历史上说,前者有着千余年的历史,而后者满打满算也不过五百年。了解一个民族,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读它的故事(传记)。印第安人饱受主流文化的压制,内心却是倔强的,体现在故事的写作与精神的传承上,足以看见那一双双愤怒的眼睛。 作为文学的重要表现方式,故事(传奇)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既有宗教性文字,包括创世神话,也有英雄呐喊、部落图腾以及各类动物故事(古今中外,动物在故事中都是拟人般的存在,有善良,有邪恶,有凶残,有天真)。
在现世中受压迫的名缰利锁永远与挣扎、反抗是如影随形的,即便没有真刀实枪的搏杀,也应通过文字去构筑虚拟的图景,积蓄力量,召唤信心,以示自己的存在,甚至读者不得不对强烈的情绪波动保持着必要的警醒。对主流文化的思考、对自我身份的找寻,无论如何都无法回归那久远的时代,与古老的传统相复合。诚然,作为弱者,印第安人不得不在自我安慰中回归故里,在故事(传奇)中表达的命运常常是不圆满的,甚至是悲剧性的,其语调是极度伤感,也许这种心理倾向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演越盛,以至我们担忧在历史的某个转折点,印第安将成为有名无实的“符号”“记忆”。 我要记住每一座山、每一条河的名字。《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选录的故事大半与地名有关,比如牧尔特诺马瀑布、内日斯峡谷、哥伦比亚河等,鲜明的土著特点显示了印第安文化的久远,象征着生而为人的骄傲与追索,也许故事附着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但无妨人们对其美好的瑕想。 每个民族都有其光辉灿烂的过去,印第安民族格外珍视自己的源泉,尤其把凯欧蒂作为民族的守护神,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代,神灵的恩赐与关照是极为重要的,坚定的不仅仅是求生存、求发展的信念,更多的构筑了文化自信,对于现代化的图景,产生由内而外的抵抗力。 不是所有的故事,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影子,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它、阐述它,但是故事至少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真实想法,他们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超自然的神通,把一切不平等、不公正的都如同历史的尘埃与微生物得到清理,但是理想越远大,现实越真实,印第安人所凭借的意志,在风吹浪打中变得支离破碎。
假想人间与天堂是有路径的,在某一历史时期是联系的,可以管理方式来的,但是人间后来为什么与天堂沦落成孤立、各据一方的关系,印第安故事有着较为天真、纯朴的解读。一方面我们惊讶于印第安人的想象力,把自己等同、近似于自然界的生命体,去反思飞禽走兽为什么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另一方面也会从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事物去证明人类早期生活,如对风、对火的认识与应用,是其它文明不曾关注的,更谈不上深入研究形成理论体系。 只有口头文学,没有书面文字,是印第安早期文明的特点,但自从白人文化的交融,印第安人在记录自己、反思自我时,不得不受到白人文艺观、宗教观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失去了最纯洁真诚的一面。不过,从文学的总体进程而言,没有交融并不意味着是一件幸事,相反正是无意识的融入,才使印第安文化成为一道美丽的研究分野,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