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6-27 23: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摘抄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是一本由刘锡诚 / 马昌仪 编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4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一):“土气”的印第安神话

  《讲了100词的故事·印第安》讲述了印第安的古老神话故事,我喜欢一些奇奇怪怪的事物,不论是小玩意,还是神话故事,在们面前我都会变成一个小孩子表现出一副无知面孔以求寻找好玩的事物。

  读过中国的神话故事的时候,会发现你追溯到故事的根源,都会跑到道家,佛,都没有玉皇大帝位置,都是什么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在一些网络上面的玄幻小说,基本都有他们的影子

  因此,私以为中国神话的底色是道。其他国家的故事我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名气的古希腊的一些神话故事,宙斯一大家子搞出的一些事情。从某种角度上讲,古希腊神话是欧洲文学进程开端后续的很多欧洲的哲学天文学、文学都能看到神话的影子。

  一个民族神话故事,要是结构严谨逻辑条理清晰我们就会发现那是一个传承许久的文明同时是一个辉煌的文明。当我们把印第安的神话故事,与古希腊神话或是中国的神话故事做对比,会发现其有些“土”,满满的黄土气息。有一个原因就是历史遗留问题,因为印第安人本来是美洲的原住居民,后来被西方侵略,导致文化出现强烈冲击内核外的边角被同化掉了。

  不过,印第安神话的内核依旧没有变,土气的神话更显示其顽强生命力人类自然独特解读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上被征服,神也就消失了。”

  纵观世界,按照地域可以将神话故事分成四大板块,亚洲的中国神话,欧洲的北欧神话,非洲的埃及神话,美洲的美洲神话(印第安神话)。

  神话是一种难以被取代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它是研究一个文明最好的产物。虽说印第安神话与其他文明的神话故事相比,算不得精美高深,但是它依然成就了拉丁美洲后续的文学道路,例如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卡彭铁尔、阿斯图里亚斯等从中发现了魔幻现实,民族特性所在

  在这样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玛雅人的神话,印加帝国神话,阿兹特克神话。当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故事,会发现很多哲学上的知识要素,这一点很好的证明了大多数哲学理论脱胎于神话故事。

  很多地方的神话故事是相同的,例如人们生死认知,大多数神话都认为人死后会去另一个世界,只是每一个地域的神话的说法不一样。就像佛教里说的十八层地狱或是西方极乐世界,而基督教徒则认为有天堂和地狱,这都出于人们对自然无法解释的一部分。

  印第安神话中有一则故事讲述火山湖的由来,其中就提到了冥王与天王的存在,其实这也是说明了人对生与死的认知。除此之外,印第安的神话中有很多提到大湖、大山的,并且每一个自然产生的事物都会赋予神灵,例如山神、湖妖之类的,与山水有关的传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有一点原因大概是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那些危险的地方编造出来吓唬孩子的,一种维持繁衍所需要的手段。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二):神奇民族印第安的故事

  印第安人是居住在北美洲、拉丁美洲、南美洲广大地域上的土著民族的总称。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独特的出现时间,使得印第安民族具有独特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而印第安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社会发展十分不平衡,既有沿海的处于懵懂期的高级阶段,也有处于野蛮期的低级阶段。而不管是何种处境,印第安人靠打鱼捕猎的农耕生活,使得他们的宗教观念,以及氏族社会结构都处于过渡变化的复杂阶段。由此,印第安传统童话故事中,动物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童话故事的观点中,“动物即人”是根深蒂固的,于是也诞生了十分有趣的故事。 无论是多么久远的故事,无论是来自世界哪个角落的故事,故事在人类历史前进的历程中,都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人类打开世界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就是那些流传久远的童话故事。这些故事包罗万象,传承着人类自诞生以来对世界万物的感情,对万物起源的探索,对宇宙未来的幻想,蕴藏着无数祖先智慧。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会觉得故事无用,一痴迷于如何赚钱,幸而我们有很多学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一书诞生于此,作者花费了大量时间收集了印第安各个地区民族的古老故事。因为很多故事来源偏僻,书里面的大多数都是我们不曾听闻的,在我们成年之后,回过头来再去阅读关于国王、王子、各种各样动物的有趣故事的时候,不仅可以在繁杂生活之中收获一份清闲,找回儿时童真,更能从这些故事中收获人生哲理,为今后为人处世指明方向。 由于,印第安民族的独特,书中的故事大多都是一些荒诞和极具趣味性的故事。例如在一个故事中,人们认为豹子是世界上唯一掌握和使用火的,人类想要用火,需要给这只豹子鱼或者是其他食物,而某一次意外之中,豹子的火不小心点燃了草原,由此,人类在草原熊熊大火上获取到了火种,此后便再也不需要找豹子去取火了,而豹子则失去了生活来源,为了生存,豹子开始找别的动物学习如何捕猎,尽管从神坛跌落,但豹子的努力使得它成为了草原上最凶猛的霸主,这种局面也一直延续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人类对于古老起源,动物本性,人类火种获取方法的一种假设,是懵懂期人类探索世界的一种尝试。 如此看来,这些故事不是那么幼稚的,它们代表了众多,它们也预示着很多,在漫长人类历史长河中,那些最接近自然的才是人类最本真最智慧的地方,《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说是讲了100万次,其实一点也不夸张,里面都是流传久远,被无数民众讲述传播的故事。毫无疑问,里面很多的故事,现在看起来会觉得难以理解,例如故事中把很多动物赋予人格,让它们经历似人般的冒险,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人类还未能完全认清世界万物时,这种给动物赋予人格的行为也正是人类对世界不断探索的结果。总之,尽管理解可能存在问题,但是故事的核心,故事想要传达的本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人类世世代代所流传的精神财富是会永远保留的,而这些宝贵的精神力量,正是作者想要大家从书中,从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汲取的。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三):触摸人文的深层记忆

  印第安文学是与标榜为ZHENG TONG的白人文学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从历史上说,前者有着千余年的历史,而后者满打满算也不过五百年。了解一个民族,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读它的故事(传记)。印第安人饱受主流文化的压制,内心却是倔强的,体现在故事的写作与精神的传承上,足以看见那一双双愤怒的眼睛。 作为文学的重要表现方式,故事(传奇)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既有宗教性文字,包括创世神话,也有英雄呐喊、部落图腾以及各类动物故事(古今中外,动物在故事中都是拟人般的存在,有善良,有邪恶,有凶残,有天真)。

  在现世中受压迫的名缰利锁永远与挣扎、反抗是如影随形的,即便没有真刀实枪的搏杀,也应通过文字去构筑虚拟的图景,积蓄力量,召唤信心,以示自己的存在,甚至读者不得不对强烈的情绪波动保持着必要的警醒。对主流文化的思考、对自我身份的找寻,无论如何都无法回归那久远的时代,与古老的传统相复合。诚然,作为弱者,印第安人不得不在自我安慰中回归故里,在故事(传奇)中表达的命运常常是不圆满的,甚至是悲剧性的,其语调是极度伤感,也许这种心理倾向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演越盛,以至我们担忧在历史的某个转折点,印第安将成为有名无实的“符号”“记忆”。 我要记住每一座山、每一条河的名字。《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选录的故事大半与地名有关,比如牧尔特诺马瀑布、内日斯峡谷、哥伦比亚河等,鲜明的土著特点显示了印第安文化的久远,象征着生而为人的骄傲与追索,也许故事附着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但无妨人们对其美好的瑕想。 每个民族都有其光辉灿烂的过去,印第安民族格外珍视自己的源泉,尤其把凯欧蒂作为民族的守护神,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代,神灵的恩赐与关照是极为重要的,坚定的不仅仅是求生存、求发展的信念,更多的构筑了文化自信,对于现代化的图景,产生由内而外的抵抗力。 不是所有的故事,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影子,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它、阐述它,但是故事至少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真实想法,他们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超自然的神通,把一切不平等、不公正的都如同历史的尘埃与微生物得到清理,但是理想越远大,现实越真实,印第安人所凭借的意志,在风吹浪打中变得支离破碎。

  假想人间与天堂是有路径的,在某一历史时期是联系的,可以管理方式来的,但是人间后来为什么与天堂沦落成孤立、各据一方的关系,印第安故事有着较为天真、纯朴的解读。一方面我们惊讶于印第安人的想象力,把自己等同、近似于自然界的生命体,去反思飞禽走兽为什么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另一方面也会从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事物去证明人类早期生活,如对风、对火的认识与应用,是其它文明不曾关注的,更谈不上深入研究形成理论体系。 只有口头文学,没有书面文字,是印第安早期文明的特点,但自从白人文化的交融,印第安人在记录自己、反思自我时,不得不受到白人文艺观、宗教观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失去了最纯洁真诚的一面。不过,从文学的总体进程而言,没有交融并不意味着是一件幸事,相反正是无意识的融入,才使印第安文化成为一道美丽的研究分野,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四):曾被讲了百万次的故事

  小时候,是听故事,后来大长大了,是读故事。那么这些故事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是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慢慢地这些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都知道了。再后来,被记载下来的。

  今天要阅读的这些故事,就曾被讲了一百万次。

  什么?你说不可能。

  真的真的,不信,你也听听,或许你小时也曾听到过。

  这些故事是从很遥远遥远的印第安传过来的呢,就是这本《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

  这本书是小开本,封面采用硬封面,摸上去手感非常好。翻开后,入眼的便是黑白插图。而后以一个小短文引出本书。那便是“只会讲故事,而这就足够了”。

  故事故事开讲啦,全书分为上部北美洲印第安人的传说故事与下部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传说故事,两大部分。

  故事中,有人与神的故事。比如神桥,大神造桥,两边人可以过桥。可是人类的本性贪婪让他们吵个不停。大神为了惩罚人类,把火种收了回去。虽说后来大神又给了人类火种,可是本性又岂是那么容易改的。人类最终还是受到了惩罚。据说神桥塌的地方是哥伦比亚石滩。有机会去的朋友,可以仔细看看哟。

  故事告诉我们,要言而有信,否则会受到惩罚。有点像我们所说的“人在做,天在看”是一样的道理。除此之外,还有河神和山神,泰因怎样拯救人类等等。

  故事中,也有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故事。比如乌龟与鹿。乌龟与鹿赛跑,结果聪明的乌龟凭借着人数众多,一步也没有跑,却赢了鹿。

  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开动脑筋,否则活活累死也干不出成绩来。这可真是血淋淋的事实。这个故事有点像我们听过的龟兔赛跑。除了这个,还有美洲豹与负鼠等等。

  书中,也有关于地理的故事。比如河流总往一个方向流,原来是乌鸦提议的,因为这样方便人逮鲑鱼。

  哈哈,这个故事最初以为得有什么科学原理来,结果发现故事竟然这么贴近我们的生活。是啊,水往两个方向流,鲑鱼产卵也麻烦。所以现在是鲑鱼逆流产卵。同样,还有化石山的来历等等。

  书里,还有关于星空的故事。比如仙后星座的来历,兄弟五人中的四人被巨人骗走质量好的箭后,被巨人杀死。最小的弟弟寻找哥哥,最终杀死巨人,发现竟然是一个巨型驼鹿。这张皮因为太大,被扔到天上。而星星从皮的窟窿里透出来,这组星就成为仙后星座。

  故事也告诉我们买东西的时候,要看质量,同样也要预防坏人。毕竟人心叵测。除此之外,还有太阳和月亮为什么吵架等等。

  这本《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是由刘锡诚与马昌仪共同编译。刘锡诚是我国文学评论家、民间文艺学家、文化学者。马昌仪是我国著名作家、民间文学家、神话学专家、《山海经》研究专家。

  书中还有插图。这可不是一般的插图,而是版画插图。是由北京某校的老师和学生共同提供的。我们从这充满稚嫩、充满童趣的版画中,不难看出,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着艺术的双手,每一个故事通过版画,相通相传。

  这本《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是《讲了100万次的故事》中的一本,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北欧,德意志,俄罗斯,法国,非洲,芬兰,挪威。喜欢的朋友可以看看哟。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五):《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讲述各种奇思妙想的人兽传说

  大多数人对于印第安的印象可能还只停留在美洲土著,或是被殖民被压迫的土地。噢,当然还有让无数人着迷的神秘的玛雅文化,毕竟谁能否认自己不曾在2012的时候等待过他们对世界末日的预言的结果呢。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其实是少之甚少,完全可以说这是一个活在历史文字里的名词。

  虽然关于印第安文化的文化创作也不曾断过,诸如《玛雅启示录》、《最后一个莫西干人》、《与狼共舞》等等电影,更是将他们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大众眼前,让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他们的文化发展。包括前一段时间网络流传很广的《最后一个莫西干人》的街头表演,也可以看出我们对印第安文化的热情从来不曾褪色过。 这样一个让人着迷的的文化体系,肯定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而展现这些魅力的并不仅仅只有影视剧创作,文字的记录同样至关重要。毕竟我们对玛雅文化的探索,可能很大程度归功于他们本身具有的文字记录,毕竟由于其他印第安种族的文字记录意识非常薄弱,导致后代的我们想要研究他们的文化都无从下手,只能在口口相传的故事里稍稍感受他们的过去。

  在这个时候推出的《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就像是及时雨一样,给我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在这本故事集里,我们可以看到,印第安人对大自然以及大自然伟力的想象。我们都知道,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人民都会流传一套富有自身特色的神话传说,并在这些传说中夹着着一些教义之类的内涵。有些想象放在世界范围内可能都会重叠类似,诸如灭世大洪水、从神的手中盗取火种、太阳和月亮水火不容之类的。也有一些想象仅仅只是结合地域特色生成的独一无二的传奇故事,诸如某些印第安人相信灰熊和神结合,生下的产物是人类的始祖,通过绳梯狐狸可以爬上云端,偷取月神的树木太阳,为人类带来福祉。 他们对创世的想象与其他地方的文化也不尽相同,甚至在他们自己流传的故事中也不尽相同。

  森林草原地带的印第安人相信,人是戈诺艾诺霍克从深坑中掏出来的,甚至在掏查马科科人时出了岔子,让他们成了林子里的猎人,过着八方游猎四处为家的游牧生活。 而在墨西哥的印第安传说中,身为兄弟的苏库尤姆和诺霍特萨克尤姆掌管着地球。老大苏库尤姆懒惰,掌权不做事,只愿意做一些惩治恶人的轻松活。而老二创造了整个世界和一切生灵,包括太阳月亮星星,还有玉米香蕉豆子等植物,最后创造出卡里西亚猿人、野猪人、野鸡人、豹人等,甚至他还用黏土造出了真正的男人和女人,这一点有些像我们国家的女娲造人。由此可见虽然地域不同,有些只是文化却能奇妙的相通。

  在这些故事中,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也一直都存在于印第安人文化之中。 其实我们在影视剧中就可以看出,印第安人种族繁多,且很多部族之间的语言也互不相同,信仰也不尽相同,不同总是会造成各种隔阂和争斗。他们虽然被归类为同一个大类,但就像不同动物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一样,同是身为人不同的部族之间也大多互为竞争者。动物们竞争是为了食物、生存空间、配偶等等,映射到这些人身上这些纷争同样存在。 并且由于人性独特的复杂因素,他们之间的争斗往往都是具有毁灭性的力量。

  在《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很善于将战争结果归于神的力量,家园破碎、火种熄灭等都是神为了惩罚他们不敬不和。而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祈求神的原谅,然后再次重蹈覆辙。终于有一天,内乱导致了外患,白人统治了他们的土地,流血也不能再避免。可是他们仍然会相信,有一天他们会在神的帮助下和白人和好,重新组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可以说是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印第安,通过他们代代流传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有些地方在我们看来很荒蛮蒙昧,但有些地方又让我们看到了他们高超的智慧。

  时间会让地球上的山川湖海都大变样,但是却不能改变故事在一代代人的流传中变得更加丰满。我们想要了解一种文化,历史遗留痕迹往往是不够的,尤其是通过文字描述出的故事,永远都是我们留给自己的瑰宝。世间万物都会消散,只有故事永远都会存在,并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变得越来越丰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印第安》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