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3》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07 04:57: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3》读后感100字

  《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3》是一本由胡定乐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3》读后感(一):那些不为人知的心理故事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压力,一旦承受能力稍弱,就有可能会遭受心理疾病的折磨,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心理变化毫无察觉,等到发现的时候,有可能就已经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不过近年来人们对于心理疾病的了解和接纳的程度也越来越开放,不再对心理疾病谈虎色变。于是,我们对于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也充满了好奇,在我的印象中,我觉得心理咨询师是一个神秘的、高冷的职业,其实心理学并非想象中那么高深莫测,只不过其诞生和发展于欧美国家,一些专用名词和术语,均是一连串就算费牛劲也很难记住的外国人名,再加上引入中国时间较短,尚未普及,以致造成了生僻高端之感。

  出于对心理学的好奇,想要深入了解一下这门学科,发现了这本《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3》。为此,我查阅了心理咨询师的定义“心理咨询师是指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书中通过心理咨询师欧阳子瑜接触的案例向我们讲述了一些专业的心理疾病,这让我们这些对于心理咨询感兴趣但又无法理解专业书籍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的机会。书中的第一个案例是一个女编辑,她常常会在夜里听到隔壁房间有男女说话的声音,给她造成很大的困扰,影响她休息。而事实上她只是病了,就如我之前说的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太大了,她因为公司实行了“末位淘汰制”而压力倍增,每天都生活在被淘汰的恐惧中,于是她患上了“爆炸头综合征”,每天都受着折磨。快节奏的生活总是让我们充满了焦虑和压力,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安排,劳逸结合,懂得适当给自己解压和发泄情绪,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

  另一个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女大学生,她的性格缺点导致了她与同宿舍舍友之间的矛盾,而后有一天受到惊吓,患上了一种怪病,她一直强调是舍友对她的报复,然而她是患有一种叫做缅因州跳跃的法国人症候群,而且目前为止并没有明显有效的治疗方法。一个花季少女最好的时光都要在医院度过,好在她转院之后,病情得到控制。 在这压力巨大的今天,我们应该多关注身边人和自己的心理健康,多运动,尽量不要让压力把我们压垮,让我们更好的快乐生活。

  《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3》读后感(二):灵魂罗生门

  心理咨询师在我心里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神圣又神秘的职业,因为很佩服他们能通过语言就能找到人心里的疾病并加以治疗。曾经我也有几次想过去尝试心理咨询师这条路,但是迫于种种原因以及自身没有勇气所以放弃了,不过对心理这块的兴趣倒是一直都没有消散。

  这次读这本书让我相比于之前更加了解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时而惊悚,时而紧张,时而新鲜,时而无奈,总的来说还是挺有意思的,能真正帮到人别人,他们感谢时的那种满足感与成就感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更别说如果解决了一般人解决不了的难题,那份自豪肯定是难以言喻的。

  书里一共有七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七个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有一个深受心理疾病烦恼的患者,而他们所得的病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病的症状也都是匪夷所思,只要一想到如果身边的人出现这种症状的话,鸡皮疙瘩肯定是免不了的。我专门把每一个病名都搜了一遍,结果还真的有,像爆炸头综合征,如果没看书之前听到这个名字,我肯定会以为是某个杀马特衍生出来的疾病。而查到皮肤蝇虫病时,立马后悔了,在书里看到的时候就觉得有些可怕,手贱一搜弹出来图片之后只瞟了一眼赶紧关了,建议心理承受能力低的还是别去搜了。

  心理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大话题,近几年统计出的抑郁症患者人数就已超乎想象,从故事来看,治疗每一个患者心理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聆听他们的想法,辨别其中真假。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就是坠楼罗生门事件了,当两个人各执一词,这时辨别孰真孰假就变得很难,再加上影响判断的因素可能是闻所未闻甚至根本就没有概念的原因,更是难上加难。每一个心理问题就好像是或大或小的罗生门,而咨询师就得凭自己的本事将他们打开。

  总的来说从这本书中还是能学到不少新鲜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绝对难以接触到的。最后提一点建议,我觉得心理咨询相对于其他故事来说应该要更加严谨更加逻辑缜密一点,虽然作者有说明这是在真实事件基础上加以改编的故事,但是不应该只是把问题抛出来夺人眼球而不去解决,就像第一个故事患者几次明确表示她听到了男女不可言喻的声音,以及第三个故事从摄像头看到患者在宿舍被什么吓到的问题,最后都被一笔带过也没有合理的解释,这样反而会有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吸人眼球的目的就显得太明显了,希望接下来能看到作者更加完美的作品。

  《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3》读后感(三):解密7种心理疾病的前因后果

  看本书之前没有看过前2部,直接看的这本。其实最主要的是对“心理咨询”这四个字吸引了。一直对心理咨询师充满了憧憬,感觉是一个非常高知也高回报的职业,几个小时的聊天就可以拯救一个崩溃边缘的人,一切似乎很简单的样子,但其实,像一些严重的病患,应该也需要很长的拯救时间吧。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的看书的感觉吧。这本书很好读完,在地铁里,一周的通勤时间就可以完成了。

  1. 关于本书的结构

  这本书的结构其实很简单,就像是主治医师打开了自己的收诊案例,将每个病患的案例都讲述了一遍,每一个病患的故事对应一个常见心理疾病,比如爆炸头综合征、YIPS症候群、病理性半醒状态等。通过对病患的故事进行描写和梳理,阐述病例的病理、病原、病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也最终给故事一个完美的结局,所以每个小故事看的都比较入迷,最终也豁然开朗,心想:原来还有这种心理疾病呢。比如第一个爆炸头综合征,如果不看这本书真的不知道原来有人会有这种睡眠障碍,如果不是碰到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大量的证据证明,恐怕自己真的会担心身边有什么地方塌陷了吧。

  这一部一共讲了7个故事,也就对应了7种病症。

  2. 关于情节描写

  作者对于病患的病例梳理,应该是本书的最大亮点吧,如果不是作者是个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一直提醒着读者,估计会把所有病患的故事都当成是悬疑片来看了吧,而且作者的描写手法真的是很生动,不管是面部表情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还是情节的推进上的埋伏笔。做铺垫等等,从头开始娓娓道来,完全是讲故事的心态,让你越看越入神,越觉得玄乎,比如第一个故事里,病患总是能听到隔壁老王家有女生说话的声音,知道是有女孩上吊死了之后,搬家后还能听到,按照中国人的封建迷信思维,肯定会想到女鬼缠身之类的吧;肯定很想知道女孩生前的故事,还有第二个故事里的病患突然间就不会说话了,还貌似自己创作了一些乱七八糟的语言。第三个病例里的公主病、还有奇怪的跟踪者这些故事,情节设计的都非常玄妙,让你一直带着悬念读下去,有时候八卦心里让你都不愿意去相信是心里疾病,最好有个更奇幻的结局。

  3. 关于读本书的收获

  如果非要给本书写一个中心思想就是作者通过讲解7个病例的“真实”故事使我们了解了“爆炸头综合征、YIPS症候群、病理性半醒状态”等7种睡眠障碍、心理紧张等精神和心理疾病,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3》读后感(四):心理、精神、幻想世界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这个层面,人类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人间冷暖、生老病死,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路线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就像万千流水线上的作品一样,总会有一些出现故障或者瑕疵,作为人类来说,当然也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不寻常的一些事情,让人不安,让人迷惑。

  人的心理状态,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存在,不经意间你可能就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至少在自己认知的接受范围内,认为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结论,至于产生这种结果的过程,人们一般都无意识的去回避或者淡忘;再就是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个领域就更加神秘了,那些千奇百怪的想法一闪而过,究竟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呢?无论是心理问题还是精神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未必可以分的非常清楚,那些模棱两可的思维纠缠着人们,使人们陷入各种无法自拔的痛苦当中,花样百出,有些让人伤心落泪、有些让人啼笑皆非,还有些让人冷淡麻木…

  由胡定乐创作的《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看到了第三部,这是讲述由于各种原因进而造成精神上的极大压力和心理上的各种负担的实际案例的作品,通过这些表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活在社会上各个领域的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现的状况,总体上来看: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过去的年代,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社会节奏比较缓慢,相应的问题和状况还没有得到突出的体现;但如今的社会发展非常迅猛,节奏极大提升,各行各业,社会压力普遍较大,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剧,人们的思维也跟着迅速转动,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快且很好的进行适应,偶然性的事件层出不穷,人们根本无法掌控,进而出现很多精神层面、心理方面或者两方面同时具备的案例,这不仅严重影响人们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也会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带来困扰,所以,心理医生、心理辅导、心理治疗以及精神科、精神病院等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得到重视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书中,我们见到了很多非常罕见的病症,像“爆炸头综合征”“外国口音综合征”“缅因州跳跃的法国人症候群 ”“病理性半醒状态”等等,这里面其中有些病症已经有了完善的治疗手段,但有些还在摸索当中,还需要治疗方式和时间的沉淀,未来,也许还会有新的“综合征”被发现,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以及所在的行业能够持续被重视和发展,及时跟上社会的发展,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3》读后感(五):咨询师的奇遇

  拿到书,看到那个奇特的封面设计,与书名的内容同频,是够怪的,延长的手指,红色餐盘和红色筷子,象征着什么?让读者的视觉感触象天上的云朵一样,任你想象成什么样子,只要你的想象力够丰富……

  怪诞,指怪异无稽,荒唐离奇,与普通事件相比不普通,与众多相比极少,大多是人们不曾经历过,不曾看见过,甚至不曾听到过。如物以稀为贵,还可以把带有某些害怕成分的事情说成,事以稀为怪。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小说的形式把心理咨询中遇到的典型怪诞事件展现出来,如侦探柯南侦破扑朔迷离的案件一样,故事中充满着悬疑、曲折、惊险和斗争,考验着心理咨询师的智慧、悟性,功力,某些方面甚至超出一位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能力范围,让咨询师跳出心理去看来访者的生活事件,跳出世俗去审视来访者的心理世界。

  这些怪诞事件放在心理咨询领域,绝对是颠覆人的认知的事情,心理咨询涉及的问题大多是普遍的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其他更严重的神经症问题都会转介到医院精神科,由心理医生去治疗。而此书中的七件不同寻常的故事,如一部惊险刺激的小说一样,故事中的主角是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和咨询师,配角是与来访者相关的同事、家人、陌生人,还有咨询机构人员,与咨询师相联系的老师、同学等,这些主角和配角、那些离奇的精神病症和心理问题,还有纠缠着来访者内心的那些“结”,导演着一幕一幕、一页一页、一场一场扰动人心的蒙太奇。

  不管怎样离奇,不管怎样荒诞,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关系,离不开情绪与认知,这是生理疾病与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无人可以与此割裂,无病不与此有关。

  “隔壁房间总是传来奇怪的声音”看似象古老的封建迷信鬼故事,然而却在述说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隐喻的感情,痴心的相守,难道不是人们向往的吗?“一夜之间突然丧失语言能力”不是在讽刺迷信的神神道道吗?不是在向读者展现父母对孩子学习的过人期待吗,以至传染了老一代人,用曾经的“信仰”方式尝试改变孩子的智商和学习行为,这样的方式在社会上依然存在,而且某些地方还盛行,值得社会深思,值得家长反思。“一个反转不断的坠楼罗生门”,曲折离奇,不同观点,万种猜测,对楼的邻居,坠楼者女儿,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一切心理问题都源于关系问题,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领导关系、朋友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

  人,都逃不过千丝万缕的关系网络,或支持、或依赖、或帮助、或鼓励,这是人生存的动力,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3》读后感(六):不是心理,而是悬疑

  

《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 这是一本系列丛书。这本书的故事是通过一些比较怪异的事件来解释一些心理学上的疾病。虽然说我没有读过这个系列的前两本,只读第3本也并不影响阅读的快感,仍然让我觉得十分有趣。

这本书的内容是由一个一个案例组成的。一开始看楔子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的内容是由真实的案件改编的,但当我读到后面之后,我发现这些故事应该是作者自己创造的。或许这一些心理学的疾病是真实存在的,而这些故事是从这些疾病上引申出来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每一个案件给我的感受都是十分诡异而且有趣的。心理学一直是我们认为比较深奥的学科,但在这本书中,心理学其实并没有占主要的地位,我认为主要的其实是每一个案件中,充满悬疑诡异的氛围。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能感受到每一个案例带来的震撼和趣味性。看书名你可以以为是一本心理书,但读完这本书,你可以发现这是一本悬疑故事。 整本书中一共有7个案例,有好几个案例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其中。第一个案例,31岁的女编辑听到奇怪的声音,就把我吸引住了。原来一切的原因并不是出自别人,要是女编辑因为工作的压力,患了精神上的疾病。还有一个案例是27岁的女作家,一直觉得有人跟踪自己,并且家中的宠物莫名被杀害。最后才发现原来也得了一种精神上的疾病。从这些诡异的案件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不太常见的精神疾病。也提起了我们的兴趣。 这些悬疑诡异的案件在我看来应该是虚构的,因为在看作者介绍的时候,我就知道作者是自学精神分析学,并且是一位悬疑作家。所以作者把他所学过的心理知识和悬疑故事相结合了起来,展现出了这本书中的每一个事件。虽然我知道这些案件都是虚构的,但是读起来仍然让我觉得津津有味。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的魅力。 最后我不得不说一下这本书的设计。这套系列整个设计我觉得都非常不错,似乎都离不开眼珠,这样的眼珠设计也成为了点睛之笔。而这一本封面上诡异的氛围,也让我觉得非常贴合故事的内容。这也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一。有机会我也会读一读这个系列的,其他两本书,感受一下这样的悬疑诡异!

  《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3》读后感(七):heart.

  看过很多,有真实心理案例改编的故事。看完这本书之后,真的是背后一凉。许多病症如“外国口音综合症”“可卡因幻虫病”“孟乔森综合症”等等这些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心理疾病。看完这本书之后,不仅见识到了更多的病症,还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总归是不错的。 先来说说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的个人感受。 1.真实震撼的故事吸引着我,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可卡因幻虫病”。这是一个美女变怪物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女子在至于完成皮肤蝇虫病之后。碍于心理障碍,再加上药物的不合适使用。最终导致了认为自己皮肤里还有虫子。最后进行的一系列令人迷惑的,恐怖的行为。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读完这本书之后久久不能释怀。这是一部关于病态的爱。 2.故事剧情的文字艺术化,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认为是类似病历记录单之类的书,一本有一个一个悬疑小故事组成的书。现在看来猜对了一半。你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一部穿插着悬疑的故事小说。以“我”为中心的心里诊所的故事。前后没有联系是不可能的。“我”和张哥的故事也很吸人眼球。不管怎样,我还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不管从他多种的表达方式来看,都是还可以的。 3、有一些人怀疑这书中案例的真实性。认为这些故事可能取自于生活,但是为了出版,进行了大量的更改。使其更具有吸引力。我看完了之后,的确很颠覆认知。但这些奇怪的病例也不是不可能的。很奇怪,但是很合理。这个世界中有我们看不到的一面。更令人颠覆。就如封面所说:精神病人眼中的世界和你不一样! 就这本书的内容来说。心理学专业的朋友们,可能要气愤了。因为这可能不是一本大量专业化的书,更像是故事类型的书。虽然说没有那么扣人心悬,令读者带入到了这个世界,沉迷如此,这些奇奇怪怪的案例就足够令人颠覆了,蛮有意思的。

  我还蛮喜欢这本书的楔子〔心理学并不是一个门“虽然听不懂在讲什么,但是感觉很厉害”的学科,心理咨询师聊天几小时就能把一个颓废边缘的人拉回来+国内还没有完全普及 造成的现象〕确实是如此,心理学不是什么nb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一定要谈下全书最令我着迷的地方〔一个反转不断的坠楼罗生门〕故事里的母亲是一位“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患者。在不断伤害孩子和不断“关心”治疗当中循环往复着。孩子是经历了什么故意让小偷推自己的母亲下楼?又是怎样听到母亲醒来而慌张不已?开始我还以为是孩子的心理问题。故事的真相的确令人意想不到。故事的结尾也非常有意境〖此时此刻,我只想安静地感受这一份属于我自己的阳光〗。

  让我失望的是 本来刚开始看的时候是想观摩一下咨询师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施展的一系列“招数”,最后发现沟通过程也只是轻描淡写。不过能看到到离奇的故事,也是很有收获的吧。

  《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3》读后感(八):《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恐怖的大脑

  略显惊悚的封面这是一本非常难以确定类别的书,是悬疑小说?是真实的病例记录?抑或是科普?

  有人质疑这本书里有关精神病人的故事是否真实?我觉得是真的。因为曾经听脑神经学家说过,人类大脑里的传导束抻直了能够绕地球好几圈,又说现在发现人类大脑疾病几百种,但是找到治疗方法的却只有几十种而已。所以说,大脑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就导致我们在遇到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时会感觉很神秘,甚至有些恐怖。

  “爆炸头综合征”听过吗?“外国口音综合征”听过吗?还有“病理性半醒状态”、“缅因州跳跃的法国人症候群”、“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Yips症候群”以及“可卡因幻虫病”……我想也许很多人跟我一样一个都没有听说过。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有一个非常大的感悟就是:专业的事情还得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书中的“我”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心理咨询师,他像一位医生一样根据病人的情况给出治疗方法,又像侦探一样从多个角度去发现诱使病人发病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去进行治疗。在现在的中国,其实很多人对于心理疾病还是持讳疾忌医的态度。如果听说周围有谁去看心理医生,多半会在背后给这个人扣上“精神病”的帽子。从而导致本来可以顺利治愈的小病被拖成大病,最后导致严重后果。然而从本书中我发现,很多精神上的问题其实最终还是归于生理上疾病。

  比如其中提到的十岁男孩罹患的“外国口音综合征”。十岁小男孩一夜之间无法正常说话,说出来的话谁都听不懂。奶奶说他是中了邪,请“法师”给他去除“脏东西”。但是后来经过“我”的诊断,发现男孩是由于去庙里拜拜的时候被钟撞了头从而损伤了语音控制神经,这才引发了这个病。最后小男孩到医院接受了一系列的治疗和康复,同时也回到了学校正常学习。

  很多人总是认为心理咨询是形而上的东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是我觉得如果你碰到了“我”这样的专业正规心理师,心理问题一定可以迎刃而解。

  当然也有一些心理上的病症纯属在心理上的扭曲变态。比如书中讲到的我认为最最恐怖的一个故事,就是那位罹患了“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的母亲。这是一个非常悲惨又血腥的故事。我在这里就不剧透了,等你们自己去发现。总之就是一个“爱你爱到杀死你”的故事。

  所以,这不是一本故弄玄虚一惊一乍的悬疑小说,它能够让我们在得到阅读快感的同时了解到正视心理问题、及时治疗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期待续集。

  《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3》读后感(九):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我对心理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心理医生(咨询师)也有着崇高的敬意。总觉得他们是一个很神秘的职业。通过与你的谈话聊天,就能从中洞察你的心里所想。

  看过的书、影视作品也有很多涉及此题材。像《催眠大师》摇一摇钟摆,打一个响指,就将你带入深度睡眠,和你一起走进你的童年,走进你的过去,走入另一个你愿意或不愿意的世界;我也曾通过微表情、重口味心理学等通俗普及性的作品去尝试解读他人内心,但实在有如赵括的纸上谈兵不得要领。

  与这本《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相比,大概高铭的那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类似题材吧。那还是几年前读过的书。里面都是作者几年间遇到的实例,虽然那些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引起过争议,但我对其中的一些观念、一些预言很有认同感。

  真相是什么?什么才是真理?有时候,谁能说得清呢?就如同哥白尼的日心说与当时的宗教不相适宜,遭到恶毒咒骂并最终惨死在火刑架上。

  一些我们看到的怪诞事,我们不能理解的事,又有谁知道究竟是我们眼中的他们怪,还是他们眼中的我们怪呢?我们只是看到了两种不同的世界吧。

  这本书,作者以一个心理咨询师欧阳子瑜的身份讲述了七个故事,其中有每晚临睡前就会听到隔壁发出奇怪尴尬声音的单身女孩;有去了一趟湘西后就会突然昏厥形同蜡人、并然而丧失了语言能力,只会说些怪语的小男孩;有总是幻觉有人跟踪,会迫害自己的女作家;有要通过割伤自己自残来保持成绩的运动员……

  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人感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但同时也感到,身为一个普通人才是幸福。

  在当今这个社会,或许都为生活所迫,没有了几十年前的铁饭碗,每个人都要不停地奔波,甚至连小孩子都不能幸免,家长要求他们从小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生活的劳碌让人无暇去关心自己疲惫的内心,即使事业有成也难抵心灵的空虚,更何况有多少人每天都处于为了生计而披星戴月呢?那是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疲惫!

  想当年,我们还为“哥哥”的纵身一跃而震惊,看现在,抑郁几乎已成了日常再普遍不过的一个词,名人名星,亲朋好友中,患上了抑郁症的越来越多,虽然他们的症状或许没有书中所述的那么离奇,但究其根本,这些大多都是心理压力过大后产生的效果,要说心理问题,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那么一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本书作者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笔,在子瑜与张哥的嬉笑互动、与安大美女的暧昧暗恋中,为我们讲了一个个怪诞离奇的故事,揭示着一个个痛苦的经历与纠结的心灵。

  凭着对心理学专业的高超技能,子瑜精心为他(她)们医治,有的恢复了往常,但仍有以失败告终的案例。心理问题是一个比较玄妙的问题,可能目前还不能完全被破解。

  心病也须心药医,或许,他们需要的更多还是爱吧!所以,我们还是更多来关注心理精神的健康。当我们遇到一个患有精神类疾病的人时,不要害怕,给他们一个微笑,付予爱与关怀,因为或许我们的亲人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人;当我们不幸也成为其中一位时,也不要害怕,相信世界是美好的,生活中充满着阳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3》读后感(十):《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3》:细思极恐的心理疾病!

  曾有段时间,我被网络中的广告忽悠着内心颇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然而因为漫天的培训费,我退却了,确实因为财力不支,自然也因工作生活平衡不开,我无法顺心实意追逐自己一时的兴趣。在我接触的学生中,也有很多人对心理学科非常感兴趣,立志以后专研此行业。在铺天盖地的影视剧渲染下,心理类确实引发了别样的风气,我们不知是真因为想要探索人类心理疾病,还是只因为其高深莫测而动心,无论是何人都能够在心理领域体悟出哲理性思维。

  在我接连生育两个孩子间隙,因为跟公婆居住在一起,时常遭受指责抱怨,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不再像起初那样开心快乐。两度被逼成抑郁症的我并没有像网络上盛传的案例一样自杀,但是也亲身体会了那种濒临死亡的感觉。待到后来因为吃了一些治疗抑郁症的药后,配以我看了很多书籍告知自己太在乎别人的只言片语,纯属自残后,我的病情才有所缓解。时至今日,我始终不认为我是有心理疾病,但是我确实因为他人的言语而变得歇斯底里,容易哭的撕心裂肺,无论是否是他人缘由,我也深刻意识到我不能够将自己永远埋于黑暗之中。 以前经常看一些心理类的书籍,总觉得那些书只是没有感同身受之人运用一些所谓的专业理论进行研究受害者,这让人深觉自己是被试验的小白鼠,完全没有认同感。看多以后,总结出一点就是这类书籍要求你要承认自己患有心理疾病,只要承认一切皆有治疗举措。我始终认为患有心理疾病之人,只是比常人的承受能力欠缺些罢了,这并不能将所有事情根源全部归咎于受害者,身边亲人朋友很多时候是促成病人心理疾病的诱因,只是正常人不会承认这一点罢了。

  一:如果我说,或许你也得了病,你会不会不相信? 我们与疯子之间的区别只有一线之隔。在这个越来越物质的社会,许多人都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有些仍在奋力前行,有些自我抵抗,有些摇摇欲坠。 没有看过胡定乐的系列心理书籍,唯独看了一本《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3》,我完全被其中的案例震慑住了,因为案情发展的很奇怪,好在大部分都成功治愈,让我颇为欣慰。在处理各种案件时,有件关于婆媳之间矛盾的问题,我思绪万千。北京朝阳区的小永因为假期居住在奶奶家然后因为迷信问题,据说一夜之间丧失了语言能力,只会叽里咕噜说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语言。在这期间,他的奶奶一直让他母亲给孩子去拜大师,还三番五次数落孩子母亲,致使孩子母亲特别生气,口不择言。

  双方的职责,为什么总是晚辈认错才告一段落,事情最终以小永妈妈的妥协结束,小永的心理疾病也在医生的治疗下很快痊愈。在我看来,无论是何种疾病只有成功或者失败两种结局,只是因为我个人的一些经历加上看过这个案件后,我思索起人性问题。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教育孩子,未来无论长辈做了多少过错,晚辈必须认错,这样生活才能够重新开始。这跟我们接受到的一贯教育理念有所违背,为何老人之错,最终因为年轻人的道歉才结束尴尬局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当心理咨询师遇到的那些怪诞事件3》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