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剧作集:第二辑》是一本由赖声川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6,页数:1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赖声川剧作集:第二辑》读后感(一):以相声说旅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刚刚看完了赖声川的一部话剧作品《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书籍的装帧很有创意,复古节目单,手工黏贴工艺,掀开节目单可以看到下沉封面。这部作品的两个主角名字很有特点,一位名叫吕仁,谐音像是“旅人”;另一位名叫程克,谐音像是“乘客”;他们的名字就像注定要旅行,他们一个是追求极致享受的六星级旅客,一个是以随性旅行为目的的背包客。剧情就从他们俩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因为一场“个名”(一个据说在台湾实习过的服务员的不标准口音,说是当地因为槟榔涨价展开了一场无装革命)被困在同一家酒店的相遇开始,他们两位都是旅行达人,都有着丰富的旅行经验,这次相遇的经历让他们对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故事围绕二人在旅途中的回忆展开。
从两人不同的旅行角度交流中反映出当代旅游文明不好的现状。最负盛名的就是“旅行三步骤”: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更胜者由于时间太赶还会直接在景点撒尿,这里说的是不文明的随地大小便,景区都是有公厕的;还有在景区景观上留下“xxx到此一游”的破坏行径;有的旅游团会在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威胁游客购物等等。他们还指出出国旅行的一些土豪游客,不懂装懂的在名餐厅点餐,乱买一气,妄想把卢浮宫买下来,甚至看见什么都想往家里带,不管什么都占便宜的现象。其中他们说到去印度的旅行经历,感觉更糟,那里环境脏乱差,还盗窃盛行,什么东西都偷。书中两人用诙谐的语气,现场模仿动作,把这些情节表现出来,其中还有一个表演细节就是,当他们在旅行中觉得丢脸的时候,会突然说日语,假装是日本人,好机智的说。那些丑陋的现象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提高礼仪文化的学习,体会旅行的意义,旅行是当代人日常休闲和放松的一种方式,可以让我们开拓眼界,看到很多不同的风景,很多不同的新鲜事物,了解他们蕴含的故事,而不是拍张照片就算旅行。 这是场以“旅行”为主题编织出的全新的相声作品。书写两位旅行达人,各持不同的旅行哲学,互相比较各自“极致”的旅行经验,用抬杠的方式表演,让读者仿佛可以看见画面,很生动。
《赖声川剧作集:第二辑》读后感(二):人人都有宝藏,你是不是通过他人这个镜子看到了自己的倒影?
如果你突然中奖1亿元会怎么办?你要用这些钱干嘛?你会对现在的生活做怎样的改变?如果不幸被告知这个中奖的信息是假的,你会有什么感觉?
台湾表演工作坊创始人及艺术总监,上海上剧场艺术总监、乌镇戏剧节,常任主席、发起人、评委会主席,创意理论学者(著有《赖声川的创意学》),曾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及加州伯克利大学。
最早接触赖声川是从他那本《赖声川的创意学》开始的,看那本书是老师推荐写文案的系列书里的一本。看了那本对他那个理论梳理的立体图印象深刻。你会觉得,一个逻辑思维的内部结构,其实是梳理流程和信息,逐渐提炼精简的过程。这有点像智慧获取的过程,由繁到简,由粗到细。
这本《隐藏的宝藏》是他的第二个专辑里其中的一本。讲述了一个即将被拆除的剧场里演出过程中发生的故事。除了日常演出遇到的问题,比如吊杆不好用,幕布放不下等,还会有开发商进来强制植入做广告,对于剧场将要被拆除,保洁阿姨一贯如一的认真,馆长的恋恋不舍,以及导演和演员之间的互相不满以及发现那满满一墙的美金后各个形态等等,都让这个剧产生了很多张力。
1.生命中的戏谑可能是你看到了,却不一定是看到了真相。
一群人演戏的同时,却意外发现墙上有很多的美金。而馆长为了找到这些钱,几乎把整个馆都装修了遍,还没找到,也为此等待了很多年。于是,围绕这些美金是不是真的,到底有多少,怎么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每个人的理由各不相同,甚至他们还设想拿到钱后要过怎样的生活。直到他们发现最后是道具,是加钞,而背后这些东西是一个剧团演出的道具,他们在战争年代不顾生命安危仍然要坚持演出,为了心中一腔热血,为了纯粹的热爱。
这一墙的假美金,让我们看到了众生相。它是照妖镜, 是炼金石。它可以买来很多东西,却买不了爱,无私的爱。它可以让你殚精竭虑,铤而走险,也可以让你看到比金子还珍贵的热爱。这个墙里埋藏着一个剧团的场刊。是对那个国难当头物价奇居,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个让很多人用生命捍卫的地方。看完觉得很受启发。
心经里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间道场,镜花水月,到头来都是一场虚空。作者用一墙的道具假钞来显现众生的荒诞不经,这个宝藏其实每个人都有,都潜藏在内在,有的明显,有的隐藏。
2.设计很有特色裸脊装,封皮下是手稿,摸起来很舒服,很轻巧便于携带。
整体是剧本对话的格式,排版也不错,字体看起来没有那么累眼睛。
这本书对于你看懂人性,理解心经有很多的帮助。
《赖声川剧作集:第二辑》读后感(三):《千禧之夜,我们说相声》,赖声川大师给我们展现文化的传递
偶然看到这本书,就被它的外表所迷住,《千禧之夜,我们说相声》其实只是赖声川剧作集:第二辑的第6本。
《曾经如是》,《玄玄洞捌》,《隐藏的保障,《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这一夜,Women说相声》,《千禧之夜,我们说相声》,《台湾怪谭》这七本书构成了第二辑。
其中《千禧之夜,我们说相声》是2000年的时候的一场演出,在当年12月29日,在台北城市舞台表演的相声集,此外还在2002年3月26日的时候,在北京北剧场演出。
透过一系列传奇的表演,还有角色的安排,让人们对过去的思维变化有了新的见解。
乐翻天,还有皮不笑,此外还有贝勒爷。他们或是两个人,任意搭配就能够演绎出一场只围绕一个词语,美,或是一个主题,千禧,就能够展开很漫长的讨论。
这个讨论的过程就是思想的碰撞,也是思维的交流。通过幽默的言语来让观众捧腹大笑,又能够促进思想文化的流传。
对于美的各种解释,贝勒爷叫自己笼中鸟的时候,那种心情,那里面的故事可谓是一大箩筐。
其实每个相声,都是想让人笑的,但是在我们快乐的背后,我们要思考,人们对话的深层次的含义。
并非肤浅地看了,笑了,就不了了之。其实相声,也是一种文化,是思想的传递。
赖声川大师,通过舞台剧的格式,让相声和传统的文化相结合,表面上看是相声,而实际上又加入了舞台的效果在里面。
此外,我们看看这第二辑的设计和编辑,都是非常讲究的,比如传统的印刷方式,古朴的封面装饰,可以品读,可以休闲,更可以收藏。
不厚,不宽,放于手心的感觉,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这样的设计是很人性化的,也是文化的遗传,更是赖声川老师的思想的继承。
每本书的封面都有赖声川老师的手稿,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导演,会有很深层次的讲究。
并非肤浅地讲相声显露出来,事实也并非如此。
从一本书,我们可以看出来,他的做事风格,乃至于他对生活的严苛,这不是仅仅是从书里表现出来,更能够从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显露出来。
于是我们拜读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尊重他的思想,尊重他的文化涵养,所以我们如果要修身养性,那么就从读一本赖声川的相声书籍开始吧。
《赖声川剧作集:第二辑》读后感(四):《这一夜,WOMEN说相声》——我去2005年
2020年的我拿着这本书,仿佛偶然间得到了2005年1月14日的话剧票。
剧目的名字听起来很奇怪,《这一夜,WOMEN说相声》,导演,赖声川。赖声川是谁?2005年的我还不太知道。彼时我正在适应新的学校,为了几年后能考上一所正经大学而三心二意地假装努力着。我的理想渺小又远大:说自己想说的话,唱自己想唱的歌,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过2020年的我,当然知道赖声川是谁——这十五年里,我知道了许多东西——迄今为止唯一在现场看过的话剧也是他导演的话剧,讲述台湾眷村故事的《宝岛一村》。
而今拿着这本中信出版社刚刚出版的《这一夜,WOMEN说相声》,我甚至在想,错过的能重来吗?对于观者、读者来说,剧本之于剧场,就像是日记与日子本身的关系。在看过剧之后阅读剧本,可以让昨日重现;而只通过阅读剧本去构建整个剧场,则实在太需要想象力。
开篇我就不喜欢。
减肥美容产品的大型酬宾晚会,晚会两位费心打扮的女主持正为了那些美容产品花枝招展地大打广告。美容、美白、除皱、抗老、养生、增高、丰胸、提臀、瘦腿……这么浮夸的吗?果然,以WOMEN为主角的故事总是不能免俗地把美貌放在第一位啊。而剧中美容公司的创办人所倡导的理念居然是“随心所欲做自己”,好好笑,2005年的我都知道想要“随心所欲”,只是与这里的“随心所欲”好像差了十万八千里。我想起办公室的小姐姐们,双十一的时候囤了许多心水了很久的昂贵护肤品;还有的小姐姐总觉得自己还不够瘦,即使体重根本不到50公斤,在我看来简直是一阵风就能吹倒的样子。
继续读下去。
一位从没出过场的“周方氏”老太太改变了气氛和走向。借着她的孙女的叙述,老太太的脾气秉性慢慢地呈现出来,间接地也让两位衣着光鲜的女主持跟着孙女的故事,话题越跑越远。孙女说,老太太裹着小脚骂邻居,骂新闻里兴致勃勃播报灾难里死亡人数的记者,骂市政,骂战争和命运。在这位奶奶的世界里,其实没有男人比她强,但是她却在男人的世界中发挥不了作用,“了不起当个有渠的泼妇骂骂街,给男人一点话题”。她对宏大的话题没有兴趣,对漂亮话嗤之以鼻。她说男人谈起战争都是谁打谁比较厉害,女人谈战争,谈的是儿子,是丈夫,是炮火下没有名字的牺牲品。
在一场减肥美容产品酬宾晚会上说起周方氏老太太的故事,简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荒谬地碰撞在一起。一边是浮华喧闹的“美!美!美!”,一边是明明沉重如铁,却又飘渺如烟的历经一个世纪的流离命运。
假如周方氏老太太真的来到晚会现场,一定会把这晚会痛骂一顿。可是……我们好像每天都处在这样的晚会现场啊。今年推出的新款眼霜比去年的又增加了抚平细纹的珍稀成分;瘦下来,就可以拥有令人欣羡的爱情;丰胸,拥有傲人的事业线;整容,开启属于自己的明星之路,嫁入豪门不再是梦……
邻居的小孩考了一百分,是因为人家妈妈在家做全职主妇,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照顾的很好;楼下的女主人挣钱比老公还多,又有颜又有钱;楼上的女儿乖巧听话,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好像只有自己,脸色蜡黄胸部下垂,拼死拼活的打工人养着每天都写不完作业的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时候才能没有愧疚感地给自己买一瓶神仙水。
女人啊,好像长久以来都习惯了依附在各种身份之上:女儿,妻子,母亲,顾客,唯独忘了自己。女人啊,好像长久以来也都习惯了拘泥于社会审美所要求的框架:要爱情,要美丽,要相夫教子生儿育女,要品牌包包和高档化妆品。各色商品和道德束缚扑面而来,我们最终被半推半就地塑成一件物品,还以为这是我们“随心所欲做自己”的样子。木心说中国人有非常大的可塑性,也因而被塑坏了。要我说,女人才是被塑坏了。
最近几年女性的声音已经能够被更多地听到,我们以为是时代进步了,人们的观念转变了。但其实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有像周方氏老太太一样发出声音的女性,比如《亲爱的安吉维拉》和《沙漠之花》;也永远都有声音被淹没的女性,比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和Me Too运动中所代表的从前没能被好好倾听的声音。即使是周方式老太太,也很难让人想起,她本姓方,不姓周。她有自己的姓名,但我们无从得知。
剧的最后主持人望向“坐在场内四楼的周方氏老太太”,那一瞬间我的想象力也把我置于观众席上,而几排座位中间就有这样一位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用沧桑而平静的目光,看着舞台上发生的一切。这又绚又烂的世界,会让她作何感想呢?这幻想中的目光,让我想起里尔克的《沉重的时刻》: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望着我。
赖声川能在十多年前以男性的身份站在女性的视角写出一部这样的剧作,实在不易。毕竟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很少有人能对他人的悲喜感同身受。如果2005年的我看到这部剧,那一定会是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记忆;而如今虽然错过了剧目,感谢还有剧本,让我即使无法置于舞台的光下,却还有机会通过剧本感受那一缕光。
《赖声川剧作集:第二辑》读后感(五):智慧与方法:千禧夜,我们说相声
2020年10月24日,在北京大麦•超剧院听了赖声川导演的《剧院是一场多角关系》,赖老师关于“智慧与方法”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
“有的作品你觉得很酷很厉害,但是似乎什么都没说,这就是智慧不够;有些作品你觉得很深奥,但是你没有完全看懂,这就是方法不够。”(大意)
让我一下子对我最近某些模糊的概念有了确定的理解:有很多作品有酷炫的设定,但是其内容或拖沓、或浮于表面,是完全无法支撑设定的,而设定仅仅成为了宣传的噱头。这些都是智慧不够、内核不深的表现。
所以赖老师在后来回答“有什么作品、思想影响了你”的问题中说到“曾经也接触到很多主义,觉得很厉害,但是慢慢发现它们都只回答、论述了人生的某一个面……我们要追求永恒的价值,所以现在更倾向于看哲学、佛法等等……不要把时间花在那些可以当作打发时间的事物上。”(大意)
最近我一直在坚持阅读不那么好的作品,会看那些2/3甚至整本不好看的书,我想确认是不是真的这么烂或是到最后是不是有惊喜。但是1/2、2/3都无法令人满意,其实已经很难被认为是好作品了。
所以在活动之后回家的路上,我立马把一本读不下去、一本到1/2都没有特别好的书放弃了。因为有一些作品更值得我们花时间。
比如《赖声川剧作集》,比如《千禧夜,我们说相声》。(这个引入真的好做作啊我hhhh
《千禧夜,我们说相声》。
第一次读的时候就很喜欢,但当时是模模糊糊在讲自己关于结构、关于内核的理解,今天听完赖老师关于“智慧”和“方法”的理论,我意识到他在作品中遵循了他的定义,这是一部既有智慧、又有方法的作品。
《千禧夜,我们说相声》有两幕。第一幕在北京“千年茶馆”,时间设定是1900年12月31日;第二幕在上海(台北)“千年茶馆”,时间设定是2000年12月31日。
第一幕的“老佛爷与小艳红”,台上是云中鸟(贝勒爷)和皮不笑,各说各的故事,形成了两条线。
当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云中鸟去紫禁城接老佛爷,而皮不笑去接小艳红;老佛爷走之前要赐死珍妃,而小艳红要去找自己和皮不笑的定情信物;云中鸟送走老佛爷,自己又折回去抢紫禁城的宝物,而皮不笑来到千年茶馆带走相声的日常。最后他们在桥上相遇,云中鸟觉得皮不笑是土匪,皮不笑觉得云中鸟是洋匪。
皮不笑 (小艳红声)“哎呀,哥哥,不行,我忘了带你上回送我的戒指。”贝勒爷 (老佛爷声)“大家伙儿等一下,老佛爷我忘了把珍妃丢到井里头去了。”贝勒爷 ……我再赶紧冲到右手边的军机处,套上薛仁贵的金钟罩、楚霸王的铁布衫,扣上一个万历五彩龙凤大盘!……皮不笑 ……我再出将入相的布帘灰纱一抖,再把那讲过千遍万遍的相声台给扶正……这里的两线并行,作为一种方法,让我们更直观看到阶级,看到罪恶的、真诚的,看到那个时代,也从那个时代反观现今。而将方法做到极致,本身就是智慧的一部分,是智慧的体现,因为方法是为内核服务的。
这里的工整,不是呆板,而正是功力的体现。
第二幕中关于内容的虚无、良心、战争之中谁是赢家的讨论,让我们看到我们这个时代内容的虚无、延伸到内心的虚无,去反思社会事件以及个人的良心还有心性的不稳定,也让我们意识到战争之中没有赢家,我们都是输家。等等等等。
皮后 《仲夏夜之梦》谁赢了?乐子 梦赢了。皮后 《包法利夫人》谁赢了?乐子 人赢了。皮后 《霸王别姬》谁赢了?乐子 姬赢了。……皮后 ……“中日甲午战争”谁赢了?乐子 ……日本赢了?……皮后 战争赢了。乐子 啊?皮后 听清楚,后面的一定打赢前面。……皮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谁赢了?乐子 大战。皮后 您通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谁赢了?乐子 大战。皮后 八年抗战?乐子 战争赢了。皮后 韩战?乐子 战赢了。……开始与结尾,不仅仅在讨论同一词语中的输家赢家,也在探讨更大尺度上的、历史前后的输家赢家,未来会打败现在,是更好还是更糟呢?
在这一出借古讽今、借今论古的剧目中,或许我们不仅仅其中的现代人,我们也是未来的古人。这样的循环,也在趋近导演所设想的永恒的价值。
在阅读体验上非常相声,虽然看的是文字,但是脑内真的有声音在说相声。
非常好笑,好几次笑到拍大腿。比如“笑朝”中满满的谐音梗。这个朝代里动物会笑,因为鸡飞狗笑,自然界会笑,比如潮笑(嘲笑),这一出关于“笑”的戏,最棒的谐音梗在最后,不剧透,真的很好笑。
但是在其中也是笑中带泪,因为整场戏有很明确的批判意图,因为这份内核而苦笑、悲凉。
装帧真的太棒了。
感谢!剧院沉浸式装帧,收录复古节目单。
硬壳封面印有赖导手稿。
裸脊装帧便于360度翻看。包括装帧、内文排版、纸张等等,赖导说很适合真正将这本书带入剧场,作为演员的剧本。
将七本剧本放在一起又可以看到书脊上的拼贴喷涂,是《千禧夜,我们说相声》中“玩意儿”的角色画像。
看到好的作品,见到赖老师本人。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