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赖声川的创意学》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13 03:3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赖声川的创意学》的读后感10篇

  《赖声川的创意学》是一本由赖声川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一):这大概是本哲学

  与其说它在讲如何创意,不如说它在讲如何从哲学、从佛法建立观念以及找到方法

  创意也好、获得灵感也好,问题都归根于哲学上的方法论

  差的那一星是因为它的不够直白和迂回,或许会让想一蹴而就找到创意方法的人觉得“这尼玛写得啥玩意儿!”

  但它启发意义很大。值得细细品味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二):褪去标签真实

  开始叙述部分有点沉闷,中间部分例子叙说创意部分很精彩,其中去标签还原事物本质即如是论以及因果论:性格饱满人物自然会在情节中跑起来,小说水到渠成这两个方法最深刻,结尾部分感觉又陷入沉郁。

  ①不要带着已有的情绪去看待事物,有失偏颇

  ②静心,静以修身,用心感受

  ③敏感捕捉生命迹象敏锐观察

  ④充实生活材料库,有意识养成好的习性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三):一些摘抄

  1、需要看到万物整体自然界一切的相互连接性

  2、尼采:你的灵魂中必须充满混乱,才生的出一颗舞动的星。

  3、等待戈多:习惯是最可怕的灭音器

  4、圣埃克苏佩里: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

  5、艺术家脱离限制拥有完全创作自由,这自由令人兴奋,但也带来孤寂

  6、做相反的,也是一种抄袭。

  7、做你自己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四):前面有些絮叨,后半部分多精彩见解

  开始的叙述方式几乎让人放弃,自佛教的逻辑分析创意的产出之时,始有亮点。赖声川多次引用阐释西藏生死书对创意的意义,不过并没有能说透彻;虽说诸经相通,但若从直接的角度理解,用佛教唯识宗对心的分析会更加清晰。而赖氏在这点上的运用局限,多少限制了他在第十五章,“创意模式”上的思路发挥

  第十二章,方法的机器,对事物结构的分析有些新颖论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的重复原理,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的“匠心独运”,《伊利亚特》切片式选择主题,《奥德赛》历险式顺序。当然,这些内容教科书中也早已论及。赖声川的优秀在于他在自己的作品运用了得到的启发。

  凡经典的事物之所以成立,必有其精致选择的结构。

  2012.4.23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五):你首先要成为深度的生活者,才能提供外界所谓的“创意 ”

  我的朋友Yiko曾深度参与过赖声川的史诗话剧《如梦之梦》的排演过程

  这部剧包含了许多颠覆型的创意,其中一项是打破了常规时长安排

  常规话剧只需两到三个小时演完,而这个剧长达8小时——下午两点开演,观众看到晚上六点,出去吃晚饭,吃完饭回来七点半接着再看四小时,一直看到十一点半结束

  第一次听说的时候,我禁不住哈哈大笑,揶揄Yiko道:“他确定我们要买票看这个剧么?如果去看,应该比上班和加班还累吧!?”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六):创意是一场人生修行

  通常,我们会认为,创意与天赋更为相关,是件不太能学习的事。对于那些从事创意产业天天都需要灵感的人来说,如果有可以学习创意的好方法,想必会很愿意去努力

  赖声川的这本书,就是一本讲解“如何产生创意”的教科书,不但明确地指出了创意是可以教也可以学会的,而且还细致地分步骤讲述如何做到。

  整本书都是围绕着赖声川自己总结绘制出的“创意金字塔”结构图来建构的。“金字塔左右两端是“生活”和“艺术”两个场域,分别进行两种性质不同功能相连的学习——“智慧”与“方法”。它们各自连结到底层更大的神秘源泉——创意的泉源。”

  作者认为,如今的教育体系,缺乏对智慧的教导,或认为智慧是没法教的,这使得方法的教授成为重点,但光有娴熟的方法却并不能产生好的作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智慧是可以学习,也是需要学习的,智慧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生活教会我们如何与自身、外界联结并相处,创意由此产生。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七):每天都要用新鲜眼睛这个世界

  赖学》反复看了三遍,一本让创意人从根本从最真诚出发点,找到真理似的真正内心需求的问题。不为形式而形式,不为新而新,不为潮而潮,完全相反的创意也是抄袭。每一次创意前都问自己内心,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你的目的是什么?世界观、如是观、因果观发现放下一切标签,进入自己内心宁静的世界,看到一切可能链接一切,就会遇到真正的创意。由一页白纸看到纸上的白云,看到深林河流湖泊、阳光明媚,很是震撼。万物皆可联系,让自己时刻进入创意模式,拉开内心的空间,让内心时刻完整的呈现所见之事的全貌。时刻保持创意模式才是创意人生真正的开始。

  书上把创和作分开,实际之中这是一个完全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活的智慧,艺术的智慧。物体运动原理的美感、结构,观看之初也在动机之中,动机之后也需要方法来实现。生活的智慧放下一切标签,再用艺术的智慧连接一切,用最真诚的动机来驱动两者,这就是创意之道吧。

  一切的一切每天都要用最新鲜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八):不是书评的碎碎念

  这本书肯定会反复再读的,在书中真的会找到一种对话感,频频点头嗯嗯是这样的。不过依然还是要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再去体会运用才能真正理解赖老师书中的思维方式,自己还是零散的。但个人认为还是只能说是会找到共鸣,因为创意这个真学不来。 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在第二次跨考考研,为了学文化创意。虽然现在成绩还没出来,但我知道我都不用再去看结果了。但也很神奇,我现在做的工作也是文创领域,我还记得当时面试是在一家书店,在等待的时候我还继续在书店找到这本书读起来。 我还特别想看赖老师的话剧作品,《暗恋桃花源》之前没关注话剧的时候就有耳闻,《如梦之梦》今年二月还有一场,可惜不能去。 我还记得朋友去年赖老师在朋友的这本书上签上名,说“加油!”朋友现在在英国学文化创意。 总之,这本书带给我的不止是文字上的思想交流,也是我这一年来的陪伴。写的像碎碎念不是书评了,没什么营养,反正就这样记录着吧。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九):改变道路的最好方式就是改变目的地

  断断续续的看完整本书,很多内容都没能留下什么印象,不过记住了一句话:改变道路的最好方式就是改变目的地。还有一个印象,创意最重要的联结。

  关于“改变道路的最好方式就是改变目的地”,其实就是说目标很重要,要了解自己想要的结果,以结果为导向,中间的过程、道路可以曲折,可以反复,方向对了总会能到达。这也算是一个普遍适用的道理,比如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朝着正确的方向、想要的结果走,不至于慌乱与迷路。另外书中也提到,开始做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工作中(产品原型设计)也是有切身的体会,有时虽然已经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总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凭空想方方面面是很难的,容易迷失,不如先下笔做一点,然后接着再往下走,最不济重新反工几次,总是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如果总是一味的想,永远不会找到通往结果的道路,路是一点一点趟出来的。

  关于创意靠的是联结,这一点我也很赞同,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是实物,把实物以不同的方式联结起来,就会产生不同的事物。但创意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创意产生的新事物才是想要的目的地。

  此外,读书中稍微让我产生了一点宗教有点智慧之源的印象,其实我是不接受的;还有画作的艺术,我也是不会审美的。所以,我是一普通世俗之人~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十):创意是不可说的

  如果你预期看完这本书你就能知道创意的秘密,就像令狐冲学独孤九剑那样简单,那么你必然失望了。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屌丝逆袭都不会像金庸的意淫小说里面那样简单,创意就像老子的“道”一样,并不可说,玄之又玄。越美好东西总是越精微,越高超技巧总是越困难,而且这种困难并不是量的困难,而是质的困难。好比说,你能跳1米高,你觉得跳2米高是困难的,这是量的困难;但是这与怎么制造火箭飞入太空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所以说,量变不一定带来质变,因为你如果一直研究怎么才能跳的更高的话,永远也不能发明出火箭呢。

  智慧能够带来独特的连结,能够带来轻松的质变。但是对于怎么获得智慧,我们一无所知。但是,认识到这种一无所知才是智慧的开始吧。我想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关于这一无所知的知识。因为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一无所知,才有可能去转变自己的思维,才有可能触发质变的机关。只懂得研究如何跳的更高的人,怎么会花心思去考虑给自己装上翅膀呢?

  再说动机,真是个巧妙的词。它和目的还不一样,巴厘岛上的人作画的目的是宗教祭祀,但是动机却是极其单纯的,所以他们是艺术家。如何让你的目的不污染你的动机,是非微妙的。动机的重要性在创造中,目的的重要性却是在生活中的。

  如果说期待这样一本书给你带来什么方法什么提高,那纯粹是扯谈。但是如果你让那些作者的思考随意地流过你的脑海,给你一些不一样的感受,还是会有些收获的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赖声川的创意学》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