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赖声川:带林青霞和胡歌演戏的男人丨文周专访
日期:2019-07-30 23:00:17 作者:方六 文艺生活周刊 文 来源:文艺生活周刊 阅读:

赖声川:带林青霞和胡歌演戏的男人丨文周专访

  林青霞在演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舞台剧暗恋桃花源》之前就放话:要演舞台剧,导演必须是赖声川。图源:上剧场黄磊在北电上学的时候看了电影版《暗恋桃花源》:“刚开始还有人嘘,因为看到林青霞,以为是琼瑶式的文艺片,看着看着就安静下来,然后‘哇’!”那晚放映完,观众全都不走,有人拿来啤酒花生,聊了一个晚上。后来,黄磊演了大陆版《暗恋桃花源》的男主江滨柳,他的云之凡是袁泉。两岸三地版《暗恋桃花源》剧照丨张宁 摄上个月刚刚首演的《幺幺洞捌》中,倪妮也把舞台剧首秀给了赖声川。《幺幺洞捌》剧照丨郭延冰 摄你们的老胡提起《如梦之梦》更是激动:我真的还想再演20年!《如梦之梦》剧照 | 海青歌 摄赖声川就是有这种圈粉的魔力,不仅圈到无数观众看戏,还圈到各种国民级别偶像演他的戏。郭延冰 摄正逢《赖声川剧作集》出版文周有机会通过9个故事,走近这位“剧场奇迹”和“明星阵容”背后的男人,到“赖声川宇宙”中做个好梦。哭哭笑笑命运如“暗桃” 随便挑十个国内大学生话剧社,估计有八个演过《暗恋桃花源》。对于毕业大戏而言,这出戏尤其受青睐悲剧喜剧同台上演,有笑点泪点;戏里角色多,戏都还挺足,所以每个人都能演爽,观众也能看爽。当女大学生穿上旗袍,坐上秋千,成为女主云之凡,就是她们最接近林青霞的时刻。1992年电影版《暗恋桃花源》剧照1991年,已经凭借《滚滚红尘》拿到金马奖的林青霞和赖声川在台湾诚品见面。林青霞看过赖声川的作品《这一夜,谁来说相声?》,赖声川因为舞台剧版“暗桃”大获成功准备做电影版,他看中林青霞,并且希望她先演舞台剧,再拍电影。“我从没有演过舞台剧,要想一想”,林青霞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她想跟赖声川学习舞台剧的训练方法——在赖声川看来,电影演员和剧场演员的差异在于“专注力”的用法。“电影是一分钟以内非常专注,剧场需要小时保持专注。”1992年电影版《暗恋桃花源》剧照赖声川的记忆中,跟随他排练的林青霞仿佛回到女大学生状态:“林青霞对暖身(进剧场排练的规矩之一)特别兴趣,那时仿佛变成到教室上课,然后才排戏。”林青霞版“暗桃”的成功自不必说,一个小细节足可证明:当年登上报纸头版新闻,连下面半版的房地产广告都以“暗恋桃花源”为名。1991版《暗恋桃花源》剧照丨刘振祥 摄林青霞这样说起“暗桃”这出戏:“故事性强、层次丰富,演员演现实自己又演戏里的角色,观众同时看两出戏,有时候又要跟着演员跳出戏外,好像很复杂,但一点也不乱,完全看得懂。”“跟赖声川导演合作后,感觉演技大有进步,演完后我戏路也有很大突破,从文艺青年变成杀人不眨眼的东方不败。”放到现在来看,33年前创作的“暗桃”的设定也是有趣的:一边演着年轻恋人分别后45年再相遇,深情伤感;另一边同时上演一个渔民妻子“绿”了,世俗荒诞。专属版《暗恋桃花源》剧照丨秦钟 摄 一个剧场同时租给两个剧团,这个设定来自赖声川的亲身经历。他去看兰陵剧坊的陈玉慧导演的《谢微笑彩排,演着演着突然有人搬钢琴上台,有人开始挂布条“XX小学毕业典礼”,紧接着小朋友家长就涌进剧场,留下陈玉慧在台上抓狂。而让悲剧和喜剧同台的灵感,早在赖声川在伯克利读书时就在心里萌芽。他写博士毕业论文的时候注意到一个现象,希腊的悲剧不是三部悲剧演完就算了,还要带一部“羊人剧”,演员装扮成半人半兽,讽刺刚才演的悲剧里的主人公。“也就是说三个悲剧结束之后,你还要看个闹剧哈哈大笑完再回家才算完整。”“然后我又看到日本的能剧,这么庄严,通常都是非激烈的悲剧,但在上下半场中间有一段戏叫狂言,也是个闹剧。悲剧跟喜剧必须同时存在完成了一个经验,这个跟我原来的一些想法完全相反。所以我才会想到我一定要在舞台上同时放一个悲剧,跟一个喜剧。”1986年,“暗桃”在台北首演。扮演云之凡的丁乃竺还兼任制作人,在演出开始前还要穿着戏服冲到前台处理问题的戏票。她说出第一句台词“好安静呀!从来没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然而那时剧场外面却是暴雨嘈杂,剧场屋顶漏下来的水在她脚边滴滴答答。1986年《暗恋桃花源》海报图源:上剧场2006年,赖声川排了大陆版“暗桃”,第一次找上海大剧院谈六场演出,对方表示“北京人艺来演《茶馆》也才两场,你们那么多场次坐不满的。”但是转年,场场爆满的《暗恋桃花源》就和《茶馆》《雷雨》共同选入“百年华戏剧经典作品”,成为无数人第一次进剧场的理由,第一个被戏剧触动机缘。1986首演版《暗恋桃花源》剧照丨陈怀恩 摄 “暗恋”男主江滨柳,执念过往爱恋,忘掉了现在;而老陶逃到“桃花源”,里面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也跟着忘掉了现实里的纠结。赖声川写下的这一悲一喜,最终是同一回事:从执念到放下循环,和这中间啼笑皆非的命运。正如在座各位的生活本身。好梦,噩梦,如梦之梦 《如梦之梦》,对于有幸看过的人是好梦,对于黄牛美梦,对于抢不着票的人是幻梦。而舞台监督刘培能说,这戏是他的“如噩梦之噩梦”。在台湾演出时,留给他技术装台的时间只有三天多,而他要装的是史无前例的“莲花池”。六十个小时没睡的他,还是觉得“距离我的完美标准,还有300件事,根本没时间做”。《如梦之梦》的“莲花池”图源:上剧场最折磨他的是莲花池里的椅子,因为是商家赞助,在旋转过程中万一撞坏了,剧组得赔钱,所以得用螺丝把椅子固定好。238把椅子,每把3个固定点,凌晨三点,刘培能去五金店买螺丝。“螺丝不能用秤的,要用数的,我数到睡着,是店员后来数完才把我叫起来。”《如梦之梦》剧照 | 林静雯 摄赖声川格外看重“莲花池”,他认为这样的表演空间“打开了创作上的某一些视野格局”:“我认为创造出了一个在现代生活中神圣的空间,有仪式感的空间,让剧场回归到仪式的功能可惜少有剧场的空间条件可以演如梦。”到2013年,央华文化坚持要做这场梦,才有了后来“如梦”年年圣诞期间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年年开票秒没的奇景。很多人冲着胡歌、许晴和李宇春加入抢票大战媒体关注的也是明星阵容,而赖声川不厌其烦强调:“如果这些明星不能胜任,也不会找他们来演。”《如梦之梦》剧照图源:上剧场但从剧场走出来时,人们不再痴迷于某个闪耀的个体,他们看到了宏大:近乎重建了剧场的“莲花池”中,上演将近8小时的生死轮回人生之谜需要其他的谜来解开,有的梦需要穿过其他的梦才能醒来……“这一切不是蓄意的,说实话要故意去创造一个八小时环绕观众的作品还真不容易……内容长度、演出形式等等都是在那一次的灵感中,清楚体现在我心中。”“那一次的灵感”如今已经流传甚广,颇有神秘色彩:1999年,赖声川来到印度菩提迦叶,在释迦摩尼两千六百年前证悟的地方,“如梦”方醒,繁复的故事和独特的形式同时在他脑海里涌现。《如梦之梦》灵感诞生地丨Pawo 摄但赖声川在《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中,亲自给这次灵感来源祛魅:“如果这个灵感只被归为‘神秘’,那就无法讨论下去了。但如果说这一切的发生有确实的前因后果,那这次经验就可能重要参考价值。”《如梦之梦》剧照丨李晏 摄详尽梳理了“如梦”的灵感脉络比如早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杨·勃鲁盖尔的画作《在一个故事中,有人做了一个梦;在那梦中,有人说了一个故事》;比如他在法国城堡游玩,对着城堡主人画像遐想,如果这位法国大使爱上了一位中国女人会如何;比如他看过的一则奇怪的新闻:两火车对撞起火,灾祸惨烈,但有位被新闻报道死亡的人其实毫发无损,他没有回家,反而买了张机票出国了!这则新闻把赖声川看呆了,他想:天哪,不论人生捅了多大篓子,这么一走,一切归零,一切一笔勾销……这些不相干的生活经验早已存储在意识的某处,按赖声川的比喻来说,“创意发生的一刹那,就是一种软件启动了,自动寻找档案挑选档案,并将这些档案放置在同一个新档之中。”灵光乍现也许神奇,但直到“如梦”真实地发生在剧场,才是真正的神奇所在。《如梦之梦》剧照丨王锦河 摄观众能坐在“莲花池”看得如梦如痴,是因为赖声川带团队在北京冬天最冷的时候吸着雾霾进行“不人性”的排练;是每天吃着饭都要和叶锦添讨论服装,和简立人讨论灯光;是音乐设计洪瑞琦跟组三个月,把顾香兰的脚步呼吸节奏印在脑子里,以电影配乐的精准要求自己;是制作人丁乃竺累到“每次制作《如梦之梦》都当作是最后一次”,是凌晨拧到旋转椅上的两千多颗螺丝……《如梦之梦》剧照丨王锦河 摄这是一次形而上和形而下交织的造梦,每一出戏剧都本应如此。关于这场梦,赖声川说:“在这个年头,要娱乐观众本身就不见得容易,要娱乐观众再加上一些对人生思考启发,更不容易。我希望观众进剧场不是来打发时间,而是去珍惜时间,更去关怀人生。” 编剧赖声川,导演赖声川 最近,《赖声川剧作集》第一次集结出版设计了专属字体、复古的节目单、具有剧场沉浸感的装帧,仿佛一出纸间上演的戏剧。赖声川也很高兴:“这一次的剧本合集可以鼓励许多希望从事戏剧创作的年轻人。而对我自己而言,大家对我形象的印象也可以慢慢转移,从纯粹的导演转为一个戏剧创作者,总之更能重视编剧这一部分。”除了最知名的“暗桃”和“如梦”,这套书的另外七个剧本也各有意趣《圆环物语中,七个年轻人,她爱他,他爱她,最后形成了一个情爱的闭环,而暗处还有一个隐形人物“圆环”。圆环本是台北一个公园,后来变成小吃集散地。男女情爱于喧闹市井,道出当时文化的多元和混乱;《圆环物语》剧照丨何雯亚 摄红色天空探讨的是鲜少有创作者关注的老年群体,甚至老年人的性。台上两个巨大的定时器每天归零,金士杰饰演的老头每天准时“死去”一次;《红色的天空》剧照 | 丁云海《在那遥远星球,一粒沙》也有个时间机器女主人公叶樱在街头卖一款特殊手表,一个指针往前走,代表属于大家的时间;另一个指针是停摆的,定格在你自己人生最想念的时刻;《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剧照丨高剑平 摄《宝岛一村》交响乐章般的编剧,让三户台湾眷村村民两代人的喜怒哀乐和命运浮沉轮番呈现;还有《十三角关系致敬伍迪·艾伦式的喜剧,《如影随行》通过一场谋杀案抖落人性不可说的部分,以及《水中之书》探讨快乐是否可以永恒……《宝岛一村》剧照丨海青歌 摄《十三角关系》剧照丨潘仲威 摄《如影随行》剧照丨王志伟 摄《水中之书》剧照丨高剑平 摄透过这些剧本,能看出作为编剧的赖声川偏好主题,比如时空轮回,比如生死忧欢。但同样在探讨这些本质性主题,每个戏的内容和风格又是迥异的。赖声川不会固定自己的“套路”。“我不排斥任何内容和形式,并且有‘洁癖’地去寻找某题材正确表达形式。所有创作的问题都没有固定的解答。每一个专门的创作问题,都有它专门的解答。”《赖声川剧作集》中信出版·春潮工作室 2019年7月出版戏剧是对人生的回答。三十三年过去,赖声川的答案仍然值得期待记者丨方六编辑米粒图片由赖声川团队授权使用参考书目丨《赖声川剧作集》《赖声川的创意学》《如梦 如幻-表坊三十年创意路》经书允许,严禁转载或盗用 - 往期推荐 -十月,乌镇“大逃亡”乌托有个帮重写的远方投稿 / 合作/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赖声川:带林青霞和胡歌演戏的男人丨文周专访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