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陈寅恪的最后20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30 02:48: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陈寅恪的最后20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陈寅恪的最后20年》是一本由陆键东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页数:5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陈寅恪的最后20年》精选点评:

  ●中国从来不缺乏作学术的人和有思想的人,只不过水货太多,扼杀了人民的鉴别能力,也冷了思想者的心。爱思考,或者被外人成为学者的人,也许会了解,其实真正作学术的人,动机其实很简单:对真理的信念和对思考的狂爱,因此即使被人看成怪人,即使心已冰冷,学术仍是不可不做的。对于思想者而言,学术意味着生命的全部意义。

  ●人格、学识、风骨,让人尊敬的学者.....情感成分略重~

  ●最后陶铸也没保住他,因为陶铸自身难保了。知识分子尊敬他,即如司马迁那样,在强权面前坚守知识分子的信念和人格。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居然大陆无法出版了!!正是有千千万万龙潜这样的儿女们在,我们执政PARTY至今无法正视自己当年所犯的严重错误了。

  ●絕版書。這本書和餘老對陳寅恪晚年詩歌的一系列箋釋互為對照佐證起來看收獲頗豐。當年學校新區圖書館没有此書,做公交去老區圖書館塔樓才翻到一本,但又不准外借,站着看了前言序,無比震撼,最後還是PDF看完。唏噓不已。

  ●长叹息

  ●【什么时候借我这本书的老师能把这本书还给我!!!】

  ●作者写的还是很用心的,但刻意用了一种受害者的角度叙述,其实陈寅恪在知识分子里待遇一直算好的,直到陶铸下台,才开始受冲击,直到最后也没有被揪出去批斗,作者一直说他惨,强行煽情太过了。当然以陈寅恪的成就理所应当受到最好的待遇。在叙述上,很拖沓,想靠向学术史但是又不像,只能用诗揣摩陈的心意来构建全篇。生活化的事件写的太少,大抵都是些教授与教授,学者与学者的惺惺相惜或者琐事,但毕竟这样翔实的书还是少见,四星还是可以鼓励。陈寅恪的性格确实几句话就能概括,尊儒,坚持独立思想,能坚持一生殊为不易,不从政治上过多解读也是本书比较好的一方面。

  ●等回来再看他的小粉丝余英时的

  ●恍如隔世

  《陈寅恪的最后20年》读后感(一):有比较可靠的史料

  黄萱在陈寅恪研讨会中说“他的诗自然有两个意思的,所以难于理解。我相信将来必会有史家用他的“以持证史”的方法,把他全部的诗,拿来与近代史相印证。”

  余英时曾经给陈寅恪的诗做了解释,可以参考着看。

  《陈寅恪的最后20年》读后感(二):向先生致敬

  先贤归去空余广陵绝响

  小子苟存凭吊春秋文章

  大三的时候硬着头皮去啃了下《柳如是别传》,最后还是空叹自己水平跟毅力实在有限,无法参透先生的高论。

  不过终大学四年,看过传记无数,以此文印象最为深刻。

  《陈寅恪的最后20年》读后感(三):中国杰出知识分子的典型命运

  很早就看过这本书,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但在看本书的过程中,切无法不动容,长吁短叹之后,似乎明白为什么说在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活得很累!

  一个时代的写照,一个在晚年虽然残疾切始终是站立的中国人.

  我已经推荐给我很多的好朋友看过,大家的感触几乎相同.

  《陈寅恪的最后20年》读后感(四):第一版 的纸张

  刚买了本第一版旧书 不知道看过第一版的朋友能否告知 第一版纸张怎样 我买的这个 纸张很薄。

  对于第一版和第二版 的确内容有不少变动,但也看得出作者把新材料从新组织编排的苦心 。只能说作者比较用心了 ,感谢作者出了这一部好书 能让我们真正了解 先生最后二十年的生活

  《陈寅恪的最后20年》读后感(五):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教授之教授……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教授之教授……

  康生、郭沫若、吳宓、學生、助手等都适數登場聊,從中可見人性……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陈寅恪的最后20年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