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法镜般的神眼之下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30 00:08: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法镜般的神眼之下读后感1000字

  《法镜般的神眼之下》是一本由[日] 堀江敏幸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镜般的神眼之下》读后感(一):宛如冥想的阅读

  

这本小书给我带来的疗愈远远超过我对它的期待。堀江敏幸的故事里细节充足得让人怀疑那原本就是真实的世界、而不是摄影棚中人为创造出的虚假世界。只为摄影机而存在的世界是不能细看的,导演暗示你去看的地方细节充足,但只要略略偏移目光,就能发现穿帮的、不自然的地方。堀江敏幸的世界不是这样。他的世界每个角落都很扎实,读起来醇厚而真实,你明明是坐在沙发上读书,却仿佛一抬头就能看见他故事里的人在不远处走动。他们更像是只有春节才来你家走动的亲戚——你知道他们不会出现在你的日常生活里,却不会因此而怀疑他们的存在。

读前几个故事时,我还没适应堀江敏幸的叙述节奏。那几个短篇太短了,几乎只是一个瞬间。我才刚刚进入故事,故事便戛然而止,只留下很长的余味供我怅然地想象、填补他留下的空白。我喜欢的故事是从《果树园》开始的。

《果树园》讲一个人遛狗的事。这个人年过三十,没有结婚,像很多日本独身男人一样早就搬离了父母的城市,一个人上班下班。有一次工作完毕回家的路上却出了车祸,只好搬回从小长大的城市。休养身体的时候没有收入,于是姐姐给他找了一个替人遛狗的活儿。他每周一次,牵着两只狗走长长的一段路,这个城市里本来无意义的细节开始一点点浸入他的认知。比如,这两只一母同胞的狗一个冷静一个慌张,慌张的那个天生带有一些不易察觉的残疾,冷静的哥哥便总是默默守护着慌张的弟弟。

《屋形船的风景》讲一对夫妇带着儿子搬入新居。新居原本是太太童年时邻居的房子,门口长有一棵高高的楝树。搬一把椅子坐在廊下,树的绿沁入眼底,树开的花的香气沁入屋子。儿子小睡刚起,夫妇俩准备着煮意大利面。番茄酱汁煮在炉上,儿子练了很久,要一把就把面条散进锅子里、既不折断,也不粘在锅子上。

《柳生但马守宗矩》讲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总是喜欢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们讲剑豪的故事。他手臂上有狰狞的疤,因此总是在大热天也穿长袖的衬衫。班上的男孩出了车祸,失去了半截左手。老师探病归来,竟然不再讲剑豪的故事,而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共同面对同伴身上的不幸和痛苦。

《点子屋》和《德叔琐记》就比较好玩了,《点子屋》讲一个房地产中介,专门帮人找夫妇吵架以后碍于脸面不想回家时暂住的落脚处——要是在中国,辅导作业时爆血管的母亲们大约也很需要这样的服务,好让她们在崩溃之前有一个清净地方可以甩开一切家庭责任、只为自己而呼吸。《德叔琐记》从一个寄居亲戚家的女孩眼中来讲一个精于计算的掮客,迎来送往、不请自来,却又可堪重托,礼数周全,让人无法轻视,只能忍受他的“发大兴”。

读堀江敏幸的故事,很像做冥想。他的对话、他的世界里的充实的细节一波波地慢慢浸没你,你的身体和神经就都安稳下来。这种感觉也很像看小林聪美的表演,比如《海鸥食堂》或者《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你总觉得没什么情节,而故事不紧不慢地在日常里流动,你不紧不慢地跟着这些日常流动,不知不觉就忘记了压力、紧张,不知不觉就放空了下来。放下书,都还要在那个世界里继续停留一阵子,并不很急着回来。

而《ハントヘン》则是最奇妙的一篇,既有充实的细节和安稳的叙述,又有魔幻而黑暗的剧情。仿佛坐上一辆舒适的、缓缓摇动的火车,你甚至不再介意它所开往的是一个黑暗的异世界。

  《法镜般的神眼之下》读后感(二):「法镜般的神眼」看向日常的世界

  

酷暑让人变得钝感,寒冬是本能地想要拒绝,春暖时则让人迷失在欣喜之中。这么说来,秋天是最有灵异体质的季节了。武汉这几天都在下雨,阴冷、萧瑟、潮湿,既容易冒出散步的念想,又适合蜷成一团。

今天一个人在家,读了日本「纯文学王道作家」堀江敏幸的的短篇小说集《法镜般的神眼之下》,当故事与读者心的节奏契合之后,就有了触电一般的酥麻感觉。

在中文世界里,这是首度译介堀江敏幸的作品,尽管对于关注日本文学的读者来说,他一点也不陌生。堀江さん拿遍了日本各种纯文学奖项,出现在历年的芥川奖评委名单之中,以及诸多作家的腰封推荐上。 第一个故事《窗》讲的是重遇。「我」因为莫名被虫子叮咬而去就医,遇到了少时的女同学。过去灿烂的梦想,今日松弛的凸肚,有尴尬,有沉默,有欲言又止,又有澄明纯朗。同样的场景,总让我想起金爱烂的那篇《你的夏天还好吗?》。但堀江当然更淡,没有决堤的崩溃 ,没有破碎的幻灭,只有时间的光晕和暗涌,欲言又止。这或许全是「我」自己的妄想剧场,又或许,她也和「我」想的一样?

堀江有着不轻易说破的节制和自觉,这是优秀的小说家常有的品质。总觉得西方人很难懂这种「不求好求大、适当舍弃、破中求立」的美感,所以《寄生虫》这种冲突强烈、貌似严肃探讨、实则肤浅俗气的影片才能如此大放异彩。

《果树园》的主人公曾有一段在家具展示场的工作经历。他说自己在从事书桌书橱一类商品采购工作期间,曾「打破以往只陈设新品的固有习惯,尝试着将经过修缮的商品集中在专门的再生商品展示场进行展示」。这件放在今天毫不新奇、也没有为公司带来利润增加的无用行为,却呼应了一种吸引堀江反复着墨的感觉——日常生活中异质经验的叠加,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就好像他说的「与已经接触过的事物重逢时,认识到从前没有感受到的某种性质而产生的新鲜感」。《黑百合花里》,「我」因为参加多鹤子婆婆的葬礼,去妹夫家,看着静幽的大山和仿佛山体滑坡形成的斜面时,觉得「虽然这样的山似乎到处都有,但假如你有亲人或故旧生活在那里,就会感觉那山对你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了——平常甚至可能会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会一直在你心上。」

偶尔骑脚踏车送孩子上学时信号失联的一小段路上,似乎到了月球背面的感觉;每隔六年就有一个十五岁少年为了送药踏上通往异次元世界的神秘旅程;洗去旧画上的尘埃污渍,仿若就能透视旧灵魂、勾连旧时光的恍惚幻境;不与他人做无聊的比较,抛却在意左右的眼光,不伪装,不屈郁,盖一个屋行船,让孩子看到父母在自己喜欢的场所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他仿佛找到了一个切口,连接了凡俗的世界和自洽的宇宙。保持着一种疏离,也许我们可以飞起来,用神的视角俯视、反观又或者自省自己的生活。

「神早就清楚无误地指出了,日常的微小幸福一隅往往匿藏着奸伪不实的虚光。」

番外

同名短篇《法镜般的神眼之下》被放在全书的最后,是极为灿烂的文本实验,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因为近些日子来,我总是陷入「一休假回家就头疼」的状态,大概是紧绷的脑神经突然松懈的余振。反刍着剧烈头痛、颅压飙升的感觉,我好像与主人公一起进入「某种无名的记忆突如其来迎来的临界状态」,坠入一种无机质的空间。但是啊,于神眼之下,我们竟也拥有某种自我解救、重生世界的力量。将最后一段摘录至此:

「我被赋予的使命,并不是将存在于过去的色彩这一现象复活,而是在今后的生活可以将那些被称为色彩的新现象加入即将到来的新世界中。做出抹杀色彩这种愚蠢之举的,并不是拥有一对纤芥无遗的法镜般睩老的神明,也不是那些欺瞒神明之眼一味自私自利之流,而是丝毫也不肯努力,怠于学习异国语言,自己主动闭塞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可能性的我们。因为觉得说出来可怕,于是一族人都对看到的景色闭口不语。必须终结那没有色彩的时代。未来,我们需要的不是静止的轨道上飞行的海鸥,而是能够告诫人们洪水来临的鸽子,因为鸽子知道我们真实的悲惨结局。它口中衔着的橄榄枝,才能成为封住后来者颅顶的孔洞,让五彩世界重生的最可靠的控制棒。」

  《法镜般的神眼之下》读后感(三):堀江敏幸引渡我们走进更加丰富的文学世界

直到读完了《法镜般的神眼之下》,我才发现,封面书名下那个1厘米见方的孔洞,不是色块,而是镂出来的。我虽不是专业的图书编辑,可在封面上加个小色块和镂出一个小孔洞这两件事的难易度,还是知道的。至于这本书的出版方、武汉大学出版社何以要舍易求难,因为刚刚读完与书名同题的小说,我想我给出的答案应该不会离题千万里。出版方希望用在日本本土名声响亮的作家堀江敏幸的短篇小说,在我们对小说的固有认识上洞开一个哪怕只有1厘米见方的小孔,就像堀江敏幸在《法镜般的神眼之下》中为笔下的人物在颅顶上开出一个1厘米的四方小洞一样。

堀江敏幸虚构"我"的家族世世代代都会在颅顶相同的位置天生一个一厘米四方小洞,并让他们"一辈子当中总有一次会遭遇某个瞬间,仿佛遭遇交通事故似的,感觉剧烈的头痛,颅压飙升,洞中某种无名的记忆突如其来地迎来其临界状态",是为了预告未来某一时刻人类将有能力复活已逝的过往并将其与即将到来的新世界勾连起来。这位留法归去的日本作家,一定熟知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他一定不认为作家的幻想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胡思乱想,所以,堀江敏幸通过《法镜般的神眼之下》表达起他对未来的畅想时,坚定又可信。事实上,科学狂人马斯克不是宣布他已解决脑机接口技术了吗?

堀江敏幸

尽管有着这样的信度,《法镜般的神眼之下》却不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被收入《法镜般的神眼之下》的堀江敏幸18篇小说,我最喜欢的是《果树园》、《黑百合花》和《那边》等3篇。这3篇小说,作者都以落雪无痕般的怅惘,"复活"了3段流逝了的时光。

"我"是一家婚庆家具和寝具公司的销售员。就在销售业绩进入到良性的上升期时,车祸让"我"失去了工作能力。时光如梭,"我"的身体在慢慢康复,精神状态却始终萎靡不振。"我"的状态急坏了姐姐,偶尔看到一则寻找遛狗临时工的广告后,姐姐竭力鼓励"我"去试试。拿到这份临时工后,"我"隔天就去安水老夫妇家帮他们遛狗……是为《果树园》。 妹妹的婆婆三周年忌日,妹夫带着全家回老家。因工作关系,妹夫先一步赶回了来,在乡下多呆了几天的妹妹只好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回家。又要抱孩子又要拿行李,应付不过来的妹妹带着哭腔打电话向姐姐求助。暮霭中还留有几分斜阳余色,姐姐选择相信天气预报带上2把一次性塑料雨伞出门去接妹妹和外甥女……是为《黑百合花》。 因为喜欢利用农事间隙收集有关糸白周边历史掌故的古旧书籍,彦治郎老爹成了糸白地区方志的业余专家。作为当地报社的记者,"我"非常愿意听彦治郎老爹聊天。冬天,"我"随彦治郎老爹走访寺院后跟着彦治郎老爹回家。一进家门,一股香气扑面而来,志津子大婶早已在桌上架好了暖锅。接过志津子大婶递过来的一碟从暖锅里盛出的鲑鱼萝卜牛蒡等,"我"看志津子婶子,"变成了一个肌肤润滑透着光泽的年轻母亲",而彦治郎大叔呢?"则像小狐狸凝视着母亲一般,他顾不上品尝滋味,就这样一直凝视着",是为《那边》。

没有读过《法镜般的神眼之下》的读者,大概会认定我写的故事梗概掩藏了小说的关键情节,比如,"我"替安水老夫妇遛狗后之间发生了纠葛甚至冲突;比如,"我"去接妹妹的路上遇到了意外或者接到妹妹后对方的状态让"我"大吃一惊;比如,志津子大婶真是来自异地的非同一般的异人类,就好比小说集中题为《ハントヘン》(读音:Hantohen)的另一篇小说所展示的异样世界。我得强调,"像小狐狸凝视着母亲一般,他顾不上品尝滋味,就这样一直凝视着",是《那边》的结束句,也是《那边》的沸点,所以,我的概述没有藏着掖着。至于我是否藏匿起了《果树园》和《黑百合花》重要情节,以《黑百合花》为例,"我"带着两把一次性的塑料雨伞去接妹妹,是因为刚买的一把折叠伞落在了公共汽车上。接到妹妹后,妹妹从包里取出一颗用餐巾纸包着的有些发黑的钉子,妹妹告诉"我",那是从婆婆遗骨里捡出来的,等女儿长大后交给她——当年,妹妹的婆婆为护住孙女的画自己却摔骨折了,钉子就是为固定骨折的小腿钉进去的。小朋友长大需要时日,用餐巾纸包住钉子来保存不是办法,怎么办呢?"我"从包里掏出了那把丢失的折叠伞的伞套,"往桌子上一放,松开手,薄薄的黑色的伞套,仿佛一朵黑百合花,慢慢绽放开来"。《黑百合花》就此煞尾,堀江敏幸巧妙地给了那颗黑色钉子以黑百合花的意象,虽有意味和意境,但是,这样一篇说是小说的短文,在我读来断定它是散文也未尝不可!那么《果树园》呢?虽然后者的篇幅大大超过了前者,但就此认定《果树园》是小说,我还真有些不服气。带上安水老夫妇的两条狗外出散步,"我"遇到过正在道路上施工的木工师傅,捡到过小孩子的鞋子,联想到过友人讲述的两个夏橙的故事,交代过安水老夫妇何以要找人替他们遛狗的原因……依照"我"的遛狗路线图记录的这一切,细读下来一般我们以为的小说应该具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等要素,都很难轻而易举地从《果树园》里寻找出来。

然而,日本文学界却毫无二致地认为,堀江敏幸的《法镜般的神眼之下》就是一本短篇小说集。芥川奖、读卖文学奖、三岛由纪夫奖、谷崎润一郎奖、川端康成奖等等奖项,都是奖给小说家堀江敏幸的。

既然可以像堀江敏幸这样写小说,那么,武汉大学出版社引进中国读者完全陌生的日本作家的作品,并请以译笔雅致著称的翻译家陆求实先生翻译堀江敏幸的第一本简体中文版小说集,是不是抱持这样一个想法?用堀江敏幸的作品引渡我们走进更加丰富的文学世界。

  《法镜般的神眼之下》读后感(四):译序:跟随堀江敏幸一起脑洞大开

堀江敏幸

译序:跟随堀江敏幸一起脑洞大开

陆求实/文

(首发于新京报·书评周刊)

堀江敏幸是谁?

在日本文坛,堀江敏幸是眼下最受瞩目的中坚作家,号称“获奖专业户”。不过也许正应了那句旧诗 :“愔愔不闻鸟雀鸣”,别看他在本国大红大紫、春风得意,但在中国,了解他的读者可谓寥寥无几,他的作品之前也从未被翻译到中国。(此前仅有上海译文出版社旗下的《外国文艺》杂志于2004年第6期刊载过其代表作品之一短篇小说《熊的铺路石》的译文。)

这本小说集是中国大陆首次引进出版的堀江敏幸作品单行本,因而有必要在此对其作一番简要的介绍。

法镜般的神眼之下7.9[日] 堀江敏幸 / 2020 / 武汉大学出版社

堀江敏幸1964年出生于岐阜县多治见市,从县立多治见北高中毕业后,考入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法国文学专业,毕业后再进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系攻读法国文学博士课程(不用说,这两所大学是日本最顶尖的学府,堀江敏幸完全称得上是位“学霸”),但在东京大学的博士课程修满却未毕业,因为这期间他赴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留学了。1994年起,他将自己的留学体验写成散文风格的文字《去郊外》,并在白水社出版的《法兰西》杂志上连载,翌年,这些文字由白水社结集出版单行本,堀江敏幸正式以作家面目初登文坛。学霸一出手果然身手不凡,仅短短十数年,堀江敏幸便轻松地踮着脚达到了许多作家勤奋一辈子也未必能够达到的巅峰状态,截至2016年,他一共斩获十个以上的文学奖项。先是在1999年以《从前》(『おぱらばん』)获第12届三岛由纪夫奖,后于2001年以《熊的铺路石》(『熊の敷石』)荣获第124届芥川龙之介奖,2004年以《雪沼及其周边》(『雪沼とその周辺』)获第40届谷崎润一郎奖,2006年以《河岸忘日抄》(『河岸忘日抄』)获第57届读卖文学奖,2012年以《菱角菜》(『なずな』)获第23届伊藤整文学奖,2016年又以《诗人的消失》(『その姿の消し方』)获第69届野间文艺奖,这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单行本。另外,从2002年起他还担任了数个文学奖的评委,其中重要奖项包括“野间文艺新人奖”(2008—2013年)、“谷崎润一郎奖”(2010年至今)、“川端康成文学奖”(2011年至今)和“芥川龙之介奖”(2012年至今)。

除了作家身份,堀江敏幸还堪称是一位翻译家,翻译出版过不少名家的名作,如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八月的星期天》,菲利普·索莱尔斯的《神秘的莫扎特》,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世界迷宫”第Ⅲ部《何谓永恒》,艾尔维·吉贝尔的《幻象》《戴红帽子的男人》等。

初读堀江敏幸,你会发现他的作品情节大都简单、琐碎,甚或没有情节,在他质朴和略显絮叨的文字背后,却总能够蓦然发现隐在平平无奇的凡俗生活夹缝里的某种可爱光景或者奋张情绪,是那种能让你清楚地听到自己内心咯噔一声鼓动的微妙感觉,比如这本小说集所收录的《窗》《杏村寄来的》《黑百合花》《黑色电话机》《月亮背面》等。日本人敏感且感受性强,日本作家则擅长捕捉把握这种微妙的情绪感受,这也是日本自“私小说”以来所确立的日本小说文体的悠久传统,就像我们阅读和欣赏俳句时讲究“俳味”一样,日本小说向来偏重强调主体性、感受性,这是日本文学作品的醍醐味之所在。堀江敏幸的这种弱故事性、主体性加持、随处闪动着感性灵犀的创作手法,依然秉持了日本文学的正道,所以日本评论界一致将其誉为“纯文学的王道作家”,纷纷称赞他“文字很性感”,并且毫不吝啬地称颂其作品是“可以流传五十年甚至更久的经典”。

笔者对小说集中的《果树园》中传达的细微感受深有同感。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都知道,橙子在西方的绘画语言中是自由意志的象征。在19世纪印象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之一爱德华·马奈晚年的杰作《女神游乐厅的吧台》中,运用了许多绘画中的象征性元素 :镜子、花瓶中的花、隐晦的三角形构图……但最令人注目的是放置在女招待面前柜台上的那一盆鲜亮的橙子,它们与画面的其他色彩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暗示了年轻女郎与之难以浑融的孤独疏离感,和渴望冲出眼前浅薄而虚浮的流光溢彩的奢华世界,追求自由的一种潜意识。

《女神游乐厅的吧台》,爱德华·马奈

《果树园》同样给人以类似的想象性。《果树园》讲述一名企业业务员因工遭遇交通事故,落下不是很明显的后遗症,于是请了长假在家里自我康复,后来找了份帮人遛狗的零活儿权当消遣。几个月下来,他渐渐丧失了重返职场的欲念,但同时却在遛狗的过程中对生活、对人生有了全新的感悟。作品用了约占整篇十分之一篇幅的文字叙写和橙子相关的内容,看似随意,其实是有所寓意的,作者几处提到“我”的姐姐辞职创业后,不仅没有原先那样辛苦,而且还重拾了好心情,姐姐一直希望栽种一棵橙子树,而“我”也对橙子树大感兴趣,应该即是对那种摆脱职场压力、回归本我的理想状态的向往吧——作品题目落在“果树园”上应该就是个佐证。《船形屋的风景》也给人一脉相通之感。

《ハントヘン》比较晦涩难懂,通篇显得诡异而荒诞。作者编造了一个叫作“板户边”的遥远山村,那儿的人以秘密栽种罂粟为生计,它不存在于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没有任何标志”,每隔若干年,村里就要献出(因为一去就好些年,甚至永远都回不了家)一名刚好年满十五岁的少年去那里送药,否则全村人都要遭受惩罚,少年去到那里,便同样会走上栽种违禁品的恶之路。看起来,简直像是天方夜谭一样,给人以异时、异域甚或是异次元的感觉,但前往那里却需要携带现金、护照、世界地图等,似乎又应该是现世。此时,无法逃脱的天定宿命,是在隐喻现代人身不由己的无助境遇吗?倘若是这样,那么作者似乎已经给出了他的答案 :“虽说脚下的路算不上像模像样的路,但毕竟笔直向前,所以我不再犹豫。”换句话说,丢掉幻想,与命运同行——作者认为这就是你我的生存姿态。

用作书名的作品《法镜般的神眼之下》堪称脑洞大开,也是这本小说集中阅读性最强最有趣的作品。堀江敏幸让他笔下“我”一族人的颅顶开了一个奇妙的洞,仿佛受洗一般,他们一生中总有一次会迎来某个瞬间,此时便有机会目睹到“迄今为止隐匿在活生生的世界背后的某种东西”。作品集萃了象征、意识流、荒诞、超现实、魔幻现实、非线性、零散化、时空交错等诸多西方现代文学的因素,奇特怪异、支离破碎、恍惚迷离,营造出一个非现实的反时空的故事场域,立足于日本文学正道,同时汲取和融汇了西方现代文学的种种表现手法,并且运用巧妙,裁紩失得毫无违和感,这或许正是堀江敏幸深得日本文坛青睐的理由。尽管最后“我”的感悟,“并不是将存在于过去的色彩这一现象复活,而是要让我今后的生活可以将那些称为色彩的新现象加入到即将到来的新世界中”,稍稍出乎笔者的意料,但放到当下这个充斥着电子海洛因、人被裹挟着卷入某种狂欢至死般的自我麻痹、自我异化、世道浇薄的大背景下,它毕竟传达出自我改造这样的命题,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多令人想象的空间和较深刻的思想性。

值得一提的是,堀江敏幸似乎对于写作本身饶有兴趣。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假装不经意地反复进行着纯粹形式上的书写实验,例如对话有时加引号有时则以破折号代替,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杂糅在一起,段落之间有时空行有时不空行有时又以星号间隔开……平白无故让阅读者多出几分费解,这恐怕就是罗兰•巴特所说的“不宣称”然而“明显刻意”的形式表达吧。笔者并不否认,作品的表达形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书写意义,亦即文本意义,作为解读 work (作品)时的一种参照语境,独特的 text(文本)通常具有空间位移、隐喻换喻、象征转换等基础价值,但笔者以为,至少在本书中,堀江所进行的尝试似乎并无任何意义,其价值仅仅在于实践意义而非文本意义,但为了尊重原作者和让读者得以管窥他的尝试,译者只能在不引起误解的前提下尽量依照原文不擅作改动。

堀江敏幸在芥川奖获奖致辞中曾经谈到自己的创作原则,他说:“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似乎不仅摒弃了根据含混不清的一般概念而来的所谓‘小说’的模式,而且摆脱了所谓‘散文’的成文法的约束,从不事先选定文学体裁写起,到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散文还是小说的时候收笔。”他觉得好像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最符合自己的本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对于纯形式的文本的执着实验,显然将他的另一面揭示了出来。无论如何,既然堀江敏幸脑洞大开,为读者展示出天奇地怪、荒诞不经的幻象,我们便不妨跟随他一起打开自己的脑洞,尽情享受这种奇妙的异次元体验吧。当然,除了这些,他的作品也不乏令人愉悦的“小清新”“小确幸”。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法镜般的神眼之下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