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经济学的回归》是一本由(美)保罗﹒克鲁格曼著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精选点评:
●教条主义者害死人。
●加一星文笔。1. 商业周期可能与经济实质的强弱无关,好的经济也可能出现周期问题 2. 阿根廷91年货币局 3. tesobones本国货币计价,外币支付,外币还本付息 4. 道德风险, 权利责任收益成本分离。5. 新兴市场央行的不对称性和美元限制,升值时可以印钞买美元贬值美元有限
●克鲁格曼长就一张自由主义的脸孔~
●给出了不少萧条经济回归的解释,翻译的也算可以。
●这是一本偶然读到,间接影响我人生轨迹的书。99年还是大一的我,偶然读了这本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下对经济金融学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以至于抛却主课,天天跑到经院管院听课,虽未从事金融行业,但却是一段经历。
●先不说理论是否正确,文笔是简洁而优美的,在经济学家里不多。
●作为诺贝尔奖得主,深入浅出的语言,更适合作为一本萧条经济史小说来读
●虽然我觉得他不懂日本,但是应该比我懂吧。。。
●管理通胀;降低利率;货币贬值。
●克鲁格曼通俗易懂实力派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读后感(一):经济学读物。。。
说来惭愧,这本书我买了8年了。如果不是诺奖,可能它还在我的书架上沉睡着。
有些经济学道理很深刻,但是却可以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克鲁格曼是一位具有这种能力的经济学家。---2008.11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读后感(二):震惊
在读这本书,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即因为老龄化问题,发展问题,高储蓄,低消费),凯恩斯方法失效,为银行注资,降低利率通通失败后,作者给的建议是----管理型通货膨胀,即让银行里的储蓄贬值,逼迫人民消费。。。。
联系当前政府大规模资金投入,利率降低,与通货膨胀相比趋近为零。我真的开始担心了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读后感(三):没有谁犯错,衰退还是发生了.......
读保罗的书,看到的是智慧
特别感兴趣的作者的国会山保姆模型:没有谁犯错,但是衰退还是发生了.
我认为:在人类把衰退看作一个错误,或者不想发生的事情之假设的基础上,开始寻找谁是罪魁祸首.事实上,也许衰退就是一个现象,不是哪个人错了,是"大家"错了.只有把集体看作一个道德的主体,才可以谈"谁之过"的问题.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读后感(四):逃不了的萧条
最近对萧条经济比较感兴趣,就找来了krugman的这本小书。
人性中有许多弱点,人性弱点带来的杀伤力往往超乎人的想象。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可以发现很多集体行为的有趣现象,而当一个团体,出现了个体理性带来集体非理性的现象时,灾难就会来临。
例如,保姆社团的例子中,对于个人来说,多干活,少消费,为将来储蓄是最优选择,可是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经济就无法运转下去,就会崩溃。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股市中的暴跌,等等。
人性中对悲观的感受比对快乐的感受来的更容易,悲观情绪的传导更迅速,更猛烈。相同的意思是破坏比建设来的更容易。同样,当乐观情绪的趋势出现时,这种情绪的持续更长久,极度乐观带来的泡沫持续时间超过人的想象。
透过历史,可以简单看出,大的萧条之前都有大的泡沫。情绪的反复铸就了繁荣与灾难,经济周而复始。
人们希望躲避灾难,却难以逃脱。。。。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读后感(五):历史总在不经意周而复始
陈平表哥的推荐,重读了这本十五年前已阅的经典,才越发觉其珍贵。但同时推崇哈耶克和Krugman是否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好在还有辩证法可以安慰自己。
其次,引用豆瓣书友ahong的表述,Krugman针对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可能由此引发的“大衰退”,提出了解释与药方:有效需求不足是贯穿萧条始终的问题。为此,必须打破西方所谓经济自由化的教条,对发达国家实施凯恩斯主义的“管理型的通货膨胀”政策以克服流动性陷阱;对发展中国家应该实行小幅度货币贬值以制止资金外逃;若货币贬值还无效,就应果断对资本账户暂时管制。
中国近10年的经济政策应该都在参考并借鉴Krugman的这个药方。资本项目管制是至今为此药方效力的根本。但随着去年的股灾暴露出(或合法化)的影子银行体量爆炸式发展、(如次级债等金融创新是其根本原因)、人民币国际化需求(一路一带要求),政府对资本项目管制势必越来越难。而人口红利倒挂(人口老龄化)、财政赤字激增等问题,最终应该都会迫使“管理型的通货膨胀”和”人民币贬值“不断被摆在议事日程,这其实也是不断在创造金融投机机会(隐患)......
而影子银行崩溃与否将是这个过程中周而复始的考验,这或许就是上帝安排的发展魔咒吧。这几天微信上疯传的”链家揭开房地产场外配资魔盒“,是在上演影子银行们最后的疯狂吗?
最后,再次力荐这本经典,用20年前的眼睛来清晰洞察今天的世界,Krugman无愧于诺奖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