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是一本由茅盾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子夜》精选点评:
●看的是繁体版,但不足以成为我看了61%就放弃的理由。佩服茅盾把握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的能力,特别是以环境的改变表现人物心理意识的流动,大笔中见细腻。但总觉得吴荪甫形象的塑造太刻意用力,且文风非我所爱
●看完了。内容极度的精炼,信息量很大,有很多东西来不及表达,茅盾因为精力不足只能完成着短短十九章,确实有些遗憾。叙事上果然深受托尔斯泰影响,扎实细致。茅盾毕竟也是位名家,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意识形态写作,难看得不得了。感谢春晖图书馆。
●无愧为里程碑。笔法大开大阖,细处又妙到毫巅
●对四小姐的心理描写,比少奶奶的强多了,少奶奶保存着书里一支枯花的梗近乎烂梗。。。
●要是说这是经济学经典案例教材的话还能多打两颗星。这种满是术语和专业知识的东西怎么读怎么生涩费劲。茅盾对人物的心理很有研究,尤其是女性的极敏感细密的小心思,描写比较细致,这一点不错。可是其他就……最后十几页我放弃读了。
●讲经济问题,有的地方有点自然主义,有的地方异想天开
●开场非常非常精彩!场景感十足十足的。后面确实泄气了的感觉,看到茅盾自己的后记讲说构思确实很宏大,但是后来因为健康等种种原因无法完成先前诸多伏笔和构想,便得知原由了。
●吴荪甫从强硬的民族资本家沦落为颓丧悲观的败儿,说来也便是两三个月光景的事情,在那1930年的大上海,罢工潮此起彼伏,民族工业彻底败给了内外金融资本,而红男绿女莺歌燕舞仿佛迷惘的一代,更是令人不免感伤。
●小时候读的第一本名著:小小年纪教育部就推荐我们读这东西 看得云里雾里的 真是自残!
《子夜》读后感(一):一点感想
仓促的结尾真的可惜了,总觉得还有人没有说清楚,还有故事没有讲完。潦草的故事完结,让我产生了嗯?这就完了?人物命运还没有交代完了啊喂!
不过从当时的社会现状出发,将人物的命运设定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之下,让人物不仅仅有了自己的人生,还把整个社会的命运起伏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联系起来,恰到好处,就具有时代意义了。
《子夜》读后感(二):对《子夜》应该更包容地看待
作者野心很大 各方面都可以看出来他想讲一个宏大叙事 也打破了我对他左翼作家身份的偏见 没看之前我自然以为会时不时歌颂党 没想到这本书的的确确在写民族资产阶级的艰难历程 很真实吧 内忧外患 全中国都在做发大财的梦 吴荪蒲虽然是小说男主角 却没有一点光环 只有满脸的水泡(丑) 精神出轨的妻子 工人的勾心斗角的反抗 商户之间的倾轧 还有赵伯韬这样的阴险的人的算计
《子夜》读后感(三):子夜
“什么民族,什么阶级,什么劳资契约,都是废话!我只知道有一个国家。而国家的舵应该放在刚毅的铁掌里;重在做,不在说空话!而且任何人不能反对这管理国家的铁掌!臂如说中国丝不能和日本丝竞争罢,管理国家的铁掌就应该方面减削工人的工钱,又一方面强制资本家用最低的价格卖出去,务必要在欧美市场上将日本丝压倒! 要是资本家不肯亏本微售。好“国家:就可以没收他的工厂
《子夜》读后感(四):资产阶级
子夜这本书里的整个明争暗斗的现象有点大染坊的感觉,但其实从这本书里也并不能明显看出一种中国资产阶级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利益的一种团结一致的精神,甚至有时有些荒谬,为公债,时而希望国民党打败仗,时而有希望打胜仗,一切的核心利益就在于——钱,倒是书中有一个较为理想化的人物,总想在吴和赵之间斡旋,一个小寄托吧,但实际上在利益的驱使下,只要不是共产党,基本上,什么都会发生
《子夜》读后感(五):中国社会的“子夜”
以恢弘的结构和巨大的容量来对当时上海的社会现象进行大规模的形象描写,实则整个写作框架与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相似。通过对城市、农村的对比深刻的描绘了小说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然后再用叙事的线索来表现当时中国人社会所存在的种种矛盾。最喜欢的人物是吴荪甫,首先是他的人物形象十分饱满者来源于茅盾对其既复杂又矛盾的心理描写,其人物的塑造让我感觉到是现代某一部电影或是某一部电视剧的人物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