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是一本由茅盾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5,页数:5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子夜》精选点评:
●一片苦心的作家伤不起。。
●我觉得很好啊~
●已然是自然主义的大手笔了
●再读。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左翼作家。 吴老太爷进上海受不了声色刺激而暴毙身亡一段,用老爷子的视角描写三十年代的大上海的“都市感觉”给我的奇特化震撼依然还在。描写这么大胆,九十年前的上海这么前卫。 刘姥姥进大观园,三进三出,这老爷子有去无回。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并不如传说中的那般枯燥。
●发踪指示者,功人也。
●社会生活画卷,其实也没有大家仇视的那么差啦。……我觉得蛮有趣的,虽然过眼而去了……
●英文书看太多了我得看本中文经典,不然枉我夏天从国内驮过来!总共花了十几个小时读完,一副生动的三十年代初的民国上海图景!下次回国买茅盾先生的其它作品看看!
《子夜》读后感(一):灵魂
一本书反映一个社会,中国多少年依旧如此!中国这个地大物博、人多事杂的国家,其实不外乎就那几种人,几件事.这本书中的人物,事件描写突现出了当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实情,人物的特色代表.至今,我们看到的也不外乎就这几种人!
《子夜》读后感(二):简单的读后感
2、对上海的市井生活的描述也很到位
3、最关键的是:对民族工商业的困境,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竞争,外国资本和商品的冲击的描写,和民营企业的现状可以做一个比较和参考。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工商业的历史和现状,子夜是需要读一读的。
缺点。茅盾先生也提到了,框架够大,但是展开不够,导致枝蔓太多,例如范博文之流,直接删掉,不影响小说的总体线路。第二也就是意识形态的感觉太重,这个是时代局限了。
《子夜》读后感(三):子夜有感
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有点读到后忘记前的感觉,吴荪蒲确实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资本家,在动荡的社会,来自各方的压力,从开的的自信,到后来的渐渐地失去信心,述说着民国时候的企业家难以立身,战事不断,同行排挤,罢工,等各种困状。实业救国,难。罢工潮,也说明了,哪时阶级的对立,在生活习惯上也反映出阶级不同,生活状况决然不同,不过今天又有何改变。本书一直说“工匪”,可以反映出,哪时“工匪”是走群众路线,更重要的是述说着战争对中国事业的影响,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一些腐败,读此书,了解了民国时间的企业的寸步难行,很混乱的金融市场。。最后很喜欢吴荪蒲的大气,在一无所有之后,的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子夜》读后感(四):当年我们在下面,而今我们在上面看风景。
大学时,一个同学的亲戚小孩的寒假作业是写读后感,老师从学校图书馆里借一堆书,每个学生随机发一本。这个小孩分到的是茅盾的《子夜》,但这个孩子觉得写不出读后感,将书借给姐姐——我的同学,请姐姐帮忙写读后感。我的这个同学也觉得写不出读后感,请寝室同学们看这本书,并帮忙写读后感。我出于好奇,因为妈妈崇拜茅盾,便借阅了这本书。看完后,我也不得不很惭愧地表示,我写不出这本书的读后感。可惜那时百度还没诞生,否则,这篇读后感不会难倒这么多人。其实,不是《子夜》这本书,无味到了读完后,一点儿读后感都没有,而是,我们(包括那个中学生)都知道,我们不能写出真心的读后感,又没有作“五毛”的天赋,不知道怎么写出符合标准的读后感。
其实,这本书只是描写了二战前那次著名的经济危机,给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告诉我们为什么教科书上说:中国的近现代革命不可能是欧洲那种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社会主义革命。那时的知识分子的状况尤其让人唏嘘,一个很经典的桥段:大街上一群大学生们在进行纪念“五卅运动”的游行,街边的饭店二层楼上,几个已经毕业多年的大学生,凭栏看风景。一个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说:当年,我们亲自在下面游行;而今,我们在楼上看学弟学妹们游行。
《子夜》读后感(五):压抑着走向毁灭
全文的大背景是中国民族产业在外来资本的压迫和剥削下,苟延残喘,在压抑中走向毁灭。
它从一个小的视角,一位民族资本企业家吴荪甫个人命运的沉浮和毁灭,来反映了这一切。吴荪甫渴望通过发展民族资本来反抗外来资本的侵略,以救国救民。他在那个时代已经是非常有正义感和担当的了,可惜方法不对,而且他没有能看到全局的眼光,中国民族企业在那个时代,终究是没有前景的,只要外来势力还盘踞在我们的国土上。
对员工,他极其强硬,明知不可为之而为,甚至采用极其残忍的镇压手段。却不曾反省过员工的诉求,社会的诉求。而是从资本家的视角去做自己认为能够救国救民的事情,从不曾怜悯过这个社会的底层人民。
对亲人,他也采用了强硬的手段,按照自己认为的对妹妹有利的方式对待她,把她化作笼中鸟。最后妹妹逃跑早已在我们意料之中。若不逃跑,必将和吴荪甫的企业一样走向毁灭。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和受害者,吴荪甫最后也自我毁灭,在极度的愤怒和不解中,愤然死去。他就像时代孕育出的巨大的压抑的中心,与联系越紧密,越要为他所毁灭,最后,等到一切都毁灭殆尽,他便走上自毁的道路。
他是那个时代,民族企业的幻化,时代的压抑生养了压抑的他们,然后让他们在挣扎中走向毁灭。
所以《子夜》无疑又是对那个时代的民族企业的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