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馆》是一部由堺雅人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日本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馆》观后感(一):随便说说
* 音乐、特效一级棒!
* 视角新颖奇特,但解说词颇有几分“走近你大爷”之嫌。
* 古埃及篇的平民主角很少见,但草草了事酱油过场。
* 古希腊篇的确起到了很大的科普作用。
* 日本古坟篇,唉,无语啊!这么大的坟丘,这么小的墓室;说是媲美金字塔和始皇陵,但出土的不是陶器就是散落的牙齿。你妹的,没见过金字塔或始皇陵,你就别瞎类比吧!
《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馆》观后感(二):本来就是冲叔去的,看完了觉得,还是看叔吧
第一集颠覆的是原来埃及平民生活得很好,不是传说中的水深火热。第二集,原来希腊雕塑建筑都不是白色而是彩色的,抹掉这一史实源于维多利亚时代对白色的推崇以及掩盖希腊文化吸收了非、亚文化,企图用纯希腊来标榜欧洲文明起源的居心。 第三集,日本古坟的终结丸山古坟为什么不沿用一贯的前方后圆模式中墓穴位于圆心的的惯例呢?因为日本开始追求巨石阵,而天然的巨石阵会导致墓穴通道过窄,墓室推不进去了,卡到一半只能将就了,真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而后改良的好例子啊。
另外,叔瘪嘴真的好可爱啊。
《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馆》观后感(三):平凡人创造的光辉历史
看了埃及篇。从留存下来的纸莎草纸上的内容,我们得以窥探三千多年前的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他们也会教育小朋友说“小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然的话会变成无用的大人啊”;也会许下坚贞的誓言“只要活着就一定要让妻子开心”。他们饮食结构均衡,普遍拥有高度的知识(兰德数学草纸书,最古老的日历)…当然片中古埃及人生活质量都不错的论断稍稍有些以偏概全了,但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过这样一群以一己之平凡支撑起整个光辉文明的人类却是不争的事实,以这样的方式与古代埃及人相遇在某个时间节点上也蛮奇妙的。
《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馆》观后感(四):日式小清新纪录片
大英博物馆去过了才看到这部纪录片,懊恼。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和女王的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有两个比较明确的定位,前者是:抢来的,后者是:自家的,好在两个博物馆都免费参观,去十次八次都不用担心票价。
大英博物馆最为震惊世界的是它的埃及收藏,而NHK的选材角度却没有复制其辉煌,反倒在一些细节上做文章,记得古代埃及篇有三个细节很是有趣,第一它还原了古代埃及人的生活,不像后来人们想象的那样民不聊生,而是做面包做啤酒放羊养牛很是富庶;另一个细节是还原了一封三千年前的埃及人情书,缓缓念来很是动人,经历世界沧桑变化,人类的爱情千古不变。还有个很小的趣味点是埃及人都爱往街上扔垃圾,垃圾实在堆太高了,就把地基抬高在垃圾堆上生活。
古希腊那篇则表述了希腊雕塑都是彩色的后人推崇白色才把他们都刮白了,看着刮刀其雕像上划,不知怎么的有种想要摔掉从前历史书的冲动。
这部纪录片的历史观并不宏大,英伦傲娇也变成了日本小清新,喜欢细节的观众的欢迎观看。堺雅人的解说褒贬参半,感觉不是很协调。
《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馆》观后感(五):记录
大英博物馆向外展出的只占全部馆藏的1%
埃及篇 平民木乃伊
罗塞塔石碑的破译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74349/answer/41256347
与其他国家相比,古埃及人非常注重精心保存历史资料—纸莎草,也非常重视将其流传给后代。这是古埃及延续了3000年繁荣的的原因之一。
古希腊被认为是纯白的雕像,实际上色彩鲜艳多姿。
米隆所作掷铁饼者已经消失,现存27座仿制品,位于罗马国立博物馆的雕像与大英博物馆的雕像脸的朝向不同,罗马国立博物馆的雕像是原物出土,而位于大英博物馆的雕像出土时是没有头部的,修复时使用了和【掷铁饼者】毫不相关的头部,这一错误被广泛流传后,雕像的真是模样也就被人们遗忘了。
在西方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开始需要使其在世界处于优势地位的历史根据,被认识是纯粹且高度发达的白色文明的古希腊作为欧洲的起源确实比较合适。而教育便是途径之一,十九世纪,德国就进行了把古希腊语作为必修课的教育改革。而古希腊的原本面貌渐渐被人遗忘。
被人们称之为瑰宝的帕特农神庙上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在大英博物馆内被粗毛笔和铜质的刮刀洗净。这项工作是由原大英博物馆赞助人杜威恩提出进行的,使用和金刚石同等硬度的工具不断打磨,很多雕塑的表面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馆》观后感(六):既然没有什么研究与洞察,为什么单独拿出来说事呢
老实说,个人感觉欧美日这些国家的历史系纪录片的水平,跟中国内地CCTV的真心没法比。
同样是某件事物的历史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可以堆积各种考古实物,各种文献记载历史史实,各种文物细节,各种挖掘文物时的经历,并且请一些出名文史专家,通过他们的评论把所有的这些元素联系起来,让观众以小见大的,非常立体的去感受整个历史的真实与厚重。
就像《长平之战》这种层次的历史纪录片,用非常平民的视角,很扎实的展现了战国兼并战的全景。并且有一种窥斑见豹的效应。他不仅仅是单单的展现的一场战争,而是整个一个乱世攻伐,尔虞我诈,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时代。
可以说,中国的历史系纪录片,已经把纪录片拍摄成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水平。
但是日本NHK的纪录片,好像一直停留在说明文的水平。这样的问题在于,虽然不缺乏深度的解读与洞察,但是有的时候很难抓住观众的好奇心,有针对性的引导观众的兴趣与思考。对于观众,NHK的纪录片好像是在上一节历史课,或者体验一次博物馆的讲解。而不是一个体验与享受的产品。
这个系列我就看了日本古坟那一集。但老实说,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比较一般的。除了古坟能够营造一个时代,最大古坟能与秦始皇兵马俑以及埃及金字塔并称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印象。
纪录片一开始解释了古坟的造型,然后就笔锋一转,将内容过渡到了去探究古坟的结构。而古坟上圆下方的造型到底有什么意义,整个一个时代的古坟与占地面积又有什么变化,这些体现出当时人们对天理,对死亡怎么样的理解,这些问题统统没有回答。
然后说古坟内部的结构,影片仅仅是距离了两个大规模的古坟的结构,最多仅仅涉及到了墓道的样子。而墓室的结构,形制,包括墓主人(推测是天皇),都没有明确。即便是墓道,影片也是通篇引用了之前以为外国考古学家在一百多年前的探险手记。还有那个英日联合小组。。。我真心不知道那个联合小组搞出了哪些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然后,影片就这样结束了。而古坟时代为什么结束,影片也没有明确的提及。仅仅是上了一段法隆寺的素材,很隐晦的暗示这个跟古坟末期的大化改新有关系。但是在言语当中,也没有把改革创新,与圣德太子和苏我家的政治矛盾,以及这些事件与古坟时代的退出之间的关系给明确一下。让人看得云里雾里。
就日本篇来说,这个纪录片给我的感觉是让我知道了古坟时代,以及号称能与秦皇兵马俑和埃及金字塔相提并论的日本大古坟。但是遗憾的是,以日本人现在对于古坟的了解,实在是不足以把这个事物拿出来,单独拍摄一个纪录片。
而且,就个人的理解,大古坟也就是规模大,无论是从建筑的年代,以之为基础的世界观的成熟程度,用工以及装饰的精妙,世界主流社会的认知,还是对于一个民族或地区的重要影响来说,大古坟都很难跟金字塔以及秦皇陵墓相提并论(差了金字塔几千年,差了秦皇陵墓600-800年)
《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馆》观后感(七):古埃及篇 【不算影评的影评】
没有成型,随便感想:
1. 对于历史的解读,NHK这篇还是带有强烈的日本特色,从日本解读的古埃及的部分也看出部分的日本文化的影子,想说大家都很难摆脱主观。你是什么,你就看到什么。
2. 从感性的角度上来讲,可以窥探几千年前的人的普通人的生活,总是充满了无数的感动,会觉得历史的长河中,自己真的变成了那一粒沙,偶然的和几千年前的长河里的沙的偶遇。生活在古埃及KHK的故事和生平放在今天并没有什么不平凡,受到的教育是“不努力就会变成无用的大人”。然后在恋爱中,还是有用尽一生去爱她的挚言,还有女方的“又一次路过他的门前,下一次再遇见他,我一定会奔向他”这种情书,放在今天看,也仍然充满了诗意。想起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几千年来,人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和一个普通的其他动物可能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好歹也有其中一些较真的成分,考古都没有量的说法,取一而观全部,总会让人容易质疑,因为发现一具五十岁的人骨,并且看出她生前就得通风之类的富贵病,就判定在古埃及,人们的生活不是那么短命,且生活质量还不错,都有点说不过去。
3.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藏有3.2万,据数据显示,估计有160W的文物流落在外,分别位于47家博物馆(私人馆藏除外,数量巨大,不得而知),大英博物馆数量相对最多。大多都是英法联军在清朝的时9候攻占中国中掠夺而去的。包括顾恺之的唐朝仿画《女史箴图》,也看出英国对于文物的喜爱程度,古埃及的石碑也是英军从拿破仑手里抢过去的。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作为国人,当然心痛。但是,它在英国,并不代表,文化就被抢了去。这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
还有个小故事,当年英国为了感谢中国解救日军之困,说拿《女史箴图》或者潜水艇二选一给中国选,当时中国选了潜水艇(形式所迫,无可奈何)。总觉得有无尽的遗憾在其中。
4. 看历史,总觉得历史其实走得很慢,古埃及几千年前开始研究数学,修金字塔之前就开始做积累,然后将知识薪火相传。活在当下,又觉得社会走的太快,每年一个变化,每天一个变化。小时候和二十年几之后的现在,发生了质的改变,总觉得恐慌。有人讲,我们要进入工业时代,就要有工业时代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可是中国在六千多年前,发现种植业从而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我们小时候中国还以农业为主呢,这么六千年,一下子就可以进入工业时代吗?这样进入工业时代的我们,真的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吗 ?中国华夏多么好的文明,夏,以礼仪之大,华,是文章之华,多么高尚的精神追求,这是初心,可现在呢?大家急急忙忙的步入工业时代,去学习科学,这当然不是坏事,只是唯恐怕丢掉东西,心痛不已。大家都在急切的探求事物的本质,追求真理,不要忘记生活和文化的传承。
5. 历史太伟大,我们太渺小。任何生命或者文明,可能都是其中的一小小小粒,以敬畏之心求发展,以求正道之心享受现在。
《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馆》观后感(八):《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馆》笔记
大英博物馆建馆于1753年,至今藏品约800万件。其中99%都不为人知地存在收藏库中,展示于众的只有1%。
Tips:
1. 所有外景没有堺雅人出现。老堺只是时而面带微笑时而故作深沉,穿着西装在大英博物馆里边走边说串场词而已……
2. 真人表演、日语配音的场景真是太雷了
【Ep01: 古埃及 民众所创造的3000年繁荣】
古代埃及文明诞生于距今约5000年前,持续约3000年。然而我们对埃及文明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占历史容量一小部分的法老身上,对民众却只有穷困且备受凌辱的想象。然而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却颠覆了这个想法,并揭开埃及平民的真相。
大英博物馆的埃及藏品大约有15万件。令人意想不到的有关平民的藏品包括:
- 小麦面包(主食、工资)
- 眼睑膏瓶
- 多数平民也会被制成木乃伊
- 记录着各类人生格言、数学问题和解题方法、金字塔建造方法、拉美西斯三世统治下商人因拖欠工资而罢工的纸莎草纸。
外景 1:阿玛纳城西住宅、坟墓遗迹(大英博物馆自2008年起在此进行挖掘调查):
- 8米高围墙的城市中,生活着约400个人。工作方式是在肥沃土地上耕田。
- 平民不止喝啤酒,富裕的也会喝葡萄酒。
- 市民直接从房间里把垃圾往街道上丢。等积攒到一定程度,就在垃圾堆上重建家园。
- 深约2米的墓穴埋葬没有被制成木乃伊的平民骸骨。同一族群埋在同一墓穴。
—— 通过对骸骨的研究,发现:平民食用小麦、牛羊肉等均衡的食物,因此“忍受饥饿、生活不健康”的认识都是错误的。
外景 2:路克索城、劳动者之墓。通过书信、教科书、会计账本等上的民众文字解读一位埃及普通民众Ken-her-khepeshef的生活:
- 鼎盛时期70到120户人家,大约400人在此生活。
- 孩提时代被教育要好好学习,不然会成为无用的大人
- 青年时代写情书记录自己的恋爱心情
- 在被委任修建帝王谷时,遇到和上司相处的很大压力,部下还会以各种理由请假。
- khepeshef当了43年文书(平民所能担任的最高职位)后,死后被葬在这个城市。
外景 3:科翁布神庙,记录:
- 365天的年历。
- 医疗器具、药房、医疗信息。
【Ep02: 古希腊 ”白色文明“的真相】
古希腊文明始于公元前七世纪,历经了500年的繁荣。帕特农神庙白色大理石雕像让我们认为希腊是一种“白色的文明”。然而现在,这个常识被颠覆了——被认为是白色雕像的原貌实际上鲜艳多彩。
大英博物馆开发的、2007年起启用的特殊摄像感应系统,可以对雕像的附着过的蓝色进行感知。经过现场测试,伊瑞克提翁神庙的天花板曾被点缀过蓝色,这种蓝色被取名为埃及蓝,是从古埃及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希腊的。除了埃及蓝,还有一些色彩来自波斯。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事实上无论是神殿还是城镇都曾被涂上缤纷的色彩。
【Ep03:日本 巨大古坟之谜】
大英博物馆藏有许多日本古墳時代(3世纪中叶至7世纪,介于弥生和飞鸟时代之间)的藏品。古墳時代的特征就是建造了大量钥匙孔形状的、前方后圆的坟墓,从东北到九州,全日本约有4700座古坟。
对于国家尚未统一的当时来说,支配着各自领地的豪族们在全国建造前方后圆的坟墓这一做法,被认为是为了构建一个缓和稳定的联合体。最早的巨大古坟是建于3世纪中叶的奈良县樱井市箸墓古坟。而最大的仁德陵古坟位于大阪堺市,建于5世纪中叶,与埃及的胡夫金字塔、中国秦始皇陵秉承世界三大坟墓。
大英博物馆在2011年与日本学者组合了联合调查会,致力于通过研究Gowland's collection(英国学者,在明治时代初期起的16年间走访了400座以上的古坟)、他所拍摄200多张照片、记录古墓藏品的列表来推测古坟内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