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是一本由[英]尼尔·麦格雷戈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6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一):解读文物背后的人类史
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历史就是人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当人类学会制造工具时,便与动物有了本质性差别。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工具不仅仅限定在生产领域,或表达宗教信仰,或彰显权力强大,或融入情感寄托,或体现审美情趣,或成为交往工具……文物是当时人类三重认识维度的体现,也是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途径。帝国的荣光最终隐没于历史的尘埃中,但文化宗教的植入力和持久性却能战胜强权,也推动了多民族最终的大融合。文物的材料来源表明人类交往扩大带来泛地区的贸易网络,反而又刺激人类冒险探索更遥远的外部世界。当然,外来殖民者的贪欲与掠夺摧毁了当地文化宗教传统……通过文物解读跨越时空所传递的信息,也是展览的目的之一。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二):书面观展之旅
在去年四月份的时候还专程去了一趟国家博物馆看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历史》这个展览。
看展览的确是需要一些历史知识的,看着这些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明的文物却不是很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意义。有幸遇到了一个北京大爷,做起了志愿讲解员的工作,说起各个文物的介绍来侃侃而谈,当时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民间竟然有人真的能做到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直到前几天才发现,无他,大爷只是读熟了这本《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书里将100件文物分成了二十个部分为我们做了细致的介绍,用以物证史的方式生动形象的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文明一路走过的筚路蓝缕的历程。古代政治家们早已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为自己塑像来增加民众对自己的信服,统治的手腕古代就已达到一定境界。宗教在古代是能够和谐共处的,也曾在同一地区相互包容。原来非洲也有过精美的历经思索的艺术品,同样具有灿烂的文明,对于后殖民时代的非洲的民族自信心是一种很大的鼓舞了。所处位置的不同可能决定了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不同,就殖民时代的一些发展的确难以评说。
我们地球上的文明是如此的灿烂多元,细细品读这一百件文物能发现人性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文物背后的历史与道理更值得深刻思索。
另外,那个北京大爷真的挺厉害的,自己读完了这本书甭说讲这一百件文物了,连里边有什么都记不全了。
读书摘抄:
重访一个儿时参观过的博物馆,许多人会感慨我们自身变化之大,而物品却一如往昔。
大脑所需的养分极多,虽然只占体重的2%,却要消耗我们所摄取能量的20%,并需要持续的养分补给。
如果你多了解一些人类史,就会觉得它是一部迁移史。一切从他们第一次决定走出非洲开始。这种不安分的天性是人类最后占领地球的重要原因。
对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而言,最具凝聚力的事莫过于团结一致对抗共同敌人,而敌人的真假其实并不重要。
如果每个人都生产同样的东西,就不可能出现贫富差距。只要有了富余,一些人可以依靠别人生活,而一些人仍需劳作,才会产生阶级系统,随后演变成权力与统治系统。
保存至今的许多文物都能让我们找到认同感,古代史是凝聚现代伊拉克的力量。
几乎所有的新的统治者都发现,除了使用武力与官方意识形态之外,想要管理如此庞大的人口,一些东西必须成文。
文字是我们所认为的现代文明产生的关键。它具有我们无法了解的创造力。如果你认为它只是保存信息的一种方式,那你并没有真正理解文字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它在两个方面决定性地改写了整个人类历史。其一是复杂的思考能力。口述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没有一个记录并能反复查看的方式,人类无法进行高等数学运算或是更复杂的哲学辩论。因此仅仅认为文字是一种为未来记录现代和过去的方式是不够的。相反,它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至于第二点也很重要:当你用文字书写时,你并不只记录了已存在的内容,还创造了新的实体——金钱、组织、政府、社会的复杂形式。文字是这一切的关键。
这也是考古家对盗墓活动如此反感的原因,虽然珍贵的物品常能被保存下来,但那些能够解释它们背景的物品却常会遗失。这些背景物品虽然不具有高昂的经济价值,但对历史研究意义重大。
征服者沿用原有的权力系统与王权象征,因为它们已为大众熟知。用百姓们已经接受了的方法来统治他们,可以说是明智之举。
统治者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权威烙印在臣民的头脑里?在这方面,图像往往比文字有力得多。而最有效的图像便是货币上的,这是人们时常接触但又不会太注意的东西。野心勃勃的统治者铸造了钱币,将信息记载其上,就算本人早已离开人世,钱币上的信息却能长存。
这是一种永恒的政治手段:利用以前某位统治者的威仪与荣耀往现任统治者脸上贴金。
政治伟人为面临巨大问题的现代国家带来稳定的氛围、合法性以及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国家必须与一切宗教保持距离。佛教没有成为国教,其他所有宗教都必须得到包容与尊重。在印度,政教分离并不意味着“政治事务不涉宗教”,而是“对所有宗教一视同仁”。
人类要与神互动,就需要神有一个可资辨识的形象。
这种依赖与自主间的微妙平衡在朝鲜半岛持续了千余年,至今仍是影响韩朝两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取决于阅读历史的地点,这样的情况已屡见不鲜。
一个人若立志将来有所成就,必须先认清自己的过去。在这一层面上,国家与民族亦然。它们在不断地追溯历史来重新定义自己。
帝国的长治久安靠的不仅仅是刀剑,更是笔墨,换言之,它有着健全而高效的官僚体系。
有一种本领,说服人相信某些看不见但又让人抱有希望的事物真实存在,古往今来一直以各种形式大行其道。
至今仍有助于减少许多非洲社会的屈辱感,提醒人们在外来势力野蛮入侵之前,我们曾是运作有序的民族。这些被掠夺的文物至今仍负载着政治意义。贝宁青铜器与其他工艺品一样,仍是现代非洲政治很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史上鲜见权力被心甘情愿移交的现象,它通常是通过暴力手段而易主的。
当我们审视世界历史之时,一定要清楚,我们所见的并非不同文明的截面抑或它们被一一分离状态下的历史。这一认识十分重要。因为文明间存在着可观的接触,它们彼此具有内在的联系。我们以为世界并非一部文明史,它应当是有同有异、始终互动的世界多种文明的演变史。
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三):时间的转换
思考起源于一次群里的讨论,争辩的是中西对于“稳定”概念认知的不同。我们在批评“稳定压倒一切”的时候,似乎也不能否认西方亦以稳定为价值,但是这其中的意涵并不相同。或许我这样说有些偏狭,因为我只是从这本书去窥见一种价值观。
在我看来,西方的稳定指涉的是,一种对于个体不安汇集成的社会躁动的关怀,他们不断地思索过往与当下,希望时间的转换不会带来时代的断层,英国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明显。相反,我们对过往怀着忐忑的态度,如果可以,我们希冀一切都能从过去找到答案;如果可以,我们似乎也希望完全不被过去所拖累。我们背负着历史说自己站在时代面前,是那么的不安,却没有一种知识为我们勾连过去,宽慰变迁。很难因此说英国人与时间相处良好,但是他们的思考并不把时间看作绝对的线性,所以在他们眼里或许没有跟不上时代的人,只有时代本身的断层。
在这本书里,看到是由文物展开的世界,文物代表一种创造的冲动、一种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想法,如书中所说:“这一物品的制造者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周遭的世界中,并从骨子里感受其律动。在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中,你能看到人类正全心融入生命的洪流,让自己成为周围动物生命过程的一部分。这并非是通过掌控动物世界或保障狩猎成功来实现的。我认为远不止于此。他们是真的想融入其中,从而更深的层面让地球成为他们的家园。”(22)随后人们才开始处理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他们战争、崇王、使用文字。人们执着于收藏或打破过去的讯息,大抵也是纠结于这两般关系的难解。人定胜天的宏愿也好,真理降临的乌托邦也好,都无法通过截断时间来抹平不安。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四):人生的意义拉长到以千年为单位那会是什么样?
背景:因为喜欢历史文物,在双11的时候忽然想搜一下,居然搜到了,很开心。
感想:
1. 博物馆居然有冰河时代的藏品,更惊讶地是他们如何鉴定出这是那个时代的,可信吗?不过就算不是,也可以想象到百万年前的人类过着犹如动物一样的生活,大脑很小,每天为了生存,人类文明正前所未有的发达。
2. 里面提到所有的人类都源自非洲,在以前没有交通的情况下,难道是靠版块漂移实现的人类在除南极洲外的其他六大洲有了痕迹的吗?
3. 我们自认为中国的历史灿烂无比,但在世界的舞台上,我们其实只在某些时期特别闪耀,这么多美丽又伟大又绝望的文明毁灭,只有一些文物让我们看到曾经的辉煌。
4. 最有印象的藏品居然是沃伦杯(捂脸),我果然是个坏孩子,公元5世纪,那么高超的工匠技艺和明显是深谙此道的画风,这是一个多么开放的时代,能想到淫靡浮生、酒池肉林的贵族生活。而人们对这个作品的态度也不断在反馈某个时代的价值观。
收获:
1. 价值观并没有对错,所以我们现在对身边的人的要求也不用这么高对吗?
2. 人生如此短暂,在漫漫长河中,我们出生、长大、衰老、然后死亡,你能留下什么?或者不说意义,起码说可以开心地过完一生吗?
3. 艺术也许才是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