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1-07 23: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读后感摘抄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是一本由【英】霍吉淑著作读者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页数:3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读后感(一):失望阅读体验

  有《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珠玉在前,满心期待这本书是透过中国文物,以物见史,挖掘中国历史另类解读

  没想到翻遍全篇,基本上是文物介绍性的图片文字堆砌篇章之间再堆砌些大众知道的中国历史。想了解中国历史脉络的人会没有头绪,因为历史被讲述支离破碎。想了解中国文物的细节的人,看图片直接上大英的官网可能更直接。BTW,大英那幅最有名的《女史箴图》,在书里面又小又不清晰,莫非原件也已经这么模糊不清了?

  失望的购买阅读体验,希望大英不要因赚钱而砸了自己牌子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读后感(二):从文物看历史

  从文物看历史有个很有意思现象,那就是越晚期的文物越精致。早期商周时期,一个鼎动辄几吨重,而且图腾纹路也更为写意。到了唐宋时期的瓷器玉器则越来越小,而且纹路也开始写实。不过到了明代,因为商品化的原因,瓷器大多是流水线生产质量反而下降了。此外,书画也是如此。从秦汉到明清,也有一个由写意到写实的过程。(其实说是生动恰当。)

  这本书最有意思地方其实是1980年代部分,近代那几幅画感觉像是中西杂糅。特别是施汉鼎的《南湖日出》,近处的小桥柳树典型的中国水墨画风,但是远处的太阳却是刻板画的风格。还有上面那副《雨后》,近处的紫禁城和远处的高楼,再加上一道彩虹,这种中西结合黑白色相见,让人浮想联翩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读后感(三):浅显读物

  三星半。叙事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从遣词造句行文结构都没看出这是个外国人写的,我都不知道该夸奖三观端正还是鄙视她没有把握好“海外研究”的视角。毕竟外国学者不是应该有自己比较独到的异于国内学术圈的思考角度不是吗?不太客气地说,这本书就是面向初中水平读者的历史普及读物。图片大部分属于标准物证件照,全则全矣,多少有点寡淡无味,谈不上太美。大概微博柳叶动脉影这些大神作品看多了,总想看些精致的细节。难得的是,当代美术部分比较有新意,历史是延续的、包含当下的这一理念,和《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脉相承。最后,虽然知道是为了补充作者的行文而用了很多其他博物馆的图片,但还是想吐槽“扣题了吗?明明大英博物馆有那么多宝贝没用上,多浪费啊”。用批作文眼光来看,多少有点偏题了。总体来说,感觉写得流于平庸,未能好好把握这个题材,没有充分体现大英博物馆的特色,和《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确在思想性新颖性等方面不是一个水平。印刷纸质精美正文字体太小看得我眼瞎……最后的最后,《女史箴图》是不用指望清楚了;敦煌部分全是斯坦因的藏品,好气啊!!!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读后感(四):不仅是简史

  书的作者是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汉学家。大英博物馆里中国展品都是精品,特别是莫高窟的藏品,真的是不错

  本书将中国历史分为了6个阶段。秦代以前,秦到唐,南北宋、元明,清和现代中国。

  秦代以前经历了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书以新石器时代为开始从最初的陶面、陶制品、玉制品开始。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陶的不断发展变化为瓷器(煤的使用,使炉温更高),玉器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贯穿的。商周石器的青铜器-酒器和食器。

  帝国时代,汉代以后,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开始出现佛教题材的相关雕塑佛像,将中国的雕刻艺术发扬。唐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丝绸之路,出现奢侈品的发展与交流。瓷器一直都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生活

  宋代被单作为一个时代列出,宋代被学者认为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在艺术品种也多有体验,这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元明时期与国外的交流更为广泛,出现的外销的瓷器。

  清代,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出现了钟表物品

  总体来说还不错,画面精致,至少可以看很多看不到的东西,即使到了大英博物馆,估计也都看不全吧。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 》思维导图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读后感(五):文物是沙海拾贝,很感谢能有这本书

  女朋友在英国留学。去年我到英国去找她,住了几天,刚好在英国玩。异地恋真的很不容易,而且还是跨国恋。她学的是文化管理方向,对大英博物馆比较熟悉我们专程在中国馆逗留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英博物馆像一个窗口,一方面向世界各国人展示中国之美,一方面让全世界主要的古代文明被放置在一个空间之内,能够让有心人对比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文明,这种较为全面的博物展示可以抵达非常深刻的体验。

  同时,只有在那个情境下,才开始觉得中国文物跟自己血脉相连的感觉。大英博物馆有那么多古代文明的精粹,比如古埃及和古罗马时期的许多展品,但我们都感受到了 ,只有中国馆才给我们的亲切温暖,哪怕在英国,逛一圈中国馆,会觉得没有在多元文化里迷失

  所以看到这本书上市后,马上就买了。国内的藏品,如果想去看,很方便,现在无论是出行,还是各种文物展都很多,但是大英博物馆的藏品,除了去英国专程去拜访之外,就真的很需要这样一本书了,甚至这本书里很多藏品,在中国馆是没有被展出的,这才是这本书里尤为难得之处。

  文物是沙海拾贝,很感谢能有这本书,把这些漂亮珍品收纳进来,让我可以放置在床头书架上。我自己更倾向于把作为一部文物拾遗清单,自己在写历史方面的文章时也会引用一些其中提到的文物和文物信息

  说几个我最喜欢的大英博物馆藏的中国文物吧。

  1.唐朝官员刘庭荀墓葬雕塑,有一些造型奇特,感觉既有北方文明,又有楚国镇墓兽的那种巫妖气

  2.敦煌壁画《树下说法图》,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出土于敦煌藏经洞,就是语文课本上余秋雨写王道士的那里。

  3.玉面人像,和三星堆的造型很像。

  4.大维德花瓶,极为少见,最早带纪年款的元青花。中国最早的青花瓷断代标准器物

  5.女史箴图。

  最后,跟女朋友现在已经分手了。考虑给她也买一本寄过去,以前的感情也和文物一样存在过啊,磨灭不了的。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读后感(六):如果文物会说话

  2017年,大英博物馆百件文物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巡展。排了三四个小时的队去上海博物馆观展,队伍里颇多亲子档,只言片语流露出借看展增加历史知识之意。

  “听”文物“讲”历史固然是轻松有趣学习之旅,然而若没有历史常识做底,难免如坠云雾走马观花,岂不辜负了排队之苦?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知名汉学霍吉淑撰写的《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一书,提供了一种博物馆导览的范本。作者以时间为序,配上不同年代珍贵文物的照片,再附以文字,讲解其历史背景。一方面,精美的文物先声夺人,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书页直观地看到时间的流淌——从新石器时代遗存、刚刚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到新中国的版画、老上海的讽刺漫画呈现给我们的是截然不同观感

  文物见证古人的生活,告诉我们它旧主的习惯嗜好。那些昙花一现的聚落也曾留下零星痕迹,不同文化的交叉碰撞,相互影响、不断演进。作者说:“中国疆域辽阔,聚落文化各自活跃区域堪比现代欧洲诸国。”不同材质、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文物折射出人之多样性,让人浮想联翩。譬如,良渚文化代表性的玉琮有神秘魅力人们并不确知它的具体功能,但是其上的神人兽面纹很可能就是后来饕餮纹的雏形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和古人交流看法,但文物比文字记载忠实。它讲述了观念转变。譬如,秦汉时期的墓葬较诸前朝有了重大改变。秦人不重酒器、食器等仪式性礼器,更实用器物和模型随葬。作者分析,这体现了“人们对来世观念的变化”,从神灵、信祖先,到模拟“一个和现实生活相似环境”,发展到后来,便是不厌其烦地在墓中绘制主人奢侈生活,祈求来世再续。类似的,我们看明代中后期的建筑,常常会注意到它的屋顶,它也透露出一点微妙端倪:“人们相信建筑屋顶是连接现实世界和超自然世界之间的平台”,所以竭尽所能装饰它自有用意陶瓷神像、文星神像脊饰广受欢迎

  当我们仔细端详文物之美,还可以跟古人一起思考、一起解决问题。纹样复杂的青铜器令人叹为观止,不妨细思能工巧匠用什么办法完成精妙的结构和造型。在陶瓷的发展史上,定窑白瓷盛极一时匠人采用燃料利用率较高的覆烧法,即将器物倒置烧制。可想而知,如此烧制出来的器物,口上无釉,难免涩口。解决这个缺陷的办法,也造就了定窑的另一种美:金属镶边。配在洁的器物上,既不过分奢华,又不嫌素净相得益彰。再看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先用铜丝固定花纹,数次填釉烧制才成,虽富丽奢华,却胎质粗糙、铜丝易断。现代改良的景泰蓝则精美多了,书中收录的景泰蓝香炉宝物挂屏俨然是艺术品。新材质的应用不易断的铜丝、不溢胶的植物胶,从细处体现了工艺的进步。

  纸上得来的历史毕竟去我们日远,同国同城尚难亲近,而文物架起一座桥梁,基于古物带来的直观印象,会有置身其间之感。如作者评述有“东方巴黎”之称的旧上海,称其虽是“时尚和现代化的缩影”,但摩登生活终究是少数人的日常,若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则失了对历史的公允印象。有了本书做底,日后逛博物馆必不会只是看热闹,会在脑海中的历史之脉上,添补进扎实图景

  ——己亥年读霍吉淑《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读后感(七):文物中的中国艺术简史

  还是从书名说起吧,《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乍一看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通过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来解读历史的断面。然而本书并不是这样一部简史,关于“简史”这一部分,或者说成是梗概会比较合适吧。本书的侧重点是介绍被选出的文物,透过这些文物来解读中国艺术简史。这么说仿佛也不尽然,毕竟透过这些文物,以及作者在有意无意中透露的一些信息,其实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总之,书名可能会带来一些小误会,这不是一部标准的历史类书籍推荐给喜欢文物或是艺术的朋友应该会更合适。

  既然本书不是一部标准的历史类书籍,也就没必要对文中的中国史梗概吹毛求疵了。在有限篇幅中作者也不可能清楚的阐述自己的史学见解。并且就如引言中所述,因为是基于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呈现,“难免百密一疏”。倒不如静下品味一下这些艺术和物质文化。

  作为一个不懂陶瓷的陶瓷器爱好者,还是从我的头像说起吧。如有谬误,还望指正。

  这组茶器出自日本佐贺县有田烧的光玉窑。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大明水师·朝鲜水师联军在露梁重创日本水师,史称露梁海战。最终,明朝打赢了万历朝鲜战争,朝鲜在壬辰卫国战争中保全国土完整。而文禄·庆长之役中,日本佐贺藩主锅直茂掳走了一个叫李参平的朝鲜陶工,这位朝鲜陶工在佐贺县有田町成功烧制出白瓷,被称为日本瓷器始祖,有田烧由此兴起。明思宗崇祯十七年,日本正保元年,酒井田喜三卫门通过贸易商取得明朝赤绘技术,彻底奠定了有田烧的地位。而后,有田烧从伊万里港出海,远销欧洲,故又称伊万里烧。伊万里烧风行欧洲的同时,也把制瓷技术带到了欧洲——事实上欧洲的瓷器技术是师承日本。

  本书作者霍吉淑在书中反复提及中国瓷器的特点高温烧制,并在多处都具体提及了烧制温度。其实潜台词是,曾经只有中国的炉火温度能达到烧制瓷器的条件,这是一门核科技。因此当日本使用低温窑成功的烧制出各种“烧”以后,英国的斯托克和欧洲其他地方也都迅速的发展出了陶瓷产业。反过来,英国人在烧制白瓷失败的过程中掌握了骨瓷的烧制技术,同样使用低温烧制技术的国家很快便掌握了骨瓷技术。而中国却迟迟未能掌握骨瓷的烧制技术,当需要把炉火温度降下去的时候,烧一个碎一个。

  本书虽然更偏向艺术史,但其实作者同样在讲述支撑这些艺术作品的技术进化史

  用文物来讲述历史的时候,通常会受到文物本身保存难度限制。本书在精选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文物时也同样,越是久远的时代,能保留给我们就只剩下青铜器和陶瓷制品。随着时代的推移才逐渐出现书画和纺织品这类不易保存品。而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从北魏到唐朝时期的各种佛像,俨然便是一个佛国,而三武一宗法难也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如果我们把地域和时间都放大来看,则变成了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后向北进入贵霜帝国,再经由贵霜帝国进入中国,而后又经由中国去向了日本。贵霜和中国的佛教都曾盛极一时,却最终又没能在这两个地区站稳脚跟,就和它在其发源地印度一样。今天的佛教已经扎根于东南亚诸国,并在日本也受到高度重视。如果说大到宗教这样的顶层意识形态,是需要根植于民间的的民俗文化来做支撑才能成立,不知道这和这一区域气候的变迁有何种关联。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读后感(八):《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可视化的中国历史

  关于中国历史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在这种情况下,写作一部中国史导论,即便存在可能性,却也是费力而不讨好,更何况,“剑桥中国史”系列和“哈佛帝制中国史”系列,已经交出极佳的答卷,数十年内难以比肩,遑论超越。然而,考虑到中国史在时间上漫长和空间上的广布,以导论的方式把握中国史,似乎也有一定必要,特别是对西方的读者来说,这些读者,他们希望对中国有所了解,但短时间内无力消化此前提及的巨著。

  为此,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作家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另辟蹊径,从器物出发,对中国的历史进行简要而不失准确地梳理,时间范围覆盖了新石器时代、“漫长的”帝制,以及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至于论说的领域,更是无所不包,社会、政治、军事、艺术、文学,都在她的笔下得到呈现。当然,若严格说来,其作China: A History of Objects其实应译为《中国:一部器物的历史》,多少呼应了彼得·伯克发展的“图像证史”进路。

  在霍吉淑笔下,中国历史不只是呈现为一系列帝王将相的传奇故事,相反,它还是一种独特的东方文明,具有自己的延续性,从新石器时代墓穴中的玉猪龙、玉鸟形器、玉璧、玉琮,到后来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从商代的青铜酒器、食器,到明清陶瓷业的发展,特别是仿古风的兴起,都让人意识到了,从远古到晚近,尽管经历了王朝的变更和战争的硝烟,但中国人的世界,其实并非持续断裂。

  当然,这并不是认为霍吉淑主张中国历史是某种黑格尔所谓“绝对精神”的外化产物,相反,霍吉淑极力表现的,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以中国文化为例,她知晓儒家在中国往往占有的独特地位,却并不笼统地将儒家的分析运用于每一历史人物。她特别关注到佛教、道教,以及中国民间宗教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而这一点与近些年来海外汉学家的努力不无关联。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霍吉淑花了不少篇幅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中西交往,特别是这种交往对双方产生的具体影响。暂举几个例子。以陶瓷业著称的中国,在与西方贸易的过程中,不时出现为迎合西方市场而在陶瓷上绘制宗教人物的现象,这与声称中国人始终排外不免构成了反拨。中国的园林以其不对称设计曾造成一股“中国热”,英国不少地方都出现了类似园林,另一方面,凡尔赛宫的对称设计,也吸引到了中国的统治者。中国茶传入英国,迅速征服之,由此造成英国对华贸易逆差过大,直至对华出售鸦片方才扭转局势,以及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打响的鸦片战争——传统中国近代史编纂的起点。

  图像可以证史,成为对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绝佳证据。但某些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图像本身也笼罩着一团迷雾,不但真实性值得怀疑,甚至可能证伪历史。当然,某些情况下,例外恰好是普遍规则或规律的明证。诗人有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是否表明素来以谷物酿酒的唐代人品尝到了西方的葡萄酒呢?很可能如此,因为历史学家们发现了“中亚风格的银质葡萄酒杯”。

  作为一个西方人,霍吉淑的某些视角与中国读者的视角,不免存在些许差异,因而往往能够产生“互补”的效果。众所周知,在西方的绘画史上,因为得到了赞助人的慷慨解囊,画家往往将赞助人的模样留在画卷中,比如伦勃朗的《夜巡》,但其实中国古代也不乏类似情形:赞助人给予一定资助,画家将其画在画中(特别是宗教画,画中占最大面积的是佛教人物,赞助人占很小的面积,但因其赞助的“功德”多少实现了永生)。可见“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尽管在某些挑剔的读者看来,相较剑桥中国史等著作,霍吉淑的这部中国史导论并没有给他或她提供太多的新知或洞察,某种情况下这种评论或许不无道理,但考虑到本书最初的读者群体是英语世界的读者,或许应当稍加宽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时代,霍吉淑对中国历史上的中外交流、互动的强调,以及这种交流如何影响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甚至是改写,都不无启发。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读后感(九):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笔记整理)

  用思维导图软件 MindManager 和 XMind 整理了文中的年代、章节内容及器物图片。

  里面器物大部分是大英博物馆的馆藏,比如看不到司母戊鼎、编钟之类的。

  所以最丰富的是宋代和明代的内容。跟上海博物馆的重点很像。

  唐朝介绍的很少;佛教部分比较多。

  封面好看,图片精美,排版愉悦,翻译的中文流畅准确。

  性价比高,可以慢慢翻着看~~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读后感(十):未买书先崇敬,写在屯书之前

  今天早上公交车上看到新经典的发文,恰好是刚上明天的博物馆日的活动,能够通过一篇文章对中国文物的古今海外之路彻底的了解,此文当属第一。我想到了单位详细写写评论,争取做个沙发获得赠书,没想到不到10点半已经有了这么多的评论了。赶紧罗列一下自己的观点。

  去年在《观复嘟嘟》里了解到大英博物馆馆长写的一本书——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

  同时也有这些展品的特展,通过100个文物能够对世界史串联起来,是对历史的学习,对世界的了解的一个生动的、便捷的好方法。

  第一,图片的具象记忆,比文字更生动深刻。《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正好还可以配着哈佛大学出版的一本薄薄的《中国简史》,前者从具体器物上给予素材,后者从历史脉络和评价上给予支撑,对于爱好历史知识的人,对于学生们来说,不用死记硬背历史年代、人物史实等等,用欣赏的审美眼光来学习,也正是“右脑开发记忆法”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用精致、全面的图片,配以详实、具体的解析,一定会收获更多,铭记更多。

  第二,书籍有超越现场观展的优势。去年我的表弟去大英博物馆参观,当时和我用微信视频环顾了一下中国馆。其实有点失望,从灯光效果、到展厅的层高、布局,看起来不如我们的国家博物馆这样高大上。也许视频上图像有所失真,但确实不像我们中国人审美和逻辑的设计风格。而且配以解释的文字都是英文,当然应该是英文,也比较简略。现在有了《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这本书,就能够既为去现场参观的人提供帮助,也能为我们没有去的人提供近距离的了解。

  第三,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共有800万,是全球博物馆藏品之最。其中有很多藏品并未在展厅展出。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藏品应该也是有很多精品中的精品。五一期间去看了从意大利返回中国的文物,虽然数量700多件,但是种类比较单一。一个小的陶制杯子也算一件,有好几十个。大英博物馆的馆藏虽然没能回来,但是能从图片上欣赏古人的精美手艺。

  从个人情感上来看,我们本土的宝贝不管是强取豪夺,还是八九十年代个人拍卖出去,都觉得对国内来说是一种损失。但是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能在战争年代保护住文物,能在不重视文物的年代受到海外的重视,就像现在阿富汗国宝展在国外留存一样,也是一种不幸中的万幸。

  现在通过书籍的方式,与我们的古人智慧再次相遇,与我们自身的历史隔空相望,也是跳出自我狭隘,把自我作为客体来审视的一种视角。

  ----------

  我想到的中外结合的一个好物件,是我们现在用的铁皮暖壶,铁皮壶身,玻璃内胆,都是来自欧洲的工艺。装饰的大富大贵牡丹花,或者是双鹿图案,颇具中国特色。而且特别符合国人爱喝热水的习惯。是洋为中用的最常见物件。现在又从中国传回了欧洲。前段时间看英国皇宫在院内花园野餐,威廉王子一家铺的地垫上,放了一个红色暖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