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朱子学提纲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20 02:31: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朱子学提纲读后感精选

  《朱子学提纲》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子学提纲》精选点评:

  ●

  ●我能说钱穆很谄媚么,起码有五分之一在拍马屁啊~~~我就不说孔子从未言心,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朱熹说:“气多处,发出光彩是神”了,理学的“理”,和道家的“道”有多像我也不说了,全推之时代使然好了。但本来宋明理学就够难搞了,还要间歇性看到文言文版的拽文和马屁,大师,你让我情何以堪~~

  ●真带感~

  ●简明清晰

  ●宋代的口语,用某些方言读起来应该很有意思

  ●特别希望能够看到《朱子新学案》

  ●极富逻辑和条理,眼光也很好。从前书读得太少且不精,有很多需再理解之处。只是个人感觉,似乎应当再将这个“我”抽离出来一些。会不会有对朱子过于崇爱之嫌?哲学家和史学家的气质和做法,还应当是不同的罢?也只是随便这么一说。就譬如牟宗三先生,也是很有个我在里头的。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很难去理解理学。孔子极少言心性,如何至宋学而独存此支

  ●平日庄敬涵养之功至。

  ●最近在细读...细读细读......给我做人震撼的书。。。

  《朱子学提纲》读后感(一):言犹未尽

  读完《朱子学提纲》,就想去读《朱子新学案》,想去深入了解一下朱熹这个人,了解一下周张二程还有陆王心学。

  ——为啥评论短了都不让发啊,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

  《朱子学提纲》读后感(二):提纲携领

  国人现在新潮读国书,学国学,试问其中又有多少人是用心真读、真学、真研之。国人以身负市场经济浮躁之气,附庸文化风雅,真是一种遗憾。此乃一感概。

  钱穆功底之深厚,不是吾辈妄言论讨的。个人认真读了这本书,不懂之处处处皆有,但有一感觉,对初入朱子之学的人,还是应该认认真真研读,以达以管窥豹之效。

  《朱子学提纲》读后感(三):最喜钱穆与束景南之书

  昨、今两日,细读《朱子学提纲》毕,大为钦服。余于近人中治朱学者,最所好者两人,一为钱穆先生,另一为束景南。束书(指《年谱长编》)细读一过,惜《朱子新学案》尚未能克读完篇。

  《大学》之《章句》、《或问》、《语类》13年暑假对读完一遍,甚觉得力。《中庸》之《章句》、《语类》亦于13年9月对读完一遍,独《或问》措手未及,然已滋益菲浅。

  惜于《论语》、《孟子》仅抽读过某章某节,远未究毕全书,倘能如《学》、《庸》细过一遍,于朱子《四书》之学,方为真正有得。

  《朱子学提纲》读后感(四):学习心得

  很早很早之前,恩师就嘱咐我看《朱子学提纲》,我太愚钝和顽固,一直以为只是千百种书中的一本而已,儒学、理学也只是几种安身立命的学问之一而已,因自认为有选择的余地,也就有了无知的傲慢。

  看完第一遍的感觉如顽石开裂,终于透了些光与亮到心底去了。前人说的“直见性命”,算是体会到了一点。

  《朱子学提纲》看过两遍了,还是需要细细再看第三遍、第四遍……

  先把我之前的一点点心得贴出来,做个路标:

  1、天下无不可爱之人,无不可容之人,无不可教之人;

  2、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用都可以做好,做出感觉,做出仁心正道出来;

  3、做人做事忌刻意和机巧,自然循着道理做,做到平实和敦厚;

  4、心里要有他人、有社会,得失要从大处着眼;

  5、人心之“仁”要从生活巨细中去体会;

  6、“仁”根底是好生、护生的意思;

  7、“仁”是有知觉的,指的是“好恶皆当于理”,是知事即明理;

  8、诚与敬很难做到,要在生活中多反省,把私心揪出来,才会逐步做得更好;

  9、知道一点道理,就要在生活中体会这一点道理,从“念”上下“诚与敬”的功夫;

  10、人欲并非必然,是道理安放得过或不及才产生的。生活中要检省自己的念想和做事是否近道,则人欲渐微小。不必把人欲当成自己的敌人,刻意针对和革除;

  11、人心以自己的需要、欲望来生发;道心以他人、社会、天地来生发。在生活中,道心在人心中,故微;人心易受私欲牵动,故危。道心与人心为一体。再体现得糟糕的人心都能找寻其间的道心,使心光明正大起来。

  恩师针对我的心得,提出要学习的地方:1、仁也有刚的一面,所谓仁者无敌也;2、要体会忠恕之道。3、要体会“学而实习之,不亦悦乎”之“悅”在哪里?

  《朱子学提纲》读后感(五):皑皑终南雪

  皑皑终南雪

  他少年家道渐落,父亲早丧却为他立了一个温和仁哲的儒绅影象。他在乡间教学十年,而从小学一路教到大学,最后被顾颉刚力聘至北大。他一面自力更生却始终未敢懈怠藏在心头的宏大愿望。钱钟书写信称他“宗老大师道座”,世喻他与二陈一吕并称当代四大史家,他人格巍巍然如泰山立地,砥砺气节。溢思高邈如终南白雪,沁人心脾。他,就是有当代“贾谊”之称,终生以着力中国文化的钩沉和再发扬为己任,我最所敬仰的中国史学、儒学学术大师钱穆先生。

  钱穆(1895~1990)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过往著作等身,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和《国史大纲》等。《先秦诸子系年》是早期的力作,主要攻考辩,皇皇四卷,陈寅恪大赞之。《国史大纲》是中期抗战爆发,避地重庆,又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时,先生发意要做的一本中国历史教案。遂隐居在某一处山林里,是为岩泉寺。岩泉寺在昆明宜良,具体不知何地。但岩泉寺是时(据“宜良之窗”报道)“秋天的伏狮山经过了夏秋漫长的雨季,山林被洗涤得更加青绿,满山桂花香溢四野,又因为战时有游兴的人不多,这里也就格外清静,能使他一住年余,安心把《国史大纲》这本巨著写完。”

  《国史大纲》一书于钱穆很重要,值得多记一笔。但我今天要谈的,是他中后期所写著的《朱子学提纲》。

  一、《朱子学提纲》

  《朱子学提纲》(下称《提纲》)是为《朱子新学案》(下称《新学案》)所作的提纲,起因是“拙著《朱子新学案》,分篇愈五十,全书超百万言,恐读者畏其繁猥,作此提纲,冠于书端,庶使进窥全书,易于寻究。”

  是时钱穆逃难香港,几年后移居台湾。在面对香港的文化土壤的贫乏,他多有感发,而创建新亚书院,第一届学生余英时在回忆他的文章《犹记风吹水上鳞》里,写了他的情感上和身体上的备受困厄,而他始终不息的忠于学问大业。64年夏天在香港,他申请经费,发意要为朱子写《新学案》,而69年在台湾完稿。

  他的一生都多这样在困厄辗转中奋发,当全国都大师泰西,鞭笞国学,崇拜外洋。他却觉得中国自己的文化,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要温情的了解她。在困境里跋涉,他并非不知道中国旧学里的陈腐,新知识分子的看法他都明白,他未尝没有彷徨,但他终生坚定了自己为故国招魂的意念。他并非守旧,他自陈,“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亦可谓为余治史之发踪指示者,则皆当前维新派之意见”(《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序》)

  二、误解和还原

  他之所以治朱熹学案,是同个理由。因为朱子实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而近代以来对理学的批评,就像把后世儒学来批评孔子一样,朱子被批得不见一个较客观的真面目,(究竟有几个批评朱腐夫子的人看过朱熹的全集呢?)至少朱学的一些极优秀的地方也被忽视一过。钱穆在国共分裂,逃避家园,眼见西方的势力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大陆的横行,想花几年精力来做朱子学案,心里是怎么滋味呢?不得而知。但他做的《新学案》,实则同秉五四运动的宗旨,“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他这是(我私自揣测)“打倒不真的污蔑,还原朱晦庵”。

  三,内容与文风

  《提纲》全书分三十二节,先三节是约略介绍从先秦到宋的各期儒学。再次写宋代的理学,接着第六章为总括:《朱子为集儒学之大成者》,递进分述了朱子集“理学大成”、“宋学大成”,进而“汉唐儒大成”而完集孔以下儒学传统。

  第七章到第三十章是分述朱子的学术观点,有如下:朱子之理气论、心性论、论宇宙之仁、论宇宙之神、圣人难为论、论人心之仁、论心之诚、天理人欲论、道心人心论、论敬、论静、论已发未发以及涵养省察、论克己、论立志、论格物、论象山、论禅学、论为学、论读书、朱子之经学、之四书学、之史学、之文学、之杂学。

  第三十一章为朱子学之流衍,最后一章是研究朱子学之方法。全书先从大条着手,述其源流,接着做大枝节的介绍论述,最后再述其流变和对后世影响。读此目录可略知朱学的范围广大和他着力之处主在人心、学术的方面。

  吕思勉著的《中国通史》,先头就就中国的各个领域展开论述,且多从制度方面来谈,(如目录所显:婚姻、制度、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等等)多谈的是旧中华的社会硬件,扎扎实实,引经据典。而反观钱氏,笔者虽然未尝读完钱著的《国史大纲》,但从收集的多本钱穆书籍来看,钱氏多注重在中国学术思想上的发皇,例如著有《宋明理学概述》、丛书《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等等。钱氏自己曾说:“学术明而后文化明,学术复兴而后文化可复兴”“学术为文化导先路”(《中国学术通义•序》)。学术,此颇有传统儒家所欲影响万世的追求的能力,能为万世立根基,为时代树风标。学术界影响知识界的质量,知识界影响社会的质量,层层递转。

  钱氏有偏重学术、偏重心术的一面,且钱氏自说最先受也最受宋明理学的熏陶。而与吕书的文风相比,虽说吕比钱长,但吕的论述反而显得亲切温敦,而钱氏的行文,他自述颇受欧阳修等影响,行文大江流水,严谨而含深意,有不大叫大嚷的大关怀。

  四、朱子有路径可寻

  《提纲》内一半以上的篇幅讨论理学,讨论人性、理器等等高深的哲学,讨论朱子和别人的论别,如禅宗、象山和朱子的互辩。但这里不能展开,且不说我自己也难理解,而且就算“某有此意”,也“无此笔力”。不过《提纲》里有几节非常适合初学者一看的章节。

  第二十五节《朱子论读书》,是我最喜欢的章节,朱熹教人读书:“只要虚心以求其义,不要执己见。读他书亦然”“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他有教人读书三纲领:看文字,少看熟读,一也。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复体玩,二也。埋头理会,不要求效,三也。而我尤其爱那句:“读书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如用兵,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大杀一番,方是善胜。我读书但求有趣,常常随便看看,读到这句话时,心头火辣,狠觉今是而昨非。

  朱熹又说,“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但朱熹明明自己是个读书最多的人。这是但求学者要立敬,要心存欲望的去读。

  第二十章《朱子论立志》便是这种。做人没有志气,做什么事都觉得茫然,觉得虚无。“今之为学,须是求复其初,求全天之所以与我者,须以圣贤为标准,直做到圣贤地位,如此则工夫自然勇猛。”此即圣人使人劳累,不使人懒惰。也是忘忧乐学乐进。此又如第十九章《朱子论克己》,所说:“克己别无巧法,如孤军猝然遇强敌,只得尽力舍死向前。”

  整本《朱子学提纲》,随处都有朱熹的极高明的见解。此实也在于钱氏采撷的高明。这也是全书中,钱氏不断不断强调的:朱熹之所以强调自己述而不作,一生都不断为前人做章句集注和诗集传,其实自己的意见和关怀也已巧妙的融化进去,让人不察而自然而然的接受。融合古今,释化儒释道,博采子集杂书。这不正也是宾四师自己的缩照吗?壮哉,朱子,壮哉,钱氏!

  学术就像雪水一样,滋润了大地,而不易被人知道。大美无言,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当今或有懂一两句话就随便引用,随便吹捧,以显示自己的高明的,不也害了舆论,影响学术吗?这更要严肃认真的学者,多几个,造成一股好的纯正的风气才行啊。当今大学实在是造不会而好谈的地方,应该要重视研究院。这是我偶然听到舍友侃侃而喊一些不知的东西而生的感想。学者争其大,不学者争其小。以上表我对钱氏的敬意。

  4月22下午星期一草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朱子学提纲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