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玛丽莲·梦露:最后的日子》经典影评集
日期:2021-01-19 03:1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玛丽莲·梦露:最后的日子》经典影评集

  《玛丽莲·梦露:最后的日子》是一部由Patty Ivins Specht执导,Marilyn Monroe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玛丽莲·梦露:最后的日子》精选点评:

  ●梦露 最后的照片 拍得很美

  ●    我看到的是一位巨星的美艳,俏皮,活泼,但又几近疯狂的生活状态,靠着酒精和安眠药过活的梦露。。。    她说:“我想得到的是尊重”,“我不想让人觉得我是个笑话”。    记得梦露还讲过:“在好莱坞,男人愿意用1000美元来买你一个吻,却没人愿意花5毛钱来得到你的灵魂”

  ●The world's most famous, most glamorous and most tragic super star.

  ●红颜薄命,她只是留给我们一个代表性感的名字,真相早已找不到。

  ●有一种人注定会成为传奇。

  ●光鲜外表背后是一颗脆弱的心,性感女神悲剧的最后人生。

  ● 喜欢这个女人 永远的钻石

  ●一个人可以这样像孩子一样纯真脆弱,born beauty,后面的剪辑真sweet

  ●很喜欢她 但这片实在无聊到....

  ●总有那么几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而你对ta其实一无所知

  《玛丽莲·梦露:最后的日子》影评(一):全世界最有名、最闪亮、最悲惨的超级巨星

  

梦露非常渴望获得尊重,她对自己的形象太敏感了 “梦露不是这样的” “别让别人把我当成一个笑话” “我说‘玛丽莲梦露我牺牲一切来变为你’” “她很害怕,然后她说‘别这么说,我愿意牺牲一切来变为你,大家都尊敬你’” “被视为迷人、愚蠢的金发美女还要去上表演工作室” “全世界的人就会惩罚福克斯公司那些混球,惩罚那些对待她恶劣以及把她当笑话看的人” “这时我才了解玛丽莲不仅吸引男人的目光,女人了解她心里那个失落的小女孩” “玛丽莲的葬礼在8月8日下午一点举行” “数以百计的忠实影迷到场向偶像致最后敬意,并再看一眼这位世上最有名最闪亮、最悲惨的超级明星” 梦露的身边人都很无情,一直在利用她,为了放出来的《双凤奇缘》打个五星,本来愁着找不到字幕才先看这个纪录片的

  《玛丽莲·梦露:最后的日子》影评(二):传奇美人:能让人们不抛弃她的唯有皮囊,可于她残缺不堪的人生空有皮囊何用

  我能理解大多数摄制人——包括七年之痒和热情似火的剧组——对她的看法。

  她有时候那么犹疑,找不到状态时会露出像二十年前那个底层姑娘刚刚走进灯红酒绿里时的神色,平凡且亲切,甚至看那种神色多了你会感到懊恼——小姑娘,我们每一分钟都在陪你烧钱。我们的目标不都是完成摄制名利双收么?你快点啊。她拥有美的才华同时又很脆弱,有时人们都很乐意稍稍停下去给她些帮助,或许她需要一些疏导、理解和自己的空间。给她尝试和重复修正的机会。每一个同情过她的人比如柯林都是这么想的。结果你知道她这个毛病至死都没改掉,甚至她就是在“故意”那么做——虽然她也是自己悲惨童年和心理阴影的受害人可谁能一直好好和这么一个人这样相处?但为了那一秒,一旦她找到状态于是出现在屏幕上的那一秒,你会被吸引住挪不开视线,你看到一个举世无双的明星,名副其实。她拥有那种“美”的才能,是老天赐予她的一笔最大的财富,她一旦发挥出那种才能就立刻价值连城,举世无双。就像我之前一直在盯着屏幕暗自揣测她的状态不佳是多么为难剧组和她自己的负担,却感受到了在她焕发光彩的那一秒重新爱上她是种什么体验。

  但没有发挥好的她呢?诺玛·简,是一个trouble,一个被所有人催促的艺人(但她却无法很流畅迅速地配合剧组完成摄制,因为她是在燃烧生命才能出现在片场工作),空有一身表演才华同时却像点燃香烟一样烧耗着自己的梦想和生活,对生活的信赖和温情。事业上不见得一帆风顺,不满被当成花瓶,被公司当成挣钱机器。妆发打光不好的时候会露出土气的底子,提示着为什么福克斯老总会评价诺玛简“土气,平凡”,但玛丽莲梦露确实震古烁今。那个时候她就不那么被人所爱了,因而人们对她的容忍度也大大降低,需要和她共同协作的剧组更如是,心里计算着成本损耗成员状态的导演看到她在cut时露出的天真微笑难免会在心里说一句“不合时宜,简直傻头傻脑”发泄不忿吧。(结果吊诡的是,梦露的倒数第二部号称作家丈夫为其量身定制的电影就叫“不合时宜的人”)这和魅力四射时引人注目的她是如何在人们的感性层面呼风唤雨产生了极大的割裂感。玛丽莲梦露,我理解为何说她闪耀而悲惨,有人曾比她作小儿抱着财宝进集,福克斯公司发现她的才能后,就让他吃药清醒、吃药平静、吃药睡觉(是的和朱迪加兰遭遇相同)。玛丽莲其实是有事业心而且会动脑子的,她知道如何吸引和她天作之合的摄影师和导演和她长期合作,知道如何告诉制片大佬她值得扶持,知道怎么利用和处置自己的财富,她出现在一个个片场、发布会和酒席,但她依然无法在台下得到屏幕上千万人目光中笼罩着的那个人像所感知到尊重和爱意。于是她成了难搞到在娱乐圈独树一帜的女星。她自己曾经说过她不够漂亮,是的,她的特质就是如此,如果她像泰勒嘉宝们有挑不出毛病的面孔或者有家世资本搀扶,或许她不需要活得如此精疲力竭,令人忧郁。人们器重她盛放时的美丽夺目,却又对她脂粉不施、庸碌自怜的一面表现出厌烦、不耐、倦怠。于是她只能在被人们注目——隐匿进黑暗里的两极生活里越走越远,她从来无法成为那种外表光鲜亮丽事业爱情家庭大丰收的大明星,即使她是众所周知的美国梦。底层少女一跃好莱坞龙门,看到的是梦想的广阔天空和未曾料想的深沉大海其上的惊涛骇浪和身下鲜为人知令人直打寒战的暗流涌动。

  她死了,人们拍出这部片来记录她。从中得以窥见的,依旧是这位巨星对于表演的热望,和无尽迷茫空虚的复杂心境。我无意深究到底是不是死于zz暗杀,(其实她失手用药过量的证据还蛮多的),因为这对于玛丽莲梦露的人生增减无几,真的,她的性格秉性基调精神状况都在那了,肯尼迪不过是从她生命中经过的一个男人,她也并不是为他而死。男人善于用权势地位给一个女人披挂然后得以把她视作一份高价的收藏,沾沾自喜,流言四起;民众用是否和政治挂钩评价一个女人的影响力,“倾国倾城”才是美的标准,祸国的红颜才能被历史记住即使她和其他妃子一样至多是一张人肉两个眼睛一张嘴。但这和那个女人内心对自己的认知和期许,和诺玛简的真实自我,其实毫无关系。

诺玛梦露疲倦。能让大家不抛弃她的唯有皮囊,可于她残缺不堪的人生空有皮囊何用

  《玛丽莲·梦露:最后的日子》影评(三):她是销魂的尤物,也是苍凉的弃儿

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写过梦露的一些经历。

梦露充满欲望。也沉迷于自己的欲望。

“她在摄像机前ZA。因为这一点,她的性欲激发了观众的性欲,甚至女性观众也如此。”

还有一个令人吃惊的细节:

在她尚未成名前,“她曾是一名剧院经理人的情妇。这位经理人日渐消瘦,医生告诉他,他的心脏虚弱,必须避免剧烈运动。但梦露的欲望与日俱增,直到他身体垮掉。梦露与他在棕榈泉度假时,他就去世了。”

“她与狄马乔结婚后,有一次丈夫外出,她便穿上软皮平底鞋徘徊在旧金山的街头,寻找性伴侣。”

她的欲望如此燎烈,也以裸露自己的身体为荣。

她为杂志拍摄裸照,以极低廉的价格。因为她不在乎钱,只是喜欢那件事。

记者问她,“你说你拍这组照片什么都没穿吗?”梦露说:“我穿了,我有摄像机镜头。”

还有一回,她接受采访。

“你睡觉时穿什么?”

“香奈儿5号。”

到后来,她甚至只裹一件大衣,就坐在人前接受访谈。里面什么也没穿。

她是真的乐于令人浮想连翩。而她的气息,也通过镜头传递到观众的心里。于是她有了一个名头:性感尤物。

她是迷人的,令人销魂的。

可少有人知的是,梦露也是绝望的,孤独的。

梦露曾对人说:“我总是很孤独,这就是为什么我那么喜欢电影。在电影里我可以完全忘掉自己。”

《彗星美人》的导演约瑟夫·曼凯维奇也说,玛丽莲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她总是独自一人。她是我认识的最孤独、最寂寞的人。 这个女孩遭受孤独之苦,但是她不愿意融入人群,看起来她总是一副要独自逃走的样子。 她不会交朋友,也不好交际。 当我们在片场的时候,她却躲在酒店客房里。”

她就是一个失爱的孤儿。没有父亲,母亲是疯子,外婆想用枕头闷死她。

她在孤儿院待过1年9个月,被12个家庭领养过,每一个家庭都未曾给过爱。他们都在伤害她,用磨刀用的皮带抽她,叫她荡妇。她唯一的玩具,是一个空的酒瓶。

她喜欢一条小狗,但邻居杀了它。

14岁时,她被猥亵、性侵。附近的男人对她动手动脚。一年夏天,一个下班的警察弄坏了屏门想要强迫她。

16岁时,她被嫁给了一个老男人。

再后来,她像变了个人似的,说话结结巴巴,患上慢性失眠症。

她似乎一生都在与恐惧、孤独为伍。

命运给了她太多。

命运又给了她太少。

1926年,梦露出生。那时她还不是举世闻名的梦露,而是孤苦伶仃的诺玛。

父亲在她出生前,就离开了母亲和她,一生都无音讯。

随后,梦露的母亲告诉她:“实际上你的父亲是另一位。C·史坦利·吉福德,他也在联合电影工业公司工作。”

但这位父亲是一个有妇之夫,也在其母怀孕后消失。这位父亲的前妻曾对外人说:“他和道德败坏的女人有染。”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会影响他的一生。

也就是说,很多成年后的问题,都是童年时的问题。

童年时父母如何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么与其他人相处,怎么和世界相处。

母亲和男人们混乱的关系,造成梦露对爱的认知紊乱。

成年以后,她周旋于多位男子之间,像母亲一样,又缺爱,又无法维持爱,对两性关系越来越绝望。

“父亲在没有见到我之前就逃得无影无踪,我对那些陌生的男人还能有什么期待呢?”

也因为匮乏,她一直在寻找,一直在要。

她会抓住似是而非的温暖,把它当成真爱去对待。

梦露生父

有一回,母亲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个很像克拉克·盖博的男人,说,这就是你爸。

母亲这一指,造成梦露对盖博一直有一种父亲式的感情。

梦露成名后,她在一次好莱坞的宴会上遇见盖博,对他谈起这段往事。

盖博起初一直微笑,但听着听着就泪流满面。

他们合作《不合时宜的人》。

在此过程中,她喜怒无常,经常迟到。

她向盖博道歉,盖博都笑着说:“没事儿,小宝贝!”

作品完成后,克拉克·盖博去世。

梦露连哭了2天,极其自责。

她说:“那是在虐待我的父亲啊!”

她渴望父亲、又怨恨父亲、渴望被爱、又因害怕伤害而刻意拉开距离的情绪,都曲径通幽地,表现在对待盖博的态度上。

这部影片,成了盖博的遗作,也是梦露的遗作。

此后,他们再也没有拍过任何一部电影。

梦露生下不久,母亲就患上了精神病。

类似抑郁,但又像精神分裂,总是忽然间暴怒,又忽然间笑嘻嘻起来。这使得梦露对自己的评价,又加了一种罪孽感。

她曾自我评价说,她的出生,对于她自己和家人而言,并不是一个祝福,而是一个诅咒。

人世准备了一系列残疾、贫困和悲苦,像泄愤似的,等着她去应对。

梦露出生12天,母亲就把梦露抛弃了。

她被送到一个寄养家庭。

长大以后,她回忆童年,说,在她的印象中,母亲从没有拥抱过她。

“我不相信母亲真的想要我。 母亲说如果我出生的时候就死掉,日子应该会好过一些。我相信,我的母亲在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了。 我感到这种悲伤一直伴随着我…… 没有人在那儿,就像依附在你影子上的一个影子,那并不属于你。”

开始时,母亲还时不时乘电车去看她。

有一回,母亲没有去。她一直趴在门边等。

到了傍晚时分,养育她的艾达说,“诺玛,她不会来了。”

梦露大哭。

养母随手给了她一巴掌,骂她坏。梦露成年后提起这一段,捂着脸说:“现在还疼。”

后来,她的亲生母亲用非常疯狂的方式,取回抚养权,把她带回了家。

这是梦露与母亲相处的极短暂的一段时间。

可惜母亲越来越抑郁。

1935年1月,她母亲完全失控,拿着一把菜刀冲向他人。

此后,母亲被送到了洛杉矶综合医院,之后又送到了诺瓦克,进了精神病院。

在那里,母亲去世了。

梦露无家可归。

外婆一直拒绝接受这个“私生女”,甚至想要杀死她。

她被亲人抛弃,不得不被12户人家先后领养。

一户人家养了几天,厌了,或烦了,把她赶出门。

她又到了另一户。

她像一只小动物,从一个家庭,被扔到另一个家庭,从一对父母,甩给另一对父母。

她卑微恐惧到极点,从没有没有安心之日。

她从没有体会到“家”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人给过她真正的父爱和母爱。

此外,她还在孤儿院里呆了1年9个月,饱尝生活的辛酸。

成名以后,她去一家孤儿院访问,触景生情,失声恸哭,之后她向这家孤儿院捐出巨款,说:“我在孤儿院里住过,知道肚子饿是什么滋味。”

人间没有一处是归宿。走到哪里,都遇见冰冷的拒绝。

她颠沛流离,无枝可依,孤独入骨。

她人生中最后一个收养她的人,是母亲的好友格蕾丝·麦基。

麦基是一个开放的人。有一个好莱坞梦。

她帮幼小的梦露化妆、卷发,告诉她:“诺玛,你将来一定会很漂亮,一定是一个女明星。”

但是,女明星尚未长大,就被养父性侵。

麦基发现以后,把梦露送到自己的姑母家中。但姑母的儿子,也性侵了当时已经非常迷人的诺玛。

童年时惨痛的经历,直接导致梦露对男人的不信任。

她不相信爱。

更不相信自己配得上爱。

父爱缺失,母爱匮乏,反复被抛弃,童年被性侵。

这一系列遭遇,使她像飞蛾一般,向往温暖,渴望有一个家。她疯狂地想要被人爱,被人呵护。

1942年,麦基准备离开,前往另一个州生活。为了安顿梦露,她想到了一个主意:让梦露结婚。

就这样,16岁,梦露结了婚。

丈夫是大她5岁的詹姆斯·多尔蒂。

梦露和第一任丈夫

在梦露的回忆里,这次婚姻是被安排的:

“格蕾丝·麦基想要我嫁人,我没有选择。他们并没有和我讨论什么。他们不能再养我了,他们决定去别的地方。于是,我结婚了。”

可是,她是不快乐的。

婚后,她就因沮丧、焦虑而歇斯底里,患上失眠症,说话结结巴巴,精神状态出现严重问题。

这段婚姻持续不到一年,丈夫就难以忍受她的狂躁,参加商业船队,离开了家。

但梦露是美的。

1944年,梦露18岁。她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机。

那时,为鼓舞前线将士,美国军方摄影师大卫·康诺夫到处寻找合适的模特,准备将照片发表在军方杂志《Yank》上。

他在洛杉矶发现了诺玛,惊为天人。

接着,康诺夫为诺玛拍了一组和飞机有关的照片。

这些照片最终没能刊出,但康诺夫认定,梦露极具明星资质。

他将梦露推荐给蓝书模特经纪公司。

随后,梦露与他们签约,做了1年多模特。

再再后来,她被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看中,开始出演电影,并取了艺名玛丽莲·梦露。

也就在那一年,她离了婚。

1946年,这个20岁的女孩还看不到自己传奇式的未来。

她只是觉得,成了名,有更多人爱我,就很好。

她想被人爱慕,想更多人看见她。她不想再像小动物一样被抛弃,被忽视。

一个人过于匮乏,得不到回报,往往通过另一种方式,走向内心,放大自我优势,用以补偿自己。

梦露的方式,就是无所不用其极地,让所有遇见她的人都迷恋她。

她对金钱没有太大的欲望。

临死时,大家盘点她的遗产,发现只有一座房子,少量珠宝,存款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得多。

但她希望有名气。

“当我盯住好莱坞颁奖晚会时,心里在想,一定有成千上万像我这样的女孩梦想成为好莱坞明星。 但我并不担心她们,因为我的梦想最为强烈。”

可是,她的成名却不是易事。

她在入行之后,经历了被解雇,卖身,被强奸,被包养,臭名远扬等尴尬处境。

直到1951年,她才开始飞黄腾达。

她成为举世闻名的性感女明星。

威廉·曼彻斯特说,拍摄《七年之痒》时,她在纽约人行道上将腿叉开放在栅栏上,一群影迷看见一阵风吹过她的裙摆,露出臀部,欢呼雀跃起来。

对她而言,这是一生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她的23部影片创值20亿元。

她平均每周收到5000封求爱信。一位狂热追求她的土耳其人,因她不接受求爱而割腕自杀。

但这样的盛名,还是没能解决她的不安和匮乏。

梦露和第二任丈夫

当大她12岁的乔·迪玛吉奥在圣诞前夕,送给她一颗圣诞树时,她热泪盈眶。

因为她在整个童年里,一直没有得到过一颗为她而准备的圣诞树。

随后她与乔·迪玛吉奥交往,并结了婚。

一个是性感女星,一个是著名球星。他们的结合,在美国引发轰动。

但热闹美好的开端,却不意味着圆满幸福的结局。他们婚后争吵不断,他干涉她的工作,甚至对她大打出手。

最终,在婚姻不到10个月时,他们签署了离婚协议。

梦露和阿瑟·米勒

30岁,梦露嫁给阿瑟·米勒。

阿瑟·米勒大梦露20多岁。

在遇见他之后,梦露和一个女演员朋友说,我喜欢有学识的男人。

对方让她举例。

她说了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爱因斯坦,一个是阿瑟·米勒。

而梦露之于米勒,那就是新生、热情、性感的代名词。

他说梦露有着“令人无法理解的女性生命力,似乎可以照亮周围一片广阔的黑暗”。

在与米勒的5年婚姻中,梦露怀孕两次。

都以流产而告终。

医生告诉她,这一辈子,你都将无法做母亲了。

这是她的第三次婚姻,依然充满争吵,甚至比之前更甚。

她精神愈加糟糕,必须服用大量药物,方能入睡,她的精神病医生甚至在10个星期内接受了她的28次预约。

最终,这段才子佳人式的婚姻,也以惨淡收场。

除了三段失败的婚姻,她与多个男人还有过感情纠葛。

梦露和肯尼迪兄弟

比如总统、教父、摄影师、演员、黑手党、制片......

玛丽莲梦露为肯尼迪总统唱生日歌 via@Fashion_BangZ_腾

这样复杂的情史,不是因为她水性扬花,只是因为她极其需要爱,却又不懂得爱。

于是,一次又一次陷入感情的漩涡。

“男人们因为她是玛丽莲.梦露而靠近她,又因为她是诺玛.琼而离开她”。

这对于梦露而言,是致命的打击。

她觉得自己从未被爱。

也从未被真正接纳。

后来有心理学家推测,梦露应该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她私生活淫乱,抑郁沮丧,恐惧孤独,吸毒成性,酗酒无度,并企图自杀,都与此人格障碍的临床反应相同。

这种精神疾病的根源,就是童年的剧烈创伤。

梦露大概也明白这一点,她看了多年的心理医生。

可惜不论如何,她的生命还是如一辆没有刹车的车,一直往不可控的深渊滑去。

最糟糕的是,她的精神也在日益枯萎。

就像张爱玲所说的,“我只是一天天地萎谢了。”

她嗜药,精神不振,经常无法如期赴约——有一次,她缺席拍摄28天,导致剧组因她多消耗了100万美元——这使她的多份电影拍摄合同都被解除。

她因精神太差,无法记住台词——电影《热情似火》中,曾因为她一句“是我,苏格”,重复拍了60次——作为演员的名声也在严重受损。

她和男人们的往来,也没有帮她获得身份或找到生父。

她觉得,所依赖的,都在抛弃她;

所爱的,都在冷落她。

当她获奖时,她是孤独的;

她没有获奖时,她是挫败而无人安慰的。

她依然是童年的诺玛,在孤儿院里等着被挑选,在一个接一个的寄养家庭来被换来换去,被一个又一个男人性侵。

虽然她功成名就,也无法给予她希望,“事业是个好东西。但在寒冷的夜晚,你不能把它裹在身上。”

她逐渐有了离开之意。

有一回,梦露对人说:“我是那种人们发现已经死在空荡荡的卧室里的女孩,手里拿着空荡荡的安眠药瓶。”

1958年,她在一篇名为《分析之后的一年》的日记中,写道:

救命、救命 救命 我感到生命在接近 当我想要做的一切 都是要去死

可是,又有几人知晓呢?

女人提起她,总是又羡慕又嫉恨。

男人提起她,都将她看成一具活色生香的行走的肉身。

约翰·吉尔默曾写过她真正的境遇:

“她是如此的形单影只,但是又害怕这样孤单一人。 她说这是一个囚笼,她想知道怎样脱离这个囚笼、获得自由。 她说,‘我不得不告诉你,在我的生命中,没有一个人曾经爱过我,我孤身一人陷在这个可怕的囚笼中’。”

梦露在生前最后一次接受的访谈中,也说过类似的话:

她一直希望有个男人爱她,她也全心全意爱着对方,可惜,这个男人她一生都没遇到。

是的,作为一个从未感受过爱的人,她要的是全心全意的、绝对的关注。

这种100%的爱,她的丈夫们给不起,情人们更给不出。

于是,梦露总是经历失望。

她又缺乏经营爱的能力,无法让冲突变成养分。

干脆就听从本能,在一个接一个男人中来来回回,试图通过自己的魅力,通过情欲,来温暖自己的心。

但这种方式,只会带来更频繁的失望。

失望的叠加,逐渐压垮了这个脆弱至极的人。

那是1962年的夏天,36岁的她似乎万念俱灰。她对《生活》杂志的记者说:“结束也许是一种解脱。”

1962年8月4日,玛丽莲·梦露在唱机上放上辛纳屈的唱片,吞下药柜中所有的戊巴比妥钠片(镇静催眠药),孤独地离开人世。

她告别这个世界的那一天,没有亲人,没有爱她的男人,没有巨额的遗产。

陪伴她的,只有童年时的一架钢琴。

这架钢琴,是生母住院前买的,后来因没钱卖了。多年后,梦露又把它买了回来。

这是童年唯一带给她温暖回忆的东西。

这一生,她没有父亲。

16岁那年,她曾试着给生父打电话,是对方的又一任妻子接的:“他不想见你。他建议,你如若不满,可以去找他的律师。”

这一生,她也没有真正的爱人。

每一个男人靠近她时,都如获至宝,但不久,就会被她的依赖感和焦虑感所吞噬,于是个个撒腿就跑。

这一生,她也没有真正的荣耀。

她作为演员,拍片无数,从未被奥斯卡提名。

终其一生,除了美丽的身体,她一无所有。

梦露死后,她的尸体(档案号:81128号)一直放在洛杉矶停尸处,无人认领。最后还是她的前夫狄马乔认领了她的遗体。

那一周内,纽约的自杀率达到史上最高值,在一天内有12人自杀。

一名自杀者在遗书中写道:“如果世界上最曼妙、最美丽的人都生无可恋,那我更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

可惜,追随者再悲怆,也无法挽回我们的梦露。

她死了。

死于她自己经年的疼痛。

这浮生,这浮生,真情难长久,红颜多命薄。

惟有一声感叹:唉......

不过,当我们回到现实之中,你会发现,其实人世间有更多的梦露。

她们也在痛苦中长大,在匮乏中煎熬。

她们也在哭泣,也在受苦。

或许正在阅读此文的你,就是这样!

但我们都要记得,梦露以自己灿烂又孤独的一生告诉过我们:别学我,倘若心有创伤,去疗治自身。

如果无知无觉,很可能会走上她的老路:以魅力或能力,创造混乱的生活,并将自己逼向绝路。

说到底,我们能负责的,不过是一己之心,一己之命。

命不好,那就用你的智慧与勇气,去爱,去宽恕,去平复心中的黑洞,用幸福一点一点地将它们填平。

当它们趋于完满,你才会拥有完满的爱,和完满的关系。

梦露是这样。

我们也是一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玛丽莲·梦露:最后的日子》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