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莲·梦露》是一本由(美)洛伊斯·班纳 著 时代华语 出品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过这部作品,第一次近距离走近梦露。从年轻的模特,到20世纪40年 代,叱咤好莱坞的性感女演员,梦露度过 了引人瞩目的一生。 她是一个出色的演员,优秀的大明星;她是一位美丽、坚强的女性,她无论在哪都是众人的聚焦点。她也有黑暗面,她不幸的童年,她的敏感自卑,她对药物的依赖等等,这些或许是让某些人讨厌她理由,而对我来说,恰恰这些“缺点”,却让梦露这个人更加真实、完整、栩栩如生。起那些被打造好的、美美的呈现出来的、看上去完美无瑕的“明星”,在那些时尚的华服、完美的妆容背后,究竟是一个平庸的普通人,还是个完全不符合他形象的恶劣的人,我们都不会知道。梦露说:我自私、缺乏耐心和安全感。我会犯错,也常会在状况外而难以控制。但如果你不能应付我最差的一面,那么你也不值得拥有我最好的一面。终于了解大部分人喜欢梦露的原因,是因为她的真实。她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明星,也是真正的普通人;她体验过人生百态,她的各种喜怒哀乐也被摆放在世人面前。 梦露就这样的人,可以像孩子一样纯真,也可以像钻石一样诱人。她给了全世界所有男人最美好的幻想,让所有女人羡慕嫉妒想要成为她。可以说,她就是人间尤物,一个性感的符号。 看看这本书吧,带你感受一个立体的真实得丰满的梦露。
《玛丽莲·梦露》读后感(二):时代的符号
如果想客观的评价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不应当只有一种特质,不能简单地用是否优秀、是否成功、是否善良来概括,不应该只看到他的表面,还要了解他看到的世界,他走过的路,洞悉他的想法。
家喻户晓的女星梦露至今仍是许多人的偶像,许多女孩子仍把她当作心目中的女神,天使脸蛋与性感身材,金发红唇热情的笑,这样高辨识度的面庞与妆容,让人们对她念念不忘,梦露就像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了时代的符号。
在这本书中,我从梦露的外祖父母开始,读到了一个完整的梦露。她有的不仅是绝世美颜,她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她还有着不幸的出身,有坎坷的婚姻,她有从逆境中站起来的能力,她在那个女性地位低下的时候没有仅仅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与玩物,她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事业,自己是一个出色的女星的同时,还经营了自己的公司,在一个男性社会活出了精彩的自己。和所有的人一样,梦露也不是超人,她也会感到孤单,甚至会崩溃,受到打击时一样会退缩,但还是会再次站起来去面对,虽然她也有精神问题的家族史。
遗憾的是玛丽莲梦露在最好的年纪去世,一个努力又坚韧的女星没能度过完整的一生。种种证据指向自杀的说法实在难以另人信服,个人的力量无法战胜关系错综复杂的网络,她还是成了斗争中的牺牲品。不过一代女星定格在了最美的时候,就像是永远不会老去,永远年轻、富有热情,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
《玛丽莲·梦露》读后感(三):我们都知道她,却没有人认识她
即使是对电影一无所知的人,恐怕也都听过“玛丽莲·梦露”这个名字。一定程度上说,玛丽莲·梦露早已成为现代西方流行文化的代名词,一个性感而又神秘的符号,一个时尚而又疯狂的象征。她的身世悲惨,没有完整的童年和正常的青年,更在36岁那年香消玉殒;她有万种风情,令无数达官显贵和各界名流深深着迷;她又特立独行,用自己的方式塑造着自己的人生。
很难想象,梦露的童年,居然曾经在11个家庭中被寄养过,甚至在8岁的时候就遭遇了可耻可怕的性侵。作为一个本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孩子,她的童年实在是太过不幸,早年在寄居家庭和孤儿院生活的经历,在她的人生底色中铺满了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性。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她的第一任寄居家庭是虔诚的福音派信徒,在那里她接受了福音和信仰,并且在教会的唱诗班里表演节目。
但她的信仰不是稳固的,她成年后在基督教科学会、犹太教、弗洛伊德之间摇摆,童年的信仰根基并没有完全让她脱离罪和死亡的捆绑,而是深陷在世俗之罪中,从一个怀抱到另一个怀抱,找不到爱,找不到安全,找不到她想要的一切。所以熟悉她的人、了解她的人,她身边的朋友、化妆师、造型师,等等,都将她称为一个倔强又软弱的小婴儿。她夺目耀眼的成就和不可方物的美艳背后,其实是始终是一个渴望爱和稳定的孩子。这又何尝不是所有人的渴望。
梦露是悲惨的,虽然她有那么多的拥趸,她的粉丝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明星,甚至在死后的很多年,依然有很多人对她的人生和她的死因进行了诸多调查,试图还原她在这个世上的短短36年的人生。但是越还原,离事实越近,就越让读者看到她的凄凉无助和自我放逐。
据说玛丽莲·梦露有个私人书单,陀思妥耶夫斯基、里尔克、沃尔夫都在其名单之列;她也曾经深刻地被弗洛伊德的理论所吸引,用其思想来平衡心态,与基因中的抑郁和焦虑对抗;甚至,她自己就是个文艺青年,她写诗弹琴,在私人聚会上朗诵叶芝的诗,她的诗人气质隐藏在她艳丽的外貌之下,甚少有人发现。
但是更多的,她未能挣脱罪的捆绑,她对那些可见之物的瘾,明明地显示她的软弱和无助,显示她在黑暗中的踽踽独行。虽然成名后她身处热闹喧嚣之中,身边不乏真心对她好、真心爱她的人,但是在这些人身上,她内心深处的渴望无法得到满足。她任何试图从人、从物、从生活中获得平安的尝试都失败了。她无法使自己的灵魂安顿,无法与自己和解,无法自我救赎。也许,她应该回到童年的信仰,在那起初的爱中得自由、得释放。
由南加州大学历史与性别研究所教授洛伊斯·版纳花费十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披露了梦露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作者不厌其烦地交代了梦露一天天、一年年的生活轨迹和日常交往,为后世的读者们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梦露,让读者可以走进她的人生,体会她的喜怒哀乐。她如烟花般灿烂却又如浮萍般短暂的一生,她特立独行又敏感复杂的性格,令人着迷更令人唏嘘。她在等你,来认识她,而不仅仅是知道她。
《玛丽莲·梦露》读后感(四):“性感”女神梦露
《玛丽莲·梦露》这本书是美国研究协会主席洛伊斯·班纳历经十年的时间,采访梦露身边近百位好友,完整记录了她从贫民窟女孩到好莱坞巨星,从成立制片公司到成为公益慈善冠军的传奇一生。大家记忆中的梦露就是站在地铁通风口,一阵强风吹起了她的裙摆,虽然她按住了裙子,但内裤依然漏了出来,性感迷人的样子,让人难以忘记。
但书中除了记录玛丽莲·梦露颠沛流离的童年、不幸的婚姻、坎坷的成名路、风流韵事以及在花样年华香消玉殒;还展现了梦露不为人知的一面,如: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热爱阅读、成立制片公司、喜欢动物、热衷公益等。当你全身心投入进去之后,将认识到梦露是特立独行的传奇女性!玛丽莲·梦露,童年的不幸,多位寄养父母,被性侵、被欺负,被抛弃,16岁被迫嫁人,但她依然坚持做自己喜欢的模特事业,没有被压力打倒,这一生中也遇到到了很多的贵人,但命运虽待她如此,她却依旧把自己活出光鲜亮丽的样子。
她一生都寻求爱与被爱,她喜欢读书,将精神世界寄托于伟大的思想。她读文学、读历史,她死后,有追随者整理出梦露生前喜欢的书,有几百本之多。这本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让我们去了解一个不一样的玛丽莲·梦露。
《玛丽莲·梦露》读后感(五):世界级网红大V养成记
要说上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时尚女性,无论你说到那几个,总有一个名字必然会出现,那就是玛丽莲·梦露。她那张著名的标志性照片,在地铁站通风口边,一阵强风吹起了她的白色裙摆,她用力按住裙子而散出的性感撩人姿势,到今天依然是蜚声于世的女神级经典。名人成名后,我们总爱把这个人的成功归咎于某几个因素,玛丽莲·梦露自然也不例外,说的最多是她靠丰满胸部和翘臀,爱卖弄性感风情,所以吸引人,还有她和肯尼迪总统的风流韵事因而被人广泛传播等等,那实在是对她大大的误解。要是你知道她生于单亲家庭,自小被11户家庭和1个孤儿院寄养长大,8岁被侵犯落下严重口吃,走路臀部摇晃,还是一个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吃药,那一定不会觉得她的成名是靠卖弄和韵事那么简单了。 “我知道自己的资质有多么平庸,它就像我身上穿的廉价衣服一样。但是,我的上帝啊,我太想去学习、去改进、去改变这一切”玛丽莲·梦露曾如此评论自己。 在20世纪50年代,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好莱坞到处是想从影的金发女郎,玛丽莲在其中仅是普通的再普通的一个。对她来说,她既没有一个强大的母亲来保护,也没有一个上流社会背景或百老汇的演艺经历来打动电影公司的高层,一直处于当时电影圈的潜规则漩涡之中。 接受潜规则就可以更上一层楼吗?答案是, No way! 那玛丽莲·梦露是何以在短短几年间成为国际著名影星呢?
首先,得益于她遇到了人生中几个贵人帮助。露西尔,米高梅电影的领导人之一,成为玛丽莲新的拥护者。 约翰尼,好莱坞首屈一指的天才经纪人。 娜塔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首席戏剧表演老师。她几乎指导参与了玛丽莲在职业生涯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全部电影,教会玛丽莲如何运用身体,如何运用脸部和声音来表达。
她非常努力的学习和工作。 她在20世纪福克斯第一年,就像一台发电机一样精力旺盛的辛勤工作,并因此获得公司“黑马奖”奖励。 参加表演课程,从不缺席或迟到。后来在进修班学习期间,被公司解约,自己付钱继续学习。 在开始走红了后,日程安排依旧是十分紧凑。1952年 一名记者评论道,她几乎做了十位女性的工作量。早上五点半就到达片场,为六点拍摄做准备。晚上七点半结束后,随即与娜塔莎探讨背诵明天的台词剧本。好不容易腾出的休息时间也被见缝插针去接受各种采访。
她深谙要成为明星,首先要成为一个有存在感的人,要主宰八卦专栏和屏幕。
她和记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她知道所有的记者和摄影师,而且她不会像大多数明星那样只顾谈论自己,她会问问你的困惑、兴趣。 她创造了一种特别棒的谈话风格,当她不诚实时,就会用门罗主义招待记者。她会展示无辜的大眼睛,凝视记者,低声说着话,听起来像在忏悔,她告诉他们想让他们听到的——害羞的自我,她的过去,工作的艰辛,道德是如何高尚,并用一些小手段“蒙混过关”。某历史学家对此评价,她提供了20世纪最好的名人访谈。
在1952-1962年,玛丽莲·梦露几乎是好莱坞的代名词,她的新闻占据了各大影视专栏传媒,粉丝为之疯狂,她所到此处均是万人瞩目。 玛丽莲和肯尼迪兄弟朴素迷离的情感纠葛,又是一个迷一样的传奇故事。
1962年8月4日,玛丽莲·梦露莫名其妙的离去了,她的死因真相至今是迷。
遭受打击时会退缩,但依然会勇敢面对,这就是玛丽莲·梦露,一生坎坷之路走来成为耀眼明星的精神力量。
《玛丽莲·梦露》读后感(六):梦露是女权主义者吗?
1955年7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名记者问玛丽莲·梦露是否介意被称为女权者。“我不是女权主义者!”她厉声否认,又补充道,“我不相信这个世界可以被分离开来,世界的运转是由平等的男女共同努力实现的。”
这名记者听完她的回答,仿佛验证了自己的预言,很激动地喊道:“这就是女权主义者,我知道她是个女权主义者!”
说梦露是女权主义者这事当然很可疑。因为在很多人的眼里,她不过是那个翘起屁股,扭动蛮腰,嘟起嘴唇,卖弄女人味的“愚蠢金发女郎”。我们甚至记不住她演过的电影的名字,但想到她的名字就会想到白色的连衣裙被风吹起,她故作惊慌地按下裙角,嘴巴微张,似在求欢,既天真又性感,既挑逗又俏皮。女权主义者们在当年批判她是迎合男权的玩物。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打仗的士兵们在战争结束后都成了居家的丈夫,青年们丧失信仰沦为“垮掉的一代”。精英文化衰退,大众文化兴起,出现了新的消费文化和审美观——“通俗奢侈”。美国人一边为在二战中获得的胜利和蓬勃的经济感到高兴,一边又惊恐于冷战时期来自苏联和核毁灭的威胁,他们需要可口可乐,也需要一个能让他们消解焦虑恐慌情绪的女性。梦露就是服务欲望这一流水线上炮制出来的产品。可惜在她满足了这些观看者的欲望的同时,也遭受到他们对她道德的谴责。
她和一个性无能的男主角演对手戏,为了恢复他的性能力,她赞美他的温和是真正的男子气概,这正是梦露常常扮演的角色,成为男性在战后理想中的玩伴。她甚至说:“我并不介意活在一个男权社会,只要我可以作为一个女人存在其中。”这一切自然与女权无关,而更像是讨好男权得到生存的受益者。
同时期随着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迁移到纽约,以波普谱艺术为代表的后现代艺术兴起,安迪·沃霍尔将梦露的头像做成自己最负盛名的丝网印刷,色彩艳俗,机械复制,故作粗糙,正符合大众的趣味,在我看来,这幅画是对梦露符号化的最佳诠释。
梦露自始至终是被人们异化最为猛烈的女性。人人关心她的嘴唇和屁股,关心她的三次婚姻、堕胎、性瘾、和肯尼迪兄弟的交往、谜团一样的死因……她被描述成不过是一个“荡妇”,是男权的牺牲品,没有人对真实的梦露感兴趣,她说:“男人们愿意花大钱买我一个吻,却没人愿意花一美分了解我的灵魂。”。
她的性感,我多年后才懂。上小学的时候,家里装上卫星电视,有段时间我掉入了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当眨着无辜大眼睛的梦露出现在电视机屏幕时,我爸按下了换台键,我当然没有看到梦露被风吹动的石榴裙摆,她是禁忌,是诱惑,而我的好奇渐渐被奥黛丽·赫本填补,在我们的文化标准里,被广泛接受的美和淑德接近赫本而不是梦露,后来才知赫本和梦露分别代表着男性的两种幻想对象。
“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当年被我们视为偶像,她在《好莱坞的七宗罪》里记录了寻找玛丽莲·梦露的经历。一心想要采访到梦露的法拉奇被告知“美国也许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你想见谁就可以见谁。可是,有两个人永远不可能与他们面对面地谈话,一个是艾森豪威尔,一个是玛莉莲·梦露。”梦露为了不让人找到她,每过20天就要换一次住处,她用着别名,像间谍一样善于伪装,有秘密的朋友和秘密的纽约公寓。法拉奇最终也没能实现采访到梦露的愿望,她愤怒地调侃梦露是否真实存在,说她也许只是一个“幽灵”。
我对梦露真正的好奇来自她读书的照片和她的书单。她窝在沙发上读,躺在床上读,倚靠在书架上挺起胸脯读,坐在草坪上读,沉迷而沉静。她的书单里既有阿尔贝·加缪的《堕落》《反抗者》,又有纪伯伦的《先知》、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托尔斯泰,她读雪莱、威廉·布莱克、米莱、加西亚·洛尔卡的诗,也读女作家伍尔夫、多罗茜·帕克、科莱特,最喜欢的书是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分明是属于一个有政治意识的知识分子的书单,而不属于人们眼中那个被男权物化的“金发蠢妞”。海明威曾如此评价她:“玛丽莲有着极强的文学感受力,而我却从未如此幸运。当我在抒发情怀,挥笔写作时,玛丽莲的诵读,娓娓动听,婉转动情。”
梦露是我知道的最复杂最矛盾的人了,但不难理解。她分裂成多个版本的梦露。一个版本里的梦露靠他人的怜悯过活,在十几个寄养家庭之间辗转,在孩童时期忍受性和精神上的虐待,诵读困难、口吃,害羞、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严重的怯场;另一个版本里的梦露从童年的动荡里学会了如何快速取得陌生人的好感,活力四射,坚强地向着目标前进,靠当裸体模特养活自己,在相机前充满自信,靠自学成才当上演员,追求完美,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一个版本里的梦露继承了母亲的精神疾病,噩梦不断,有抑郁症、狂躁症,月经疼痛不堪,子宫内膜异位症、荨麻疹、慢性肠炎让她长期腹痛,嗜性如命,依赖药物;另一个版本的梦露渴望家庭、丈夫、孩子,却到处地调情、崇尚自由相爱,性自由,双性恋,暴露狂,参与滥交,甘愿认为她的身体归男人所有,当男人想要时,她必须给他们,因为这是一种“感谢”的方式。
在保守的年代,梦露向传记作者、摄影师、记者多次透露自己童年和成年时期曾遭受的性侵,也说出自己拒绝高价卖出身体上位的经历,这无疑是一种勇敢的女权主义行为。尽管她渴望完整的家庭,当丈夫要求她婚后必须待在家里、只能选择做家庭主妇的时候,她迈出大胆的一步,不想再听命于他人。她成为第二个执掌自己制片公司的女性,玛丽·皮克福德是第一个。成为女商人的梦露,在那个女演员连更衣室都没有的电影界,反对性骚扰,要求女性同工同酬,得到尊重的工作条件,改变了娱乐业女性的面貌。
她对性自由的支持,跨越了她那个时代的道德观,支持民权斗争,坚决支持黑人拥有白人意义的平等权利,她心目中的英雄是亚伯拉罕·林肯。她对佛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科学进行了深入的精神探索,是支持进步主义的反叛者。
也许玛丽莲·梦露不是法拉奇口中的“幽灵”,却是一个虚拟的存在,而她精心策划的角色,沙漏形身材、妆容、行头、表情、步态都被设计成人们想要的幻想对象,她的真实人生比她在电影中扮演过的任何角色都更具有戏剧性,正是在符号的遮掩下,她一生都有勇气尝试常人不敢妄想的冒险行为。
我们看到的梦露显然不是完整的,就连她自己也无法捡起所有的人格碎片,却有那么一两片映射出她超越性别的强悍,她享受着自己的女性特质,试图证明女人“性化”是解放而不是贬低,坚持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不被外来的指责所左右。尽管她拒绝贴上“女权”标签,但她的确做了女权主义的先行者的工作,她的一生有力地提醒了我们女权主义的必要性,第三波的美国女权主义者声称梦露是她们的一员。
祝羽捷
2020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