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是一本由(美)费正清 / (美)麦克法夸尔(MacFarquhar,R.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页数:1206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精选点评:
●西方的视角总是会让人新奇
●反洗脑。
●外国人不懂中国人与中国政治
●毛的个人因素;国民教育
●觉得有点乱
●花了近两个月时间读完,读得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版(共三本)。据说没有删节,为了凑这一套在孔夫子上逛了好久,拿到手发现尺度真的大,真的想了解共和国史的,推荐一读,很多结论观点,在当时是超前,在现在(资料的进一步浮现下)得到进一步证实(如朝鲜战争的起因)当然剑桥系列的特点就是,枯燥章节中中夹杂着一些黑色幽默,如一位老教授在建国初说中国人像竹子一样,有压力就弯曲,风头过去了,再次挺直。但一年后,他精神错乱了,上吊自杀。还有就是一种同情,对ji权下的人民的同情,结语,“在90年代及更远的未来,只有多样性才能维持统一。”
●民主与集中,统一与多元,自由与纪律,开放与保守,民族与世界,共和与联盟,岂是说说或者打几个字那么容易的做到的~
●豆瓣怎么没有6星!
●好像与中国社科院红皮本是同时出的,因为已买了上人的14卷,因此选了这版。结果红皮本的那2本再也凑不齐了~
●教科书不过呵呵二字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读后感(一):另一个角度
如果想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中国的历史,这套剑桥中国史系列无疑是很不错的选择,可惜好像没有出全,像前清史等等,有些遗憾,在出了辽西夏金元史后就停滞了。外国人写中国史,值得看。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读后感(二):图片和出版社不符
这本书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黑色简装,另一个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红色硬皮。自己手头有1949-1965的上海版(第十四卷)和1966-1982的社科版(第十五卷),感觉上海版的译文更好些。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读后感(三):佶屈聱牙的翻译就让我没心情看下去。
建议近代现代当代史部分,读读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吧,不同于大陆官方的观点,讲了很多官方不敢讲的史实,观点不排华,比较中肯,反正我对其中一些观点很认同,起码可以换个角度审视中国历史。当然大陆版的把原著删改的面目全非了,要看看港版或网上制作的无删节的简体版。剑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我翻看过,(古代史没看),有可取的地方。但我最反感的是佶屈聱牙的翻译。不知道是哪个傻帽翻译的。怀疑他的中文有没有过小学水平。和徐中约的近代史翻译不是一个档次。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读后感(四):周总理,江青
他没有遗产,他没有嗣息,他没有坟墓,他也没有留下骨灰。他似乎什么也没有给我们留下,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富有全中国,他儿孙好几亿,遍地黄土都是他的坟。他把什么都留给了我们,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是谁?他是谁?他是总理!是我们最敬爱的总理!
某女士真疯狂,
妄想当女皇!
给你个镜子照一照,
看你是个啥摸样?
纠集一小撮,
兴风又作浪:
欺上瞒下跳得慌,
好景终不长。
若有人反总理,
如如同狂犬犬日!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读后感(五):一扇新的门
今天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感触颇多,对于受惯了“正统”历史教育的我来说,本书所描述的历史无疑对以前脑海里的历史是一种颠覆,而且我更倾向于将这本书看成是一本历史学术论文集,而不是单纯的罗列史实。基于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海纳百川但又自成一派,无疑是这本书的过人之处。
我惊讶于国外学者对当时中国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他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资料的翔实和丰富都不是一般学者能够做到的,更为关键的是,国内的整体环境和控制没有给优秀的学者以机会和条件。同时以第三方的角度来写历史可能更能切入其现实和本质
“文革”,这个对中国影响极深的运动,虽然结束已经30年了,但是目前国内的学术研究仍然停留在官方态度的层面上,这种“修史”的态度是几千年中国传统的延续,对于人物的评论,也没有充分翔实
剑桥史抓住了中国的几个关键词,进行了展开:关键人物“毛泽东”、关键因素“阶级斗争”“路线方针问题”(即“左”、“右”)“马列理论与中国传统”“继承人问题”“中苏、中美关系”、关键时间和事件等等进行阐述,在叙述中穿插历史史实,以史实和资料证明观点,无疑是对史书的一种革新写法
胡适先生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同的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解读,博览全书然后再对历史进行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