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鲵鱼之乱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30 03:05: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鲵鱼之乱读后感摘抄

  《鲵鱼之乱》是一本由[捷克] 卡·恰佩克著作,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1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鲵鱼之乱》精选点评:

  ●历史的隐喻,对人类的自我质疑,我们应该走向毁灭

  ●奇怪的节奏感

  ●没有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拖沓,结尾简直是敷衍.科幻小说都不成器

  ●去年冬天在上海出租屋里,灯泡陪着读的。政治讽刺性科幻。非常喜欢。

  ●将一种虚构的物种写得煞有介事。前面比较普通,第九章之后,现代主义建构排沓而至,几乎是童话般的幻想世界。想到百科全书式的莫比迪克,以及架空式的天黑以后。

  ●非常牛逼

  ●作者几乎把所有能讽刺的都讽刺了一遍啊hhhhh,读起来很有趣

  ●居然把中国给淹没了。

  ●还没看懂呐,先标记一下

  ●法西斯

  《鲵鱼之乱》读后感(一):究竟是什么在祸乱?

  这本书很有意思,81年第一版,99年第一次印刷,我不知道这十八年来发生了什么,但是足够一个小孩出生并长大。

  前言很明显的带有八十年代初的政治色彩,强调阶级,强调剥削和资本主义。但是翻译的确还不错,很多术语也是那个年代用的,现在在改变,但是现在读起这种词语并不觉得突兀。整个翻译并不生硬,但是保留了欧洲传统的味道在里面。

  再说说内容。作者是卡.恰佩克,这部《鲵鱼之乱》貌似很有名的样子,无论是在科幻界还是文学界。我们得明白,现下的科幻和文学强调的不是同一回事。但是这部书我觉得在这两个领域都很不错,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经典文本来阐释。

  因为前言强调了剥削和阶级这两个概念,我在阅读的时候也特别注意了这方面的因素。的确,作者具有很明显的社会批判意识,不仅仅是马克思理论中所谓的阶级斗争观点,而是更深一点的人本批评。这种批评多是幽默的,但有反讽的特征。而且,往往很生动。

  故事的内容并不复杂,就是描述一种会挖蚌壳被海水隔绝的鲵鱼在被人类发现并加以利用后的故事。我所感兴趣的是整个故事的叙述方式。作者不仅从细微的角度描写人类与鲵鱼接触时候的琐碎细节,而且从更宏观的角度来描述一个因为鲵鱼的参与而改变了的社会,一个从虚构的鲵鱼出发,演化出的一整个社会体系,大到政治、经济、军事,小到动物园、电影公司、人类间的“爱情”,为了经济利益而举行的道貌岸然的会议,等等。虽然评论者总是把它分析为揭露资本主义腐败云云,但是整个看下来,虽然也有这方面的东西,但是并不是它所想表达的全部。里面的细节难以避免地与世事相联系,也是由于上世纪那个年代的特殊背景所造成。我觉得,其实所谓腐败和利用别人(阶级论把它叫做剥削)并不只是某个阶级出现后才出现的事情,它存在更深远。几乎是人类的本质了。

  外国科幻总有这样的特点。如同史诗的叙述,大卷地铺展开来,鬼斧神工,气壮山河,全是贵族气与大气。而且,往往将科技细节与人文思想意识结合得很好。与中国科幻不同。

  中国科幻要么太注重科技而忽略思想,或者思想严重僵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教化的那一套,要么是太软,软地太琐碎,一心一意扑在小生活上。从来没有将目光再放远点。

  可惜外国科幻被介绍到中国的还实在太少,这部小说非常古老了,还是恰佩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品。现在的科幻越来越少了,似乎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吸引到更花哨的奇幻上面。但是奇幻也是需要人文历史环境的,我对外国的奇幻也不怎么感冒。对中国的也不怎么喜欢,因为那需要你关注历史。

  《鲵鱼之乱》读后感(二):鲵鱼人类学

  在评论内容之前,我想说说翻译。个人觉得翻译很用心,比较遗憾的是,看完书我才发现这个版本是从英文译本再转译的。如果从原文翻译会更好。翻译巧妙地模拟了不同人物文体的文风,惟妙惟肖。比如第五章“赫万托船长和他的受过训练的娃娃鱼”里面巧妙地利用两个海员之间的闲谈来说赫万托船长的故事,翻译出来的语言很生动。后文模仿那些研究报告,新闻摘要的片段也不错。

  从组织小说的方式来说,这本书也很有意思。发表于1936年,在其中已经包括了后来大量被后现代作家使用的伎俩。比如戏仿不同的文体,又比如最后一章中,作者来了自己跟自己的对话。似乎把读者也牵扯进来,从而把故事编完结尾。当然,最绝妙的一点在于,作者运用了注释,并使得注释成为小说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点后来纳博科夫在《微暗的火》中才大量使用。从文学上来说,这本书包含很多影响巨大的实验性元素。这点个人非常喜欢。

  在思想性上,本书也非常深刻。与其将其读为一本政治寓言,我倒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部反思性著作。鲵鱼是什么?鲵鱼或许就是人类,但却是人类的另一面,确切的说,是异化了的人类。在资本主义全球生产的框架下,人沦为生产的机器。这一点作者正是借助X之口说出。作者写道:“是的,在一定程度上说来,它们受到相当良好的教育;但是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它们受到了更大的限制,因为它们从人类文明中窃取的只是那些一般的和有用、机械的和可重复的东西。......最可怕的事情是,它们把那种容易驾驭的,没有思想的和自给自足类型的文明的平庸事物一模一样地复制了亿万件;但是,还不对,我说错了:最可怕的事情是它们十分成功。它们学会了使用机器数字,显然这样它们就一定能统治地球了。它们抛弃了人类文明中毫无意义的、消遣的、异想天开的或者古代的东西;这样它们就抛弃了一切具有人性的东西,而只是接受了实际的、技术的和有用的那一部分。......人类如果不是在一场生死存亡的历史斗争中同鲵鱼发生短兵相接,那么就势必会鲵鱼化。”

  我引用以上的文字便是想说明,作者尖锐地批判了所谓“工具理性”,这与战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如出一辙。当人逐渐“鲵鱼化”,人便变成了“单向度的人”。鲵鱼是高度理性的,这使得人类最终无法与之抗衡。

  野生鲵鱼本身几乎不与人类发生任何联系。是人类资本主义社会追逐剩余价值的生产体系“改造”了鲵鱼,使得鲵鱼不再是原来的鲵鱼。他们变成了人类的生产工具,但最后却取代了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作者的早年写就的《万能机器人》(robot一词就从这里来)。在那部剧之中,机器人最终造反,推翻人类的统治。然而,究竟是谁推翻了人类?只能是异化的人类自己。当我们变得不再是“人”,成为鲵鱼或是机器人的时候,我们看似创造了成功,却离毁灭不远了。

  恰佩克是一个真正的人本主义者,这点毋庸置疑。

  《鲵鱼之乱》读后感(三):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尾

  今天天气不错,挺风和日丽的,反正没什么事,于是泡到图书馆看书去了。顺着阅览室的铁梯子,叮叮当当,爬上爬下,找到了捷克作家卡·恰佩克的《鲵鱼之乱》。

  这部小说适合拍成电影或者多幕话剧。每一章都是一个不同的场景,很会替编剧考虑。书评上说,这本书可以和《动物庄园》相媲美,甚至胜于《动物庄园》。看了,没有当时看到《动物庄园》时的震撼,或者是因为读奥威尔的书更加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原因。《鲵鱼之乱》更多的意图在于警示法西斯主义之害。

  船长万托赫在海里发现了一种娃娃鱼,形状像人,生活在浅海中,可以直立行走,能发出吱吱的叫声,以捕食海蚌为生。为了发财,万托赫教给鲵鱼们使用小刀剥开蚌壳取出珍珠。后来,又教会鲵鱼说话。为了鲵鱼的安全,大肆捕杀他们的天敌鲨鱼。鲵鱼们安全了,繁殖旺盛,势力渐强。终于,浅海已经不够他们居住了,他们要扩张领土,唯一的办法就是,炸掉陆地填海。各国召开紧急会议,却在一帮官僚的纷争中实行了“绥靖政策”。终于有一天,鲵鱼的广播电台里传来了进攻的号令。战争开始了。

  恰佩克在小说里很明显地将矛头指向德国法西斯主义和不作为的西方各国政府。

  在最后一章,毫不隐讳地写到:“只有在德国的土地上鲵鱼才能恢复他们纯粹而高贵的族类”,“这种新的种族,这种最纯粹,最原本的德国后代鲵鱼需要更多的空间来生存”。鲵鱼的头领鲵鱼长(影射希特勒,“鲵鱼长是一个人,他的真正名字是安德列·许泽,在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某地担任军士长。”)用自己嘎嘎的嗓音告诉人们:人类应该为鲵鱼的生存腾出空间。

  为了解决问题,人类召开了会议,在会上吵吵嚷嚷,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最后是中国代表发言,可是,没有人听得懂中文。于是,不了了之。

  第八章里作者在讲中国大陆被炸的情形,“在一阵地震和震天响的轰隆声后,江苏省南京以北的海岸上出现了一条裂缝,地点大约在扬子江口与黄河故道的中间。海水灌进这条裂缝中,在淮安与阜阳之间同鄱阳洪泽等大湖连成一片。看来扬子江由于地震的结果已经离开南京以下的河床流向太湖,然后流到杭州。……因为全世界对中国的灾难已经司空见惯,看来就好像一二百万人的生命算不了一回事似的。”

  从召开会议,到炸沉中国大陆,一气呵成,宛若巴黎和会的再现。遗憾的是译者似乎并没有在意这一段叙述的影射。更令人惊叹的是,各国调解者,“热爱和平的政府”为了获得和平,向鲵鱼们妥协,出卖了中国大陆,这段描写像极了出卖苏台德等地区的慕尼黑会议的翻版。慕尼黑会议召开的1938年,小说作者恰佩克逝世,不知他是否在生前看到了自己预言的实现呢?

  小说的最后,鲵鱼对人类展开全面进攻,作者不无担忧地写道:“如果只是鲵鱼同我们打仗,那么也许还可以有对付的办法;但是人同人打——哎呀,我的朋友,那就什么也拦不住了。”人类的末日降临了,故事也在这里戛然而止,作者说“……以后我就不知道再会发生什么事情了。”

  合上书,喘口气,想到那句电影台词,“我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

  《鲵鱼之乱》读后感(四):鲵鱼,鲵鱼……

  卡雷尔·恰佩克的小说《鲵鱼之乱》发表于1936年。可以说在捷克这是第一部有世界影响力的长篇小说,或者说,科幻小说?或许作家本人会提出意见(就如冯内古特一样)。在1936年捷克广播电台的一次广播中,他说道:“是这种与人类历史,而且与最真实的人类历史的对照,促使我坐到书桌旁写作《鲵鱼之乱》”。

  然而大家还是一致把他说成是一个科幻作家,把他的鲵鱼之乱看成是一部反法西斯的著作。这是言之成理的。这部作品中写到的英国的一万架飞机,鲵鱼叛乱,德国人对许泽教授的热爱,对波罗的海鲵鱼优于一切鲵鱼的狂热迷信。哥尼斯堡的梅纳特教授之著作(恰佩克指的是康德呢?还是尼采呢?)。这一切的一切,都像一面哈哈镜一样预示着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大陆上的横行。之后我们想到博冯德拉先生:鲵鱼公司的看门人,一个老实的捷克老头为了这几乎与他无关的事而自责:他放了万赫托船长进了邦迪先生的家门,让邦迪先生做起了鲵鱼的生意,正是这些鲵鱼的发展壮大,促成了人类的濒临灭绝(想想捷克当时超然物外的态度,恰佩克的警示作用是在的)。但是鲵鱼的悲惨生活呢?鲵鱼的独特生活方式呢?他们“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呢”?太多的问题了。

  《鲵鱼之乱》是一部编年体的小说,卡雷尔·恰佩克创造了一段历史,他自己化为两个人:博冯德拉先生和X(他在书的最后坦言:X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本人)。他用博冯德拉先生叙述这段作者自己创造的历史,而用X表明自己的立场。作品需要桥。第二部分中博冯德拉先生的剪报就是一座桥,一座用各种报纸堆砌成的桥。

  报纸:伟大的创造,现代编年史作家的福音。他们让历史学家们不用再表明自己的立场,只要躲在幕后,让读者选择立场。于是历史便保持了它的原始,新鲜,丰富,和震撼力。英国有预言小说,他们有奥维尔,他们有赫胥黎,但是他们仅仅在预言某种东西。但是恰佩克则不然,有人因为书中写道的鲵鱼的无性繁殖,认为是对克隆人的警告,但是鲵鱼惨无人道的交易呢?这点影射的不是黑奴交易吗?

  这正是恰佩克与预言小说家们不同的地方,恰佩克在讲述的更为宽广,更为普遍的东西,永恒存在的问题。而不只是极权与独裁。正因为太宽广、太普遍了,所以只有创造一种新的生物,创造一段历史才能表现。恰佩克创造出的这卡夫卡式鲵鱼可以引发关于人类生存的思考:比如人类进化的终极是什么?人是不是应该让位给更有智慧的生物?……可能就连恰佩克也说不清楚。因为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及其带给读者的焦虑也正是这部编年史的一部分,每当读者遇到了“鲵鱼之乱”这样的荒诞遭遇时,不会只想到“早已有人预言过”,而是会反思它在历史上的地位。

  http://hi.baidu.com/blacknight/blog/item/ea48f11f0f37c1f4e0fe0ba2.html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鲵鱼之乱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