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齐马蓝》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7-23 00:00: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齐马蓝》读后感精选

  《齐马蓝》是一本由[英] 阿拉斯泰尔·雷诺兹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齐马蓝》读后感(一):我的蓝色

  虽然没有读过,但我看过《齐马的蓝》。在这里写下我的感悟。

  一个返璞归真的主题,如何展示的不老套有新意,这对于接受了太多信息甜品的新人类来说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但他做到了。用一个女人的视角,代入了自述,还有对旁观者带去了和女人一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么一个艺术大师,会喜欢这个蓝色,甚至于要在自己完美的艺术品中带上突兀的蓝色。

  最后女人和齐马碰面,在齐马的讲述中一个反转,原来,齐马,他是一个清洁机器人。这个蓝色,是他意识初启看到的第一种颜色,是他萌芽的生活环境的蓝色。在不断升级的过程中,他越来越像人类,但同时也越来越想知道自己的意义和追求是什么。

  这样的过程就像人类,小时候我会为了父母带我去超市,买一堆不超过100块的零食我会开心,到现在,一百多一杯的酒对于我来说,也只是第一杯而已。欲望是无穷的,刺激阈值上限也是越来越高,获取快乐获取满足也越来越要刺激,越复杂。

  但精神的满足和追求,是该要达到怎样的状态了

  不忘初心,我的人生唯一的任务,就是多制造美好的回忆。这个美好的感觉,应该是感激的,谦卑的,赞美的。比如尿急进地铁就能发现卫生间,比如突然发觉自己小时候得不到零食自由的满足,现在也可以随意买自己喜欢吃的辣条薯片凤爪。比如经常还感叹自己,四肢健全,头脑清晰,双眼有神。这都是一件幸运的事。

  学会主动降低自己的阈值,就能找到快乐和满足。

  《齐马蓝》读后感(二):《齐马蓝》:心智中没有留下无聊的能力,只有近乎无意识的欣喜

  看过《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一季的朋友或许对《齐马的作品》中那句经典的台词记忆犹新——你是一个带有机器部件的人类,不是一部机器。

  这句话是记者嘉莉·克莱对齐马说的,在齐马向嘉莉坦承自己是一台机器、一个复杂的机器人之时。事实上,除了齐马之外的所有人都相信齐马是人类,是一位艺术家,而且是一位神秘的艺术家。

  《齐马的作品》是根据科幻作家阿拉斯泰尔·雷诺兹( Alastair Reynolds)的短篇小说《齐马蓝》改编的。与原作不同的是,原作中,嘉莉和齐马探讨了AM存在的意义。

  AM是未来人类社会的记忆助手,嘉莉·克莱已经习惯了AM的陪伴,在几百上千年的光阴里,无论嘉莉头脑中弹出什么样的疑问,AM都会第一时间给出答案,甚至于,嘉莉从不需要为今天喝哪一种酒伤脑筋。

  当齐马对嘉莉这样的生活方式(始终需要AM陪伴的生活方式)提出质疑的时候,嘉莉本能地反感。在嘉莉看来,有一台机器随时记录下她的经历,陪伴她去任何地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嘉莉才不会遗漏掉任何东西,也能够及时地得到任何想要的答案……然而,所有这些在嘉莉听完齐马的故事之后发生了改变,最终,嘉莉主动解除了自己的AM。

  当智能机器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人类生活之中,智能机器是否会改变人类甚至替代人类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李开复博士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提到,未来十年大概人类百分之五十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交易员、中介、助理、秘书等等,上述这些工作人工智能都会比人做得更好。

  智能机器的诞生、成长及发展无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然而如何平衡人类与智能机器之间的关系,如何不让科幻作品中的一些设想成为现实是人类必须要面对、必须要客观看待的事情。如果能够如李开复博士乐观预见的那样,让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去完成那些重复性的工作,让人类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更好地在人文、艺术、美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在这些智能机器无法到达的领域充分发挥人类的优势,或许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平衡人类与智能机器的方法。

  《齐马蓝》收录在阿拉斯泰尔·雷诺兹首次出版的中文版同名短篇小说集之中,与《齐马蓝》一同收录的还有《真正的故事》《伊诺拉》《卡迪夫的消亡》等13篇科幻短篇小说。

  《从信号到噪音》的故事设定非常有趣,书中称之为“同位体”。简单来说,就是生活在此时此刻此时空中的人在平行时空的另一个世界里同样存在,同样的名字、同样的年纪、同样的妻子(丈夫)……不同的是,那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拥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灵魂。生活在两个世界的“同位体”可以通过一种的连接进行交流,甚至可以通过某种手段,将这个时空中某个人的神经同另一个时空的“同位体”进行植入连接。

  这一背景设定同布莱克·克劳奇的《人生复本》有些相似。《人生复本》的主人公贾森能够看到平行世界中的无数个自己,当“本我”厌倦了科研天才的身份之后,他将自己与拥有幸福家庭生活的贾森互换了。

  与《人生复本》不同的是,在《从信号到噪音》中,不同时空生活着的“同位体”走过的是相同的人生轨迹。

  与米克分居的妻子安德里亚遭遇车祸离世之后,米克无法接受安德里亚离开的事实,决定进入安德里亚活着的那个世界与安德里亚告别,而另一个世界的米克和安德里亚也同意帮助米克完成心愿。就这样,另一个世界的米克进入昏迷状态,前往告别的米克通过神经连接进入了“同位体”米克的意识之中……短短一周的时间里,米克完成了进入“同位体”的意识、操控“同位体”的身体,同安德里亚共同回忆过往,甚至还与安德里亚发生了亲密关系。

  虽然,在安德里亚的记忆中,米克提到的所有过往都是自己与自己的丈夫“同位体”米克共同经历的,但是,米克的心愿得到了满足,他在神经连接即将断开的最后一刻告诉安德里亚说自己很高兴娶她做妻子。

  嘉莉体会到了齐马决定回归最初状态的心情,当齐马向那片蓝色交出自己时,齐马已经得到了他期望得到的一切。

  米克呢?当他终于在另一端完成了同安德里亚的告别之后,是不是米克的心底再无遗憾,能够轻装前行?我不知道。不过,我相信s00122215会时常出现在米克的眼前、米克的脑海、米克心底最隐秘的某个角落。

  -END-

  《齐马蓝》读后感(三):齐马蓝,是一个人一生的寻找

  (一)起源:齐马探索的终点

  收录在这里的作品中,开篇便是《齐马蓝》,这个短篇写于2005年,十四年的孜孜以求,几经风霜磨砺,才诞生这部佳作,并与作者另一篇短篇《天鹰座裂隙之外》一同收录进当年的《年度科幻小说》,并于次年获得轨迹奖最佳选集。又过了十四年,这两部短篇同时被大卫·芬奇监制的《爱,死亡和机器人》改编,一时间风头无两。

  一个科幻作家要写过几个十四年,才能寻找到任何科幻作家尚未言说之事,寻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有一个人,曾经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一种记忆中曾在童年接触过的特殊的蓝。他开始对找到这种颜色感到绝望,认为一定是自己想象出那种精确的色调,它不可能存在于自然界中。然而有一天,他偶然遇到了它,那是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一只甲虫的颜色,他喜极而泣。”

  以上是《齐马蓝》中作家借齐马之口所抒发的自白。写作齐马的故事的灵感已经在脑海中酝酿许多年。与其说是灵感,不如说是作为每一个志于科幻写作者的梦想。这个梦想被闪耀在五十年代的科幻三巨头所激发——他们无法再忍受人类作为整个空荡荡的宇宙中孤独的存在,幻想着其他的智慧生命。阿西莫夫在《二百年的人》中讲述了一个机器人成为了一个家族的传家宝,在几代人手中流转和升级,逐渐产生智慧。继而,雷诺兹在《齐马蓝》里讲述了另一个故事:这个产生了智慧的机器人开始探索它的起源。

  在阿西莫夫的时代,人们相信光速旅行、星际穿越这些美好幻想,对太空的探索欲望永远高涨,他们相信科技的高速前进会带来人类文明的反思。而同时代的异类——菲利普·K·迪克却发现人类道德的不可信,阴郁地写道:有时,给现实的一个适当的回应是发疯。

  在我们这本阿拉斯泰尔·雷诺兹的书中,很容易发现他徘徊之迹,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对指数级增长的科技感到恐惧,也甚至把光速旅行看做痴人说梦,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时而变成当代的阿西莫夫,对人性短暂地充满信心,但绝大多数时候,他是那种有“迪克特色的”赛博朋克类型的后继者。这两种思想在作家的心里扭结、缠绕,然后偶然间导致了这一篇佳作的诞生。

  作为艺术家的齐马,所绘制了那些抽象的蓝色形式,几乎让人无法不联系到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一开始完全是偶然,囊中羞涩的毕加索开始用廉价易得的蓝色颜料作画。这种指向性的颜色在他的回忆中产生了错乱,他回忆说:“我在卡萨吉马斯死后学着以蓝色做画。”而齐马在一块即将完成的画布上误涂了颜料,一刹那,某种强烈而原始的记忆被触动,齐马回溯自己的过往,把他的起源指认为是泳池的颜色。而艺术史学家海琳·赛柯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惊奇地发现,卡萨吉马斯在巴黎自杀这一戏剧性事件发生时,毕加索并不在场,也未以蓝色作画。《齐马蓝》中,嘉利·克莱和齐马蓝一一对应着海琳·赛柯和毕加索。那么齐马所指认的自己的起源究竟是不是一种误认呢?

  雷诺兹写下《齐马蓝》这篇时,并未做出特意说明。但时隔十四年之后,特意选择这两篇改编为动画剧集,剔除了文字中关于“记忆的易变性导致真理”这一层缠结,只保留了齐马一路走来披荆斩棘的过程,最终发现自己探索的终点即自己的起源:打扫泳池的机器人。两度改编,是不是也意味着作者自己的探索之旅所指向之处。

  (二)为战争而生的机器会梦到和平吗?

  收录在本书的作品中,最早的是1991年刊登在interzone杂志的《伊诺拉》,也是本集中我最爱的作品。如果我们把这部作品看作阿拉斯泰尔·雷诺兹学习写作科幻小说的学徒生涯中的起点,那么从这位作家的初入茅庐时,这股迪克特色的味儿便挥洒不去。这并非单指那股气韵在他的文字中——尽管故事毫不相似,但某种程度上还是令人一下子想到《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还在于从一开始他就显现出了驾驭才能。

  “所有东西感觉上都不太对劲,脚下的地板很可能会突然移动,主角可能发现自己活在某人的梦中,或是他可能进入某种毒品诱发的状态而感觉比在真实世界还要好,亦或者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宇宙中。”我相信每个读完《伊诺拉》的人都想立刻翻回起始页,从头再读一遍。

  《伊诺拉》是那种作品——我们会轻易地给它贴上“废土科幻”的标签。发明了战争机器来相互杀戮的人类,最终在“大钟头”战争中灭绝。因此,战争机器的存在意义倏地消失,它们之间不再区分敌我,存在是为了生存下去。“伊诺拉”也在生存游戏中开始用人格来装备自己。

  “最初是为了增加与其他机器交易时的谈判技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完全为了他们自己而同化他们。她把死者装进自己的心里,让他们互动,像盆景里的花朵一样盛开。她把自己的一部分分配给他们。随着他们越来越多地融入她的思想,她和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几百个人的部分意识与她的意志融合了。”

  光阴荏苒,废土上重新出现人类的踪迹,但战前的书面记录和电子档案已经损毁,人们用“口述”的方式继承历史,最终得到的是已经变形的记忆。人类的双手和头脑创造了他们生活的世界,但失去历史的人类无法从过去学习,也无法再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看吧,我们又一次发现了“记忆的易变性”母题。《齐马蓝》中讲述故事的嘉利·克莱,机器是她的记忆助手,托管给机器的记忆不会担心被扭曲或遗忘,但却是嘉利关闭机器的原因。在嘉利诉说的另一个故事《真实的故事》中,“记忆的易变性”又一次导致了人类第一次登上火星的集体记忆滑入罗生门中。而《伊诺拉》作为这个母题的起源,讲述的是机器不变的记忆使人类的历史得以存续。读者几乎没办法不和特德姜《双面真相》中描述的“拥有真正准确的记忆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其实每个人(每个读者)都清楚:最终你可以记录一切,尽管我们不知道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实现。在这里,雷诺兹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可能性。

  为战争而生的机器会梦到和平吗?在这个故事集里,雷诺兹不止一次地深入探讨。友情提示,你可以在《斯派瑞和女王》中重温这个议题。

  在这部小说集里,我最喜欢《齐马蓝》、《伊诺拉》、《从信号到噪音》、《洞察时空》这几个故事。其中《洞察时空》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这是个阿瑟·C.克拉克式的故事,科幻迷们会很容易地联想起《最后一个地球人》。如果说《齐马蓝》所洞察的是生命,那《洞察时空》无疑正如其名。无奈篇幅有限,所思所想无法在这篇书评中一一展开。但毫无疑问,阿拉斯泰尔·雷诺兹绝对是一位值得你阅读的作者,他能带给你一些新的东西,但最重要的是,他向你展示了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作家如何开启自己的写作之路,展示了对于那些科幻史上里程碑的大师作品该如何阅读。

  《齐马蓝》读后感(四):当人类不断被机器改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三台机器人在城市废墟中穿行,从它们对遗物的互动可以看出它们从未见过人类,无法对人类文化正确理解,常识都已消亡。人类因为欲望将自身灭绝,但同样因欲望而被改造,甚至会说话的猫却大量活了下来。大量猫咪需要被爱抚,而机器人认为一但停止抚摸猫就会爆炸。这个古怪的关系将成为人类文明的绝响。

  上面的内容是2019年,Netfilx 播出大卫·芬奇监制剧集《爱,死亡和机器人》当中的一则短剧《三个机器人》。

  《爱,死亡和机器人》这部剧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深邃厚重的思想内涵征服了整个二次元世界,并迅速成为全球热议的现象级爆品。

  作为大卫·芬奇的御用编剧,雷诺兹亲自操刀改编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齐马蓝》。

  《齐马蓝》收录了《齐马蓝》《真正的故事》《伊诺拉》《从信号到噪音》《卡迪夫的消亡》《隐藏》《明拉的花》等13篇科幻短篇小说,这些故事有的发生在地球上不远的未来,有的则是跨银河系的新太空歌剧。

  雷诺兹全名叫阿拉斯泰尔·雷诺兹,是一位科幻作家,被誉为“太空歌剧大师”。他曾在纽卡斯尔大学攻读物理学和天文学,并于圣安德鲁斯大学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1991年,雷诺兹移居荷兰,并在当地的欧洲空间与技术研究中心(隶属欧洲航天局)工作。

  直到2004年之后才开始专职写作。他的第一篇小说《新太空揭秘》一经问世便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年度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科幻作品之一。其最新力作《陷落之城》系《新太空揭秘》的姐妹篇,也得到各方关注。雷诺兹的作品曾获英国科幻小说奖,并多次入围雨果奖、阿瑟·C·克拉克奖、约翰·W·坎贝尔纪念奖、西奥多·斯特金奖和轨迹奖。

  日落城是一个智能家居的城市:泳池中有机器人自动的上饮料,球场上孩子闷,只需坐在一旁挥动手笔,就有机器人代打美容院,你只需坐在那儿,拉皮修脚一应俱全,甚至路中央的红绿灯也有机器人取代,还有专门遛狗的机器人,拥有智能收狗屎的功能。

  而更牛的是家用智能电器:一个整洁的大房子内,雪白成四方块的吸尘器正在运作,他现在为清理模式,正在吸尘,家中的女主人正在做运动,吸尘器绕过,他继续清理,女主人正是做完运动回屋的途中,顺手摆正了一个相框,没想到这一举动被吸尘器扫描到,还伸出机械手将相框提了回去,女主人注意到,又将相框挪回来,机器人趁女主人不注意又移了过去……

  这是《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二季中第一集的开篇情节。扫地机器人最终变成了杀人机器。

  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制造工具的工具,就是机器。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机器行业也蓬勃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影响,甚至出现很多行业被机器所占领,人类劳动力被替代的现象。尤其是许多的高级智能机器人,拥有非常强大的学习能力,能够“高级自律”,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工作。

  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人工智能危机”的声音同样响起,霍金、马斯克、比尔盖茨都曾提醒要“警惕”人工智能,在未来人工智能很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科幻小说多年来一直在探讨具有智慧和生控体系统的机器人的未来,在许多的科幻作品里,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的设定,也是非常火热的一个题材:《黑客帝国》、《终结者》、《机械公敌》、《机器人默示录》……许多科幻作品中,都上演了“人机大战”的场景。

  斯坦普说过:“整个社会由于科学的迅速发展得到的好处待以弥补所造成的损失。” 科技为生活带来的舒适让人柔弱。人们习惯了藏在机器身边,并对机器不断提供了娱乐的生活感到舒适。

  然而,因为依赖科技提供娱乐,人类生活开始变得彼此疏离。家庭中,看似家人都在家中,可是父母子女分散在屋中自己房间,看各自喜爱的节目或听自己的音乐。科技创造出的高科技机器,让我们忽略了人类生活的意义。

  “有一个人,曾经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一种记忆中曾在童年接触过的特殊的蓝。”这是开篇《齐马蓝》中的一段对话中的经典句子。它用一个动态而斑斓的故事解开了一位艺术家钟爱的色彩的重要含义。

  “她曾误以为这个世界上只剩机器了,其实一直还有人,但他们太久没在世界上留下任何痕迹了。”这是《伊诺拉》的故事,发明了战争机器来相互杀戮的人类,最终在“大钟头”战争中灭绝。而后,杀戮机器的缓慢转变以及它与一个年轻女孩的羁绊所隐藏的希望。

  《真正的故事》则讲了关于人类第一次登录火星的真实历史的罗生门。《卡迪夫的消亡》则使用反恐战争情节来探索从相似的平行宇宙中获取信息的道德困境。

  科幻小说虚构的成分很多,其中包含了人类的期盼和愿望。我们希望未来科技给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也对科学发展可能造成的种种风险怀有警惕之心。科幻作品,从人性、生命、意义、追求等方面去引领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齐马蓝》13篇科幻短篇小说,篇篇都很精彩。在物欲横流的年代,每个人都需要读科幻小说,科幻的世界是虚构出来的,但是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还是我们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齐马蓝》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