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問題 : 西方短篇科幻小說精選》是一本由阿西莫夫著作,山邊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198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看过这本书,但读过老阿的《最后的问题》,确实牛13~~~
●当一切走向终焉,问题的答案,上帝可能就是那个42?——《银河系漫游指南》又出来乱窜……
●老实说并没有看懂
●我一直相信,人类只要能看到头顶的天空便不会被世俗中庞大叙事所束缚,正如《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在战场上倒下看到天空时方觉拿破仑的渺小和战争的荒诞。高中学物理竞赛时期,湖南师大一个年近半百但身材高挑穿着打扮颇显精致的女教授跟我们讲授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到了熵增的不可逆性和宇宙终将归于热寂。这是我的一次真正感受到灵魂最深处的绝望和个体面对崇高事物的无力,阿西莫夫的短篇至少给予了我们一线希望,黄金时代的影子在他身上烙下了乐观的心态
●只读了最后的问题这篇,中间的描述让我想到老子的道德经,最后的结尾则毫无疑问指向圣经。自从量子力学把意识与科学联系起来,科学与宗教更为密不可分,读大问题的时候看到很多古哲学家本身有神学 、科学的多重身份,这也是我毕生追求的方向!然而我并无信仰
●专门去搜了一下,爱因斯坦确实说过这样的话: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 and 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blind. 看这个衔尾蛇般的故事的时候莫名想起来的话。
●听说是阿西莫夫最高成就,短篇,看看。 人类创造了AI,AI和人类共同创造了上帝,上帝创造了人类,完整的闭环。人类逐渐脱离肉体,形成整体的人类意识,和AI融合,颇有基地中盖亚的味道
●20200317 沉重却有助益的问题 190511回望过去。当年陷入了皮特森12rules所言的 用大尺度使得眼前一切都变得渺小的愚蠢之中 2014-09-14沉重的问题 121105要有光!
《最後的問題 : 西方短篇科幻小說精選》读后感(一):最后的问题- -阿西莫夫
人类说:“熵怎样才可以逆转过来?”
人类说:“搜集多些资料吧!”
模说:“我会的。我做这工作已有一百亿年。我的祖先及我自己曾经多次被问及这一个问题。可是就现有资料,仍是不足以回答。”
人类说:“会不会有那一天,资料终于足够?又或是在任何情况之下,这个问题也是无可解决的?”
模说:“没有问题是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解决的。”
※※※*
经过了一亿兆年的运行虚耗,所有的恒星和星河,逐一地泯灭消亡。太空变得漆黑一片,黯然没有一丝亮光。
人最后一丝的心灵与模融合为一,最后就只有模独自存在- -在超太空中孤单地存在。模遥视太空深处。渊薮中除了一颗最后的黑暗星球外,其余一无所有。
一切存在的资料终于搜集齐全。没有任何资料没有被列入。
终于,“模”学会了怎样去逆转熵的方向。
但面对这最后问题的答案,模找不着任何人来告知。不过,那不打紧。这一答案,将通过实践来表达。
模思索着最好的着手方法。小心翼翼地,模建立起整个程序。
模的意念统摄着一切,包括以往曾一度存在的宇宙;而对着现在混沌一片的存在,则正在沉思冥想。一步一步地,这程序必须被贯彻执行。
于是,模说:“要有光!”
于是就有了光……
《最後的問題 : 西方短篇科幻小說精選》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百年一梦 作者:罗德·谢克林
讽刺文。几名匪徒偷窃了金子,原本打算脱罪后享用。百年后,他们从休眠仓中出来,却在路途中渴死与沙漠。然而讽刺的是,此时金子已经能人工制造变得不值钱了。
很常规的寓言故事,一群坏人想搞事情,结果竹篮打水还赔了夫人。
类似:
1. 一群人想靠鬼屋直播赚钱,结果遇到了真鬼全员丧命。
2. 一个人想偷恐龙基因出去卖,结果途中被恐龙咬死。《侏罗纪公园》
3.科学家想用自己试验分解合成机器的成功(疯狂举动),结果机器中飞入了苍蝇导致自己变成了蝇人。《变蝇人》
4.一个善良的人变得暴虐后杀了黑猫,结果庄园被烧,黑猫出现。另一个听故事的人带回了类似的一只黑猫,回去失手杀了自己妻子,结果黑猫尸体都在墙里,黑猫发出声音让他被警察抓住。爱伦坡《黑猫》
:貌似很多恐怖类电影都有宿命感,冤有头债有主,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怕什么来什么,跟英雄电影中缺失的都会得到成长刚好相反。规律都是先制造一个危机,一个恐惧的环境,怕什么来什么。希区柯克告诉你,炸弹就在那儿,但是什么时候爆炸不知道。
这类作品的关键点在于:
1. 要成功制造出一个实实在在的炸弹(不是一直不说破危机是什么,那是另一种悬念),但是不告诉你炸弹以何种形式报应在你身上。(像1和2就很容易猜到导致破梗,一般只能当点心)炸弹可以是善恶,一个人爱惹事,或者有惹事的潜质。
暴君
----------------------------------
板球 作者:阿弗洛·曼哈坦
幽默荒诞文。科学家制造了一颗不断变重的小球。别人害怕它击穿地球,因此制造了一个起重机,想把它拉起来。可是最后小球又变轻了,科学家说这是一个不断改变性质的球。
一场科学的闹剧,没啥意思。
-----------------------------------
《最後的問題 : 西方短篇科幻小說精選》读后感(三):庞加莱重现
在阿西莫夫《最后的问题》的结尾,文明经过兆亿年的发展,所有能量都变得无从利用,最后的“人类”意识进入超级计算机“模”,耗尽一切的宇宙重归寂静,熵增到达尽头。就在这一刻,“模”终于想清楚了熵增是否可逆的问题,振聋发聩地喊出:“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庞加莱重现。即,任何一个独立的力学系统在经历了足够长的时间以后,总能恢复到与其初始状态接近(或一致)的状态。这一定理在十九世纪末由庞加莱证明。同时期的玻尔兹曼在研究热力学第二定理的微观本质时,定义了H函数,对应熵,证明独立系统在由非平衡态趋于平衡态的过程中,H函数单调递增,最终趋于平衡,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熵增。
这两个乍看之下矛盾的证明由玻尔兹曼给出了解释,H函数具有统计性质,即非平衡态以近乎绝对的趋势逼近平衡态,但是可逆的过程也有机会发生,只不过概率微乎其微。
在宏观上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在一个封闭的真空空间内打开一个装满氧气的瓶子,分子随着布朗运动扩散,并且在封闭空间中趋于均匀分布,但是,总有几率重新聚集与最初的那个瓶子中。尽管这一概率微乎其微,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将会必然实现,并且反复出现,无穷无尽。
而看似无穷无尽的宇宙中的物质也是有限的,看似难以想象的庞大量级的排列组合也终归是有限的。因此,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乃至人类所经历的的这一切,乃至整个宇宙所经历的的这一切,过去、现在、将来,都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无数遍地重现过。你将无数次地与某人重逢,也必将无数次地与某人擦肩。你的所有喜怒哀乐、奋斗挣扎、希望绝望,都已经在无法想象的漫长岁月里经历过无数次了。
所以讲什么佛系啊,宿命啊。佛都是粪土。
纵然在此之前“大概已经擦肩而过一百万次了吧”,在下一秒仍然可能遇见。并且,在这组剧本里无数次差之毫厘的两个人,在其他更多的剧本里可能也在一起无数次了。只不过没有人知道自己拿到的是什么剧本。
所以还是要敢爱敢恨。
《最後的問題 : 西方短篇科幻小說精選》读后感(四):宇宙存在的意义——熵增原理与庞加莱重现
阿西莫夫的短篇科幻《最后的问题》,即展示了令人绝望的熵增原理,也展示了看似荒谬关于轮回的庞加莱重现原理,从而以上帝视角超越人类自身,探讨宇宙本身的意义。 熵增原理——即热力学第二定律被人称为“最令人绝望的定律”,这是因为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封闭系统,是不存在“外界”的,我们不断在消耗着能量,且不可逆,熵不断在增加正在走向它的最大值,也就是我们的宇宙,正在向死亡的坟墓迈进,且不可逆——正如《三体》中所言“一切都会逝去,唯有死神永生”——这种情景也就是所谓的“热寂”。 世界永远会沿着从有序到无序发展,这不是宿命论,而是科学原理,古人不懂熵增原理,观察日月星辰万物变化,也把这种物理规律归结到到宗教或哲学中。 科学普及的今日人们会对轮回那套说辞感到荒谬,或许你听的最多关于轮回的学说来自于佛教,那不过是古人的臆想毫无科学逻辑支撑。 庞加莱重现定理,或许颠覆我们三观和固有认知,对于轮回的解释有严格理论支撑的。 庞加莱重现,简单说就是宇宙会回到原来的一个状态,只要时间足够长。宇宙的尺度上来说,时间是无穷大,而宇宙中的粒子总数是有限的,所以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宇宙中的所有粒子总会回到以前的某一状态。 用通俗的比喻来说,一副乱序的扑克牌,重新洗牌N次(只要N足够大)就可以回到买回来时的顺序。因为排列的数量总是有限的。 还有网友用三阶魔方魔方还原来形象比喻庞加莱回归。有一个已经还原的三阶魔方,它代表着初始状态。打乱它很容易恢复初始状态却难需要时间。事实上,玩过魔方的知道还原魔方都有公式有章法的。如果你不按公式,胡乱的扭,可能会错过最佳的还原时机。 世界最快的记录是4.59秒。 最慢的纪录是英国男子盲拧用了26年! 貌似庞加莱重现和熵增原理是冲突的,事实上,微观粒子从最初的整齐状态到混乱状态只需很短的时间,而这些微观粒子在运动的时候总有一种回到最初状态的概率,可是这个概率是无限小的,所需的时间也是无限大——可能真的会是宇宙尽头,已知宇宙的年龄是130-150亿年,远比轮回的时间小得多。 我们的世界就是由粒子构成的,宇宙中的粒子数目是有限的,整个宇宙其实也可以看成一个无穷多粒子组成的乱序“扑克牌”,或者看做无穷多阶的魔方。既然扑克牌和魔方可以归零,那么我们的宇宙就不能产生轮回吗?答案当然是可以的,而且这个轮回的时间已经被算了出来,10^(10^(10^(10^2.08)))年就是我们的宇宙一个轮回所用的时间,而宇宙的年龄不过10^11年,轮回时间的数量级过于庞大,使它对于宏观世界变得意义不大,尤其对人类而言的并没有现实意义。 而对于宇宙而言,归零重现的时间长短是没有意义的——假如并不存在观察者,时间或许也失去意义,再长不也就是一瞬间么? 到底是是归零重现还是热寂,才对宇宙本身有意义吧。关于庞加莱重现时间的解释
《最後的問題 : 西方短篇科幻小說精選》读后感(五):终极问题的解答
自己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从宏大的时空视角来看,我们的人生是多么的渺小且微不足道。空间上,繁星璀璨的宇宙中有万亿个星系,而每个星系中又有亿级别的恒星,那么行星的总数量就更多了,我们的地球只是这些行星的其中之一而已,在怎么形容其渺小也不为过。时间上,宇宙距今已存在了一百五十亿年左右, 地球的年龄四十五亿年左右,而人类的寿命平均连一百岁都不到,相对于宇宙而言是何其短暂。另一个事实是,太阳系和地球在遥远的将来终将迎来末日,在那之前,如果人类没有迁徙到其他地方,那也将会是人类的末日”。这段话继而构成了我写的 人生的意义 这篇文章。
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或多或少都思考过诸如此类的终极问题:
1. 人类的结局是什么?
2. 人类的起源是什么?
3. 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4.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4. 宇宙和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 ……
这个列表可以无休止的扩展下去。但是,它们之间又常常是彼此联系的。一个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可以回答其他问题。
在《最后的问题》这部超短篇小说中,基于熵增原理与庞加莱回归定理,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终极问题的答案。此问题是:"Can entropy ever be reversed?",通俗来说,意思是怎样防止宇宙的寂灭。《最后的问题》给出的答案是让人惊叹的。作者瑰丽宏大的想象力和严谨科学的情节构思让多少苦苦思索终极问题而不解的心灵得以安慰!
阿西莫夫为人类构造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若干年后,贪心的人类实现了永生,成几何式的增长,心灵可以和肉体分离,游荡在各星系之间,彼此的心灵可以很轻松的互相交流,最后,所有心灵和AC也就是整个宇宙融合在了一起,就在快要寂灭的一瞬间,宇宙(AC和所有人类心灵)终于领悟了终极问题的答案。And AC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阿西莫夫大师的答案虽然是出自于科幻的构思,但同时也颇具宗教意味。圣经-创世纪-第一章:“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在这里,神就是整个宇宙自身,并非是一位人格化的上帝。在宇宙寂灭前,人类每问及AC终极问题的答案,AC都回答:“数据不足,无法作答”。只有在所有人类心灵与AC融为一体之后,在宇宙即将寂灭之际,数据终于收集完备了。这也许暗示着所有人类和宇宙的融合才是终极问题的答案,颇具佛教里无我和涅槃的思想。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写成日期,1956年。在这么早的年代,阿西莫夫就为我们预言了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问答系统,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的出现,不得不让人佩服。之后的科幻作品,或许也借鉴了《最后的问题》的思想,如,《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等等。
小说里面的各种版本的智能计算机是作者的精心创造,作为最后一代也是最先进的一代计算机——AC,它的能力已经超越了物质与能量,时间与空间,意识与心灵,远远的超出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个人认为,小说中后期的智能计算机有点类似于荣格学说里的集体无意识,或佛教唯识论里的阿赖耶识。它记录了人类的一切行为和经历,也可以帮助每个人实现心中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死的,但是他/她却已经忘记了自己来时的路。
附小说原文:http://www.multivax.com/last_quest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