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创造进化论》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18 02:01: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创造进化论》读后感精选

  《创造进化论》是一本由(法)柏格森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页数:3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造进化论》精选点评:

  ●哲学好难懂,比较枯燥无聊

  ●太难了,真是太难了,硬着头皮去处理一些基本的概念,诸如智力、创造、进化,并且还要去试图笼罩其他的学科概念,诸如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20世纪前后的哲学家所面临的集成工作远超前代,虽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斯宾诺莎等还可以兼任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双重身份,但到了20世纪,试图融合多种学科就显得十分困难了,哲学不得不从物理学等科学口中夺得地盘,无论是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还是胡塞尔的现象学,都是壮烈的尝试,从此属于意识、智力探讨的可以交给神经科学了,对于存在、行动、意义、权力等,哲学等尚存一息。后来也看到,无论解构主义还是结构主义,它所发生的地盘基本在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已挣得自己的独立身份,两者有不同的装置、装备、外挂与前途。

  ●后半段好懵逼

  ●柏格森其实生前影响很大,死后影响衰落很厉害,如同谢林一样,但是影响了普鲁斯特

  ●天才天才天才

  ●竟然能把哲学写到如此流畅,译者也很棒!

  ●艰难地读完

  ●生命哲学,大体明白,细节晕乎

  ●丢在柏林一年没看的书,上班两个礼拜就(在地铁上)看完了…总体而言可以看作《时间与自由意志》中的时间/空间概念在更广维度上的延续,对生命的“神秘流”的信仰,某种程度上也给人以奇妙的慰藉。

  ●标一下。不可预知性。

  《创造进化论》读后感(一):哲学的想象力

  一直把这本书当做哲学论文来读,但是看到诺奖的评委说的本书的获奖原因的因为作者超凡的想象力,我知道原来这是一文学作品。现代西方哲学家,虽然也提一些本体论认识论,但是“反思”有余,“系统”不足。但这也有好的一面,就是“哲学论著”越来越好啃了,而且直接导致了美学成为哲学下面的二级学科。。。。

  生命哲学是我比较信的一个流派,有点后康德的意思。而且真是有超凡的想象力,要不是看过几部科幻电影,我真是很难理解作者的一些说法。

  我后来想了想,觉得可能是柏格森眼睛取景功能的暴光有点问题,暴光时间比一般人长。导致了不同的生命体验。

  《创造进化论》读后感(二):生命的苦难与高贵

  生命就是从这个决定论的机械世界中越狱成功的那世界本身的不安分的一面,所谓的“原始冲动”就是代表着从确定到不确定的,从有序到无序,从必然到自由的那种能量传递的倾向。

  经历几十亿年的发展,生命得以产生并且以智慧的形态达到巅峰,漫长的过程,宣告生命不是目的论的产物,而是世界对自我的一种叛逆,是一场艰难的修炼。而生命本身的意义,就是对机械论的颠覆。

  生物总体上是一种不断运动、不断演化、不断分化的冲动,而每个个体却又倾向于安逸与静止,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在这种矛盾下,植物的意识沉睡了,无性繁殖的种质没落了,寄生的动物僵化了,而疲于奔命的动物继续携着这种冲动向前演化。

  意识的来源,是不确定,在神经分叉的断裂处的一种掷骰子的决定;是意图完成某个运动而受阻碍所产生的反应。所以,谁能否认,意识的本质,就是无从选择的迷惘与力不从心的痛苦呢?可以想象,如果生物个体的一生,是一条无需选择而又无所阻碍的直线路径(比如大树和蛔虫),那么生物自己也可以高枕无忧地安睡而不需要多余的意识了。

  所以,正是疲惫、迷惘和痛苦,才让我们如此高贵。

  在又一个分岔口,动物的原始意识又分化成本能和智慧:当蚂蚁和蜜蜂有了上天赏赐的精密工具和仪器时,人类不得不开始笨手笨脚地打造石斧;蚂蚁和蜜蜂从祖先那里继承了认识食物与取食的技巧从而肠胃受惠,人类只从祖先那里继承了认识事物间关系与形式的思维从而头脑开化;动物注定从“有”中自我满足,人类注定从“无”中自我超越。

  这本《创造进化论》,与其说是一本生物学著作,不如说是一本具有哲学意味的生命寓言。合上书,兜里只剩下几十块钱的、没有任何生来就有的物质资本的、困惑不堪、疲于奔命、痛苦地思考的我,依然会相信,我是高贵的。

  《创造进化论》读后感(三):我们思考的方式

  看《时间之箭》,里面好像说过这样的观点,时间的单向流动性,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的工作方式所产生的感受——我们的大脑的思考与记忆的机制,也正好像算盘一样,通过算珠从有序到无序演化,来储存记忆运行思考,我们思考的方向,赋予一切外在事物的演化方向:从有序到无序,所以我们感受到,时间从有序到无序的“熵"不断增大的单向流动。

  《创造进化论》中提到,人的思维,有以下几点特征和习惯:

  1、静止性:不考虑时间是有质的,把时空假想成绝对的,物质是静止的,演化是断裂的。人因此希望在不同的时间(只能是不同的时间)而同样的条件(只可能是相对的同样)和同样的原因下得到同样的结果,我们的思维习惯于在这种反复循环的“因果"中探求规律。

  2、几何规律性:正如第一条所说,人满足与对规律的发现,因为人的智慧与动物本能的区别,就在于人习惯于脱开具体实物而着眼于事物的形式与关系,就是说人的智慧擅长与“概括"、“归纳"、“总结",人们总希望把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纳入到纯粹、简洁、完美的几何规律中。

  3、无机性:天生的有机工具(动物的功能强大的器官、肢体及本能)的匮乏,让人投向无机工具的制造与使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人的智慧,当我们的智慧(也许是偶然的)在处理无机世界的过程中得心应手的时候,它却显出对生命以及智慧自身的困惑与无能为力。

  说了以上这么多,只是想说:所谓的自由与必然的难题,也许只是我们的智慧的自身的特点造成的:

  1、我们的大脑运行机制让我们定义了时间的单向性,这就意味着时空中的每个状态有它的先后顺序,而之前的一刻与之后的一刻都是唯一的,这让我们感觉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果,而这种因果关系,像铁一样的定律统治着这个世界的演化;

  2、我们所感受到的时间的单向性,让我们无法重新回到过去的一点,所以我们无法两次在同一个时刻做同样的实验,也因此无法证明同样的原因必然造成同样的结果(至少时间是不同的),我们只能在一个局部的、近似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试验,并偶尔地得出一些“规律"的结论,这与我们的大脑渴求规律并一厢情愿地以规律的方式思考是如此矛盾;

  3、我们的智慧是来自与无机世界的相互作用,并以应对无机世界的方式去理解有机世界,然而在生命的领域却有如此多的我们常识无法理解的奇迹,甚至对于我们的智慧自身,我们也会感到困惑。

  我们是如此地惯常于以规律的形式思考,我们如此地把因果关系作为我们思考的基本范式与常识,而时间的单向性,又为我们证明这个常识设置了如此无法跨越的障碍,最后,作为生命演化的最高形态,我们的意志又是如此地渴望自由而有为。

  也许,这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出的一道难题:智慧本身的属性给智慧设置了这样的困惑,就像是一个俄底浦斯式的悲剧。

  《创造进化论》读后感(四):从生物学角度入手的非理性主义哲学

  前几年,对于西方哲学,我更看重西方近代之前的哲学,以至于更看重理性和思辨,去年通过读西方现代哲学史,对非理性有了进一步了解,对情感、意志、冲动、心绪等非理性因素不再持贬斥态度。

  通过读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以及罗素《西方哲学史》中的相关内容,对柏格森哲学有了大致了解。柏格森的哲学是从生物学角度入手的非理性主义哲学,也是生命哲学。与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不同,它认为有机体(心的生命)是与无机体(没有生命的物质)完全不同的实际存在,具有着一种特殊的创造力;这种力是一种生命冲动,它能有规律地遗传、累积,是创造新种变异的根本原因。它反对机械论和目的论,主张进化如同艺术家的作品,是真正创造性的。一种行动冲动、一种不明确的要求是预先存在的,但是直到该要求得到满足时为止,不可能知道那个会满足要求的事物的性质。

  柏格森哲学注重直觉,梁漱溟的新儒家学说体系可能曾受其影响。另外,我发现,柏格森哲学和冯友兰哲学有可以类比(仅仅是类比,冯的新理学是建立在逻辑概念基础上的,两者有实质不同)的地方。

  第一个地方是,二者好像都有二元的、运动的宇宙观。在柏格森看来,世界分成两个根本相异的部分,一方面是生命,另一方面是物质,或者不如说是被理智看成物质的某种无自动力的东西。整个宇宙是两种反向的运动即向上攀登的生命和往下降落的物质的冲突矛盾。而冯友兰《新理学》认为,我们的系统所讲之宇宙,有两个相反底极,一个是太极(所有之理),一个是无极。一个是极端地清晰,一个是极端地混沌。一个是有名,一个是无名。由无极而太极中间之过程,即我们的事实底实际底世界。此过程我们名之曰“无极而太极”,此“而”是半清楚半混沌,是由混沌达于清楚,但永不能十分清楚。

  第二个地方是,二者都主张由理智而及直觉,并认为直觉才是最终境界。柏格森说,直觉是理智的边缘或半影,它是因为在行动中不及理智有用而被强行排出中心的,但是直觉自有更奥妙的用途,因此最好再恢复它的较显要的地位。他想要使理智“向内转向自身,唤醒至今还在它内部酣睡着的直觉的潜力”。他把本能和理智的关系比作是视觉和触觉的关系。理智不会给人关于远隔的事物的知识;科学的功能据他说是从触觉的观点来解释一切知觉。冯友兰认为西方哲学以“假设的概念”为出发点,中国哲学以“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其结果,正的方法很自然地在西方哲学中占统治地位,负的方法很自然地在中国哲学中占统治地位。一个完全的形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如果它不终于负的方法,它就不能达到哲学的最后顶点。但是如果它不始于正的方法,它就缺少作为哲学的实质的清晰思想。在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他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

  我想,大概,由理性而过渡的非理性才是可取的,才是真正有人文关怀意义的。没有理性基础的非理性,容易陷于单薄、狭隘、暴戾、神经质。一个人如此,民族、国家也如此。

  《创造进化论》读后感(五):人类,瓦岗人还是Spock?

  如果你是一位《星际迷航》迷,在连续追看了它现有的11部系列电影之后,一定会对剧中关键性人物Spock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作为人类和瓦岗人的混血后裔,Spock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选择做瓦岗人还是人类,选择理智还是感性?这个问题在《星际迷航6》中,给出了确切答案:Logic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wisdom,Not the end.(逻辑是智慧之始,并非终结)。用这个论点来述说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似乎非常恰当。

  自笛卡尔以来,近代哲学似乎被一团强大的“唯理主义哲学”所笼罩。这一格局的形成,不无科学的进步给当时西方人们带来的坚定信心,也是对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一次深刻否认。到了柏格森的时代,唯理哲学的普世价值已经被叔本华、尼采等一批哲学家推向了深渊。而柏格森将我们从对上帝或神灵的崇拜与对智慧的机械论和目的论中解脱,让我们由外向内更加倾注于自我的体验,变得更像一个大写的“人”。

  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二元论中,对理智总是有着一种近乎苛刻的批评态度。他说:“理智的活动状况总是好像它被关照无自动力的物质这件事迷惑住似的。理智是生命向外观望、把自身放在自身之外,为了事实上支配无组织的自然的作法,在原则上采取这种作法。”又认为:“理智的特征是天生来没有能力理解生命。”那什么才能来理解生命呢?柏格森拖出“绵延”这一概念,成为了直觉主义以柔克刚对抗理性世界的“八极拳”。

  在柏格森的《创造的进化论》一书中,“绵延”是“当我们的自我让自己生存的时候,即当自我制止把它的现在状态和以前各状态分离开的时候,我们的意识状态所采取的形式。” 并通过了他的“视觉”体验,发现“绵延”并非芝诺所谓“前进之箭”的那种静止状态,而是如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运动概念。但其中并没有芝诺的那志箭,和那双伸进水中的脚的那一类物质,而只有意识在其中的延续,通过这种延续,产生了增殖的创造。

  柏格森的绵延观念中,时间被他当做如同生命力一样,呈现出动态流动。并不断地通过不可逆转、不可复存的加法方式,同宇宙般做线性的延伸和漫流。通过这一观念的描述,每个人的个人时间和意识都由于其特定的经验、感觉和意识叠加,形成了特殊的曲线。如果我们想完完全全地了解和认识他人,必须和他人的经历和精神层面融为一体,才能知晓共同的感受。这一分析所带来的结果便是对人类精神的不同性和自由状态的肯定,也正因为如此,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在1927年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这位法国哲学家。在当时,他也是当时第三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

  诺贝尔委员会评价柏格森《创作的进化论》一书时说,“这是一部蕴含着取之不竭的动力的、又伴随着遨游天际之灵感的宇宙论杰作。……柏格森打开了一扇释放出价值无比的一种创造推动力的大门,从这扇大门,可以走向‘活时间’的海洋,进入一种新境界。”据说普鲁斯特在中学时期便开始对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进行研究,并且曾经去巴黎大学旁听过柏格森的演讲。也正因为柏格森,我们如今才能读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读到乔伊斯、伍尔夫、福克纳,乃至诞生了和文学界“创作进化论”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在读柏格森《创作的进化论》一书期间,我有幸又重温了王小波的一句话,他说“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情我看不到,但在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再次听到他这句话后,我似乎更加坚信,知性和意识的绵延和叠加,不仅在个人身上起了作用,在每个人身上,都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创造进化论》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