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本书读懂进化论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5-26 20: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本书读懂进化论读后感精选10篇

  《一本书读懂进化论》是一本由史钧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裸脊锁线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书读懂进化论》读后感(一):抛弃线性思维——读《一本书读懂进化论》有感

  终于要正儿八经的讲一本书的读后感了。这本书生动展示了进化论从出生到成长历史背景过程,也改变了我对科学的一些看法。恩格斯评价十九世纪三大理论成果分别是: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相比较而言,进化论的发展更加坎坷一点。其实直到现在,依然有不少学者认为进化论是错的,原因在于进化论涉及历史,而对于我们这个三维世界来说,时间是在三维之上的,所以所有关于过去和未来东西都是猜测,没有百分之一百的确定性。

  讲到这里,我不得不插一句关于历史的话。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趣学科根本不是我们以前想的那样只需要死记硬背。相反,它是极考验思维能力的,因为所有的历史文献都是人记录的,而人是有主观意志的,谁都不能保证人写下的历史就是真相。西方最聪明的人往往不是律师就是历史学家,因为这两门学科需要不断的思考求证并说服别人,这是锻炼大脑极好的方法。所以每个人学到的历史都应该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会从历史文献的蛛丝马迹发现一些细节产生自己独特认识和看法。至于我们以前学的历史课,那根本不叫历史好嘛,应该叫神话故事才对。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变成了框定的事情,有些历史人物居然还被给出善恶之分,难道真的是生怕花朵们学会思考吗?

  说回进化论。其实这书就是一本故事书,从达尔文好吃懒做天资聪颖机缘巧合上了探险船开始讲起,一直到近现代基因学对进化论的完善和进步,讲述了前后一两百年进化派和神创派之间辗转缠绵的故事。至于进化论的理论,基本上依旧是“随机突变”和“适者生存”这两条,所以没什么好讲的。我想讲的是进化论对我们今天社会意义,可不是书中讲到过的社会进化论说哦。

  大家都知道,生物是进化而来的。进化这个词带了点宏观上的味道,在微观上用“演化”可能恰当。所谓演化就是一件事情发展下去有很多种可能性,要根据环境因素确定结果。生物进化就是这样,一个物种的每个个体基因都会多多少少有点突变,那么这个物种的进化方向就有了很多种,然后环境这只无形的手把不适应的突变个体干掉,剩下的再继续突变进化,如此反复。进化到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看似是有清晰的进化轨迹,其实我们没看到那许许多多被干掉的“不合格产品”。如果非要总结出一种能左右进化方向的因素,那就只有“运气”了。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从事经济工作朋友应该已经意识到了,生物进化的这种规律,跟企业的生存何其相似,每个企业都是不同的,最后活下来的理由无非就是“适者生存”。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只看到活着的企业,甚至只看到活得好的企业,以为这些企业身上的特点就是成功秘诀放之四海而皆准了。这就是一种线性思维。我们经常愚蠢的跟企业家指点江山,说你们要向某某企业学习,要像XX老板一样。。。。。。而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连某某企业为什么要推行那套方法,XX老板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这么做了都没搞清楚,还可笑的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所以我一向认为,从没有办过企业、甚至连小生意都没做过的领导专家们,根本没有资格跟企业家探讨生产管理营销,更别说要让企业家来按照我们这套东西去做了。

  自己当老板的朋友应该有这种感受,一开始公司的发展目标是A,做着做着到达了B。B不比A差,但当初就是想不到会有B这个结果。然后修正方向朝C努力,结果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又到D了。这种不确定性是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原理,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轴是时间,而时间是不可预知的,过去证据也都会随着时间磨灭。过去计划规划还能有点用,是因为科技的发展还很慢,农耕社会的人一辈子可能都不会离开那个村子,每天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可预料的。现如今的时代,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绝对不为过。这主要是一个信息熵的原理,我在炒股那篇文章里有讲到过,我们的时代产生的信息越来越多,也就增加了不确定性。所以今天如果你做一个哪怕是一星期的计划,基本上是无法完全做到跟目标一模一样的结果的,因为干扰的因素太多了。可以预言,未来我们的世界会更加复杂,不确定性更高。现在就已经每天会发生令我们惊讶的事情,说不定将来我们连下一秒身边会发生什么都不太敢保证了。不过大家完全不必担心,人的适应性比大家想象强大无数倍,到时候也不会觉得怎么不舒服。唯一的不舒服就是会有无数的东西看不懂,就跟老人看不懂网红,70后看不懂二次元一样。这是我想以后单独拿出来讲的另一个话题

  不要做过多的计划,不是不需要计划,听之仍之的意思。而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解决问题上来。不仅是当前的问题,如何发现并解决长远的问题,才是最考验我们思维能力的事情。当我们改变学校教给我们的那套简单认知以后,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是如此奇妙类似事物没有一成不变”这种哲学上的话,也多少会有一点感官上的体验了。可能那时候我们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

  《一本书读懂进化论》读后感(二):进化论——接近“神”的思维

  史钧先生撰写的《一本书读懂进化论》,是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完的脍炙人口的科普作品,是我近几个月来读过的有关探索自然和生物演变的、性价比最高读物——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获得最有效观念迭代。

  之前关于进化论的理解,仅限于中学教科书中的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从猿到人等等,而《一》书,让那些伴随进化论产生、发展的科学人像演员一样轮番上阵、悉数登场,演绎波澜壮阔的生物进化科学研究探索史,从自然神学的设计论到获得性遗传的用进废退说,从新旧拉马克主义和达尔文主义长达百年的斗争,从马尔萨斯人口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到优生学、社会生物学,一个个理念如惊雷乍响,一条条错误也在证据面前不断的烟消云散。伴随着头脑风暴的,是戏剧般的爱恨情仇——是否存在“性选择”上让志同道合反目成仇宗教不断的变换外形和科学殊死搏斗,利他行为究竟是变相的自私还是纯粹崇高政治难以沉默,华莱士、“达尔文斗犬”赫胥黎、魏斯曼、摩尔根、古尔德、威尔逊…甚至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相继卷入了进化论这个大漩涡。伴随着不断的争吵、攻击甚至审判,完善的进化论一步步的浮出水面,越来越接近水落石出,无数的科学家实验和演绎捍卫了达尔文主义主线正确,基因科学和分子生物学也在持续的修正进化的关键细节。

  然而这一切,对我这个凡人究竟有何意义?除了开拓视野,还有让我如梦初醒观点

  ◆对待别人的非议,最好的应对就是回避,静下心来找证据,继续深入思考,投入争论只会被快速打败。

  ◆做事情,可以有想定的目标,但要随时接受目标可能是错的这个现实,否则坚持错误只会遭到唾弃。

  ◆前人总结出的所谓正确方法,可能成为你人生最大的绊脚石

  ◆无论做什么,都不能不考虑对政治的影响,即便你认为这件事很纯洁很崇高。

  ◆关于对和错的争论,往往最后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原来我们争论的的变量不是双方都认为的只有一个。

  ◆随大流是最好的生存策略巨大的成功可能带来巨大的失败

  最后,结合对《知识大融通》的阅读分享我的一条个人感悟人类精神意志已经通过知识的记载和日益高效的思维联络,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客观的、独立的、稳定的无形实体,同我们生物体本身的关系越来越小,就像软件一样运转于全人类大脑组成的超级计算机中。在人工智能未取得突破进展的情况下,除非人类及其活动迹象全部被摧毁,否则它将一直存在下去,而单个人的精神,只有尽可能多的注入这个实体,才能肉体消亡后获得存在感。因此,单个人生的价值大小,在于产生影响力强度和持续时间。

  《一本书读懂进化论》读后感(三):进化论被推翻了吗?

  Q:进化论无法被证伪?

  不少人跟我说过,进化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现代人无法亲眼观察这一过程,因此进化论是无法被证伪的。

  错!并不是只有亲眼看见才能证伪进化论,任何一个合格的理论体系,都应该能够做出一些推断和预言,而这些推断或者预言都应该是能够被证伪的。

  科学最核心的一条定义是: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换个更通俗说法就是:任何科学体系都必须敞开大门,给对手提供攻击的条件

  事实上,自 150 年前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有无数考古发现和科学实验都具有证伪进化论的潜力,但它们都没能做到这一点。

  拿进化论做例子曾经有个名叫 J.R.S. Haldane 的生物学家在被问到如何证伪进化论时,说了下面一句著名的话:“前寒武纪的化石兔子!”

  他的意思是说,进化理论预言:所有出土的生物化石都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级的。比如,多细胞生物应该出现在单细胞生物之后,有颌纲的鱼类应该出现在无颌纲鱼类之后……等等等等。

  只要你在前寒武纪的地层里挖出一块兔子的化石,你就可以大声宣布进化论是错的!

  可直到现在,任何人都没能挖出一块化石能够做到这一点。

  也许你会说,化石多难挖啊?也许那个价值连城的证据至今还埋在土里呢!那么好,生物学家又提供了另一枚炮弹:如果谁能发现一只哺乳动物鸟类的杂合体,比如一只长着羽毛的兔子,那进化论就必须认错。

  这并不是一个无理要求,因为动物界的杂合体其实是很多的,比如一种食蚁兽就是哺乳动物和爬行类的杂合体,考古学家还找到过鸟类和爬行动物的杂合体化石——但却从来没人发现过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杂合体,为什么呢?

  原来,进化论推断,哺乳动物和鸟类是分别从两支不同的爬行类动物种群开始进化的,它们从最原初的祖先开始就已经分道扬镳,所以它们之间不可能有杂合体出现。

  可是,没有理由阻止一个“生命设计家”设计出会哺乳的鸵鸟,或者有羽毛的兔子,对不对

  假设生命都是神设计出来的,这个无所不能设计师会为不同的生物设计出不同的机制对吧?

  可是,遗传学证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采用同样的基本代谢模式。很多看似很不一样的生物体之间的遗传特征竟然可以非常相似,比如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组之间的差距只有 2%!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生命的设计师竟然可以这么懒吗?

  他/她不但懒,而且很不上心!你知道吗,人体基因组内的大部分DNA都是没用的,科学名词叫做“垃圾DNA”。这个现象用进化论很容易解释,但你能想象一个设计师会这么设计吗?

  如果生命是神设计出来的,用来适应某个生态环境。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当环境改变时,这种生物便无法适应,因为谁也没有看到设计师晚上偷偷过来改图纸吧?

  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生物被环境改变的例子。比如著名的英国黑蛾子白蛾子实验,比如,生活城市乡村的鸟类已经逐渐演变成两个不同的种群,比如一些好吃的鱼类体型逐渐变小(渔民喜欢大鱼),比如非洲羚羊的角也在逐渐变小,等等,都间接验证了进化论的正确。

  “可证伪性”是一块试金石。

  如果我们用这块石头考察一下神创论,答案就很清楚了。神创论的关键人物是那个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虚无飘渺的“神”,他是万能的,在他的辞典里没有“不合理”、“做不到”这样的词汇,所以“神”是无法被证伪的。

  所以,宗教只能作为信仰而存在,它不是一个禁得起考验的理论体系。

  Q:进化论不能预测未来?

  有人觉得科学是万能的,进化论能够预言一切。比如,它能够预测人类一亿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可惜,进化论做不到这一点。

  事实上,按照进化论,假如我们把时钟倒拨回去,让地球重新开始,生命很可能不会是现在这样子。

  下面这张图是流传很广的一张“外星人照片

  虽然我相信宇宙间可能存在外星人,但我也能肯定地说:这张照片是假的。因为外星球上独立进化出来的生命,居然和人长得很像,这个概率几乎是零。造假者的想像力实在是太差了。

  伪造的外星人尸体照片

  那么,既然进化论不能预言人类的未来,是否说明进化论不是一个好的理论?人们喜欢一个理论,难道不是为了利用它预测未来吗?

  评价一个理论是否科学,不是看它能否预测未来,而是看它的预测是否能够应验。

  虽然进化论的预测能力似乎有限,但它已经准确地预测过很多事件的发生了。

  比如,达尔文曾经预言将来能发掘出一些处于过渡期的生物化石,后来证明他的预言完全正确。

  请看,下图右边的化石发现于 2004 年,研究证实它是一种介于鱼类和两栖动物之间的过渡型生物。左边的模型是根据化石模拟出来的活的动物,取名 Tiktaalik。

  过渡型生物化石(右)和模拟出来的动物(左)

  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英国蛾子。进化论预言,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英国被煤烟熏得越来越黑,英国蛾子的肤色一定会进化为黑色,结果确实如此。后来,英国开始节能减排,进化论又预言,蛾子们会进化成浅色,结果再一次验证了这一点。

  别以为进化论是一个没什么用处的理论,进化论用处可大了!

  举个例子:进化论曾经预言,转了抗病基因的农作物会让虫子们进化出抗药性,但是,如果在转基因农作物旁边种少量的普通农作物,就能大大减缓虫子们进化的速度。因为,如果旁边还有一些作物能吃,虫子们的进化压力就不大了,进化的速度也就不会那么快了。

  实验证明,进化论的这一预测是正确的。

  再比如,为什么何大一教授发明的“鸡尾酒疗法”那么有效?原因还是进化论!进化论相信,进化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而基因突变的发生几率很小。于是,何大一预言,假如同时给艾滋病人使用三种抗病毒药物,那么艾滋病毒就必须同时发生三种基因突变才能侥幸活下来,几率就小多啦。

  实验证明,何大一的预言完全正确。

  你看,进化论并不只是一个哲学范畴的东西,它还能治病呢。

  Q:不理解进化论也没关系?

  很多“智者”特别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凡事都要辨证地看,不要那么绝对。”

  这句看似无比正确的话,其本质就是抬杠。你说 1+1=2,他也会抬杠说:这在量子世界里是不正确的……

  进化论就是一个例子。“智者”们一看到生物学家们如此相信进化论,他们的抬杠欲望就“腾”地一下升起来了。他们会搬出爱因斯坦 vs. 牛顿,或者爱因斯坦 vs. 牛顿(他们也想不出别的例子),貌似深沉地说: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一个理论今儿还对的,明儿没准就错了。

  对于这帮人,我还是那句话:进化论的正确性是被无数事实证明过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个理论禁得起实践的考验,如果你不相信它,那只能证明你对生命科学的理解有偏差。

  可惜的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辨别是非的动力和耐心,他们宁愿选择信仰(简单省事),而不是科学(需要动点脑子)。

  对于这些人,基本上我也没办法,毕竟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是非常好的人,为进化论伤感情,不值得。

  但是,如果有相信神创论的人想当政治家,我一定会全力反对,因为这是不能允许的。任何一个现代社会,如果其领导人总是基于迷信(而不是事实)来做决定,那这个社会一定会走向灾难。

  相信神创论,就等于相信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完美的,都没必要改变。可事实上人类早就在农业、畜牧业、医学等等许多方面改变了上帝的创造,否则人类怎么能养活现在的 46 亿人口,并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

  要说“顺应自然”,没有比天主教更顺应自然的了。他们连避孕都不允许,因为生殖是一件“自然”的事情。要是天主教当上总统,这个社会还得了?

  人类目前的问题很多,但是回到宗教是万万不能的。上帝没有答案,答案只能从科学里找。

  前美国总统布什在任 8 年,神创论以惊人的速度卷土重来,美国的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否则的话,我相信,依靠美国的科研实力,早就在转基因和干细胞等领域有了重大突破了。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我们相信进化论,并不是要直接用进化论来管理国家,或者对伦理问题做裁决。进化论做不到这一点,它只是一个描述性的理论,不是一个指导性的理论。

  我们相信进化论,是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现实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定。

  《一本书读懂进化论》读后感(四):性选择——人类的由来

  之前看《圣经》的时候了解过一些进化论的知识,然而这本《一本书读懂进化论》对我而言,意义并不在于进化论本身,而在于不同时代伟大的“大家”从不同的视角来证伪的过程。

  现在有很多的观点是有争议的,比如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中医是否有效,上帝真的存在吗,等等。这一类的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关心,或者说甚至在一无所知的前提下无脑站边,笃信一个自己愿意相信的结论。当然,每个人都有权利去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但是,没有人有权利拥有自己相信的真相。

  我不希望成为一个愚民,我要学习证伪的方法,我要学习看待事物的角度,我要为我相信的事情寻找足够的真实的依据,同时,我也愿意接受任何有理有据的反驳,并寻找新的角度去证伪。

  gt;>>我们从何而来?

  全人类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从何而来?”

  不同的信仰都有着不同的解读,用自然神学的“设计论”倒是可以比较统一的给出一个答案:有一块钟表,背后一定会有一位钟表匠。由此可以推导,有山有水有人有万物,背后一定有一位设计者,而能完成如此庞大而精妙的设计,只有上帝了。(在不同的信仰里,会出现不同的神来做这位设计者。)

  这一理论不仅被大众所接受,还影响了众多伟大的人物,如物理学家牛顿,化学家波义耳等等。不仅在过去被接受,还能在现代对爱因斯坦、霍金这样伟大的科学家有影响。

  但是,这一理论也面临着困局。如果狮子尖利的爪牙是被设计出来捕捉羚羊的,那么对于羚羊而言,上帝未免也太残忍了。为什么还会有瘟疫,跳蚤,蛔虫这些影响人生存的东西呢?

  当然,这一反驳还不至于打倒“设计论”。“设计论”可以拿出“目的论”作为反击,世间的一切都是有目的的,猪是用来杀肉吃的,猫是用来捉老鼠的,对人有害的是用来惩罚人的。

  然而这些辩论,都是依靠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作为支撑,完全没有考虑纯自然的力量,直到拉马克的出现。

  gt;>>拉马克主义

  18世纪拉马克提出了当时被看成异端邪说的理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神创论长久以来都坚持物种不变理论,而拉马克提出的用进废退对此构成了威胁。用进废退明确了物种是变化的,认为生物会对环境做出反应,并产生变化,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长颈鹿的脖子了(这是“用进”的例子)。鼹鼠的眼睛则可以证明“废退”这一理论。鼹鼠长年生活在地下,全身的器官都适应了地下挖掘式的生活,因为基本上见不到光线,于是眼睛也就没有作用了,最后就退化了。这种用进废退产生的变化也是遗传性的,小长颈鹿的脖子也很长,小鼹鼠的眼睛也是瞎的。

  长颈鹿和鼹鼠并不是孤证,深海鱼类长年见不到阳光,眼睛都退化了。鸵鸟的腿因为经常要跪在地上,膝盖上长出来胼胝质,刚出壳的小鸵鸟腿上也有胼胝质。

  但是,基于获得性遗传的用进废退理论同样也受到了攻击。德国动物学家Weismann做了一个实验来反驳,他养了一批老鼠,并把每一代的老鼠尾巴都切下来。但是,二十多代之后,老鼠后代的尾巴并没有变化。

  尽管这个实验的设计是有问题的,但是,结论却足以证明“选择性”是无法遗传的。你再看看更有力的证据,处女膜一代一代地被顶破,但是,女人依然保留着那一层小小的膜。

  达尔文和拉马克的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动力,甚至是唯一动力,而拉马克认为生物自身的“欲望”和“意志”是进化的主要动力。

  不过,虽然拉马克支持者所有的证据被达尔文追随者纳入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体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拉马克理论,最早的将上帝的超自然力量排除在外,为后人的研究有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达尔文出生于19世纪)。

  gt;>>达尔文出场——物种起源

  实际上在19世纪,和达尔文同期提出进化论的不仅仅只有达尔文一个人,还有一个华莱士。在达尔文还没有发表物种起源之前,华莱士将自己关于进化论的论文寄给了达尔文,使得达尔文面临一个异常尴尬的局面。当然,这些事情就不多谈了。

  达尔文认为,生物是可以进化,同时这种进化是“自然选择”的,也就是“适者生存”。关于“适者生存”就简单的举个例子,短脖子的长颈鹿因为吃不到树上的叶子而无法生存,最终长脖子的长颈鹿生存下来,经过世世代代的遗传,最终的长颈鹿都有了长长的脖子。(拉马克也提到过长颈鹿的例子,不同的是,拉马克认为这种进化是长颈鹿自己选择的——长颈鹿需要长脖子,于是脖子变长了;而达尔文认为是自然选择的——长脖子的活下来了,短脖子的被淘汰)

  然而,尽管《物种起源》在当时大卖,但受到了极大的抨击。

  当时的科学论著是信仰培根的归纳模式的,归纳模式有两条基本原则:一、做研究不能有先入为主的概念,不应该有强烈想看到某种结果的欲望,甚至不要去预测结果;二、不在资料不充分的时候急着得出一般的结论。而达尔文采用的是假说演绎法,先立一个假说,并在这个假说上进行演绎,再去寻找证据去证明这些假说。这种研究模式在当时被认为是伪科学模式,所以也被各方猛烈的抨击。

  关于“自然选择”最危险的一次抨击,就是指责“适者生存”的理论是同义反复,就是一句废话,等于说“我爸爸是我父亲”一样,这样的理论应该要被剔出科学界。

  gt;>>同源异路——华莱士对阵达尔文

  在达尔文还没发表《物种起源》时,华莱士就将自己进化论的论文寄给达尔文了,之后也贡献了很多宝贵的资料。但是,这样一位进化论的“联合创始人”最终走到了达尔文的对立面,走向了“唯灵论”。

  达尔文认为黑人的智力低下,而华莱士则认为白人和黑人的智力一样,黑人经过教育,完全可以取得与白人相同的成就(注意当时的年代——19世纪)。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黑人拥有同样的智力,为什么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华莱士认为,过剩的智力在自然选择中不起作用。同样的,既然过剩的智力不起作用,那么白人也应该和黑人一样过着愚昧而落后的生活才对。为什么白人能够利用过剩的智力去研究科学,音乐,绘画等等?于是,只有一个答案了,那就是上帝的指引。

  华莱士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非常坚信进化和自然选择,也正是这种极度纯粹的坚持,让他走上了“唯灵论”。他认为必然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赋予人类思考和灵魂,这样才能解释人的智力成就和人类的精神家园。换个说法,如果自然选择是正确的,人类就没有必要拥有如此的大脑(猩猩的大脑比人脑小一大半,足够适应生存了),没有必要有音乐等艺术。

  达尔文对此的态度较为温和,他坚持的认为,自然选择是是变异的最重要的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路径。这样,也就引出了另一个理论——性选择。

  这一场辩论中场休息,还有更精彩的下半场。性选择是对进化论很重要的补充,为什么雄孔雀会有漂亮却又累赘的尾巴?雄性只能被动的被雌性选择吗?

  下一期,我们继续看看这场辩论。

  在动物界,雄性总是一副花枝招展的模样,而雌性大多灰头土脸的。更有趣的是,在“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之间,雄性之间需要争相斗艳,以吸引雌性来选择。

  为什么人类却绝然相反呢?

  性选择作为进化论的补充和完善,将上半场的辩论过渡到了下半场。在上一篇《我们是猴子变的吗?一场伟大科学家之间的辩论赛!》中,我们讲述了一群伟大科学家关于我们从何而来的辩论,现在,我们继续看看下半场。

  gt;>>孔雀的尾巴

  一只开屏的公孔雀居然可以让达尔文生气。没错,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孔雀累赘式的尾巴在自然选择中是要被淘汰的,但是,孔雀却活生生的在达尔文面前打他的脸。

  后来,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提出了“性选择”理论,作为自然选择的补充——性选择中的失败者不会立即致命,但会无后。

  性选择可以分为性别内选择和性别间选择。两只猴子为了争夺交配权而斗争,胜利的猴子获得交配权,延续后代。这属于性别内选择,也可以归为自然选择。而公孔雀为了获得交配权,展开美丽的尾巴,让母孔雀选择,这属于性别间选择。而对性选择的抨击,也是针对性别间选择的——雌性懂得审美吗?雌性有选择的意识吗?

  ateman在1948年提出“生育投资不对等”逻辑,认为绝大部分雌性都有摆谱的本钱,因为她们有珍贵的卵子并要付出艰辛的劳作来养育子女,所以他们有资格成为挑剔的选择者。

  然而,“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就首先向达尔文发起了挑战。既然大家都能够找到伴侣,雄性就没有必要费力把自己打扮得很出众。达尔文给出的解释是:先下手为强。

  走到达尔文对立面的华莱士开始系统的攻击达尔文的性选择了:

  一、雌性没有健全的审美情趣。

  二、雄性装饰不应该成为交配的决定因素。

  三、就算雌性真的有所谓的审美品味,那每只鸟的品味都不用。

  他坚信自然选择,认为自然界天然就有五彩缤纷的倾向,并不是因为性选择。人工培育的色彩斑斓的金鱼就是很好的证据。

  之后,华莱士还提出了“累赘理论”正面反驳性选择。孔雀拖着累赘的尾巴,公鹿有着累赘的角,其实是一种暗示:就算我拖了这么累赘的东西,依然可以不被天敌吃掉,说明我足够强大。

  关于性选择的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后来的倾向是,性选择得到了主流科学界的认可。

  gt;>>动物的利他行为

  如果自然选择是对的,那为什么会出现利他行为,不是应为极度自私才对吗?

  利他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亲缘利他行为,互惠利他行为,纯粹利他行为。

  研究亲缘利他行为最著名的样本当属汤姆森瞪羚了,它们在发现敌人之后,会不断高高跳起,以此提醒伙伴注意危险来临,而这种动作无疑会让自己直接暴露在捕食者眼中。

  在互惠利他行为中,个体之间不一定存在亲缘关系。比如海葵和寄居蟹,鞭毛虫和白蚁。

  这两种利他行为还比较好理解,但第三种纯粹利他行为就有点不可思议了。比如,雄螳螂在交配中,就会被雌螳螂一点点吃掉。

  实际上,你稍微留一下就会发现,在我们人类世界里,利他行为也是屡见不鲜的。如果自然选择是对的,就根本不会有这种矛盾的利他行为。

  对此,艾克斯罗德用“囚徒困境”理论来解释了利他行为。“囚徒困境”就不赘述了,大致的解释思路是这样的:在群体中,如果你出卖过别人,你会被群体抛弃,会受到报复,但如果你帮助别人,那么别人也会帮助你。

  这一理论实际上只能在较为弱势的群体中能够站得住脚,比如小鸡在找到实物的时候会叫唤同伴一起进食,一旦小鸡长成大鸡,就会为了食物而争斗了。

  另一种解释是累赘理论,累赘越多,说明个体越强,得到的机会就越多。你去看看人类社会就能明白这一点,能当老大的一定是需要照顾很多人的。

  关于瞪羚羊的案例,也有另一种解释。这些高高跃起的瞪羚羊一方面是在向同伴报警,另一方面是向捕食者传递信息“你看我多强壮,别浪费时间抓我了,去抓那些弱一点的吧”。同样的,鸟儿的报警也能让其他的鸟一同惊飞,从而自己被抓捕的几率大大降低。

  对于利他行为最为经典的解释,应当属道金斯提出的“自私的基因”理论了。

  这一理论指出,所有利他行为都是表象,根本的出发点仍然是自私的。因为自私,所以合作。喜欢研究海盗的人对此应该更有同感,海盗都是拥有伟大风险精神的人吗?我想不是的,正是因为极度自私,所以他们演化出一套合作体系。

  “自私的基因”理论不仅仅可以解释生物的利他行为,更能让我们在生活看清楚很多事情,好好体会一下吧。

  gt;>>大爆炸与大灭绝

  如果进化是一步步缓慢进行的过程,那么化石记录表明存在物种大爆发和大灭绝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在进化论与神创论对决的比赛中,神创论一直处于劣势,然而,一个有利的证据可以帮神创论扳回一城,那就是化石。在化石记录中,并没有物种进化的中间形态,更有利的证据是,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物种几乎就像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一样,根本没有缓慢的进化。

  对于这一点,达尔文及其支持者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化石资料不全”这一点上了,显然这一点是站不住脚的。对此,古尔德提出了“间断平衡”理论。他认为,一旦物种形成,是有明显的稳定性的,不会有大的变化,另外,新物种的出现是突然事件。这样就比较容易解释物种大爆炸了,因为特定的环境,使得物种产生突变,这种突变形成了大量的新物种,而新物种一旦形成,就处于稳定状态了。

  尽管古尔德声明这一理论是对进化论渐变理论的完善和修订,依然得不到达尔文支持者的认同,他们的救命稻草依然是“化石资料不全”。

  关于这一战,进化论似乎没有给出有利的证据。如果有新的资料能够支持进化论,我希望有人能给我分享一下。

  gt;>>新达尔文主义与新拉马克主义对决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开创了现代遗传学,在后人的完善下提出了“基因”这一重要的名词。同时,也出现了“新达尔文主义”。

  “新达尔文主义”继承了自然选择理论,通过遗传基因来修订了很多达尔文主义错误的观点,同时也彻底放弃了获得性遗传。这无疑对拉马克主义是严重的打击。因为“新达尔文主义”认为,基因是连续的不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而下一代的性征是有基因决定的。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拉马克主义的“获得性遗传”——既然基因是决定生物特性的,那么就不存在生物可以自主通过“获得”某种特性而遗传给下一代。

  然而科学家都是坚强的战士,拉马克主义的支持者也在认同基因的基础上发展了“新拉马克主义”——个体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而产生基因突变,从而适应新的环境,这种变异就属于“获得性遗传”。虽然自然选择能够淘汰不适应的个体,但根本上还是因为个体“获得性”的产生的变异,从而生存下来。这一观点就连达尔文也不知所措,无从反击。

  然而,“新拉马克主义”在风头强劲的时候也被逼上了绝境:他们必须证明基因突变是可以遗传的。最后,卡姆梅勒一次作假的实验,把“新拉马克主义”送上了破产的道路。

  之后还有一系列的对决,这些已经不想多谈了。但是,最有价值的是,生物进化理论已经在不断对决中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gt;>>综合进化论

  科学是在不断证伪的过程中完善起来的。达尔文主义和拉马克主义在对决中,也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结合了基因学说和自然选择,形成了综合进化论。

  综合进化论认为,遗传物质的不断突变,给了生物进化提供了无限可能,虽然每一个个体的基本突变率很低,但只要总量足够大,时间足够长,突变的可能性就够大,最后再轮到自然选择,优胜劣汰,形成新的物种。(很熟悉了吧,生物课本里有讲过)

  然而,在综合进化论中,又分为了宏观进化论和微观进化论两大派别。正是这种不断分裂的派别,让科学发展得到了快速的进度。暂时不去细谈宏观进化论和微观进化论的斗争,因为到现在也没有个结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家都接受了综合进化论——自然选择是一切适应性进化的机制。

  看这样一场顶级科学家们的争论,不得不佩服这种科学的态度。达尔文最初提出的进化论漏洞百出,但是在争论中,不断修订完善,同时也接受反对者有理有据的观点。后人在进化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新的认知发展出综合进化论。

  实际上,这些观点对于我而言一文不值,毕竟我不是做这类学术研究的,但是这种方法,胸襟,态度,是无价之宝。

  在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争论,比如,为什么女人会打扮得漂漂亮亮,在性选择理论下应该是雄性需要打扮才对。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一本书读懂进化论》。

  《一本书读懂进化论》读后感(五):科学与人性

  一本有趣的科普书,通俗易懂!文科生表示看得很high!书中讲述了进化论有关的各种主义的衍生、演变、冲突与发展,引入入胜,一口气看完的!对于文科生来说,太不容易了!

  这本书让人更好的理解达尔文主义,不仅仅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也能让人认识到,每个人身上不可避免的由进化、基因带来的影响。

  卓老板曾说过,科学是认识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因为科学能够不断的自我纠错与发展,这样才会不断的接近真理。这本书更加深化了我对这句话的认同!科学虽不是万能的,但在可知范围内,科学正确的可能性最大。使用科学的方法,人类的认知才能不断的往前发展!

  科学的争论永远都在,正是在这些对立碰撞中,认知才离真相越来越近!不管人类进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进化都在不断进行中,现代社会的进化更是远远超过人体的进化。正如作者所说,人类文化进化似乎有一个总的趋势,那就是努力摆脱基因的控制,努力超越人的动物本性,努力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普遍人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本书读懂进化论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