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间鲁迅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30 03:03: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间鲁迅读后感锦集

  《人间鲁迅》是一本由林贤治著作,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9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鲁迅》精选点评:

  ●写的用力又用心的书,怎么都算值得读。不过我还是觉得遗憾,给偶像写传记的一个可怕之处,就是这么狠的加评论和辩解。一副心疼的不得了,恨不得早生几十年而为偶像知己的样子。反而输了一点气度和格局。像鲁迅这样的人,哪里用别人这么拼命替他解释。

  ●冲着他和许广平的故事去看的我会说 虽然一直在跳 能看完真是奇迹

  ●总觉的读得很累= =

  ●也是那三天三夜中看的书之一。

  ●这本书写了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

  ●语文课本上总把鲁迅给框死了,什么文学家什么思想家什么革命家,三两句话里头就是反对封建主义,讲给我们听的都是我们不懂的东西,让人觉得怕他。可是鲁迅是活活泼泼的一个人,他有的是丰富的感情。鲁迅真的是值得读的,他一点儿也不可怕,你读他的时候,会觉得,真是熟悉,真是可爱。

  ●以激情充沛著称的鲁迅传记,文笔很好,但主观性似过强,有的地方未免过于臆断。

  ●再读一遍,写得没上学时觉得那么好,而且经常几十页都只有月份,看着看着就不知道是哪年发生的事情,作为传记,实在有点粗糙。

  ●我觉得有点太感性了?

  ●于2015年。

  《人间鲁迅》读后感(一):一生。

  很长也很详细。写一个人的一生。他也曾懦弱也曾彷徨过。很久很久不得志。他不是长袖善舞的人。他有无奈和不能。他属于那个时代,他只能选择如此。他理想或未曾希望过的新中国,他并没有等到那天。

  想看伟人丰功伟绩高大形象的,不要看这本书。作者笔下的那个人,更典型的是旧式、文人。这是他的时代也是他的选择。作者还是投入了感情的。正因为如此他和鲁迅一样有些事避而不谈有些事讳莫如深。

  过去的别人的事,书里尊重的没有妄加猜测和评论。但作为传记它的要素已经很完备。如果研究鲁迅生平的,这本书可作为参考之一。但我认为它的更深的价值在于,书里描述的是一个真实的生活过的人。他并不是语文课本里的文学常识。他的一生,也不是“-”分割的一段数字。

  《人间鲁迅》读后感(二):岂有情趣似树人?

  大约2010年,我住首都图书馆隔壁,之后三四年,在那里读完了鲁迅的所有传记,及别人写他的文章合辑,沉浸其中——准确地说是迷恋,比玩FIFA和魔兽还要上瘾,老实说,身为一枚直男,我从未如此热切地喜欢一个老男人。

  读别人写他的书,也读他自己的书——像掘开了一座藏宝洞,数不清的宝贝看得人眼花缭乱,来不及清点一番,直接捡起来往我的麻袋里头扔,惜乎宝贝太多,最终能背走的,不过一麻袋而已。

  这家伙太有魅力!

  为方便读他,枕头边、厕所里、书桌上,伸手可及之处,都放了他的书,别人读他的文学他的思想,我更乐意读他的生活他的态度他的咖啡与茶他的处世之道他的花边八卦。

  我喜欢《呐喊》,也喜欢《朝花夕拾》,喜欢各种杂文,也喜欢《故事新编》,最喜欢的,其实是他那些流水帐一般的日记:昨天花了多少钱,今天买了几本书,昨个儿到谁家吃了饭,明个儿看什么电影,后天要给谁随份子,貌似有一搭没一搭,却又处处像埋了伏笔,那些琐碎乏味的日常,是我进入鲁迅的最佳切入点,是理解民国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鲁迅于我,像先知。

  每每看到社会新闻,我就想太阳底下无新事,先看看鲁迅说了啥,随后翻书,果然可以找到相关内容,从不叫人失望,我们说着的,鲁迅都说过。

  他写过许多预言一样的句子,那些句子放到今天仍不过时。

  鲁迅于我,很鲜活。

  他那么热烈,又那么峻冷。他那么平易,又那么幽默。

  他到底是写三味书屋的迅哥儿,他到底是写鲁镇趣事的迅哥儿,他到底是写少年闰土的迅哥儿,他到底是给萧红提过穿衣建议的迅哥儿,他到底是懂得如何享受绍兴老酒的迅哥儿。

  他有情趣,下最好的馆子,坐时髦的汽车,看电影时要有最好的位子。

  他有自己的小浪漫小花招,他有自己的大情怀大思考。

  他说:无穷的人们,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有关。

  鲁迅于我,甚有趣。

  不是鸡汤文里的有趣,不是无趣的人天天挂在嘴上的有趣,不是偶然流露的有趣,不是为赋新词强说趣的有趣,不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里的有趣。

  他的有趣,是十万和百万里也未必可以挑一的有趣。

  他的有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有趣。

  他的有趣,是不知不觉细想之下的有趣。

  写作时深受叫春的猫儿骚扰,他抓起竹竿追打它们。猫儿故意逗他一样,过会又回来,叫得更欢,来来回回拉锯。

  厦门大学时,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鲁迅一时气极,竟和那头猪展开了一场决斗。

  萧伯纳和鲁迅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鲁迅天真得毫不辞让,说:“我老了会更漂亮!”

  从不逛公园的鲁迅给公园下过一个定义:“公园的样子我知道的……一进门分做两条路,一条通左边,一条通右边,沿着路种着点柳树什么树的,树下摆着几张长椅子,再远一点有个水池子。”

  看得我乐不可支。

  世人只记住了他的战士身份,文学家的头衔,却忘了他有趣的真面目。

  唯有他的老友马幼渔的女儿马珏看到了这一点:“看了他的作品里面,有许多都是跟小孩说话一样,很痛快……在我想来,大概同小孩差不多,一定是很爱同小孩在一起的。”

  一个有趣的人,从不说自己有趣。

  《人间鲁迅》读后感(三):人间鲁迅,与日月争辉

  今晚终于读完了林贤治先生的《人间鲁迅》,早就知道这本书,也知道学界对其评价一直很高,可惜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来读。今夜当我翻过最后一页时,心里的畅快无以言说。以前无论是读朱正的《周氏三兄弟》、孙郁的《鲁迅与胡适》,还是曹聚仁的《鲁迅传》,读之虽也不至于枯燥,但却总是兴奋不起来,鲁迅总是那一副面目,更不用提孔庆东的《正说鲁迅》,待读了《人间鲁迅》,终于感觉到了久违的兴奋,鲁迅,我第一次这么真切的感受到他的存在。我觉得读了林先生的《人间鲁迅》,其它关于鲁迅的传记可以不必再看,也许我过于偏激,也许我过于主观,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部书的优秀。无论从内容、史实、文笔等各方面,罕有堪比肩者。

  此书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虽然写作时间距今已有20多年了,但今天读来依然感觉新鲜。总体感觉很好,算得上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传记文学,既是传记,讲述鲁迅一生的成长、奋斗,又很具文学性,不是干枯的学术语言。林先生良好的文学修养与扎实的学术功底,使得此书文采斐然。感觉此书是以一种散文化的笔法,在真实的史实基础之上所写就的一部小说,讲述了鲁迅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与纯粹歌颂性的传记不同,这部书写出了鲁迅平凡的一面,普通人生活中遇到的困境,鲁迅同样不可逃避,普通人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忙碌,他也不可免俗。他会为了找房子住而四处奔波,也会与萧红讨论女孩子该怎样搭配衣着,他对文学与思想造诣精深,对生活同样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林先生对鲁迅的心理描写很到位,他时刻思考着鲁迅当年思考的问题,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时代场域之中,感鲁迅之所感,想鲁迅之所想,把鲁迅的心理与思想的流变写了出来。根据鲁迅与许广平的信件来往,推断他们感情的一步步深入,深刻地体会出他们之间情感的演变。鲁迅的生活细节也刻画的非常具体,他吸何种品牌的香烟,去什么酒馆,一一写出,不落窠臼。人物对话自然难以准确考证,然而林先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该用口语用口语,该用方言用方言,有个性的人物务必彰显出他的个性,使得人物言语既符合人物身份,又真实可感。林先生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的思考,把鲁迅的伟大与平凡成功的糅合在一起,使他活生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此书的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以鲁迅的一生为主线,串联式地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面貌,主要是政治、文化、思想史的发展概况,尽管并不全面,但是却以鲁迅这一独特的视角窥探其发展脉络,真实而又深刻。与鲁迅有关的所有重大政治事件、重要的社会活动以及相关社团、人物、书籍、刊物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展现。这种不拘一格的笔法,以点带面,融入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在有限的篇幅内充满了丰厚的信息量。在刻画鲁迅的同时,他周围人物的性格与性情也大都一一得到了展现。林先生务求客观真实,对文人学者之间的论战持客观公平的评价,不会偏袒一方,也不会刻意贬低一方,坚持学术自由的精神,以史实说话。他注重使用史料,而非大段的主观议论,在历史真实的细节中展现人物的真实面貌。在传记文学这种很有主观自由度的学术著作中,林先生依然严谨。

  林先生于1984年开始动笔,于1989年写毕,共计80余万字,毕竟不是小说,可以任你凭自己的想象天马行空的走笔,严格的遵照历史事实,仔细的翻阅与甄别史料,大量的阅读相关资料,没有一颗恒心恐怕是做不下去的。我感觉林先生一方面是被鲁迅的思想与人格魅力所感召,另一方面也是对学术怀有一颗赤诚之心,以顽强的毅力耗尽多年精力与心血,才铸就这一著作,单是这种精神就值得我们敬佩。我相信,这样的付出不是毫无意义的,这部书注定要成为传世之作,也许说的为时过早,那就静静等待历史的检验吧。

  读一部好书,获得的不仅仅是书中的知识,那种对佳作的认同感会使你心情分外舒畅。如今社会书籍泛滥,出书的速度不会慢于刘翔,数量更是惊人,可惜每每读后感觉总是受骗。或空洞无物,或滥情靡靡,或自吟自唱……凡此种种,无不消耗着你的精力,消磨着你的思想,既浪费时间,又浪费感情,偶尔自己破费买书,连金钱也难逃厄运。空洞、矫情的垃圾多了,扎实、厚重的著作少了,学者也难以免俗,如今能坚守冷板凳,肯脚踏实地认真做学问的先生越来越少了。当学者也去追求“学术明星”、“学术超男(女)”的头衔的时候,我还能期待读到什么优秀的著作呢?

  随手写下此篇读后感,文峰不才,聊表我心,算是对林贤治先生这部著作与其执着的学术精神的一丝敬意吧,也对鲁迅先生表示一丝缅怀之意。人间鲁迅,堪与日月争辉!

  《人间鲁迅》读后感(四):重读鲁迅

  不知为什么,对于鲁迅先生,我仿佛怀有特殊的感情。一直以来,关于鲁迅的书,自己暗暗收集了不少,从全集到评论,从传记到写真,但一直没有时间去细细的品读,最近,反而是一本数年前大学时候买的林贤治先生的《人间鲁迅》,使自己再次走进久违的鲁迅先生,品味他的人生历程.

  辛亥时期的鲁迅是萎靡的,对于辛亥后国家的反复和复古的死灰复燃,先生感到深深的失望,所谓的革命,不过是新瓶装了旧酒,还是那样的一群人,满清的都督,民国的议长,摇身一变,都成了革命派,而真正的革命派反而或者流亡海外,或被操刀屠杀,国家如此,又有什么希望呢,中国就像一个大染缸,无论什么主义到中国,都要染成黑色,又仿佛是个铁屋子,醒了的人反倒痛苦,不如就此迷睡直至死亡吧。抄书,抄书,把自己埋在千年的故纸堆里,聊做麻木自己灵魂的迷药。

  直到五四的狂飙,同人的呐喊,鲁迅应承朋友的要求,终于作出惊世的狂人与阿Q,吃人,吃人,有没有不吃人的人,或许刚出生的婴儿吧,救救孩子。。。先生用犀利与深刻的笔锋描画出中国社会吃人的本性与国民愚昧麻木的灵魂,中国的国民就是一群麻木的奴隶,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奴隶的历史,只不过有时候是坐稳奴隶的历史,有时候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历史,惶惶中国五千年,至今仍未有变化。那些所谓的四书五经,所谓的鸿篇巨制,所谓的国学经典,不过是教人怎样做一个稳稳妥妥的奴隶,中国的青年要想进步,要想自新,必须少读,或者竟不读中国书,因为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厌世的,也是活人的颓唐或厌世。必须从灵魂上改过几千年来积习的弊病,引入新的思想与思维,非如此,方能救国民,救国家。先生疾呼:中国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凡是有碍于此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制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它。

  鲁迅一生都对中国人的劣根保持很高的警惕性,无论留日时期吴稚晖的狂妄,还是胡适的帮闲,都表示出深深的厌恶,就是后来左联的周扬,亦为鲁迅所不齿,尽管周扬是进步势力的所谓领袖。鲁迅深深知道如果没有对中国人劣根性的彻底革命与自新,那么中国就没有未来,即使一时有革命爆发,也不过是历史的循环,甚至还有可能倒退。所以面对新兴的左翼进步人士,鲁迅说,中国现在诚然很黑暗,但是将来就一定光明,一定没有黑暗吗?只好将来再说,何等的英明与洞见。可也正是这样超越时代的深刻,使鲁迅不为同时代的人所理解,细细数来,似乎只有早期的周作人和后期的瞿秋白,有过思想的共鸣,使先生发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哀叹,然而这样的两个亲密的人,被鲁迅引为同道者,也因作人的反目,秋白的离世,沉重打击了先生的心,其实何止这些,鲁迅一生都是孤独的,能使先生神采飞扬的,一个是女师大时期的许广平,一个是青年的来访。鲁迅的婚姻是出悲剧,诚如先生所言,那个封建家庭的女子,不过是母亲的妻子,不是自己的,可是为了那个妻子,鲁迅背负了十年的沉重,直到遇到许广平,为她的才气,为她的勇毅,为她深刻理解着自己,为她给自己暮气的精神带来如许的光明。也正是在这个新青年的思想冲击之下,鲁迅走出了围困自己的藩篱,勇敢的与其结合。当然,后来的故事没有了浪漫,尽管在鲁迅身边,许广平也参与过文字的编校,友人的交谈,革命者的庇护,但是由于牺牲于家庭,她的思想再也没有跟上先生的步伐,而终于先生再次感到了无边的寂寞,对此,先生是心存愧疚的。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鲁迅先生生前遭遇无数遗老、绅士、权贵、帮闲、风月、叭儿、大家长、所谓领袖的攻击、谩骂、暗箭、明枪。死后却被捧到天上,似乎成了圣坛上的偶像,这不能不令人思考,反省与回味。鲁迅是人,是活在人间的人,是战士,是与中国数千年的积习,中国人积郁的陋习与劣根做斗争的战士,是警惕世界一切黑暗与不平的横站的战士。即使先生活到现在,就像毛泽东所说,不是在监狱里继续写他的,就是长久的沉默。死去的已经死去了,任何纪念碑都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我们活着的人,要继承先生的衣钵,与世间的黑暗和不平,与人性的劣根,做深刻的反省,做勇猛的前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间鲁迅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