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诗书生活》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17 03:43: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诗书生活》读后感1000字

  《诗书生活》是一本由顾随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书生活》精选点评:

  ●我一直感慨,为什么那些人又如此的阅读量。

  ●虽不谓老顾成仙不可也。

  ●除了《感发》重复的部分,谈艺里论《说岳全传》一篇(比较旧小说的“因果报应” 公式 与堂吉诃德人物之生趣,以法朗士的‘’Thais‘’里属于现代思想的“灵肉斗争”说小说的横向历史性,兼带烂作的“读史式读法”)可一读

  ●【藏书阁打卡】编排的不好,第一部分散文日记体,很多只想匆匆读完。第二部分就很妙了。虽然也是各种评论杂在一起,刚好可以作为初识顾老的引子。之前读叶嘉莹,叶奶奶评诗那真是有系统,有章法,感觉得正紧端坐,拿个小本本随时记录。顾老作为师爷就天马行空的多了,得窝在榻上,温一壶酒,高兴时抿个嘴,点点头,激动时拍着大腿,喊声好。顾老对诗是真爱啊,评作为小说家的鲁迅说他是一个诗人。评水浒,说鲁智深也是诗人,很有意思。评红楼对贾宝玉是多少有些看不上的,你们来读读,有趣。还说金圣叹评论真高,就是眼高手低,可老爷子写的诗,我…第三部分是信,很多家常,读着没什么感觉。但给周汝昌的信,讨论红楼还蛮有意思,勾起我兴趣,听了周老的讲座,那个思想,那个温厚,时不时的还特像马三立。叶老周老都是顾老的学生,老且智慧真是大福气

  ●某日,心情不好,恰逢白富美友人心情也不好,于是她去商厦买买买发泄了,我也想买买买,可工资不高,于是就去亚马逊买买买发泄了。。。于是就买了这本之前觉得有点贵的电子书,每天地铁上看,一周过去几乎看完了。惊呼一个字“值!”

  ●“愿足下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

  ●写的都是一些很琐碎的东西,有情怀,但不是很有趣

  ●顾随先生文字,常读常新。

  ●顾随的形象好像独自站在黑暗中看不远处的灯光,真是清冷悲苦,但他又是那么有趣灵气的人,能发现灯光下的温暖景致

  ●第一次读顾随,很是喜欢,文字轻松且美,透着自得其乐,弥漫着一股天真烂漫的趣味。

  《诗书生活》读后感(一):被高估了的顾随

  慕名读顾随,失望而归。灵气,才华,性情,顾随无一具备,读着他的诗书生活后我读书至今差点第一次想把书撕了,顾随被高估了,他的文字,在我眼里,一是废话多,其二是爱炫耀,明明没有对等的修养和学识偏偏故作风雅,所以行文让人看的很不舒服,没有一点的清洁感。

  孙郁先生曾经写过“顾随的眼光”赞誉过顾随,并说其对古诗词的鉴赏力甚至在废名之上,我不禁想反问先生一句,先生没发觉顾随的学识不够吗,写一篇几百字的小文章都要花费时间,写出来之后的效果依旧一塌糊涂,通篇都是废话,没有一点深入性的东西,就是许倬云说中书君的“没有思想出来”,但中书君至少号称全中国最博学的人,顾随呢,文章一看便觉陋俗,没有丝毫的美感,气质,这样的文字简直居然被不停的夸赞。

  老杜,鲁迅大师,退之,这样的称呼让我不禁寒毛支竖。

  有故作风雅之意而未曾有那气质,这就是所谓的顾随。

  《诗书生活》读后感(二):诚的力量

  书前几页,顾随早期的日记或者文章,做作得很。但是看看他中后期写得书评,写得多棒。诗词也少见少年时的童稚。不过这种浮滑的心态也算是一直伴其一生。书本结尾处,48年左右的那几篇文章(当时他已经50余岁了)还是不自觉地字里行间满溢出来。

  但顾随实在又是一个诚的人。我常说,从诚的人身上,总能看到他的弱点所在。从他所学上,也许看不出。从他批评的对象上,却绝对看得到他自己的影子。很多时候,他自己就是化身做批评的对象。一篇针对李白的批评,毋宁说在批评自己的过飘逸,不踏实的状态。

  假以时日,心诚的人,总能有一番作为。顾随评价自己的字,说有些自己力不能及的地方,并不刻意为之,刻意要练习做到。这是通达的言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大的团队,集体。一个人虽然立志周而不比,但也终究要考虑效率,勿意勿必。参差多态,成就了个人,也成就了整个繁华社会。

  北大这套书应该非常好。图书馆里只看到这一册而已。也许是借得人多的缘故。这本书可打五星。

  《诗书生活》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自叶嘉莹先生的书摸索到她自己的老师的书:顾随先生。借了一本回来先读着。这儿还有个插曲。今早我出门前,笨伯已经开始在桌前开始工作了,看见我放在一边的书,翻了翻说:“我说这个人的书法怎么写得这么好,果然是书法家。” 原来他看到在封面上,顾随先生自己写的自己名字,就觉着怎么写得这么好;打开一看扉页里面有一张顾先生手迹的照片,果然真好。一看介绍,原来即是文学家也是书法家。

  看顾先生说杜甫七绝。 他说杜甫的诗不但是有力量,更是高尚伟大。顾先生就是痛快人,用词不犹豫不收着不保守不怕自己出错,就‘高尚伟大’怎么着?接着他举例那首我们自小就读的七绝:两个黄鹂鸣翠鸟 一首。

  头两句: 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

  就是清洁。由清洁可至高尚。

  清洁不能走至高尚也无妨,因为清洁本身就弥足珍贵。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世人读来皆以为写实写景;成都固然当年空气干净,真的可以看见千秋雪;可是我们读得时候竟然从未想到过是‘谁’在看雪又是谁在看船。窗与门究竟是谁的门谁的窗,竟然是人的心灵和心扉啊;你不将心扉打开,怎么能从自然造化钟吸取高尚伟大的力量啊。

  耳目一新!

  以前的诗竟然是白读了。

  笨伯说,我们家最近掀起了读诗的高潮。他说错了。这不是高潮,而是今后我还是会这样读。这是一位好老师重新打开了古典诗词的大门,而且领入了一个新境界,看到这么美好的珍宝,我怎能不流连忘返珍惜备至;想到一辈子又多了一个好大好大的海洋,不睡里梦里都笑出来。所以,这不是高潮,这只是开始。就好像当年的电影于我,音乐于我,古代绘画于我。

  继续说顾随先生。

  他说‘小说家之鲁迅’: 顾先生真是有趣的很,读他的就是边读边笑边笑边想边想又边点头;顾先生痛快得很,好就好不好就是不好,又能厚道讲道理地毒舌,诗人也好世人也好槽点总是一点即通,怎么能不痛快呢。他说自己还不配来谈鲁迅先生的小说,又接了活儿,只好硬着头皮来唱一次。

  他说鲁迅先生的小说,却说鲁迅先生小说中的诗意。说鲁迅先生小说中的自然诗意好,即使是写阿Q 也会写几笔闲笔,这是来自于天才的富余。很多人没有这天才的富余,比方说,一干人等(比不得一干人等寻章摘句也只能凑一首平庸小令);甚至有的人自己没有这富余,连别人的富余也容忍不得。在小津那惜墨如金的电影里,他竟然会用毫无‘意义’的空镜头去拍观众离去后的能剧院,寺院的庭院,或者夜色中的一只花瓶;么有这富余的人竟是看不懂了,觉得任何不能直奔逻辑目的的东西都是不对的。只能为这些没有富余的人太息。

  顾先生写着写着,却认为真正的诗意一则来自于小说中人生发展的自然动力,比方说,《示众》中后半段“胖孩子,细了眼睛,歪着脖子,裂了嘴,在喊热的包子”…《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生活奋斗生离死别的前前后后都是诗笔。顾先生这么说我大约有点明白,就好像杜甫诗中自然的象喻性,并非来自于搞什么symbol而是来自于内心能够从自然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的崇高伟大之力量。我们常说要把生活过得有诗意,又焉知诗意莫非是‘过得出来的?’ 总得是体喻了诗意,具有诗之人格才有自然而然的动力。

  顾先生如是说“鲁迅先生有的是一颗诗的心:爱不得,所以憎;热烈不得,所以冷酷;生活不得,所以寂寞;死不得,所以仍旧在‘呐喊‘。”

  顾先生真懂大先生。

  明早还要早起,只能这么简短地写两笔;又要把《彷徨》看一遍。 生命中读不完的书啊。

  《诗书生活》读后感(四):世味和禅比并参

  第一次读顾随先生的书,大家风范,唯有敬叹。如《岳传》里的周侗,你可能记不得周侗的名字,但民间平话中说武松、林冲、卢俊义都是他的高足,关门弟子岳飞更是展翅的大鹏。顾随先生也是如此,隐匿于俗尘之中,挑出几个徒弟亮亮名号,周汝昌、叶嘉莹、史树青,哪一个排不进天罡的星辰?

  不敢妄谈先生的治学,且谈谈读罢对先生参禅的印象。

  先生参禅,并不是避世的居士,禅就是世俗中淘沙而悟的升华。先生说“禅者,万殊归于一本”,“自性圆明,见心见性,法尔如然,在智不增,在愚不减”。所以先生的为人和为文中,时常禅味如清风细雨,悄然润目涤心,清凉自在。

  且看早年记录济南《屐痕触处》中的几段——

  大明湖水平如镜,一望烟水无际,苇芽短短的,像女人们的前刘海发,真有趣呵!那日独自上在李公祠楼上一望,又有点生机了。

  清明日独自登在佛上绝顶,四顾茫茫,找了一个背静处一块大平石上躺下,小睡片刻。卧看济城如盘,游人如蚁,仰看白云一大片一大片地往北奔驰,好似我的被子。此时何异驾鹤乘鸾,腾空俯视人寰哉!无牵无挂,倒也清闲自在。是日山上人倒不少,但此种境界,除顾羡季外,不能觅得第二人矣。

  虽不谓老顾成仙不可也。

  上周独自登李公楼,望明湖,短苇如箸长,嫩绿娇青,楚楚可怜。水平如镜,水鸭子三三五五,沉浮其间,何等自在。然不得君培、伯屏、杕生、季韶同伴,我亦不思雇小舟容于其中也。

  星期日同两个朋友上公园一趟。穿着一身卍字花红云霞缎的妓女,三五成群,穿梭似的往来。是可厌呢,还是可怜呢?

  春夜灯下读书,便有许多小虫儿扑灯。我是碾杀他们呢,还是任凭他们搅呢?

  ——这样禅味意趣的文字比比皆是,真是见心见性,随心而发,不时跳出如禅机般问答的一句两句,如我师印证小小沙弥,呵呵,你开悟了么。苇芽如前刘海发,此乃色也;短苇如箸,此让人想到食也,食色性也,也只有空明的上师,方能遒炼出如此妙喻。一切青青皆春色,正是人间好时候啊!可以想到先生对日常的生活是充满热爱和兴致的,并不是枯木般的无动于衷和老僧寂灭的心灰。

  先生给弟子的书信,更是禅意四伏,所唱和或相赠的诗词之中,禅味飘然,这一辑更是名为“书与禅宗”。给女弟子叶嘉莹的十一通信札,合名为“愿足下成为南岳下之马祖”,也是以禅宗的门户自比并厚望雏凤清于老凤声。

  禅家自说讨生活也是参禅,刻意打坐的那是呆子。先生的一封信中提醒叶嘉莹,说她的一篇文章在报上刊出,该报社过了五月二十五日就不能再去领稿费了,然后颇幽默了一把——“君与该社素无渊源,犯不上‘慷’此一‘慨’,何不于一二日内往取出之乎?”并告知“社在宣外丞相胡同”——读到这里,一个可爱的笑眯眯的老者形象顿出,一笑。不料信尾署名之后,又有一补。“署名系用迦陵,或者需刻一木质小章乎?”——却原来又想起文章是用笔名发表的,提醒叶嘉莹刻上一个笔名的图章带上。一个很细微的师长啊,再微笑。不料随后还有补白。“以前曾有一熟人在该社做事,刻此人已脱离该社,领稿费或当稍麻烦耶?”——这真成了谆谆的慈父了,啰啰嗦嗦地告诉年轻的女弟子,领稿费的时候不要着急,要有礼貌,嘴甜一些,眼活一些……我现在也是一个父亲了,能读出先生的话外之意啊。这第三笑,确实是已经有些感动了。怪不得叶嘉莹教授以先生晚年名号“驼庵”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我想,她被先生感动过的这些“小处”和“细微处”,恐怕比我们读者要多得多吧。

  录一首先生的七律《送嘉莹南下》吧——

  蓼辛荼苦觉芳甘,世味和禅比并参。十载观生非梦幻,几人传法现优昙。

  分明已见鹏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此际泠然御风去,日明云暗过江潭。

  “世味和禅比并参”,不错啊,我们在世俗中生活,却不要被世俗的气味油烟蒙遮了双眼和内心,留一扇窗给禅吧,在生活中参禅,在生活中悟道。不悲观,不沮丧,这是顾随。虽然他的号叫“苦水”,我以为这是一个颇为厌世的名。但是叶嘉莹曾经解释过,这是先生取其发音与英文拼音中顾随二字声音之相近也。啊啊,先生在偷着乐了——原来“苦水”里也有禅意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诗书生活》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