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正在发生》是一本由苏力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也许正在发生》精选点评:
●对于中国的法学研究现状做了实证研究~~其中关于学术量化考核的观点必然引起较为激烈的讨论~~而对于当前法学通常采用相对不完成的自由主义去分析案例有着较为中肯的批判~~最后关于“语境论”的法学研究路径更有助于实现法学的实践性。
●苏语境……re
●苏力的阅读就暂时告一个阶段。本书的重点在我看来就是第八章“语境论”,这是苏力先生方法论的总结,我们在阅读此文时,只要想一想之前阅读过的苏力的文章,就可以清晰地将他所写的抽象的方法转化成具体的实例了。而苏力的每一惊人论断在他的语境论之下都异常的合理,仿佛之前所有都是为了做这篇的脚注一般。嗯,值得再读:)
●“一个总是要求人们为之献身才能得以维持党的制度,至少不是一个好的制度,更可能是一种意识形态”P178
●上学时苏力挺流行的。
●第四章第五章足够精彩
●这哪里是法理学研究,这是一部中国法学界的江湖传
●他也许是法学家里文笔最好的一位吧
●语境论一篇,值得一读!并不是说这个方法好,而是多一种思路
●我喜欢单曲循环。伯林说,有些问题不再困扰了,不是因为它被稳妥的解决,而是因为它在变更的环境里换了位置,变得不重要。这事儿还没在对苏力的阅读上发生,也许正在发生,谁知道呢?
《也许正在发生》读后感(一):独特而又意义的关于法学的研究
对于中国的法学研究现状做了实证研究~~其中关于学术量化考核的观点必然引起较为激烈的讨论~~而对于当前法学通常采用相对不完成的自由主义去分析案例有着较为中肯的批判~~最后关于“语境论”的法学研究路径更有助于实现法学的实践性。
《也许正在发生》读后感(二):注意,苏语境来了!
苏力的研究方法别具一格。你可以在他的书里找到功能主义、法律社会学、女性主义、电影、诗歌、经济学……总之,实用主义。就是这个头衔,他大概也不会接受,任何给苏力分类的企图注定要被他的著作粉碎。
在这本书里,苏力第一次专章总结了他称为“语境论”的研究方法。这是苏力特色的法学方法论——有点像哥伦布的鸡蛋,他总结之前,大家茫然,总结之后恍然;但是又不太像哥伦布的鸡蛋,想要照着作,却又总是画猫类犬。
我尤其喜欢苏力在语境论一章篇首引用的撒谬而森:“能作研究的都作研究呢,作不了研究的就胡扯什么方法论。”高超的自嘲是大师手笔,像是伍迪艾伦拿苏格拉底嘲笑自己。
我说这本书“还行”,不是因为其他部分写得不好,而是我没有兴趣。重要的是语境论的那一章。
《也许正在发生》读后感(三):为法学祛魅
依惯例,硕博入学时我们专业会开一个师生见面会,除了自我介绍相互熟悉之下,老师们也会叮嘱几句。我那一年有两个老师的说法让人印象深刻。专业大佬说,从本科进入硕博阶段,要完成从知识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变。“知识生产者”的说法颇新鲜,不似学者之类的名词高大上,倒是挺实在。不过当时未料到的是,当下从本科即开始做课题、发论文,“全民搞科研”已然成风。猝不及防的,知识领域顺着经济的大潮,沿着生产与消费的路子,一路狂飙。
回头再看出版于2004年的《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一书,苏力的一些分析“正在发生”,而另一些论断则落了空,停留在“也许”的层面。现在看来,当年的苏力采用知识社会学的取向分析法学研究的格局变化以及更为基础的知识生产体制,颇有新意。其弟子成凡、侯猛等人沿着老师开辟的路径,陆陆续续做了跟踪观察。不过,真正发扬光大苏力思路的,似乎是中国法学会主办的中国法学创新网定期推出的各类数据盘点,如高产作者统计、各法学院论文发表统计等。此举还顺带实现了黄仁宇所期盼的“数目字管理”,只是不知道是否合他心意?
转型问题是苏力的核心关切之一。转型往往意味着新旧更替,毕竟“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可追求被超越的苏力,似乎总不过时,甚至“过不了时”。这是否说明许诺的“进步”并未如约到来?
除了将学术圈作为问题进行研究,苏力还亲自上阵,亮出自己的家底,亲自示范如何像学者一样做科研。例如,在致谢部分,他自曝自己的写作方式,即按照统一的研究计划,由文成书,分别发表,逐步统合。再如,谈论法学著作翻译的现状时,他还自认为文章的写法远胜于一般的综述,“将会给读者更多的启发”。还有就是,最后一章关于“语境论”的提炼,“要把金针度与人”。有心人不妨将这篇武功秘籍跟苏力的具体作品结合起来细读,体味一下苏力的功力。实际上,不管是对法学界的分析,还是“自报家门”,至少本书为法学祛魅了一次:法学既是学术,也是“生意”;“法学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勤学苦练,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头顶光环的“著名法学家”。君不见,即便是“以学术为业”的韦伯也没否认学术也有柴米油盐的一面。
那年的新生见面会上,另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出自一位老资历的教授,目前已退休。他说,三年后你们拿到毕业证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自己配得上不?不得而知的是,在那间会议室,在那个下午,是否有人听了这话发出了冷笑,用坎通纳回应弗格森的教训时的口吻,在心里说一句:哼,不要问我配不配得上这个文凭,而要问这个文凭配不配得上我!
《也许正在发生》读后感(四):作为常识的方法论
今天把苏力那本《也许正在发生》看完了。本来一开始挺有兴趣,看着看着实在无奈,也就磨叽了下来。
最后一章关于其所谓“语境论”的研究方法的文章,看了让我实在无奈。
苏力提出的这一法学研究进路,其实就是让我们把对任何已经作为一种长期规范而确立下来的法条、法律规范以及不成文规范,放在当时的语境中进行研究,本着一种谅解和理解的态度,从而避免“事后诸葛亮”的错误。
这些倒都是没有错的,而且是非常的正确,大大的正确。只是正确得很是可悲。
我想,有句话用在这里很合适,没有金刚钻,就别拦那瓷器活。蒙钱的方法很多,何必非往学术圈子里钻。作为一个学者,一个社会科学的专业研究人员,如果连这种以历史的、语境的方法进行分析的基本思想都没有,那么他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有很多的研究人员,我们尊敬他们,给他们很高的待遇,但是我们的目的不是看他们写出一篇一篇的文章,或者一本一本的出书,我们的目的,是要他们为整个人类的知识增量做出贡献。甚至要求低一些,只要他们写出一些人们愿意看的东西,而内容是有意义的就可以了。我觉得,作为专业的研究人员,诸如,避免口号式的文章、避免说空话,空对空、掌握历史的研究方法、语境的研究问题,等,这些都是他们最基本的研究,就像研究物理的要知道牛顿三个定律一样。没有这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过程,那么不论他们写多少东西出来,就算我不说全部,至少大部分是没有意义的东西,也许会让人们看了以后觉得不错(尤其是让不爱看书的官老爷们看了),但这种看我想绝大部分都只是简单的浏览一下,然后觉得不错,对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人们应该很少会仔细的看,即便仔细的看了,往往对人们也不会产生什么真正的影响,甚至哪怕有影响,只要不是负面的、误导的,那我们就得念阿弥陀佛了。
整个苏力的这本书,讲了很多的话,说了很多该说的,该告诫法学学者的,但是其中大部分我想都是基本的,甚至本来根本没有必要说的。也许我是旁观者清,他们当局者是迷的,但是我想连这么基本的东西都会“迷”在里面的人,根本就不应该让他们去做理论研究,他们那么善于把一个个口号演变成让人们看起来颇有道理的理论,那么善于在不进行任何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就写出一个个长篇大论并且让人们看起来颇有学者风范,既然这样就应该让他们去做他们适合的事情,也许是去政府,也许是去政党,都好,别在这儿搅乱本来已经没有多少成就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
郭德刚的相声里有一次提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慢慢得复兴曲艺,在这过程中,很多蒙事的人混了进来。可是做什么呢?要说唱戏,连跑龙套的没有个十来年的功夫都不行,要数练武术,没有真功夫根本就没法蒙啊,只有说相声,长张嘴就能说,最好混,于是一堆主要以厨子为业的人就混进了相声队伍。我想我们今天的社会科学研究对于和这有点像。你说去搞文学,你没点功底绝对写不出东西,即便写出来了也没人看(虽然在文学领域里蒙事的人也有,但他们至少还有有点底子的),你说去搞自然科学的研究,你没有本事根本就什么都做不了,你说写论文瞎写,是真是假,人家按照你说的方法一推算,按照你的试验步骤一做,结果就出来了,你谁也骗不了。唯独这社会科学研究,既不要求你的文字有多优美,写出的东西又没法验证,而且,反正很多的论文之类的东西本来也就没有多少人看(虽然也被作为学术成果来计算),所以最好混了罢!
这里我只有苦笑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