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送法下乡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30 03:0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送法下乡经典读后感有感

  《送法下乡》是一本由苏力著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4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送法下乡》精选点评:

  ●20.1.14

  ●基层司法制度科普读物。推荐。

  ●一种对知识的清洗与重塑,它的最大价值是引起了反思与怀疑。它提供了一种饶有价值的偏见,从法治本土资源与中国的主体性出发揭橥出当下被西方法学理论的意识形态霸权所压抑遮蔽的“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为中国法学乃至法治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进路。在当今中国的政治谱系中,苏力的观点仍然是比较保守主义的,而后现代主义的帽子似乎也不是诬告,书中的理论叙事范式是建构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福柯的微观权力运作之探寻的方法论上的。书中徘徊着马克思,尼采与福柯的幽灵。

  ●刚开始看时,觉得挺有意思。看到后面,行文的啰嗦有些无法忍受。苏力做的工作,是对当时的司法制度运行的细节进行描述,并提出可能的解释原因。这种工作最后得出的结论,司法制度的问题,有些情况下是无可奈何的现实。追求法治的理想,就要超越苏力的无可奈何。

  ●有过这样的时代吗?公众认为社会道德水准正在提高?——博克

  ●第三本苏力,终于看到了“干货”——即在理论思辨和现实关切之外,真正发现并解释现实:地方性知识的运用、注重纠纷解决而非死扣法条、尊重“习惯法”、用法律剪裁事实、直觉先于推理……对基层司法的透彻观察揭示了一个为普通人所熟悉、却令经院法学家(由于所受的训练而)感到陌生的世界——不走近这个真实世界,所谓本土法学可能只是东施效颦

  ●通过送法下乡分析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分析很有启发。

  ●苏力果真"非主流".但有两个问题:1.方法论的进路;2.太啰嗦

  ●不管你立场如何,都得承认苏力是左派最杰出代表之一。以99%的右派的水平,这本书就足够干翻他们了,不需要其他的。当然,治学要严谨,要多读书。

  ●通过法社会学的进路研究中国基层语境下的司法制度,视角独到,但有不少错误。

  《送法下乡》读后感(一):法学巨著

  之前在写论文的时候,曾经引用过里面的一个案例。

  这本书的内容,真的是符合它的书名,从底层——农村出发。在写实的同时,也很能反映出那个时候,甚至是现在农村人的司法传统。对于研究基层法律的人来说,没看过这本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研究基层法律的。

  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作者没有下过基层(当然,这里有时代的背景),你怎么可能写的出这本书。因为是学法学的,所以对这些大家们还是有些了解的,但苏力先生无疑是敬佩的大家之一了。

  《送法下乡》读后感(二):书摘

  V:理解知识的地方性是以并且必须以理解更多的其他知识(同样是地方性知识)为前提的。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不注意吸收他人的视角,他会发现周围成天不过如此,似乎只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如果你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断通过了解他人和其他学科的视角和知识来改变、充实自己的参照系,你就会发现周围平淡无奇的世界或生活中其实一样充满了活力和绚丽,有许多有趣的问题,你的心将重新变得敏感而年轻,“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何其芳诗句);你会感到——还是我昔日的诗——“一切还是熟悉的,一切又都是初次相逢;一切都理解过了,一切又都在重新理解之中”。

  X:重要的是你从对中国的研究中拿出显然是外国人写不了的同时还够得上是学术的东西。

  《送法下乡》读后感(三):读书笔记(摘录)

  269现代法官之所以有权解决纠纷,首先比主要源于他/他在现代国家的政治制度中的地位以及附着于这一职务的授权。在这个意义上看,现代法官已经主要不是内在于其所在社区的治理机构的一部分,而主要是现代国家的法理型统治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她的权利和合法性主要来源是国家垄断了暴力的使用,并以暴力作为最后支撑保证现代法官行使其解决纠纷的职能。

  《送法下乡》读后感(四):——“他罗嗦。”——“对,你丫逼的!”

  当年我把这本书借给一个朋友,他看完后,赞赏之余也有些微辞:“苏力文风太罗嗦,有时真叫人受不了。”这是实话,在苏力的作品中,《送法下乡》尤其如此,哪里有一点《道路通向城市》《波斯纳文集 译序》的磅礴大气呢。

  但这是苏力无奈的选择。他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引起了一些响动,但是更多的则是误会,甚至攻击。苏力俭省的风格,而不是文章的逻辑,给别人的攻击提供了口实——有人就根据书名中的“本土资源”四个字,洋洋洒洒下笔万言,说得头头是道;害的苏力在每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自己的这本书时都要辩解:“我从来没有说过要法治本土化!”

  其实我也厌烦了当前学术界、甚至一般讨论当中的愚昧:我引用谁/什么,我就是在支持谁/什么;我谈论谁/什么,我就是在赞同谁/什么。更有甚者,观点和感情还必须说明:我每次谈论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的客观贡献,我都要反复强调自己不喜欢毛泽东,讨厌他云云,并给他扣上许多人云亦云的大帽子,当我谈论毛泽东的错误,有人就想当然的认为我恨他了。——人家就认定了你在拉帮结派,你怎搞(怎搞两字用合肥方言读书,尤觉契合此处语气)?!

  还有何新、刘亚洲这样的思想者,多少人面对他们的作品不能保持冷静?

  有时我觉得自己也很罗嗦;这篇评论《送法下乡》的文章尤其如此。

  我很罗嗦——操,你丫逼的!

  《送法下乡》读后感(五):我的“送法下乡”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学法的第二年,可想而知,苏力的那种激情与执拗给了我极大的促进,在刚刚接触法律的时候,是很需要一些积淀于“基层”,来自于批判的文字的。当然。我们的阅读在继续,批判在继续,知识的组成与体现在变化,书上给我提供了把握变化的技巧,从而不至于在以后的阅读中被知识所累,就这点而言,本书的意义超越了它纸本上原来的范围。

  书中的“调查”对中国法治(“制”,世纪初),中国基层法治是一个很好的解构,同时也为学法之人,不管是法律实务工作者还是法研究人员,做了个好榜样!不能不说是给法治运动之初,那些“法治万能主义”者泼了一桶冷水,因此也留下了“法治保守主义”的“恶名”。但就“实践”这点来说,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百无一用的还将是书生!

  在今天,在阔别此书写成近十年的现在,它的意义又在哪了呢!我们对基层的定义有什么变化,乡村,广大的乡村出现了什么新的因素!“不规则之治”是不是还可以延续十年的固态!这是留给我们的反思,我认为这是本不会“过时的书”,新的这些人因素是需要我们去解释的。

  就如苏力老师这个人的性格,也如他自己讲的,他说他曾是北大的文学才子,有校刊为证,书中有丘壑,有起伏,有感情的宣泄,有痛恨的批判,读起来没有一般学术报告般死寂。

  不管如何,这本书的所有意义与狡辩都不及现实中的你,到我们富饶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到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田间地头走上一走!苏力也是这么想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送法下乡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