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一本由(唐)王冰 注著作,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帝内经》精选点评:
●经过这本书,我会爱上繁体竖版摹刻本的~~~特别是无标点版。奇怪好多人说看不懂,没静下心看吧?古文很浅白的好不好·····
●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国粹
●非常丰厚的一本中医养生书,但是要真正读完、消化掉得耗费不少时日精力啊。
●2004年1月
●一本注重中医方法论的著作,看完之后无不感慨我国文化,围绕阴阳就可以形成无数学术体系。这里面不仅是医,也是哲学,很难想象吧,个人的体征脉搏与季节、节气、时辰、月相都有着联系。不同月相下,把脉也有很大不同。中医不拒绝任何人,却能享受思考的趣味。
●经典版本很重要,要看就看王冰的
●内经这部书本身也有很多遗漏的地方,还有一些地方已经被后世证明了有错误。但是瑕不掩瑜,这部书体现出来的诸多思想都可以说是万事不变的真理。可惜今天的中国人没有人去关注这些思想,这部书也只能和少数人聊聊天,实在是令人感喟的事情。
●非常受用.同时献给我妈.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形神兼得。和。五行五味七情六欲。
●国学经典 ^ ^
《黄帝内经》读后感(一):听国学堂,读黄帝内经
对于我这种古文功力比较差的人,让我从头到尾读完黄帝内经想想也觉得不可能。基本上是读完第一页就放弃。
但是听梁冬徐文兵先生的《国学堂》讲黄帝内经,妙趣横生,绝对引人入胜,一气呵成。推荐久仰皇帝内经,但是一直没坚持看下去的筒子们,可以边听边看,相辅相成。
《黄帝内经》读后感(二):文化和科学并不一样
医学是一门科学,是需要经验和循证的相互结合。中医更多是经验主义,养生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以自身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综合性保健措施。《黄帝内经》在对于人体不同年龄阶段生理病理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依据不同年龄阶段施养的思想,提出了一些养生和治病原则,但我更愿意把它当做文化,而不是科学。
《黄帝内经》读后感(三):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体:一部旷世奇书
国学经典中的经典,和道德经一样都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的奇书,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认识和精妙绝伦的描述真是让人叹为观止。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他老人家写的,成书应该在道德经之后,只是名字比较唬人罢了。黄帝内经在中医学典籍中的地位肯定是排第一的,它不仅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而且直接在指导思想和治病理念方面决定了中医学的走向和根基,是中医学的始祖级的典籍。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术,而且包括了养生学、哲学等众多学问,可以说是一部旷世奇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黄帝内经》读后感(四):黄帝内经是给专业人看的,建议爱好者别买。
黄帝内经不是养生书,不是道教书,不是扯淡书,这是一本中医书!其一半是讲中医内科理论,另一半是讲针灸理论以及使用。现在的中医多不懂汉字,故多不读内经,某些熟背病机十九条的都是考试派,大概也就知道这十九条,强烈要求每个中医生通读这本书。
现在出去说中医的都不是中医,所谓文化学者都是对中医一知半解的外行,他们拿点中医的皮毛来说事,然后忽悠点热心听众,整天说内经,他们知道个什么内经!让他们别看内经,根本就不是给文化学者看的东西。
再说一遍,这是医书,是最深层次的医书,爱好者请不要买,买了也多半看不懂。让初中生去看高数书他能看懂么?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内经》读后感(五):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 曰:思则气结。
《黄帝内经·素问》开卷就以黄帝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叶缘绕露:前段时间翻《黄帝内经》时忽然发现有通过使用流动的水沐足来清除体内负性能量的记载,原文如下: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即气候寒凉地区的人多有内热,除了用寒凉方药外,还要用流动的水来沐浴。气候温热地区的人多有内寒,要用温热的方法来祛内寒。校注中说祛内热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溪流里泡脚。祛内寒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