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04 02:45: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读后感100字

  《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是一本由钮先钟著作,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精选点评:

  ●内容有些不足,部分细节值得商榷。

  ●我看台湾版

  ●这本就一般了 不知道那个炎黄蚩尤大战的阵形是怎么来的

  ●虽对钮先钟先生的治学态度不甚满意,但是这也许是因为他的目的只是晓其大略而不拘泥于细节

  ●汉语之敌....

  ●战争带来的是杀戮,某种意义上也在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不错了,中文军事书不能要求太高

  ●富勒写西方决定性会战用三十年,遂成名著;钮先生写中国决定性会战用一年(而且是病中的一年),质量可想而知

  《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读后感(一):纸上谈兵毕竟靠不住

  钮先钟是翻译家,但是翻译的书多未必就是军事水准高。

  借用别人的话说:

  “钮先钟写徐蚌会战,居然认为要是王耀武集团和青岛守军放弃城市,狂奔一气与徐州国军会和,会战或有转机。

  嗯,让野战能力差到一塌糊涂、一天跑个40里顶天的国军,在共军阻击之下在解放区内没有后勤依托,狂奔近400里。他是嫌国军命不够长么?”

  《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读后感(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读史

  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读史,以欣赏者的身份来读钮先生的战略思想。

  回顾历史,不仅仅是满足好奇心。

  还要尝试着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假如”。

  虽然人生不能假设、历史不能假设,但是,进行假设,却是对大脑的一种锻炼——思考的乐趣!

  读钮先生之书,不觉频频点头称是!

  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可以在人生道路上、企业管理方面 进行借鉴性思考。

  《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读后感(三):历史的眼光

  先说这本书的来历。最初是在先知书店买的富勒的《战争指导》,看了很震撼,并且知道了富勒的另一巨著《西洋世界军事史》。豆瓣上的评价颇高,就动了心。只是价格那个高啊——三卷本,定价168!况且还不知道翻译得如何呢——台湾人的翻译,信得过吗?我忍。在豆瓣的一篇评论介绍到,《西洋世界军事史》的译者纽先钟自己也是军事历史学家,并且著有《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一书。巧的是,看到那文的第二天,我就在一个小书店的角落里奇迹般地发现了这本书。本来有塑料封装,不知道让谁给撕破了,于是,不只是塑料封装上有厚厚的灰尘,连书的侧页也蒙灰了——真是暴殄天物啊。我赶紧拿到手里,生恐它飞了。继而与店主讨价还价。书的卖相如此不好,最后还是以八折成交——奸商就是奸商,看出了我眼底放出的光。

  首先,这本书的序言澄清了不少知识。比如战争战役会战,以前只是模模糊糊知道,现在则很明了。

  其次,这本书呈现了一幅动态的历史画卷。以往我看的历史,大多是片段的,静态的,古板的。而本书虽说是战争史专著,其实也颇为精心地描绘了整个中国的发展史,将我以前所知的历史片段连接起来,并且解答了不少疑惑。

  再次,对历史人物的点评非常到位。比如淝水之战中,前秦因王猛死而败,进而国家破灭;西晋则因谢安而胜,进而国家幸存。再比如,刘邦与项羽征战天下,对两个人的评价都很公允,既非哀叹项羽的英雄末路,也不是反感刘邦的流氓称王。

  最后,对会战的分析那可真是“拳拳到肉”。

  缺点:

  1, 大量引用古文,有时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淝水之战前,众人劝苻坚的章节。固然引用古文用好处,但多了容易厌倦,且古人写书也不老实,时常有遮婉与粉饰,不加以分析,实难得到接近真相的机会。

  2, 有时结论失于武断。比如赤壁之战“实为”乌林之战。

  3, 汉族中心论非常强烈。对五胡乱华,对元、清入主中原,颇有微词。

  4, 个人意见,萨尔浒之战不如一片石之战来得具有决定性。

  5, 从淝水之战到萨尔浒之战的时间跨度过大,起码钓鱼城保卫战——也许作者认为钓鱼城保卫战不是会战——不仅对中国历史,而且对世界历史都有决定性作用。

  6,作者重战前态势,会战本身有时过于简略。有许多模糊不清的东西依然模糊不清。

  《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读后感(四):大失所望

  曾在朋友那边,看到过钮先生翻译的那套《西洋世界军事史》,深黑色的封皮,厚重的三卷本,很是讨喜。从此对这个名字有了印象。本书也是很早就听说过,前几天又恰好翻到,中国历史+决定性会战,感觉这会是一个比较新颖的分析视角:用西方战略学的观点,来分析中国史料中的那些经典战役,应该会很好看吧。

  入手之后,先是翻翻目录,对这十个战役的选取标准很是疑惑。还是先看看再说。

  传说中黄帝大战蚩尤的逐鹿之战被放在了首篇。与曾经同样以为只存在传说中的特洛伊之战不同的是,这场战斗至今仍无考古发现来支持,是否真的发生过,依然是个疑问。纵然真的是历史存在,可这种基本上完全没有原始资料留下来的战役,又如何能做到像《西洋世界军事史》中对高加米拉会战那样的具体分析呢?如果只是像钮作中这样大而化之的阐述一番,比起顾颉刚、傅斯年等先生的夷夏之争说,就要逊色得多了。

  进入半信史和信史时代,商周鼎革之际选了牧野,春秋和战国分别选了城濮和长平,楚汉相争挑了垓下,三国鼎立自然是赤壁,南北朝的淝水。这些虽然能否入选最有影响的前十战役大可商榷,不过基本还算靠谱。然而接下来一跃千年,居然就是萨尔浒了……中间隋唐第二帝国的建立,天可汗征战四方,安史之乱和宋辽夏金百年之争、蒙古入主中原、明祖立国之战,统统不选入内。天啊,这是个什么标准?

  就算是明清易代之战中,山海关一片石大战对整个战局的决定性,难道不比萨尔浒更大些么?皇太极征服察哈尔呢?降服洪承畴的松山之战呢?后金入关之前始终只是一个边患,纵然萨尔浒之后虽然势力大张,却并不是一举取得了战略优势,可以压倒明朝了。恰恰相反,明朝在那之后,其实仍有多次机会,击倒这个小对手。

  接下来选取的澎湖海战,也就是清收复台湾之战。这场战役,对中国历史会有什么决定性呢?更不要说进入前十的地位。很显然,它主要影响的是台湾地区的历史,而非整个中国。纵然此役之后,台湾正式收入中国版图。那么划定东北疆界的雅克萨之战呢?击败平定准噶尔之役呢?明征安南、保朝鲜之役呢?更不要说卫公以数千骑击灭东突厥之役。如果说是因为郑氏投降之后彻底为异族征服而无中华法统存留的话。那么宋元崖山之战才应该是入选者。

  如果选取标准争议颇大的话,那么章节篇幅的安排,也不是很令人满意。本书完全借鉴了《西洋世界军事史》的叙事架构,用大事记来简单概述各个会战之间的历史。只是本书中讲述这些衔接历史的篇幅所占过大,往往占到一半甚至更多。以萨尔浒之战为例,该章从P174-P204,其间却用大量篇幅叙述了从淝水之战后到萨尔浒之间的中国史,到P192才开始说到女真,P195才开始分析萨尔浒之战。这种喧宾夺主式的叙述完全淡化并削弱了本书应有的主题——即运用西方战略学观点和角度,来分析中国历史中的经典战役。

  而最重要的具体战役过程的描述,也往往不着重点。仍以萨尔浒之战为例,本书只是泛泛的强调了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重要性。“凭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却完全不提后金军之所以能实现这一正确战略的原因,即后金军与明军的行进速度的巨大差异。正是这一决定性的原因,才能保证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而大战之前,诸军的具体兵力、装备、粮草的分析,也是全然欠奉。想想也是,大把的篇幅都用去复述中国史了。留给会战就这么几页篇幅,却哪里还有详细叙述的余地?

  澎湖海战中,作者以今日台湾地区的居住经验,直接拿来推断十七世纪该海域的台风发生频率,也显得很不专业。相隔三百余年,就算是今日官方的气象记录最多只能用作一个参考,更何况只是作者个人的主观体验?

  可能是事先寄望过高的缘故吧,看过之后,实在是感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