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诗佛》是一本由高平著作,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页数:3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域诗佛》精选点评:
●诗的语言,也是不错的藏学入门
●且不论事实,作者的文字可以一读。真正的仓央嘉措都是我们各自理解的。
●情诗王啊
●文字感不太好,读起来不畅快。
●听了当地人的介绍后,对六达赖的兴趣剧增. 这是一个善良而悲情的人. 我很感动.
《雪域诗佛》读后感(一):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作者说自己更爱写诗,只是这个人,他只能写成了小说;
而我,我更愿意去他的诗里,去找寻这个人。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借用作者的话“我对西藏的感情,永无了结。”我,尚不可知。
《雪域诗佛》读后感(二):春天的日子忽冷忽热,人的一生有苦有乐
看看后世喇嘛们对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音律之海)的评价: “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独立特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益。”
选一首六世达赖的情诗:“压根儿没见最好的,也省得情思萦绕。原来不熟也好,就不会这般颠倒。”
春天的日子忽冷忽热,他短暂的一生也有苦有乐……
《雪域诗佛》读后感(三):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偶然得知,情癫大圣中那两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原来竟是出自达赖之手,他叫仓央佳措。便寻了这本书来看。只所以找这本,也不过因为图书馆关于这位达赖的书也仅此一本而已。虽然,翻完整本书,我都没有找到这句诗,也没看到那著名的“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桶,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不停地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
仓央嘉措的诗,翻成汉文,想必是显不出原诗的好处的,只有深谙藏文的人方才能嚼出其中的美丽。所以,我也只好作憾。
始终觉得,仓央嘉措是无奈的,他的心灵和肉体都不属于晦涩的佛经,而属于生动的俗世。始终觉得,他是历届班禅和达赖中最为痛苦的一个,因为他自十五岁才进入布达拉宫,之前不过是与人无异的凡间少年,有人间的爱欲情仇。突然成为众人之上的活佛,突然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他该多么迷惑多么痛苦多么无奈。
所以,我宁愿相信,他最后并没有死,而是匿名隐遁,四处游历去了。他的肉体和心灵从此再也无拘无束了,如高原无可比拟的云朵。
《雪域诗佛》读后感(四):风雪情天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三百多年前,那位年轻多情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从心底,轻轻吟出了这充满矛盾的诗句。
他的欢乐与痛苦,无不与他的取舍紧紧相连。但无论偏向哪边,他的生命都注定无法完满。
其实,生命本身,不就是一个充满了取舍的过程?我们从小到大,就在一个个的取舍与选择中苦苦徘徊,衡量着每一个取舍的得与失。任何一个决定都连带着相应的代价,让我们的脚步踟蹰,频频回首,或喜或悲。
然而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难以两全。
即使是贵为西藏地区神王的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仍要为他的矛盾与取舍付出代价。
正如一位网友在帖子里所感叹:如此高贵的地位,却换不来简单的爱情。
今天上街,看到街边宣传葡萄酒的广告牌上写着大幅的广告语:选择决定身份。我看了,哑然失笑。反过来,身份又何尝不决定选择?人们所谓的自由中,有一大部分是与选择有关的。面对种种选择,我们往往有心无力,因为形格势禁,因为身份所限。一个社会就是一个无形的禁棝,我们生活其中,拥有自己被赋予的角色的同时,就不能不为这个角色付出代价。
而最痛苦的是,你天生就不是个好演员,你不能完全投入你的角色。你站在这个位置上,却梦想着另一种生活,于是你迟早要为你的梦想付出代价。
这位年轻的活佛只活到二十五岁就圆寂了,圆寂在被解送往北京的途中。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因为我无法想象这样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年青人会怎样逝去。他的诗句如此鲜活,鲜活到我能触摸到他滚烫的生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会在这么短暂的生命中途告别而去吗?所以我宁愿相信另一个版本,就是:他并没有圆寂,而是隐姓埋名,在纳木错湖畔悄悄地离开。多年以后,他再次归来,化身为阿旺曲扎嘉措,成为阿拉善人的上师,直到63岁那年,圆寂而去。而他的荼毗灵塔,至今仍静静地卧在青草之间,安详而静谧。
其实25岁也好,63岁也好,仓央嘉措已经用他的诗句将他的生命待续至今,一直活在操不同语言、有不同生活阅历,处于不同环境的人们心中。很多人记不得十几世达赖喇嘛都叫什么名字,有着什么事迹,但偏偏就记得这位风流倜傥,卓尔不群的才子活佛。连结其中的纽带只有一个,就是“情”。
佛说众生有情,而佛法就是为了度脱有情众生;佛说娑婆世界因欲化生,而佛法就是为了救诸众生离欲。触缘于爱,爱缘于取,取缘于有,有缘于生,生缘于老死忧悲苦恼。爱欲是生命由来的源泉,也是痛苦与欢乐由来的源泉。人们在其中颠倒迷失,终于乱了方向,于是,才有了无边无际的轮回,有了纠缠不断的因果。
然而,佛法并不是用无情来救度有情。如果仔细想想,佛才是世间最大的有情人,而所谓慈悲,充满的是对众生无分厚薄的爱。我们可以爱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但我们却很难做到爱所有人;我们可以原谅某些行为某些事,但我们无法原谅所有的过错。阳光明亮而无私,照遍了每一个角落,而我们只能举起各自的生命之灯,照着我们身旁有限的黑暗。灯光之外的,是我们所执意拒绝的一切,我们用自己以为正确的眼睛,评价衡量着身边的事物。爱这个,恨那个,一些话违心地挂在嘴上,一些话永远烂在心里。当一个人希望达成愿望的时候,他揭开神佛面前的红布;而当他抵制不了欲望的引诱,终于迈步向前时,他又将红布放下了。
盖住的不是神佛的脸,只是那颗不好面对的良心。
仓央嘉措的政敌们为他罗织的最大罪名,就是他的风流韵事。一位僧侣之首,转世的活佛,如何可以夜夜眠花宿柳,还肆无忌惮地述之于诗句?僧人的生活,注定与欲望无关。如果破坏了这个规则,结果当然可以想象。
仓央嘉措的勇气。在于他不但说出了自己的欲望,他也做了;他不但做了,他还把它述诸文字,将这些优美的“罪证”流传天下,搞得路人皆知。我不禁要想,难道他不知道这里面的利害?难道他不知道他的身边有多少锋利的眼神和蠢蠢欲动的身影随时准备向他发起攻击?聪慧如他,怎么可能看不清这些?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率性而为,毫不顾忌?
只有毫无阴影的心灵,才能产生透明的行为;只有光明洁净的灵魂,才能谱出真诚的诗句。正是因为仓央嘉措的“情”清洁真挚,毫不龌龊,他才会直接而热切地赞美她,毫不担心自己的赞美被人听到,被拿来罗织罪证。这个纯真如赤子般的青年,一心追求着心中最美的爱情,为她唱着真挚优美的颂歌,宛如万物礼赞阳光。自坐床为活佛到被废黜的十年时光里,他写下了一篇篇爱的赞美诗,从他的唇边飞出,飞入人们的心里,让人们陶醉的同时,不能不与他的心弦共同鸣唱。
高贵如他,仍要忍受爱人别嫁的痛苦。他的身份决定他的选择,即使他是活佛,面对庞大的宗教机构和政权机构,他仍是一个渺小的个人。政治冷酷的铁齿轮中,爱情是如此微不足道而又脆弱易碎,绞碎了,都留不下一丝血痕。
悲剧就是这样的简单。私会情人的仓央嘉措,雪地上的足迹终于暴露了他的秘密。据说他的情人因此而被处死,而他,也只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千年前马嵬坡下的悲剧,到了他的身上也还是一个情节。时光转了又转,也不过是重复了再重复。每个人都在承受属于自己的悲哀,对于生命的个体,也许存在着区别,而对于轮回而言,仍然是重复了再重复。
由于他是一位特殊的人物,由于他特殊的宗教背景,所以他的诗中除了写情,总有些令人深思的声音。他的一些诗分明是另有所指的,比如:云间白色的仙鹤啊,请把翅膀借给我,我不会往很远的地方飞,我到理塘转转就回。
正是由于这首诗的暗示,人们去到诗中所说的理塘,找到了他的转世灵童,也就是之后的七世达赖格桑嘉措。
仓央嘉措所达到境界,绝对不是世俗之人所能想见,而他那么多关于男欢女爱的诗句和他的所作所为,无论如何和他诗中另一些与佛有关的境界都差异明显。一个人怎么样能把这两者都做到极致呢?我们总是抓住这个丢了那个,根本想像不出怎么样才能同时走好两条看上去不同的路。但这位二十几岁的年轻活佛却让我明白,世间的很多事情,其实未必真像我们所想的那样界限分明,界限其实只存在于我们的分别心中,而在没有分别的心里,一切都很自然地相通。天地同时涵纳了阴阳万物,一切的存在都自然而平衡。只有在人的心里,才有了这样那样的区别,有了这样那样的不同。也就有了非左即右的执著。
仓央嘉措可以是个情人,可以是个诗人,可以是个活佛,可以是任何的角色。他来了,携带他的使命;他走了,完成他的使命。所以他生活得率性而自然,优美而纯真,一如天地万物,收发随心。
“有谁还能听到优美的歌声
就在生命的最深处慢慢响起
又有谁能够
把整个世界的尊贵
用几句情诗轻轻代替?”
是的,这个人,就是仓央嘉措.除了他,再不会有第二个人能做到这一切,正如他自己所唱:
“住在布达拉宫中,我是雪域最大的王;在拉萨的大街上流浪,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那么,让我们再次回过头,向这个倜傥而豁达的身影致敬吧,并再次聆听他深情的声音: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桶,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不停地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
http://blog.sina.com.cn/u/4a8e86050100067x